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多米诺骨牌的幽灵
司马达
金边陷落之后,多米诺骨牌* 的幽灵又在亚洲游荡了。人们担心地问:苏越霸权主义今天使用武力悍然侵占柬埔寨,明天他们又会向那里开刀呢?
克里姆林宫的老爷们,是多米诺骨牌的大玩家。他们把一个又一个主权国家,都当作多米诺骨牌来摆弄,今天推倒这个,明天侵吞那个,并想进而突破一大片,统统变成藩邦属地。他们的牌桌巨大无比,那就是整个地球,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域。进军非洲之角,血染红海之滨,在南亚搞政变,在波斯湾搞颠覆,在中非雇佣武装匪徒大打出手,挂着支援民族解放的旗号大干新殖民主义的勾当。用有色人种打有色人种,让别人流血丧生,它自己来坐享其成,当太上皇。哪里得手,就用什么“友好”条约之类的锁链把人家的国土与主权紧紧拴住。被他们玩弄和推倒的每一张“多米诺骨牌”上,都凝聚着数不尽的人民的血泪和痛苦。
一九七五年春天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之后,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好不容易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和平与稳定。可是,老虎前门出,豺狼后门进,这个地区马上成了莫斯科渗透扩张的目标。几年来,人们一直用十分怀疑的眼光看着河内:他们手里的武器兵力已经远远超出自卫的需要了,为什么莫斯科还要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运去大量的飞机、坦克、大炮?这回明白了:原来这两个异床同梦的大小霸权主义者,要重演曾经在中东、北非与南亚的侵略扩张的全武行。一场新的多米诺骨牌的牌戏,擦亮了亚洲和全世界人民的眼睛,使人们看清了克里姆林宫的全球扩张战略和东方普鲁士暴君的凶恶面目。
苏联今天的行径,不能不使人想起恩格斯在一八五三年论述沙俄侵略野心时写过的一段话。他首先问道:“是否可以设想,这个如此庞大、扩张得这样厉害的国家,为了实现它成为世界帝国的野心已经走了这样远而会在半路止步呢?”不,决不。恩格斯的回答是:沙俄对外扩张的“一次征服必然继之以又一次征服,一次吞并必然继之以又一次吞并”。难道今天的新沙皇,在扩张的贪欲和手段的凶残上,不比他们昨天的老祖宗走得更远吗?如果一字不易地借用恩格斯这段话来描述苏联今天的所作所为,岂不也是同样的维妙维肖吗?
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产生过无数的君王与霸主,也埋葬了不少自以为叱咤风云而到头来遗臭万年的可笑人物。侵略者愈是张牙舞爪,穷凶极恶,被侵略者和受到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就愈会提高警惕,坚决斗争。
苏越侵柬事件的结果,使东南亚的国家更加意识到需要加强团结来保卫主权独立与维护亚洲安全。“如果允许越南人这样做而不予惩罚的话,他们的野心可能会更大”。新加坡《海峡时报》的这一论断,就是东盟五国,也是亚洲各国的共同回答。强盗已经闯进邻居的家门劫掠一空了,那些邻居的邻居还能视若无睹吗?
“古今悲笑事,长付后人看”。亚洲土地上的这一场多米诺骨牌戏并未结束。历史将会证明,那个参与这场牌戏而捞了一把的角色,其本身也不过是一张被玩弄于别人掌心的一张牌,而那个克里姆林宫的大玩家,终有一天会是输得精光的。
*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长方形的西洋骨牌,共有二十八张。玩时把许多张牌立着并排列成一行,碰倒第一张,其它的牌也会一个个跟着倒下来。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周达观和《真腊风土记》
陈玉龙
公元一二九六年,我国元朝政府派遣了一个使团访问我国的南方邻邦柬埔寨。周达观是这个使团的随行人员。他们从温州港口乘海船出发,先沿着我国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蜿蜒曲折的海岸,横跨北部湾,再循着越南的海岸南下,前往柬埔寨。
他们经过二十多天航程到达湄公河口,然后换船溯湄公河而上,“渡淡洋”(即金边湖),于同年八月到达了大湖北岸的吴哥王都。他们在那里逗留了将近一年,于一二九七年八月回到了中国。
