1979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管好农村集市贸易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认为,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工作,要着眼于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便利社员生活。要保护正当的交易,取缔非法活动
新华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就如何管好农村集市贸易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会议认为,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工作,要着眼于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便利社员生活。要保护正当的交易,取缔非法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会上,各省代表反映,由于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逐步落实,全国农村集市已经恢复到三万多个,上市的商品数量、品种增加,集市上商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据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二百零六个农村集市的调查,去年第四季度集市贸易成交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粮、油、猪肉、鸡蛋、蔬菜等十种主要商品的价格比第三季度下降百分之五点三,比一九七七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七点三。集市贸易商品的价格和国家牌价的差距逐渐缩小。实践证明,农村集市贸易,对活跃农村经济,便利社员生活,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补充国营商业不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社员的欢迎。
代表们指出,农村集市贸易既有起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诱发资本主义倾向,冲击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消极作用的一面。因此,在各地恢复集市贸易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管理,目前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倾向,是错误的。但是,会议认为,当前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的流毒尚未肃清。有的地区农村集市贸易刚一活跃,一些干部就又想关、想卡。代表们认为: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复过去多年一再出现过的那种一管就死,一活就乱的不正常局面,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会议指出,管理集市贸易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定要有利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有利于物资交流。活和管是辩证的统一。按照党的政策,保护合法的交易,把市场搞活,和加强市场管理,制止非法的活动,打击投机倒把,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发展,疏通物资交流渠道,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会议对农村集市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已经取得统一意见的有以下几项:
关于社员自有农副产品是否都能上市问题。大家认为,除国务院和省、市、自治区革委会规定不准上市的以外,都允许上市。
生产队集体的农副产品是否都能上市?多数意见是:属于国家统购的粮、油,在完成统购任务和加价收购任务以后,可以上市。棉花不能上市。属于国家派购的产品,在完成派购任务后,可以上市。其他属于三类的农副产品,在保证履行购销合同后,都可以上市。
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品是否可以上市?大家认为,属于国家加工订货或有收购任务的,应当服从计划和保证履行合同;没有任务或者完成计划后多余的产品,可以由供销社代销,也可以到集市上出售。
社队办的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能不能到集市上购买原料?大家认为,农村四坊应该以来料加工和成品换原料为主,在允许粮、油上市的地方,经过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也可以购买原料加工成品出售。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能否去农村和集市购买一、二类农副产品?会议一致认为,仍应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过去的规定,不要去采购。但职工个人可以购买。
此外,会议还研究了农村社队在集市上购买原料,开设饭铺问题,某些农副产品能否远途自销等问题。
会议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加强集市贸易管理的同时,要经常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对农民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育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制。工商行政管理干部也要奉公守法,成为遵守国家法制的模范。


第2版()
专栏:

上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
新华社上海三月十日电 新华社记者何子葭报道:三月九日晚上,上海电视台转播的一场精采的国际女子篮球赛实况,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上半场刚结束,荧光屏幕上就出现了别致的画面:我国著名男子篮球运动员张大维和他的战友们,在一场激战后津津有味地喝着新生产的饮料:“幸福可乐”。这不是这场球赛休息时的实况,而是上海电视台今年拍摄的我国第一批电视广告片的一个镜头。
从今年春节开始,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恢复了中断十多年的商品广告。到三月十日止,上海市美术公司已承接了近百家客户的广告业务。第一批准备树立在上海市中心和郊区城镇的六十五块路牌广告,和市内四个高层建筑的霓虹灯广告,也已被客户订完。杂志上的广告、商店橱窗的广告、柜台上的立牌广告、电影院的银幕广告、船舱里的广告、实物广告等,也都在积极恢复中。
被称为国际贸易桥梁的进出口商品广告也已恢复。承担这项业务的上海广告公司,现在已同世界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家报纸、杂志建立了业务联系。国内已有二十多家进出口公司委托他们向国外刊登了一批商品广告。日本、美国、英国、西德、荷兰、瑞典等国的企业家也纷纷发来函电,进行业务磋商。
上海广告部门的同志对记者说:商品广告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古代酒铺挂着的“太白遗风”的木牌,《水浒传》上描写的武松在景阳岗前见到的那面“三碗不过岗”的招旗,就是简单的商品广告。广告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内外贸易、旅游业、技术交流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第2版()
专栏:

鼓励群众根据当地特点创造多种多样的经验
让农业先进典型百花竞开
山西临汾地委、曲沃县委为杨谈经验恢复名誉
编者按: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绝对化。因此,要注意培育更多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百花竞开。如果把一个先进单位说成一切都先进、任何时候都先进,把它的具体做法当做框框到处去套,动不动就给人家扣上“反”这个、“反”那个的帽子,那就完全错误了。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对大寨经验的基本精神,本报过去作过正确的宣传,今后仍应提倡;同时,对其他方面,也作过不正确的宣传。我们愿意接受经验教训,同有关方面共同拨乱反正,在农业宣传方面,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本报讯 不久前,中共曲沃县委、临汾地委相继作出决定,为杨谈大队“政治、管理、技术三结合”的先进经验恢复名誉,郑重宣布彻底推倒这些年来强加给杨谈大队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杨谈大队党总支书记王德合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这一决定,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杨谈是一个老先进单位。全大队九个自然村,十七个生产队,一千多户,耕种着一万四千多亩土地。他们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作物,还经营着千亩林场,万株果树,千头猪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配等十多个队办企业。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杨谈大队遵照毛主席提倡的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作的精神,在组织集体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把政治思想工作、集体生产的劳动管理工作、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结合起来的经验。他们把这个经验叫做“政治、管理、技术三结合”。他们建立了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推行了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对每项农活都有严格的质量、数量和时间的要求,按照社员完成定额的质量和数量付给合理的报酬。当时,尽管在规定质量、数量定额方面有些烦琐,但是总的说来,他们的作法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全大队养成了讲究农活质量的好风气。在大面积丘陵旱地上,粮食亩产连年超“纲要”,皮棉亩产连续五年超百斤。一九六四年,杨谈大队实现了交售小麦一百万斤、公共积累一百万元、储备粮食一百一十五万斤的“三个一百万”。社员每年每人平均口粮仅小麦就达五百多斤,劳动工值一元多。当时,杨谈大队的经验在全国,特别是北方棉产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一九六五年三月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周总理亲自听取了王德合同志的汇报,表彰和鼓励了他们的工作。
杨谈的“三结合”经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五毒俱全的大毒草”,横遭批判,王德合等同志横遭迫害。他们的生产管理制度被冲垮了。生产没有责任制,劳动没有定额,干部群众思想混乱,加上连年干旱,粮棉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九七二年,他们曾经部分恢复了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不久,就被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穿新鞋,走老路”,不得不被迫煞车。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肯定了定额管理是当前农村加强劳动管理、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较好形式。一九七七年冬,杨谈大队党总支再次准备恢复“三结合”。他们首先恢复了定额管理制度,出勤率和劳动效率很快就普遍提高。杨谈大队的做法,得到临汾地委和曲沃县委大力支持并准备推广;《人民日报》也准备发表临汾地委、曲沃县委整理的介绍杨谈经验的稿件。然而,当时山西省委要求不但要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还必须学习大寨的具体做法,否则就是对大寨经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就是不学大寨、假学大寨,甚至要滑向所谓反大寨的邪路上去。省委一位负责同志看了人民日报社送去的稿件清样,不同意发表。同时,山西省有关部门也传出话来,“劝告”杨谈不要在实行定额管理上带头,甚至还有要追查这篇稿件产生经过的风声。杨谈大队党总支的同志们虽然坚信“三结合”经验和定额管理没有错,但这时还是受到了极大压力。他们怕戴“假学大寨”或“反大寨”的大帽子,大部分生产队又只好记“大概工”了。群众劳动情绪低落下来,加上去年大旱,生产下降,全大队棉花平均亩产三十来斤,粮食亩产三百多斤。
去年年初,曲沃县委农村工作部举办有四百多基层干部参加的训练班,学习杨谈经验,纠正平均主义倾向。省委不同意发表介绍杨谈经验稿件的消息一传出,大家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思想更加混乱了,顾虑更多了。临汾地区的一些同志,也曾眼巴巴地盼望着杨谈经验能够早日见报,为在山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闯开一条路子。希望落空以后,只好消极等待,又耽误了一年的大好时光。
随着全国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深入,曲沃县委和临汾地委的领导同志思想解放了,明确了因地制宜推广本地区先进经验决不是什么“假学大寨”或“反大寨”,而照搬大寨的某些具体做法才是脱离实际,背离了中央和宪法精神。县委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给杨谈恢复名誉,在全县重新推广杨谈
“三结合”的经验。山西省委的负责同志也认为在近几年学大寨运动中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口号和要求,明确表示杨谈大队“三结合”的经验应予重视和推广,并向全省批转了曲沃县委和临汾地委关于为杨谈经验恢复名誉的报告。
压在杨谈大队干部社员头上的精神枷锁砸碎了。这个五千多人的大队,人人心情舒畅,理直气壮地重新实行“三结合”的一整套做法。他们经过民主讨论,重新修订了劳动定额办法,纠正了过去偏于烦琐的一些做法,重新健全了劳动组织,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固定的和临时的作业组,加强了生产责任制。大队的工业、副业单位,也签订了
“五定一奖”合同。重新用起多年行之有效的办法,就熟驾轻,路子顺当。他们继续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春旱冬抗,春活冬干。全大队在二十四眼大井全部配套的基础上,又动工新打十眼百米以上的深井,力争今年实现每人平均一亩保浇水地。眼下,全大队备耕活动紧张,工效大大提高。大家殷切希望:上级党委要突破用一个单位的具体做法去统一一切的框框,鼓励不同地区的干部群众根据当地特点,创造、总结和推广多种多样的典型经验,形成百花竞放、万马奔腾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本报通讯员 尉如澜 柴志英 魏丕贵
本报记者 李果


