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现代化设备与现代化管理
孙尚清 陈吉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庄严地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变。搞现代化建设,既包括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也包括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设备,必须施以现代化的管理,二者相互依赖、紧密联系。我国同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比,技术上的差距很大,管理上的差距更大。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时候,应当十分重视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设备要求现代化管理
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劳动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机器体系代替单个机器,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一般的机器体系,都使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不断变革。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必须适应技术装备的运转规律。
目前的现代化设备,不仅与手工工具根本不同,而且与四、五十年代,以至六十年代的机器体系也有重大差别。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高度集中起来,巧妙地配合,发挥出很高的生产效率。现代化设备对动力、操纵、原材料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不迁就任何违反它运转规律的东西。你按照它所要求的条件,把生产组织好;按照它的运转规律,来驾驭它,就能生产出又多又好的产品。否则它就执拗地与你闹别扭,甚至毫不客气地惩罚你。严格按照客观规律来管理现代化设备,正是现代化管理的实质。现代化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把现代化的设备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现代化管理是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的决定性条件。
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现代化管理,大致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要搞好职工培训。先进技术装备,要求有技术水平与其相适应的人去驾驭。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使他们懂得现代化设备的性能,不仅在正常状态下能够掌握它,而且在出现了异常情况的时候也能进行妥善处理;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技能。外国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他们不惜拿出巨额资本来培训“有文化的奴隶”;我们工人阶级,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提高本阶级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上,更应当有气魄,肯花钱,下功夫,讲成效。
第二,要根据现代化设备的要求,制订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严格定额定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同生产手段合理地组织起来,协调起来。
第三,要按照现代化技术装备自身运转的规律,把生产、运输、供应等各个环节安排好,保证动力、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规格符合现代化设备连续高速作业的要求,在时间上应做到“及时”,在数量上应做到
“恰好”,维修用的备品配件也能及时供应。
第四,要对生产的全过程实行精确的计算和监督,在某些必要的环节上采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设备运行、生产和产品质量等情况都要用科学的数据来表示,在现代化管理中应逐步消除“估计”、
“大概”、“差不多”之类的含糊用词。
第五,要编制科学的计划,搞好各方面的平衡。首先,应按合同订生产计划,再按生产计划订各种供应计划,在计划中应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没有准确的时间,就谈不上科学的计划。其次,要安排好企业内部原有生产能力与采用现代化设备新增能力之间的平衡,现代技术装备各个部分之间生产能力的平衡,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的平衡,等等。只有搞好各方面的计划和平衡,才能避免发生原材料、半成品供不应求,水、电、汽供应不上,机器、电器、仪表的修理和零配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公用设施、生活福利设施不足,而使管理陷于被动混乱,现代化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
显然,要逐步做到以上各点,对我国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应当进行重大的改革,必须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只有既搞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又搞好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向管理要高效率
现代化设备凝结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没有懂得它的结构和性能的人去操纵、驾驭、管理,它就是一堆死东西。而在使用中的效率高低,则是由人们对技术装备的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决定的。从社会范围来说,没有对国民经济的科学管理,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企业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产供销就不能很好地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先进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水平都很高,也还是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宛如一架大机器运转不灵,其中虽有精美的个别部件,也无济于事。
就一个企业的范围来说,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新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大致会处于以下四种状况:
第一,无法开动,甚至遭到损坏。这往往是由于人们对设备的技术性能没有认识和掌握,违反客观规律,瞎指挥造成的。损坏技术装备,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技术装备闲置不用,也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很大损失。
第二,投入了生产,但是技术经济指标达不到设计标准。这种情况,在一些生产单位采用新技术的始初阶段,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对技术装备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学会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要尽力缩短这个过程。
第三,正常运转,达到了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技术装备,使效率超过了原设计规定的标准。对新的技术装备,不仅要学会驾驭、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通过实践,逐步改善那些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但是,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那种刚把现代化设备拿到手,不好好学会使用和管理,成天想对它大改大革,动大手术,是要不得的。
向现代化设备要效率,决定于管理水平。但管理水平要一步一步地提高,首先应当下功夫把新设备管好、用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学习管理
建国以来,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不少适合我国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影响很深,接受科学管理方法的阻力很大。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干扰破坏,我们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东西,有的被抹黑、批判,有的被打入冷宫。整个说来,我们今天的管理水平是落后的。
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之一就是先进的技术装备同落后的管理方法之间的尖锐矛盾。学现代化管理,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正确途径,也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学不好管理,就要贻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工农业的现代化。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在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即逐步实现了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高效率化,管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技术的自动化。在我国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十分重视这个经验。如果说,要弥补我国技术装备同先进国家的差距,通过技术革命和技术引进等方式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末,要弥补我国管理水平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就困难得多。因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可以引进,而要培养出大批掌握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材却是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能把现代化管理学到手。
长期以来,在林彪、“四人帮”的影响下,我们过着闭关锁国的生活,骄傲自满,夜郎自大,拒绝向外国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不能学,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更不敢学。两年多来,通过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但是,外国的先进管理能不能学,在某些同志的头脑中,还有疑问。他们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原理,硬把管理的所有问题都往生产关系上拉,片面强调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压制、剥削工人的一面,而忽视合理组织生产力这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同科学技术一样,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为我所用,使它们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服务。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痛斥那些“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学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时指出,在这班先生身上“已丝毫嗅不出马克思主义的气味”,并且反复强调说:“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用托拉斯所造成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末这种本领便无从获得了。”(《列宁选集》第3卷第555页)
现代化管理,也就是科学管理。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消化,要同创新精神相结合。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是为了迅速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和管理的水平。因此,这种学习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第3版()
专栏:

从小生产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平
实现四个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障碍。其中一个不小的障碍,是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的思想、传统习惯和作风,如愚昧迷信,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平均主义,不讲效率,以及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等等。小生产思想似乎比资本主义思想好,小生产的名声也不象资本主义那样臭,所以长时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东西不仅长期停留在人们的思想中,而且还渗透到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中。
这些东西究竟是那种生产方式的产物呢?具有什么样的阶级属性呢?是社会主义的吗?当然不是。是资本主义的吗?也不象。因为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和超额利润,必然千方百计打破传统束缚,打破地区界限和民族界限,拚命追求技术革新和竞争。人们通常把小生产看作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物,这是有道理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近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种封建生产方式的小生产的思想、习惯势力和作风是十分顽固的。即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它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阻碍着社会的前进。
例如,在我们的一些机关和部门中,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一言堂”的家长式统治颇为盛行;不少部门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很低。
又例如,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思想和做法,渗透到许多方面,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经常受到人为的限制和破坏;社会分工不够发达,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盛行;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空喊“穷过渡”,大搞“一平二调”,实际上是无偿占有农民的劳动产品;靠“人海战术”,按“长官意志”进行生产,而不重视经济规律、技术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吃大锅饭,否认差别,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不知天外有天的“闭关锁国”作风,等等。
历史的发展,把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国家,推到了时代的前列。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然而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利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全部物质文化条件,特别是要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在历史上,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很薄弱的,真正属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东西是不多的。落后的生产力与小生产经营方式,对“大同盛世”的抽象向往,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往往容易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历史上根深蒂固的落后东西,带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甚至误认为这就是
“社会主义”。这给建设社会主义带来一定的复杂条件。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也面临过类似的历史条件。当时,列宁反复强调说,靠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法性的小农经济及其文化是建设不了社会主义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学习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列宁痛斥了当时空喊建立“无产阶级文化”时髦口号的一些人,列宁说:“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的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好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698页)列宁并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他还提出了利用“租让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战胜小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他说:“苏维埃政权‘培植’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列宁选集》第4卷,第520页)
对于资本主义是必须批判的。但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时,绝不能把它创造的物质文明统统抛弃,而应该批判地继承,使之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但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批判。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小生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甚至还有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主义的原则扬弃资本主义,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小生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则是用小资产阶级的尺度,用小农经济的眼光,来批判资本主义。这种批判固然能够淋漓尽致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其他种种弊端,但它的最大特点却是分辨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总想把历史的车轮拉回到适合自己小生产传统习惯的轨道上来。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往往把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一古脑儿地抛进垃圾堆。这种批判,不能推动而只能阻碍历史向前发展。至于用封建主义来批判资本主义,那更完全是反动的了。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那种“封建的社会主义”时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写道:
“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做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似乎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声讨资产阶级。……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多年来,“四人帮”一伙不就是这样做的吗?他们象那些贵族和僧侣一样,“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一个劲地批判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他们不仅不能容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污蔑为“资本主义”,而且也不能容忍资本主义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搞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在还要来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小生产,等等,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只有在革命的最初几个高潮过去之后,人们才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消化一些东西,总结一些东西,然后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掀起新的高潮,继续前进。在这里,向后看正是为了向前看。现在,我们提出批判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提出向资本主义的先进的东西学习,就是为了推动历史前进。


