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让友谊之花开得更茂盛
——记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同我国人民的友谊
林彤 宜华
经历风雨侵袭而不凋谢的花,是最美好的花。同样,经历了漫长岁月而始终不渝的友谊,是真诚的友谊。值此中美两国人民同庆中美两国建交和欢呼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日子里,中国人民深为怀念那些曾为浇灌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之花作过努力的一切美国朋友。对三十多年前,正当中国人民困难时期与我们结下深厚情谊的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朋友们,我们同样怀着这种感情。
一九四四年夏天,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年多的日子,一支人数不多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途跋涉,来到延安。
美军观察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同意下,由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驻延安的。当时,中国抗战正处在极其艰苦的年头。为了早日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减少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承受的压力,美方极需中国军队积极配合作战。但是,国民党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致使祖国的半壁河山,惨遭日寇蹂躏。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当时,美国驻华外交官及军人中,一部分持现实态度的人士,看到我党抗日的决心和力量,主张正确估计我党我军的力量并积极考虑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问题。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我党的政治军事情况和实力,了解日军、伪军在华北及边区周围的军力等,以便向美国政府提出报告。
美军观察组的朋友们经重庆来到延安。当时,毛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人,曾多次会见过他们。叶剑英参谋长全面地向他们介绍了我军情况,聂荣臻和陈毅同志,分别向他们介绍了晋察冀军区及新四军的情况。在延安和附近地区,他们还进行了参观访问,广泛接触了当地军民。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抗日根据地情况,他们还分成小批,在八路军战士护送下,不畏艰险,奔赴我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如彼得金、卢登、惠特尔西、多姆凯、格拉斯等,就曾深入我晋察冀根据地。途中,他们既看到了侵略者滥肆烧杀等暴行,更看到了我党领导下的军民,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连续四个多月,他们时而骑骡,时而徒步,跨过雪原,突破封锁线,在艰苦的行军途中,同我八路军指战员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对我根据地和游击区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获得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他们进行了繁重、紧张的工作,也度过了愉快、难忘的年月。在简朴的窑洞里,我党、我军领导人同他们纵谈战争形势的发展,探讨各种问题,关怀他们的生活。每逢节日或在各种联欢晚会上,中国朋友亲切地邀请他们一起看节目,有时甚至还扭起秧歌舞。他们不仅经常同延安的干部在一起,而且也经常同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和纯朴的陕北农民接触。延安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关怀着他们,源源不断地向他们提供了丰富、新鲜的食物和其他物品……。
延安,朝气蓬勃的延安,燃烧着抗战烈火的延安,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个光明的中国,走向胜利的中国。同国民党统治区黑暗腐败、百孔千疮、悲观失望、民不聊生的情况截然相反,在延安,他们“看到八路军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勇敢精神,预言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向美国政府发回了报告,积极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但是,后来发生了意外情况,形势急遽变化。美国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的意见不仅得不到重视和采纳,相反,他们被迫先后撤离了延安。回到美国后,他们大部分,包括当时美军驻华总部和美国驻华使馆一些人员,如谢伟思等人,竟然遭到冷遇和排挤,有些人遭受迫害,在麦卡锡时期甚至被投入监狱……。
可贵的是,三十多年来,尽管面对种种迫害,前美军观察组的许多朋友,一直对中国人民怀着真挚的友谊。他们关注中国的发展,盼望有一天重返中国。他们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去年春暖花开时节,他们组成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应邀重访中国。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回到他们曾工作过的昆明、桂林、重庆、成都和西安。代表团的成员对延安有特殊的感情。一位朋友说:“我们多么惦记延安!但是到了延安,如果没有宝塔山上的那座宝塔,我们几乎认不出延安了!”更可贵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隔阂,中国人民对美国朋友的友情没有变。他们无比激动地说:“我们又受到了当年延安人民对我们的热情招待。”
在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里,旧友重逢,喜出望外。观察组的朋友们含着热泪,喊出了阔别多年的中国朋友的名字,相互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一位美国朋友带来了一本当年延安生活的影集。影集上有一张白纸,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一张圣诞节晚会请帖。在这张普通的白纸上,排列着用英文打字机打印的英文名字,每个英文名字旁边,都有中文亲笔签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邓颖超、康克清……”看着它,人们异口同声地喊叫起来:“这是多么宝贵啊!”前美军观察组长彼得金等美国朋友,把他们当年在延安拍摄的照片和电影拷贝等礼品,赠给中国朋友们。这是珍贵的礼品,又是记载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历史文献。
去年五月十九日,是难忘的一天,叶剑英委员长、聂荣臻、邓颖超副委员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康克清等同志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宾主重叙友情,一起回忆当年在延安友好相处的日子。叶剑英委员长亲切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欢迎你们来中国访问。见到你们,我们很高兴。”在接见厅的一个茶几上,摆着一朵盛开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邓颖超副委员长告诉美国朋友,这朵玫瑰花是她特意带来送给他们的。这是一枝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之花。关于它,有过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九四四年,美军飞行员奥利渥·欣斯德尔受伤降陆后,被我游击区人民营救,并护送到延安。他在延安受到过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副主席等的接见。一九七三年,欣斯德尔夫人来中国访问,带来了两株玫瑰花,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邓颖超同志把这株玫瑰花栽在院子里,经过精心培育,这株花每年都开得很茂盛。邓颖超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我们两国人民在战斗中培植起来的友谊之花,将生长得比这朵天然的玫瑰花更加茂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接见厅里,激荡着中美两国人民真挚友谊的热烈气氛。
当年在山西被日寇杀害的观察组成员惠特尔西的夫人表示,一定要继承丈夫的事业,教育子女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而贡献力量。
代表团中的三位年青人,是随他们的父辈到中国来访问的。他们也深深激动,表示一定要以前辈为榜样,为发展美中友谊而努力。
今天,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培育、浇灌之下,中美人民友谊的玫瑰花,必将越来越鲜艳,越来越茂盛!