周达观,字草庭,温州人。他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友邦柬埔寨早就向往。他不辞辛劳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典章制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下了几百年来国内外学者一致推崇的名著《真腊风土记》。
该书涉及范围甚广。从城郭、宫室、服饰、官属到语言、文字、宗教、历史乃至劳动生产等都一一据实记录。卷首是“总叙”,以下共分“四十则”(即四十个小专题)。全书有主有从,脉络分明,文字简洁朴素,内容翔实可靠。它既是一部优秀的游记,又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在周达观访问期间,正是吴哥王朝国势强盛、建筑艺术处于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吴哥王都雄伟壮丽的建筑、栩栩如生的浮雕,使他赞叹不已。
作者从实地调查入手,以吴哥为中心,再向四周展开,平铺直叙,如实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柬埔寨中世纪的壮阔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字里行间灌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柬埔寨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吴哥古迹、柬埔寨古代文化艺术的热烈赞颂。周达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访问吴哥古迹的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介绍吴哥的外国作者。
自十五世纪末叶吴哥古都废弃后,就被湮没在修藤巨树间,有如明珠埋没,默默无闻,而《真腊风土记》就好象一把金钥匙,帮助人们打开了这座艺术宫殿的大门。十九世纪中叶有个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读了《真腊风土记》,心向往之。他于一八六○年以该书为指南,按图索骥,寻访吴哥。他的探索活动,引起了各国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纷至沓来,竞相“探宝”,在此以前,有些西方的“探险”家虽然也曾到过吴哥,但都是走马看花而已。
《真腊风土记》把吴哥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紧接着“总叙”就是“城郭”。它一开头就勾画了吴哥古都的全貌:
“州城周围约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唯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旁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
寥寥数语,吴哥城严整的布局和雄伟的气魄跃然纸上,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除个别地方与现存的遗迹略有出入外,大体上是符合的。如果不是作者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叙述得这样准确、生动,这样引人入胜的。据说后来柬埔寨的雕刻家们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还在吴哥地区塑造了他的像。
关于“欲得唐货”的记载,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等,皆深受柬埔寨人民之喜爱。而柬埔寨近代发掘皇宫遗址所得宋、元和明初的中国瓷器碎片,正好与该书的记载相印证。
周达观访问柬埔寨时,还带去了我国的荔枝种子,把它种在一座山上。在柬埔寨虽然能够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但据说只有在这座山上荔枝才能成活。因此,人们称这座山为“中国荔枝山”。——应该说,这是一座象征中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山!
当年周达观播下了中柬人民友谊的种子,几百年来,两国人民都深深地怀念这位友好使者。


