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邓小平副总理参观福特汽车公司装配厂
新华社亚特兰大二月一日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二月一日下午在亚特兰大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汽车装配厂。
邓副总理、黄华外长和柴泽民主任,在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第二、公司总经理菲力普·考德威尔和装配厂经理乔治·皮特的陪同下,观看了汽车装配线的整个生产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正在上班的工人不断向中国客人挥手,表示欢迎。邓副总理同一位从事联结车身与底盘的青年工人瓦特·胡特进行了交谈。胡特后来对一些美国和外国记者说,他对自己能有机会同中国副总理交谈感到很高兴。胡特说:“他真是一位友好的人。我很抱歉当时忘记对他讲些美好的话。”
在装配线的末端,邓副总理看到精制的小轿车一辆接一辆地离开装配线。
这个装配厂约有四千名职工,生产数十种型号的小汽车、重型卡车、推土机和拖拉机。年产量为十八万辆,平均将近每小时生产五十辆。
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汽车工业史上资格最老的一家汽车公司。它是一九○三年由亨利·福特与其他股东合伙创立的。二十世纪初期,它是美国和世界的最大的汽车公司。以后,被通用汽车公司赶上,现居第二位。一九七七年,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年产量是三百七十四万八千辆。
福特汽车公司总公司设在美国密执安州的迪尔博恩,在国内设有六十几个制造厂和装配厂以及十几个工程科研单位。它在主要生产各种汽车的同时,还兼营钢铁、冶金、玻璃、造纸等企业和飞机、坦克、导弹等军用物资的生产。它现在也是美国第三家最大的工业公司。(新华社)
(附图片)
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二月一日在亚特兰大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汽车装配厂。
新华社记者 郭占英 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邓副总理向马丁·路德·金的陵墓献花圈
新华社亚特兰大二月一日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二月一日下午在亚特兰大向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陵墓献了花圈。
马丁·路德·金于一九六八年遇害。他生前曾为美国黑人争取正义、平等和自由而斗争。
邓副总理和夫人卓琳以及黄华外长等人在马丁·路德·金中心与亚特兰大市市长梅纳德·杰克逊和夫人以及已故者的家属会面并进行了亲切交谈。
杰克逊市长说,马丁·路德·金曾为世界和平工作,并为此而献身。邓副总理的到来表明,中美两国人民在争取和平、繁荣、正义和互相谅解的斗争中可以找到共同基础。
马丁·路德·金夫人向邓副总理赠送了一张马丁·路德·金的照片和两本有关他的生活和工作的书。她说:“带着这些东西,当您回国时就会惦记我们。我们对您的到来表示感谢。”


第5版()
专栏:

方毅副总理参观佐治亚州理工学院
新华社亚特兰大二月一日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今天下午在这里参观了佐治亚州理工学院,看了学院的研究项目中某些重要的部分。这所学院是美国南方最大的理工学院,在校的广大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
方毅副总理是在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斯比的陪同下到这所学院参观的。学院院长约瑟夫·佩蒂特谈起他在去年秋天率领一个工程教育代表团访华期间同方毅副总理会晤的情景。方毅副总理听了有关该学院的简要情况的介绍。他还看了说明该学院的地球资源数据分析系统的幻灯片。这些幻灯片使中国客人能概括地了解该学院的研究人员如何利用这个电子计算机系统来处理从卫星上获得的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看到某一特定覆盖地区地面的总情况,并向计划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以改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在参观一个太阳能试验装置时,正在从事高级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托马斯·布朗告诉中国客人说,在这个面积为五百三十二平方米的场地上,共安装了五百五十面镜子,这些镜子能够把太阳光聚集于一个焦点,从而产生足以把钢板烧穿的极高温。
当方毅副总理一行来到学院的电子计算机中心时,聚集在那里的数百名学生向他们欢呼和鼓掌。这个电子计算机中心是供研究人员和学生使用的。它能够帮助解决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中的问题。方副总理观看了这个电子计算机中心人员的一些操作表演。
佐治亚州理工学院成立于一八八五年。它为学院的一万名学生提供了选修工科专业的广泛的条件。学院十分着重环境和能源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太阳能的研究。这个学院所进行的关于太阳能的多方面的研究,在美国是很有名的。


第5版()
专栏:

美国新兴工业城市——休斯敦
位于墨西哥湾西北约四十公里处的休斯敦,是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第六大城市,人口一百五十万。
休斯敦这个城市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它本来是人烟稀少、低洼潮湿的荒原。一九○一年,休斯敦东北一百二十公里的斯普林德托普地方发现了大油田。随后在联邦政府资助下,扩大、加深了由休斯敦至墨西哥湾的航运运河工程。一九一四年运河工程完成,可以容纳巨型海洋货轮出入,休斯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随着得克萨斯州大油田的相继发现,许多石油公司都在休斯敦设立了炼油厂。休斯敦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石油、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油科研机构和设备。
设在休斯敦地区的许多石油化工厂生产两百九十多种有机化学产品和八十多种无机化学产品,它们生产的合成橡胶产量约为全国产量的一半。这里生产的乙烯约为美国全国乙烯产量的三分之二。
休斯敦在空间科学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所属空间飞行中心设立在休斯敦南面的“清漪湖”畔,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最新、最大的空间研究和发展中心之一。它进行训练宇宙航行员,指挥宇宙飞船的航行,负责回收工作,并对宇宙飞船发回的资料进行研究。一九六九年第一艘航天飞船在月球登陆和返航,以及以后飞往月球的航天飞船都由这里操纵指挥。休斯敦文化教育事业也很发达。全市有大学二十四所。这个城市又是在全国居第九位的科学研究中心。市内还有近六十个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凡文)
(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邓小平副总理一月三十一日在华盛顿布莱尔大厦接受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律博士学位。
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美国通讯