(附图片)
祝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蓬勃发展(阑凝 刻)


第6版()
专栏:

柬埔寨人民历史上的两次反越起义
金应熙
柬埔寨人民在历史上有反抗外国侵略的光荣传统。十九世纪前半叶,他们为反抗越南阮朝封建统治者对柬埔寨的野蛮侵略和奴役,曾进行多次起义,其中以一八二○年的僧计起义和一八四○年的抗越大起义的规模最大。柬埔寨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终于获得了逐出越南侵略军的重大胜利。
侵略柬埔寨是越南封建统治者对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七世纪初开始,越南的阮氏政权就交替使用出兵侵略、扶立国王、王室联姻等手法软硬兼施,逐步侵占原属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及其南方广大地区,并妄图进一步吞并整个柬埔寨,但一七七一年爆发的西山起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柬埔寨国王安赞二世(越南史书称为匿禛),原奉暹罗(今泰国)为宗主国。一八○七年,在越南压迫下,接受了阮福映(嘉隆帝)的册封,逐渐倒向越南,使越南封建势力逐步深入柬埔寨。一八一三年,柬埔寨终于成为越南驻屯军保护下的属国,柬埔寨人民受到阮朝的剥削和奴役。
越南自从它的驻屯军进驻柬埔寨后,就在柬埔寨大修驿路,为侵略军的军事通讯和运输服务,“发番民修筑之,每四千丈置一驿,驿夫各五十人,以备关报边务。”一八一七年越南侵占了后江江道上的重要市镇朱笃。两年后开始浚挖从朱笃到河仙的永济河,大批柬埔寨农民被强制征调参加浚挖,劳动条件非常恶劣,有许多河工在施工中死亡,据当时访问越南和暹罗的英国人纪述,死亡者达万人之多,而当时柬埔寨人口仅五、六万户。越南侵略者强征大批劳力,也严重影响了柬埔寨的农业生产,加上一八一八年后柬埔寨连遭大水大旱,稻谷失收,饥馑疾疫流行,柬埔寨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在一个名叫计的佛教僧侣领导下,毅然举起反抗强制徭役的旗帜于一八二○年进行起义,是为僧计起义。
柬埔寨人民起义初期获得了重大胜利,起义军接连挫败了越南侵略者和安赞的军队,俘获了巴普农的屋牙(太守)德乔谋。僧计自立为炤王。柬埔寨东部波罗勉、特邦克蒙和斯雷桑托等地区的群众纷纷响应,一些柬埔寨官员率众归附。起义军乘船三十多艘直指金边。安赞一面派人向越南阮朝告急,一面准备弃城逃走。一八二○年十月,起义军误中侵略军退兵的诡计,放松警惕,在磅湛附近的巴寻来地方遭到越南侵略军夜袭和包围,僧计阵亡。十二月,这次起义被残酷镇压而失败。一度归附起义军的柬埔寨官员陆续向越南侵略军投降。
僧计起义虽被镇压,但起义军多次重创越南侵略军的光辉战绩,大大鼓舞了柬埔寨人民的斗志,为一八四○年的抗越大起义打下了基础。僧计起义的这些历史功勋,直到五十年后还在流行民间的诗歌中,为柬埔寨人民所传诵。
一八三三年,暹罗王拉玛三世利用越南封建统治者因内部斗争而向暹罗乞援的机会,通过柬埔寨进军越南。安赞逃到越南。以后暹罗军被越南将领张明讲打败,退兵回国,越南明命帝趁机深入柬埔寨,首先剥夺王室统治权,使安赞成了越南侵略者手中的名副其实的傀儡。一八三五年安赞病死,越南即令张明讲、黎大纲两人代理柬埔寨国事。同年,将柬埔寨首都改称镇西城。从此,柬埔寨统治权完全操在阮朝手中。
越南阮朝在完全掌握柬埔寨中央统治权力后,推行了一系列军政、经济、文化措施,企图将柬埔寨纳入越南版图。他们改编柬埔寨军队,并在柬军中安插越南官兵;按越南行政系统,改组柬埔寨行政区划,并掌握柬埔寨官员任免大权,派大批越南官员充任知府、知县等职务;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以越语为柬埔寨官方语言;强迫柬埔寨官员、老百姓穿越南服装,采用越南风俗习惯,甚至规定由长官为柬埔寨士兵取越南名字,具册上报。柬埔寨人信奉上座部佛教,阮朝也加以破坏,僧侣被逐,寺庙被毁,佛像被熔铸成大炮……。越南阮朝旨在消灭柬埔寨的国家和文化的这些反动政策,使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柬埔寨人痛心疾首。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必须发动抗越斗争,这已成为柬埔寨人民的一致要求。
一八三九——一八四○年越南侵略者对柬埔寨王室和官员的迫害,触发了一八四○年的抗越大起义。