第3版()
专栏:

搞专业化协作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本报讯 遵循客观规律,按专业化的原则改组我国工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经济管理》月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介绍了广州市二轻工业如何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经验,同时发表了题为《搞专业化协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说:广州二轻工业的经验好,好就好在他们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是为搞专业化而搞专业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起着自发的调整作用。他们的专业化是在竞争中自发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有可能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是计划也好,改组也好,毕竟是个主观行为。任何主观行为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才会水到渠成。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的要求,单凭“长官意志”和“行政手段”办事,即使是天大的好事,也会办糟。
文章指出:广州市二轻工业搞专业化协作,坚持“集中生产、大批量、高效率”的原则,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专业化之所以必要,首先是因为某种产品、某种零件,或者某种工艺、某项服务有大批量的需求,分散经营不如集中,集中生产就可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比分散经营的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投资更少,供应更及时。这样,搞专业化才成为必要。
文章列举了当前专业化中的一些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指出:有的同志把专业化简单地认为是“分工越细越好”,而不看实际的经济效果。例如,有人认为要搞专业化,就是把一个厂分成若干独立企业,结果,往往是割断了生产的内在联系,各搞一套管理机构,增加许多非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反而下降。又如,现在颇为盛行把零件生产“扩散”给农村社队企业,而不分析具体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一扩散就要设备,要投资,投产后三年五年还掌握不了技术,产品长期质量差,成本又高,搞这样专业化的“扩散”又为了什么?文章还指出,现在有些工厂“大而全”、“小而全”,往往是客观条件“逼”成的。如果不解决某些客观条件问题,凭“长官意志”搞“专业化”,过些时还会“逼”成“大而全”、“小而全”。总之,由“全”变“专”固然是必然的趋势,但有它的客观规律,有它的发生、发展和转变的客观条件。对客观规律要认识它,然后按照客观规律去促进事物的发展,决不是凭主观意愿想变就能变、说变就变得了的。当前的任务是认真作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及其规律性,算算细帐,作些对比,多听听群众意见,然后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既积极又稳妥地进行改组工作。在这方面,广州二轻工业的经验颇值得参考。
《经济管理》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个探讨经济管理问题的刊物。第一期最近出版,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及工、交、农、财、贸、基建等各方面的管理问题。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发行。


第3版()
专栏:

上海《学术月刊》复刊
本报讯 上海市社联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学术月刊》,在林彪、“四人帮”横暴摧残下停刊达十二年之久,现在复刊了。
《学术月刊》创刊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在文化大革命前十年里,一共出版了一百一十五期,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学术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复刊后的《学术月刊》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之成为学术上不同见解可以充分讨论、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的园地。
复刊号上发表夏征农的题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与科学民主》的文章,阐明科学与民主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文中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具备两件东西:民主与科学,缺一不可。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发展;反之,不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也就难以实现。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民主比科学更重要。
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本期主要内容之一,刊登了一组文章。邢贲思的《哲学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就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一切从语录出发,毛泽东思想是科学还是宗教迷信,是真高举还是假高举,当前的主要思想障碍是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未肃清还是所谓怀疑主义等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冯契的《对迷信作一点分析》一文中,剖析了迷信的本质特征和根源,林彪、“四人帮”搞的“新式迷信”的实质及人民内部存在自发产生迷信的条件。
在经济学方面发表了许涤新的题为《有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摧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就是要否定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是否定剩余价值不等于否定剩余劳动的存在。作者还论述了社会主义利润和社会主义积累的相互关系。


第3版()
专栏:

《世界历史》双月刊出版
本报讯 《世界历史》双月刊,已于今年二月二日正式出版。
《世界历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为推动我国世界史的研究,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它在内容上,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主,兼顾古代和中古史;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每期三分之二的篇幅为学术论文,其余为史学述评、国内外史学动态、书评书讯、读史札记、史料选译、史学家和史学学派介绍、世界史教学辅导等。
《世界历史》双月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