第6版()
专栏:

包袱越来越重 朱根华


第6版()
专栏:

漫话世界旅游业
旅游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一个行业。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被称为“无形出口业”或“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规模在五十年代还比较小。据估计,一九五○年全世界旅游人次仅为二千五百二十万,旅游收入只有二十一亿美元,可是到一九七八年,世界旅游人次已增长到二亿六千五百万,旅游收入达六百亿美元。二十八年之间,旅游人次增加了九倍半,而旅游收入增加了二十七倍半。有人预测,到一九九○年旅游者将接近十亿人,那时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
欧洲和北美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单是欧洲,便接待世界游客的三分之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一千万的国家有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丹麦、西德、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其中西班牙从一九七七年起每年接待的游客已超过三千五百万人次,等于西班牙全国人口的总数。
一些人口少、面积小的国家,旅游业也很发达。如欧洲的圣马力诺和安道尔,每年吸引的游客都在二百万以上。
旅游业的发展能增加外汇收入。以西班牙为例,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旅游收入平均占全部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七五年,西班牙进出口贸易逆差达七十八亿美元,而旅游收入为三十一亿美元,为贸易逆差补偿了百分之四十。一九七八年西班牙的旅游收入已达五十亿美元,相当于全部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南斯拉夫一九七八年的旅游收入约为十一亿美元,相当于出口收入的五分之一。瑞士,在正常情况下,每年贸易逆差约六十亿瑞士法郎,一九七六年旅游收入超过五十亿瑞士法郎,使国际收支取得平衡。所以,瑞士把工业、银行和旅游作为支持经济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馆、饮食、文化娱乐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一九六七年新加坡只有十六家旅馆共一千多间客房可供旅游者使用,到一九七六年旅馆已增至七十多家共一万多间客房。西德近几年对旅馆业的投资每年平均近四亿美元,一九七七年增至七亿美元。新加坡正在扩建机场设施,全部工程完成后,每年将能容纳三百万旅客进出。
广大旅游者每到一地,都希望能买到当地的土特产品、纪念品、礼品、工艺品以及日用消费品等,这就促进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扩大销售,一些旅游中心都设立大批商店,连同旅馆、餐厅等服务行业,组成一个商业网,成为较大的销售市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从事旅游业的职工迅速增加,从而扩大了就业的机会。一九七七年瑞士旅游业的职工约为十九万人,占瑞士全部劳力的百分之七。一九七八年法国旅游业雇佣了六十多万人,相当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二点七。据英国旅游局统计,每一百英国人中有六个人是由于有了旅游业才找到工作的。
为了发展旅游业,许多国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旅游活动的范围。
瑞士利用山多这个特点,发展登山、滑雪和疗养等旅游活动。瑞士境内有爬山火车、电缆吊车,旅客可以乘坐这些交通工具迅速达到海拔三四千米的山顶。在伯尔尼的一座三千米高的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别具风格的“旋转餐厅”,可容数百人就餐,每小时旋转一圈,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瑞士还利用高山气候在山区修建疗养旅馆,利用湖泊开辟浴场,利用温泉建立温泉旅馆,常年接待旅客。不少国家利用海滨建立海滨浴场,吸引大量游客。罗马尼亚在黑海滨开辟浴场,建立了四个旅游企业,组成海滨旅游中心。西班牙南部滨临地中海沿岸的加的斯、马拉加、格拉纳达和阿尔梅里亚四省的“太阳海岸”,每年有三百多个晴日,气候干燥,冬暖夏凉,海中游泳季节达半年以上。“太阳海岸”再加上东北部的“布拉瓦海岸”,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和大西洋中具有非洲风光的加那利群岛,是西班牙海水浴、日光浴和水上运动的场所,构成了西班牙的四大旅游区,所以西班牙人风趣地说:
“我们向全世界出口太阳和海滩”。
开辟天然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在非洲大陆共有七十六个大型著名的国家天然动物园和国家天然公园。这些天然动物园内有大量非洲动物,旅游者可以看到大象、狮子、豹、长颈鹿、河马、斑马等野生动物的自然形态和生存环境。
在新加坡,裕廊鸟类公园饲有三百五十种热带珍贵鸟类;班克里夫的水族馆,养有三千多种鱼,是世界上有名的水族馆。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海底公园有珊瑚礁、海底植物和各种热带鱼供游客欣赏,而且可供海洋科学家、学生、水中摄影家等进行专业研究。
充分利用古迹吸引更多的游客,是各国旅游业极为重视的一项措施。如英国的莎士比亚诞生地,游人从不间断。莎士比亚出生地信托组织负责管理的五幢与莎士比亚有关的十六世纪建筑物里边,陈列着莎士比亚的遗物,一九七七年有一百二十五万名游客前去参观。法国在纪念拿破仑诞生二百周年时,利用游览船举办游科西嘉岛、厄尔巴岛和圣赫勒拿岛的活动,很受欢迎。
争取在本国举行各种国际性会议、体育比赛以及举办电影节、联欢节等,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法。据瑞士旅游局统计,在瑞士,这类活动每年多达三千多项。
狩猎旅行,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而且也是有益于健康的综合性体育运动。许多国家都经营狩猎旅游业务,包括兴办猎场,接待外国旅游者入境行猎,出售狩猎工具和狩猎产品,代制野兽标本,开设野味餐厅,接待游客参观等等。狩猎旅行者一般要比普通旅游者支付更多的费用。如法国最好猎场的准猎证高达三万法郎。在肯尼亚、乌干达,为期一个月的准猎证售价三千美元。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有些国家还专门投资兴建大型游乐场。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占地二万英亩,设置了五十多个电气化、自动化游艺场,其中有仿照动画影片中的白雪公主与米老鼠等童话故事的情节和场景,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此外,在一些风景区开辟宿营地,为游客准备一些出租用的帐篷,或者由游客自备扎营车,也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形式。
许多国家为了加快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成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经营管理。同时,还拨出大量款项,加速旅游设施的建设,扩大对外宣传,并创办专门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学校和训练班。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许多办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沈寿钧


第6版()
专栏:

华工对美国早期发展的贡献
冯佐哲 刘坤一
美国自一七七六年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间,从一个落后的北美殖民地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美国的迅速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移民在这片北美大陆上艰苦开发、共同劳动的结果,其中也包括华工、华侨和华裔美籍人的贡献。
一八四八年加利福尼亚州圣弗兰西斯科(即旧金山)附近发现金矿,从世界各国吸引了大批的劳力。当时有许多中国苦力,被资本家欺骗和贩运到美国去开发金矿。广东沿海的很多贫民不堪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为了到国外寻找生活出路,从香港或广州直接坐船到美国西海岸一带。据统计,仅一八五○年,就有四十四艘船只自香港开往加利福尼亚州,其中载华工五百人左右。据一八五一年底统计,加州华工约为两万五千人。此后,从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五五年,每年大约有三千五百名华工去美。
华工在美国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勇敢精神,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称赞。他们和美国劳动人民及其他国家工人一起,在资本家的重重压榨下,冒着严寒酷暑,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开发了美国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建设了以旧金山为首的许多城镇。
一八六五年美国内战结束后,在美国的重建中,华工更发挥了特殊作用,他们活跃在美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如农业、林业、园艺业以及铁路兴建和建筑业等。
农业方面。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多沼泽,内地山峦起伏,为丘陵地带,农业生产很不发达,但经过华工的辛勤劳动,填平了沼泽,使大片荒地变成了沃野,牛羊成群,麦菽成浪。仅小麦产量加州就居当时美国的首位。
林业方面。华工多从事采伐和保护森林等工作,他们培植了大量优质杉树,为美国西部的建筑业提供了大量木材。
园艺方面。华工多从事种植果树、采摘水果的工作。华工还种植蔬菜,他们把从中国带去的蔬菜种子播种在加州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蔬菜,丰富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据说华工培育的蔬菜如洋白菜比欧洲的洋白菜要大得多,南瓜也比当地产的要大。美国人承认,如果没有华工在园艺方面的辛勤劳动,美国园艺业的发展要推迟几十年。
在采矿业和其他工业方面,华工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白人摒弃的矿坑,多由华工继续开采。淘金工作也多由华工担任。华工把中国古老的水车用于淘金,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毛织业、麻织业、服装业、火柴业、饮食业、烟草业(包括种植烟草和制造卷烟)、面粉业、制胶业、玻璃制造业、制铁业及农具制造等部门,华工也非常多。华工还从事特种手工艺品的制造,如刺绣、花边、拖鞋、手套、女用钱包等工艺品。一八七○年前后,华商公司大约有二十五家,每家资金约在五千至五十万美元之间。据一八七二年统计,加州当局征收华侨的商业税达四十二万多美元。
在建筑业方面,修建房屋,铺设铁路、公路,建水坝,大部分工人都是华工。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程是修建横贯美国东部和西部,把太平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这条铁路是美国交通的大动脉,对加速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它沟通人烟稠密的东部十三州和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使成千上万的人从十三州西迁到太平洋沿岸。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它要穿过各种复杂的地形,越过高山和险川,跨过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和大草原。为了建成这条铁路,不知多少人流了血汗甚至献出了生命。华工对修建这条铁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一万多名建筑工人中,百分之九十九为华工,许多外籍工人在艰苦条件下纷纷离开工作,而绝大多数华工却坚持下来。
华工是深受美国人民欢迎的,华工与美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美国人民的赞扬。美国人民称赞华工对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赐给恩惠的人”。正如美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福斯特所说:“中国人,主要是工人,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历史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第6版()
专栏:

雕塑家杜安·汉森的作品
刘萍君
去年四月一天的下午,在美国纽约的惠特尼艺术馆,有一位观众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杜安·汉森创作的一座人像雕塑。它是一个真人般大小的水泥工的塑像,用聚酯材料和玻璃纤维塑成。这个水泥工戴着硬壳帽,穿着方格布衬衫,工装裤上沾着斑斑点点的白灰,简直活灵活现。那位观众左手拿着公事皮夹作为支托,正想写下他对展品的观感的时候,意识到一个观众的一双眼睛正盯着他,于是他抬起头来。
“哎呀”,那个戴眼镜的蓝头发的妇女惊叫一声:“我以为你也是一座塑像哩!”然后她转过身来对她的一个同伴说:“你没有把他当作雕塑吗?”
据说,雕塑家杜安·汉森的作品就是这样引起观众的兴趣,它能“改变观众对现实的概念”,有时弄假成真,真假不分。
杜安·汉森是美国当代的一个美术家,他用现实主义手法从事雕塑,从七十年代起他创作了许多当代美国普通人、蓝领工人和老年人的塑像。他从活人身上翻造这些人物,把他们塑成真人大小,然后用颜色描绘真实细节,安上头发,穿上真正的衣服。美国一些报刊说,由于它们非常逼真,成了社会评论小品。
汉森的这些雕塑实际上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一种风俗画。
汉森说:“现在我只是如实反映人们”。他又说:“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上年岁的人,过着默默的绝望挣扎的生活。在我们社会里,我们确是粗暴、轻率地对待老年人,我要表现这点。”比如他在一九七四年创作的《坐着的购买杂物的老妇人》,就刻划出一个精疲力竭的老年妇女的形象。这个老年妇女显然是一个来自劳德代尔堡或迈阿密海滩的居民。天气太热,她停下来休息,把盛杂物的袋子放在她那两条发肿的腿中间。她似乎怀疑她还能不能走动。她拿着一条手绢,双眼快合上了,好象在祈祷自己获得精力回家。她的生活的全部悲剧和对生存的挣扎,都蕴含在每个姿态和细节之中。
“她象人们可能读到的文章那样,尖锐地揭露了美国老年人的境遇。”
杜安·汉森生于明尼苏达州,今年五十二岁,曾在克兰布罗克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在西德和美国教过书。他曾从事石雕、木雕和泥塑等,他认为那些作品不能给人以较深的感染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六十年代,他采用聚酯材料和玻璃纤维从事雕塑,这是一种半透明的、呈人体颜色的材料,比以前用的材料要柔软得多。约两年前,他又试用乙稀基材料塑造人像的面部和手臂,这种材料更容易透光,更富于肉体感。
汉森的雕塑作品近年来曾在美国伯克利等十大城市巡回展览,去年四月又在纽约的惠特尼艺术馆展出,每一次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杜安·汉森的雕塑在美国也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它们“太真实了,没有给人想象的余地”,有人怀疑“究竟是‘艺术’还是工匠制作的人体。”但另一些评论却说,“‘艺术’就在于独特的匠心和表达这种匠心的手法”。还有的评论指出,汉森通常受到赞扬的雕塑,不仅是由于它的“逼真”、“维妙维肖”,而是“那种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有的评论还把那些雕塑比作上两代的美国作家如辛克莱、刘易斯等人的讽刺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小说,因此美国人看了感到亲切。这也许是他的展览受到欢迎的缘故吧。(附图片)
汉森雕塑的作品《推手车的人》


第6版()
专栏:

拉丁美洲的民族
晓谷
在拉丁美洲二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着三亿三千九百多万人,人种异常复杂。他们中间最早的居民是美洲大陆的开拓者印第安人。据认为,印第安人属于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早在二、三万年前的冰河末期,就越过白令海峡,经由阿拉斯加散居整个美洲大陆。他们在这儿世代繁衍,形成美洲的各土著民族。十五世纪末叶,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以为到了东方的印度。他把当地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意为
“印度的居民”。
在哥伦布以后的殖民时代里,印第安人遭到殖民者的野蛮屠杀。现在印第安人只占拉美人口的百分之十几,是拉美少数民族的总称。
从十六世纪开始,属于欧罗巴人种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及后来的英国、法国、荷兰、德国、丹麦等西方国家向拉美大批移民。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沿岸国家,尤其是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流域一带。至于以后出生在拉美的欧洲白人,则被称作“克里奥”人。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即克里奥人占了拉美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他们同印第安人结合,又形成了一个被称作“梅斯蒂索”的混血人种。这几个人种逐渐成了拉美人民的主要部分。
殖民地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原有的印第安人又成千上万地惨遭杀害,因此,殖民者便从非洲向拉美大批贩运奴隶。数以万计的黑人被贩运到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及内地的矿山。海地是黑人国家,牙买加等地也有众多的黑人。黑人和其它人种的结合形成一种“穆拉特”人。此外,还有被帝国主义者拐骗去做苦工的中国人以及日本人、印度人、爪哇人等亚洲移民。当然,不管是那儿人,他们都已成为现代拉丁美洲民族的组成部分。
从整个历史来看,印第安人无疑是拉丁美洲大陆最早的开拓者,然而,近代的拉丁美洲历史,则是由拉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由黑人、中国人和印第安人等一起付出巨大牺牲和艰辛劳动才建成的。在拉美各国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也记载着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史绩。著名的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都是西方移民即克里奥人的后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