安赞的弟弟安恩和安东,因反对安赞而逃往暹罗。阮朝把他们看作兼并柬埔寨的重要障碍。一八三九年,安恩被骗带高棉人九千多名回到海西(菩萨),明命帝将他和他的家属送入监牢,并将随同回来的人分插各地看管,有的被处决。原掌国印的茶龙、罗坚被降职并被充军监禁。柬埔寨人民由此进一步看清了越南侵略者灭亡柬埔寨之心。一八四○年八月,柬埔寨人民爆发了抗越大起义。
起义是由柬埔寨各地官员和柬军中下级军官领导的,分驻各处的柬埔寨军队大多携带军械和象匹参加起义。他们杀掉和赶走越南官员。一个月内,海东、海西、山静以及金边周围的武功、宜禾、南宁等府广大农村地区都被起义军占领。
越南明命帝慌忙调动大军前往镇压。起义军则凭借丛林、河川等险阻,避免正面同侵略军接仗,“蹑之无迹,去则复来”,“击东就西,塞此罅彼”,使敌人疲于奔命。柬军不断袭击越方交通线,取得巨大战果。明命帝下令调派京兵五营驰援镇西,但也无法挽回侵略军的颓势。
一八四○年底,起义扩展到越南南圻湄公河三角洲以南地区。这里的起义群众不限于高棉人,还有华侨和越南人参加。这时明命帝已死,继位的绍治帝看见“久隶朝廷版籍”的地区也爆发了大起义,就调大兵镇压,这使驻屯柬埔寨境内的越南侵略军更为削弱。
一八四一年正月,张明讲将磅芝灵侵略军二千多人撤回克能,不久又撤回金边。同年八月阮朝看见“弁兵许久劳顿,疾病日滋”,“用兵则饷道不济,坐守则徒劳无功”,而且越南南圻湄公河以南地区起义的威胁还未消除,于是,不得不同意将侵略军撤出柬埔寨。
越南阮朝的这支侵略军,是阮福映用多年向殖民主义国家乞求的军火装备起来的,在国内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战争中打过一些仗,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东南亚一支比较精锐的军队,但是它在柬埔寨人民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不得不夹着尾巴滚出柬埔寨。现在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又野蛮侵略柬埔寨,柬埔寨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正在对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今天我们回顾柬埔寨人民历史上反对越南侵略者的两次大起义,就能更深刻地感到,柬埔寨人民既然在十九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挫败越南的侵略,那么,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步阮朝后尘的越南,必将遭到更为悲惨的下场。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
——外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俗话说:“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事实正是这样。
一八二六年,法国一位青年化学家波拉德,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通进氯气,便得到了紫黑色的固体结晶碘。然而奇怪的是,在提取后的母液底部,总是沉淀着一种深褐色的具有刺鼻臭味的液体。他没有从想当然出发,而是认真地研究了这种液体,证明这是另外一种元素溴,由此他发表了《海藻中新元素》的论文。
德国著名化学家利比息读完波拉德这篇论文后,后悔莫及。因为几年以前,他也做过波拉德的类似试验,得出过类似的结果。但是他没有认真对待,只是认为那种深褐色的具有刺鼻臭味的液体是氯化碘,贴上标签就完事大吉。
利比息吸取了这个教训,做科研工作更为认真,取得了不少成就。他为了用这个失败的事例永远教育自己,便把那个所谓的氯化碘的标签取下来,挂在自己的床头上,并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己制造理论了。”(李继学)


第6版()
专栏:

纽约自由女神像
邓蜀生
“……把你们那些人给我吧:
那些疲惫的人,穷困的人,
蜷缩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人,
在你们富饶的岸边遭到不幸遗弃
的人,
把这些无家可归、流离颠沛的人
交给我,
我在金色的大门口高举着明灯!”