第2版()
专栏:

抓紧雨雪后的有利时机
河南省农村加强麦田管理
新华社郑州三月十一日电 河南省农村广大社员抓紧雨雪后的有利时机,加强春季麦田管理,当前小麦浇水、追肥、中耕进度快,质量好,麦苗返青后生长茁壮。
二月下旬,河南各地普降雨雪,对缓和旱情、促进小麦返青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去年小麦播种时墒情差,加之各地水肥条件不同,麦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全省六千二百万亩小麦长势很不平衡,有二千多万亩缺水少肥,生长一般;还有二千万亩麦苗发黄瘦弱,分蘖很少。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河南省委、省革委会明确提出,加强春季麦田管理,是当前农村的工作中心,要求各级领导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下最大决心夺取今年夏粮丰收。
为了抓好麦田管理工作,河南省各地区和县的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分析小麦生产形势,研究具体措施,同时组织麦田管理专业队,实行生产责任制,把广大社员管好小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开封、南阳、新乡、许昌和安阳等地区五万多个生产队实行了麦田管理责任制以后,广大社员既重视管好丰产方,更注意管好三类苗。对缺水少肥、长势不好的麦田,先发制旱,抗旱春灌,水肥一齐攻,同时搞好中耕除草、保墒防旱。目前这些地区已有七百多万亩小麦浇了返青、拔节水,两千多万亩小麦追了一遍肥,一千多万亩进行了中耕保墒工作,很多三类苗大有起色,逐渐升级。


第2版()
专栏:

平原绿化的榜样
——兖州、冠县造林纪实
地处鲁西南和鲁西平原的兖州和冠县,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搞植树造林,绿化了“四旁”,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使原来林木稀少的平原大地,成为美如图画的绿洲。从兖州、冠县看平原绿化,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四、五年前,兖州还是村无树,田无林;道路弯弯曲曲,土地七高八低;粮食产量多年徘徊于四百斤上下。如今,每逢盛春降临,兖州处处园林一片绿。全县近七十万亩耕地,全部由栽满树木的一千六百多条道路和一千三百条沟、渠纵横交织成七千来方。方方园田都在林网卫护中,条条道路处于林荫下,座座村庄绿荫丛丛,机井星罗棋布,安排得是那样井然有序。整个兖州好象一块绣着美丽图案的绿色地毯。面对这一派景象,谁都会赞叹不已。
兖州人民于一九七四年开始打井修渠,平整土地,在沟渠和道路两旁栽植树木。几年中,共植树近三千万株。经过精心培育,这些速生树木现已形成茂密的林网,初步起到了防护作用。据有关单位初步测定,林网已能降低风速百分之二到二十五,减少蒸发量百分之十六,相对湿度提高百分之五到十。从而保护了小麦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加上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措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这几年,虽然遇到罕见的大旱,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一九七八年粮食平均亩产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二百多斤。由于林业的发展,全县果品、蚕茧、畜牧等项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蚕茧的年产量由一九七四年的八万五千斤增加到三十一万六千斤,羊由一万一千只增加到九万只。通过对树木的修枝间伐,还解决了全县百分之三十的烧柴。
一九七七年以来,兖州的林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立了五千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搞了三万亩农桐间作,增植了山楂、花椒、香椿等经济林木和供编织用的灌木条子。现在,单是灌木条每年即可收二千万斤,价值一百二十万元。三两年以后,兖州的林业生产将更加丰富多采,多种经营收入将会有一个新的跃进。
再看位于黄河故道边的冠县吧。过去,这个县是东面碱,西面沙。每逢春天,狂风漫卷,百里沙河两岸,十几万亩庄稼常常被刮死。现在的冠县,每当严冷季节消失,大地一片锦绣。道路两旁,骄杨挺拔,垂柳依依;村庄周围,果园飘香,桑田滴翠;正在茁壮成长的各种苗木的圃地比比皆是;农田林网一片浓郁;农田里间种的泡桐干粗叶肥,长得是那样壮实。全县已有八十五万亩农田建设了林网,四十万亩农桐间种,还有十四万五千亩成片用材林和经济林,“四旁”植树平均每人九十多株。木材蓄积量已增加到二十多万立方米。就是这些林木,调节了气候,锁住了风沙,改造了二十多万亩沙荒和碱地,卫护着一百多万亩农田,使粮棉产量得以稳步上升,并促进了五业兴旺。一九七七年冠县粮食产量比一九七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生猪存栏头数增长一倍以上;各种干鲜果品年产量达到四千万斤;多种经营收入增加二千二百多万元。一九七八年虽遇大旱,粮食平均亩产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兖州和冠县的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
关键的一条是那里的县委狠下决心抓林业。他们所以狠抓林业,是在吃够了缺树少林的苦头以后,认清了农林的辩证关系,和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才把林业摆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的。
拿兖州来说,这里自然条件并不坏,但粮食产量却多年徘徊不前,社员收入水平一直很低。一九七四年县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从黄屯和王庄两个大队大搞植树造林,迅速改变面貌的事实得到了启示。黄屯大队原先是个穷队,从一九六六年起大搞植树造林,两年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几年来,林业的收入每年达万余元。除还清贷款六千元外,还购置了九部柴油机和电动机。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副业的发展。到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提高了近一倍。王庄和黄屯差不多,一九七○年开始大搞农田林网化,几年时间,使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的后进队变为林茂粮丰的先进队。县委从中认识到,兖州所以多年旧貌未改,主要原因是县委领导缺乏长远建设的打算,重粮轻林,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农田缺乏防护,粮棉增产无保障;其次是木材、饲料、资金、工副业原料、社员烧柴等都缺乏。由此还引起连锁反应。如缺乏饲料,畜牧业不能发展;缺乏烧柴,禾秸不能还田;肥少就粮少;各项副业得不到发展,社队集体发展生产缺资金,社员分配缺现金。要改变兖州面貌,必须抓好林业。从此,他们在全县开展学黄屯、学王庄,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搞农田林网化。
第二条是由于两个县委尊重客观规律,注意科学营林造林。冠县因地制宜,安排毛白杨上路,桐枣进田,榆树进村,柳树下坑,刺槐上岗进碱荒,绵槐、杞柳爬坡。使各个树种都得到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而树壮苗旺,生长迅速。这两个县还都大抓种苗。兖州每个大队都办起了苗圃,使全县苗木自给有余。
再一条是他们认真贯彻落实谁造谁有的政策,调动了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兖州、冠县对林木的权属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兖州规定除国家公路外,凡属县一级的路,由沿线的社队植树管理,干材“县三队七”分成,枝丫树叶全部归队,其他路旁沟旁的树木,树随地走,队造队有;社员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归社员所有。由于政策落实,权属范围明确,各社队都积极植树造林,并认真保护管理。因此,这两个县植树造林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兖州、冠县的事实表明,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实现“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化,是保障和促进农牧副各业发展,迅速繁荣经济的一项重要建设,是解决木材自给的重要途径。如果华北、中原地区的四百多个县都能这样做,在三、五年内实现绿化是完全可能的,十五年左右彻底改变这个地区缺材少林的面貌,达到木材自给也是可以办到的。
新华社通讯员 沈畹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