中美友好的新起点
本报记者 袁先禄 蒋元椿
二月一日早晨,邓小平副总理圆满结束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访问活动,乘坐美国总统专机前往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飘扬,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家美国报纸这样写道。的确,从邓副总理访美以来在华盛顿的见闻,使人们强烈地感到,中美两国关系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这就是:近三十年的两国相互隔绝的状态已经结束,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从此开始。邓副总理和卡特总统会谈取得的成果,表明中美两国在全局性的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点。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对邓副总理的热情接待和盛大欢迎,反映了美国人民加强中美友好关系的殷切期望。
“超级的接待”
几天来,美国报纸报道欢迎邓副总理的情况时,普遍使用了“破格的安排”、“超级的接待”、“盛况空前”、“激动人心”之类的词句。这种描述并不是夸张。
卡特总统一月二十九日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标志着邓副总理正式访问的开始。在这次仪式中,出席的美国高级官员和著名人士之齐全,参加采访的各国记者和来自美国各地的记者之众多,以及人们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情绪之热烈,都是美国近代历史上罕见的。一位熟悉情况的美国朋友说,如此盛况,只有当年英国首相邱吉尔访美差可比拟,无怪乎一些美国报纸把这次欢迎仪式称作是“超级红地毯”规格了。
当晚的国宴同样引起美国新闻界的注意。限于白宫宴会厅的容量,出席人数无法扩大。但是,正如报纸所说的,美国政界的重要决策人几乎全都在国宴席上出现了。国宴的安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为了确定菜单,卡特夫人亲自主持,聘请名厨师反复研究。为了布置宴会厅,卡特总统特地请他故乡佐治亚州一些园艺爱好者在家庭花园里采选一批艳丽温馨的山茶花,用专车赶送到白宫来。山茶花,根据当地习惯,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当年卡特总统进入白宫时,就曾从佐治亚州采运山茶花来布置就职仪式的大厅。这次,在欢迎邓副总理的国宴中,宴会厅的每张桌子的中央均放着一丛鲜艳的山茶花,周围点燃着一圈明烛。这种别具一格的布置,表示了美国主人的良好愿望。
在肯尼迪中心举行文艺演出,又是一种破格的安排。通常,美国政府在国宴后接着就在白宫宴会厅或玫瑰园举行小型演出,款待客人。这次,为了使美国各界人士有机会更多地参加欢迎邓副总理的活动,卡特总统决定把文艺演出改在豪华的肯尼迪中心举行。对演出的要求是,在不长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反映丰富多采的美国表演艺术的面貌。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演出的组织者作了紧张的准备。参加演出的艺术家,是从全国几个地区邀请来的。这次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几天来华盛顿的一个有口皆碑的佳话。
就在正式访问的第一天,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地不断出现。在邓副总理在华盛顿整个访问活动中,情况都是如此。
友好的气氛
中美友好的气氛,几天来在华盛顿以至整个美国是越来越浓了。拿起报纸,从头版到里页登载着大量有关邓副总理和夫人卓琳的访问以及介绍中国的报道。打开电视,新闻节目的第一条总是邓副总理访问的实况。在社交场合,中美友谊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在同美国朋友个别接触时,不少人反复表示对于发展中美友谊的热忱。
在对邓副总理的接待工作中,美国主人们着意地通过各种方式来突出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从国宴开始,不论是政府举行的宴会还是民间团体举行的宴会,餐桌普遍采用中国式的圆桌。在参院的宴会上,参议员丘奇特别建议全体参加者都用筷子用餐。在肯尼迪中心举行文艺演出和几个招待会上,美国女宾中不少人特地穿着用中国衣料制作的服装,有的甚至穿着纯粹中国式样的服装。每一个节目演出前,都专门安排了曾经访问过中国的著名人士报幕,并且对中国进行赞扬。有的演员还特地学几句中国话,向中国客人表示欢迎。这次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由孩子们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在美中人民友协等团体举行的宴会上,每个参加者胸前都佩戴了用中美两国国旗图案组成的“友谊纪念章”。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等团体举行的招待会,则选择了由中国血统的美国著名建筑师贝聿明设计建造的国立美术馆东厅作会址。在卓琳同志的访问日程中,安排了观看中国人民赠给美国人民的珍贵动物熊猫的项目。……正如一些美国朋友说的,美国再次出现了“中国热”。
一位美国朋友对出现这种“中国热”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说:“这不是为了表示好客所作的姿态,而是栽植在人们心房里的鲜花在开放”。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美好的语言!
广阔的前景
邓副总理在华盛顿的访问,生动地表明,中美两国友好合作的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在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卡特总统接受了访问中国的邀请,邓副总理代表华国锋总理接受了访问美国的邀请。两国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几项换文和协议,同意签订贸易、航空、海运协定,并同意为互派常驻新闻记者提供方便。毫无疑问,今后两国政府的合作和人民之间的交往,必将更牢固,更富有建设性,更充满希望。
在邓副总理在华盛顿的整个访问活动中,有一个场面是特别激动人心的。当肯尼迪中心的文艺演出结束时,邓副总理和夫人在卡特总统和夫人陪同下走上舞台。卓琳同志亲切地同卡特总统十一岁的小女儿艾米牵着手。邓副总理在同艺术家们一一握手后,慈祥地俯身同表演合唱的孩子们亲吻。这时,在场的很多美国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事后,很多美国朋友在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心情十分激动。卡特总统在会谈中,蒙代尔副总统在邓副总理的答谢招待会上,都一再提到这次激动人心的场面。这种感情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容。今天,中美两国友好的道路已经打通,两国人民都希望下一代人将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迈进。当看到邓副总理慈祥地亲吻孩子们而孩子们天真地报以微笑时,人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欢呼:让孩子们在中美友谊的阳光雨露下成长,让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第5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虎视眈眈的北极熊
这是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五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北极熊虎视眈眈正想吞噬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图中的标题是《危机四伏的月形地带——麻烦波及伊朗以外地区》。感受威胁地区国家的名称,按逆时针方向为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曼、南也门、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这期杂志的专题报道——《危机四伏的月形地带》引用了布热津斯基的一段话:“一个由危机构成的弧形地带正在印度洋沿岸展开。在一个与我们利害攸关的地区、一些脆弱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面临支离破碎的危险,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混乱,很可能被敌视我们的价值、同情我们的敌手的那些因素所填补。”
在发表这篇长篇专题报道的同时,《时代》周刊还发表了《基辛格访问记》,指出“缓和不应该是一种镇静剂”,“美国必须作出无情的估计”。
(附图片)
图为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五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第5版()
专栏:

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美国的科学家对人类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鼓励科学发明,并把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使美国在科研领域和生产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战后以来,美国在许多重要部门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破,如原子能利用、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原料、电子通讯、卫星、宇宙空间等,在此基础上大大推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据统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技术革新有百分之六十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有百分之七十五是首先在美国得到应用的。
在科学研究问题上,美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虽然早在一八六三年美国就建立了国家科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了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政府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还是比较有限的。一九四一年,全国用于科研的资金只有九亿美元,其中百分之八十来自私营企业和大专院校。当时美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吸收西欧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对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时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一个借助别的国家的基本科学知识的国家,在新的竞赛中将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一九四六年,杜鲁门政府成立了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一九五○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拨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基金。一九五七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激起美国对科研工作更大的重视。这一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向总统提出的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一个依靠外国输入新基础知识的国家的工业发展步伐将会缓慢下来”。这年十月,美国把原属国防物资动员局的科学问题委员会划分出来,改组为由总统直接领导的科学问题委员会。一九五八年,又通过了发展科学与技术法令。一九六二年,肯尼迪总统提出要在十年内把第一个人送上月球的庞大的探索空间的计划。
自此以后,国家机构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开支急剧增长,五十年代初期约为五十亿美元,一九六○年上升到一百三十六亿美元,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平均每年达二百七十多亿美元,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六年平均每年超过三百亿美元。一九七七年科研和发展费用达到四百零八亿美元。二次大战以前,美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从未超过国民生产总产值的百分之零点五,即使在一九四八——一九五二年也未超过百分之一。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提高到百分之二以上,在美国联邦预算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百分之十到十四,而西德、英、法等国则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按人口平均计算,美国花的研究与发展费用相当于法国或西德的四倍。除联邦政府外,地方政府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也大大增加。
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一支更大的科技队伍也逐步建立起来。一九四一年,美国全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只有八万七千人,一九五四年不到二十四万人,而一九六一年增加到四十二万五千人,一九七六年超过了五十四万人。
在研究方针上,从战后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采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美国通过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拨出基础科学研究基金,大大加强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当前基础研究的三大前沿科学——基本粒子、天体演变和生命起源方面,美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国的大专院校是搞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同时也进行应用和技术研究。全国各大学设立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共五千多个。
另一个特点是,美国大多数私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把科技研究视为竞争和企业存亡的生命线。许多大公司都设有专门搞科研的机构和收集情报的系统,招聘大量科技人才,投入巨额经费,通过科研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和发展产品。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研究所,雇佣一万六千名职工,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七千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科研机构有二万九千人,它在国内有二十一个研究所,在西欧和日本设有九个研究所,其中的沃森研究所与贝尔研究所并称于世。美国《商业周刊》曾对五百九十八家私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它们在一九七六年支出的研究和发展费用达一百六十二亿美元。一九六○年以后,美国三十多个州陆续建立了科研工作区。把工厂、企业设在有名的科研机构或大学附近,形成一个科研和工业的综合体。现在美国的科研单位正向综合性科研方面发展,强调综合性成果,以便形成专利技术。
战后,美国在科研和发展事业中投入经费之巨大、活动范围之广泛、科研机构人员之众多,为世界所瞩目,这些已成为推动美国生产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七三年,美国虽然经历了五次经济危机,但工业生产仍然增长了一点八倍,而在这一时期职工人数却只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在美国近代生产发展中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美国是电子计算机工业最发达、技术最领先的国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一九四五年底在费城问世之后,技术不断改进。从电子管计算机发展为晶体管计算机,又由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生产和管理实现高速化、大型化、综合化、自动化创造了条件。例如:在钢铁工业中,采用吹氧转炉炼钢,每二十分钟可出一炉钢,但它的反应十分迅速和复杂,只有用电子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装置,才能大大提高冶炼效率和合格率。又如带钢热轧,七十年代初一台年产二百万吨的带钢热轧机,用人工控制每周生产五百吨就是破纪录的成绩。改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后,每周能生产五万吨,为人工控制产量的一百倍,而且质量显著提高。目前,美国在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加工等部门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日益增多,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除了工业部门以外,美国在农业、商业、服务性行业等经济部门以及科研和军事部门也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据美国报刊报道,美国现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域已超过三千个。电子计算机设置的累计台数迅速增长,一九五○年全国只有十台,到一九七六年就超过了二十二万台,其中百分之四十是中型和大型的。此外还有七十五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有人估计,美国现有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需要四千亿人才能完成,而且有些工作是人工根本无法完成的。
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有许多方面仍然是中国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月三十一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卡特总统在华盛顿正式签署的两国科技合作协定,标志着这一新时期已经开始了。
新华社记者


第5版()
专栏:

邓小平副总理二月一日前往亚特兰大之前,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