这是美国犹太女诗人埃玛·拉扎鲁斯(一八四九—一八八七年)著名诗篇《新巨人》中的诗句。全诗十四行,镌刻在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
从欧洲越过重洋进入纽约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矗立在伯德罗埃岛上的面对大西洋的巨型铜像。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标志:一个美丽的女神,右手拿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拿着一本长达二十三点七英尺象征法律的书板,上面写着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这座铜像高一百五十二点五英尺,连底座计算,总高为三百零五英尺,重二百二十五吨。底座每边长六十二英尺。参观者可以进入铜像内部乘电梯直达顶部。铜像两耳之间的距离有十英尺,头内可站立三四十人。每个眼睛的宽度为二点六英尺,鼻长四点六英尺。这座铜像建成后三十年,它的日夜不灭的照明系统才安装完成,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打开灯钮。
这座铜像是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一百周年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在美国南北战争后,以德拉布莱为首的一批法国著名人士,组成法美协会,提出送给美国人民一件有永久意义的礼物。他们决定委托协会成员、法国著名雕刻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第塑造这座自由女神像。费用采取自由募捐的办法筹措,法国的一百八十个大小城镇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捐款活动,共计捐款二十五万美元,这笔钱在约一百年前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巴托尔第从一八七四年开始工作,历时十年,到一八八四年五月才告完成。
与巴托尔第在法国完成自由女神像的同时,美国人民在同年为铜像底座举行奠基礼。营建这个底座用了二十八万美元,也是采取公众捐款形式筹措。主持捐赠活动的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纽约《世界报》主人普立芝。捐款多数是零星小额,有十万美元是由十二万人捐赠的,这可以说明捐款活动得到美国群众的广泛支持。
铜像在一八八五年六月分装成二百一十箱用船运到纽约。一八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举行铜像揭幕典礼。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国际副刊

镰仓秋思
陈德文
潇潇夜雨,洗净了盛暑的余热,江南的气候变得凉爽多了。当我合上书页,从案上抬起头来的时候,忽然,一片潮润润的树叶飘到我的面前。我转眼眺望窗外,天空云消雾散,月朗星稀。楼房前的银杏,一树金色,那玉扇坠般的叶子不时被秋风吹到屋内来。这秋夜美景,触动着我心中的无限情思,我不由联想起两年前访问日本古都镰仓的欢乐日子。
那是十一月中旬,我们由横须贺经逗子去镰仓。日本友人为了使我们尽情浏览这湘南风光,特地把车子开得很慢很慢。遇上好地方,我们干脆随意徜徉,或爬一段山岭,或钻一阵丛林,心情十分快活。
镰仓位于神奈川县的湘南海岸,同京都、奈良等地方一样,镰仓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这座古城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寺院和古迹甚多,真可谓神光壮丽,洋洋大观。仅我记得的就有“镰仓五山”、鹤冈八幡宫、镰仓大佛、长谷观音等景胜之地。走进这些古色古香的寺院,你会感到正象《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的那样:“丹素炫彩,金碧垂辉”,“飞梁跨阁,高树出云”,真有些使人目不暇接呢。日本朋友说,在古代,每逢祭祀、过年或其他喜庆之日,寺院里常常举行法事和各种纪念活动,宝马雕车,不绝于途;晓钟暮鼓,声闻遐迩。最富有佛教色彩的莫过于高德院的青铜大佛了。这座铜雕高约十一米,重约一百二十吨。整个佛身趺坐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意态安详,若有所思。传说七百年前,有个僧人名叫净光的,募集民间资金,花了十五年工夫,筹建了这座阿弥陀佛像。佛像左侧有小门通入佛体内部,佛体中空,备有扶梯,可同时容纳四五十个游客,援梯而上,登达佛顶。整个雕像工艺精巧,形象生动,特别是那纹理清晰的服饰,衬托着饱满、丰盈的体态,疏密有致,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日本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告别大佛像,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光洁的道路,我们来到热闹非凡的鹤冈八幡宫。说来凑巧,那天正赶上“七五三”节,在日本,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七岁的女孩和五岁、三岁的男孩都换上节日的盛装,由父母带领到附近的神社参拜、游玩。一进大门,我就看到一辆色彩缤纷的食品车,停在“圣水”池旁边。老板穿着白制服,热情地招徕顾客。短幔上绣着“日中友好——天津甘栗”的字样。暮秋时节,银杏树金黄的落叶撒满了庭院。我们杂在喧闹的孩子中间,沿着香烟萦绕的石阶跑上跑下。这时,我看到一个女孩子,穿着红色的绣花和服,束着高髻,头发上盘着红珠子,脚上趿着红木屐,简直是个红孩子,蹦蹦跳跳,象一团跃动的火焰。
钟声在浩渺的秋空里回荡,当我离开“国宝馆”的时候,衣角被人牵动了一下,回头一看,正是那个红衣女孩!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问道:“中国叔叔,让我们合影留念,好吗?”“当然好呀!”我不禁脱口而出。红孩子一声呼唤,别的孩子也一齐围了过来,象快乐的小鸟在我们身边欢叫。于是,我们每人都得到了一张颇有意义的纪念照。红孩子又飞跑出去,过了好一阵,才拿着胀鼓鼓的“祝袋”来到我们面前,兴奋地说:“请把这带回去,送给中国小朋友尝一尝,愿两国小朋友团结起来,为日中友好运动贡献力量。”我打开一看,嗬,糖炒栗子!还热呼呼地直冒气哩。红孩子告诉我,她的父母都是神奈川县日中友协的成员,十多年来,父亲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东奔西走,他亲自在街头炒卖天津栗子,向日本人民宣传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成就。那一天,他刚从广州交易会归来,一放下行李就驾着货车来卖货了。听到这里,我对那位在大门口卖栗子的日本朋友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一颗颗板栗呵,华北平原的风霜雨露,滋润你长大成林,日本人民辛勤的劳动,使你变成人人欢迎的食品。祖国的小朋友呵,尝尝这袋糖炒栗子吧,尝尝两国人民的友谊有多香,有多甜!
傍晚,我们沿海滨返回横须贺,车窗外面,秋水长天,一望无垠。夕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形成一条五颜六色的彩练,随着我们的汽车飞动,飘舞。呵,这光辉灿烂的海景,不正象征着中日友好事业的锦绣前程吗?


第6版()
专栏:

非洲狮子和鬣狗
借物寓情,是文学创作上常用的方法。许多作品中,狮子常常象征高贵雄伟,鬣狗往往比喻为卑劣猥琐。但是,文学家们多半不曾亲自观察过这些野兽的真实活动,而是根据记载,并凭着动物的长相,加以丰富的想象而塑造成的。
然而,有些动物的真实活动同文学家甚至动物学家的描绘却大相径庭。
以非洲狮子和鬣狗为例。狮子外貌威武,但它实际上不按照这种形象生活。一位生物学家,近年来在非洲观察狮子近三千个小时,发现狮子很懒,即使偶而猎食也笨手笨脚。它常常偷食其他野兽的食物。某些地方的狮子,它的食品有一半取自其他野兽捕杀的猎物和病死的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成年狮子就把仅有的食物吃光,让幼狮活活饿死。
鬣狗,人们称它为“掘墓人”,因为它以腐肉为食,还说它用狮子吃剩的猎物的残骸充饥,性格懦弱,只会袭击孤弱的动物。例如《大英百科全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荷兰动物学家克律克在非洲观察鬣狗数年,他的研究报告同上述说法大不一样。他发现,鬣狗固然吃腐肉,但它的主要食品是自己捕获的猎物;它猎取的动物,多半是健壮的角马和斑马,而不是生病孤弱的动物。它有时还能杀死约半吨重的非洲大水牛。
鬣狗的样子长得难看,而且多在夜间猎食。黎明时,人们只看见狮子在吃肉,鬣狗在后面徘徊。所以,常被人们误认为狮子行猎而鬣狗在等候吃狮子的残羹。其实,据克律克观察,鬣狗猎食技能相当高明。它会单独向一群角马攻击,把马群驱散,然后紧追其中一匹,以每小时六十五公里的速度,一气追逐五公里之远。追到角马时,鬣狗几秒钟内能置它于死地,杀得干净利落。克律克还发现:鬣狗并不孤独,而是四十到六十只集群生活的。
(陈予思编译)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