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于无声处识英雄
郑歌
我们讴歌有胆有识、为真理而大声呐喊、冲锋陷阵的英雄,我们同样赞美扎扎实实、为共产主义理想、为四个现代化埋头苦干的英雄。
前些天参加一个工厂的劳动模范和老工人的座谈会,听到一位老师傅很有感慨地说:“我们这里,有干社会主义的,有看社会主义的,有混社会主义的,也有捣社会主义的。”有人问:“什么叫捣社会主义?”他气愤地回答:“有的人不干活,整天在街上晃荡,想说啥就说啥,想骂谁就骂谁,你能说他是在干社会主义?我看纯粹是破坏社会主义,捣四个现代化的乱!”
老师傅的义愤不是没有缘由的。林彪、“四人帮”肆虐的年代,人们眼看烟囱不冒烟、机器睡大觉、国家财产遭受损失而无能为力,感到心痛。而现在,正当大多数工人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呕心沥血,埋头苦干的时刻,竟有那么少数几个人晃晃荡荡,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怎不使人着急!?出席座谈会的许多人都同意老师傅的话,可见人心是一致的。
亿万工人、农民、科学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声不响地进行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的血汗默默地浇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花。石油工人、煤矿工人在钻台上、矿井下度过一个个战斗的白天和夜晚;从大城市去的知识青年胼手胝足地为建设边疆、改变黄土高原面貌贡献美好的青春;数学家陈景润无视别人的嘲笑,在六平方米小屋中向哥德巴赫猜想冲击;青年业余剧作者宗福先于无声处构思、创作《于无声处》;老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将汗水洒满实验室的地板;乡村女教师在土炕上点着油灯细心地批改孩子们的作业;……这些同志,一不图名,二不求利,一心一意就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他们胸怀全局,献身四化,奋发图强,改造中国,脚踏实地在干社会主义,他们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英雄称号,他们是我们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继承者。
鲁迅先生在黑暗的年代写过两句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今天不妨略改几个字,赞美那些一心一意为四化献身的当代英雄们:心事浩茫连四化,于无声处识英雄。
“大干社会主义光荣”这句话,谁都会说,那些在林彪、“四人帮”挥舞帽子、棍子和屠刀的年代用干社会主义来抵制和反抗的英雄们,更有深切的体会。社会主义不是吹出来的,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勤勤恳恳、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要高声赞颂那些于无声处埋头大干四化的英雄。如果有人口出狂言,对那些艰苦奋斗的人们加以讥笑、奚落,那是可耻的。至于那些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吃着人民种出来的粮食,穿着人民织出来的布,却干着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财产的勾当,用那位工人老师傅的话,斥之为“捣社会主义”的害群之马,我们以为是并不过分的。


第5版()
专栏:

樱花开放
碧野
在大型火力发电站高插入云的烟囱周围,呈现一大片花海。花色淡红,繁花满枝,朵朵盛开,多姿而美丽。
这是樱花林,每一株樱花树都是从日本富士山麓移植到中国来的。
有三个穿着和服的打扮得很素雅的日本妇女,在这樱花开放的花海中徘徊。她们梳得高高的发髻在花海中时隐时现,她们束腰的丝带在花枝间飘动,她们的木屐在落有花瓣的林中甬道上轻轻地响着。
她们用梦幻似的沉思眼光,从花树间仰望电站高大的厂房和白烟滚滚的矗立蓝天的烟囱……
建设这座大型火力发电站,是引进的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来了一组日本专家,帮助建设,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发电站的总工程师是由一个工人工程师提升的,是个实干家。他知道国家的富强在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电,就是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为了掌握先进技术,他不仅要电站的所有技术干部都跟日本专家们跟班劳动学习,一起安装汽轮机、发电机和锅炉,而且他自己和日本专家组长交上了朋友。
专家组长十分敬重这个工人提升的满脸油泥、身材魁梧的中国总工程师,他看出这个中国老工人有一种质朴、坚韧的气质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为了祝愿中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激励这个中国朋友刻苦钻研技术,他的眼睛在眼镜里严肃地闪光,一字一顿地说:
“技术不高,在我们国家里是吃不开的!”
我们这个电站总工程师,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失去了一批亲人,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是没有仇和恨,但是他认识到,那是日本战争贩子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同样遭受到深重的苦难。他知道这个日本专家组长在上大学时就被征兵侵华,后来他在哈尔滨被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炮兵。中国大陆解放,他就当了东北某电机厂的技术员。不久后,他归国去了。现在,他重来中国,成为一个电机专家了。
日本专家组长的眼镜里总是凝聚着两点严峻的光芒。他刚强耿直,要求严格,特别是对着这个中国工人工程师,作为一个真诚的朋友,他是直言不讳的。
当他看见有些人干活拖拖拉拉,松松垮垮,就很生气地说:
“你们的钱好赚。有的人,干一点,不干也行,钱照拿!”
有时他看见从日本运来的设备被埋在土里,就愤愤地叫道:
“中国人口口声声说
‘当家作主’,我看有的人就不象是‘当家’的样子。你们中国买这些设备不是很容易的,你们国家的外汇不是很多的!”
总工程师是带着感谢的心情来听取这个日本朋友的批评和建议的。他喜欢这个日本朋友的严厉和直言。正因为这个日本朋友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炮兵,他身上的血曾经和中国人民的血洒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国工人直言;同时也正因为他是我们的一个亲密的朋友,一种崇高的理想之光照耀着共同的道路,因此他对中国同志要求严格。
可是就在电站安装机组的繁忙中,一九七六年七月的一个凌晨,突然天边地平线上冲起了血红的地光,地光照射得天地通明,只见原野上的垂柳触地,象大条帚横扫旷野,一阵雷鸣似的隆隆声从地层深处响起,电站刚刚建成的二百米高的大烟囱咔嚓一声被折断了,大地在猛烈地震动!
这是强烈的大地震!哗哗啦啦、轰轰隆隆,房屋在倒塌!然后,变得大地沉沉,星月无光,一片黑暗,一片死寂,空气里弥漫着窒息的浓尘。
隔了好一阵子,才传来惊慌奔跑的脚步声、恐惧的嘶哑的哭声和低沉的痛苦的呻吟。
中国工人没有顾得自己亲人的存亡,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首先把日本专家们从钢梁铁架和瓦砾堆中抢救出来。总工程师十指都磨出了血,从钢筋混凝土巨柱间的瓦砾堆里把专家组长拖了出来。
专家组十个日本朋友,三死七伤!
对着三个帮助中国建设而不幸付出了宝贵生命的日本专家,中国工人围着他们的遗体悼念哀思、低头流泪。
另外七个受伤的日本专家被赶快送到北京急救去了。接着,他们被用飞机送到上海去医治。最后,由日本接他们回东京去疗养了。
时隔不久,日本专家组长和另外六个日本专家伤愈后回到中国,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不少技术人员,总共十九个。这不单单是人数上的增加,而是日中友谊的一种强烈表现。当日本专家们回到电站工地的时候,专家组长和中国总工程师见面,即使是性格那么刚强的这个日本汉子,也禁不住热泪流到斑白的鬓脚,哭了。地震时,他被埋住了,在伤重的昏迷中,他并不知道正是这个中国总工程师抓破了双手,用流血的十指把他从瓦砾堆里抢救出来的;等他恢复了知觉,只知道中国护士给他输血,但也并不知道这血是从这个中国总工程师身上抽出来的。现在,他口口声声要看一看抢救他的中国朋友,他在哭声中说:“我的血液里流着中国人的鲜血!……”
重新回到中国来的日本专家们,有的把珍贵的技术资料借给中国技术员看,有的把着中国工人的手教减少焊条接缝的精湛技术,而日本专家组长却亲自教中国总工程师学外文、掌握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的控制起动和运行,以及如何处理经常的数据。
原野上花谢花开,河里冰冻冰化,中国工人和日本专家两年的共事,两度寒暑的互相切磋,共同琢磨,终于建成了这一座引进日本先进设备的大型火力发电站。在恋恋不舍的离别前夕,总工程师给日本专家们包饺子吃。日本专家组长把最珍贵的图纸和资料,把最心爱的风冷氧焊枪送给了中国总工程师,并且动情地说:
“请你一定到日本去看看,欢迎你到我家作客,我要亲手给你做日本菜吃……”
日本专家走后,中国工人管理这座现代化大型电站,汽轮机、发电机、千千万万的仪表,纤尘不染。电站全部自动化,在中央电气控制室里,一个老工人带着几个年轻姑娘在各种颜色的信号灯和一大堆电钮面前工作。电站发电周波稳定,效率高,耗煤量少……
日本专家回国以后,托海船给运来了一百株富士山的樱花树,种植在电站周围。
在这樱花盛开季节,三位因地震牺牲的日本专家的遗孀,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看看她们的丈夫生前帮助建设的中国现代化大型电站……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把总工程师惊醒了。他工作忙,几乎没有一天能睡囫囵觉。刚才他伏在办公桌上打盹,做了一个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总工程师的梦是这样形成的:摆在他办公桌上的是用精致的信笺写给他的两封信。一封信是日本专家组长写的,问他是不是接受专家组给电站运来一百株富士山的樱花树,作为友谊的纪念;另一封信是那牺牲了的三位日本专家的妻子写的,她们请求到中国来看看她们的丈夫生前为中国帮助建设的大型电站……
从办公大楼的楼窗上,总工程师用惆怅和怀念的眼光俯视着电站前的广场,那里将会被樱花树的繁花覆盖?将会出现三个风姿淡雅、哀思绵绵的日本妇女?接着,总工程师又抬起头来,默默地仰望着被地震震断又重新加高了的高插云天的大烟囱,只见那滚滚的白烟好象和天上的白云聚合在一起了,他的心就象烟云一样飘荡在蓝天上。宇宙没有极限,蓝天辽阔无边,友谊的翅膀可以尽情地飞翔……


第5版()
专栏:美术新作

这里也是战场〔中国画〕
姚有信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总是通过它那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启发、鼓舞和教育,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里也是战场》描绘了科技战线一个年轻的女技术员,专心一意地从事科学实验的情景。作者以洗练的笔墨,刻画出了一个思想先进、胸怀祖国的青年科技人员埋头工作的神态,她聪慧、文静、坚定而有信心。画面的布局、环境的衬托,也都恰到好处,突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这一主题思想。
我们喜爱这幅画,并不是因为它完美无缺,而是因为今天当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我们的画家和全国人民一样,心里想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以满怀激情,歌颂为四个现代化献身的科技战线上平凡的英雄们。画家进行的这种努力是值得提倡的。
志方(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我爱东北
哈尔滨师范学院 李琦
在小兴安岭的松林内,
有一位英雄在这里安睡。
大地是他的怀抱,
松柏常相陪……
多少年前的一个清早,
他和乡亲们阻击沙俄群匪;
把最后一滴热血留给草原,
在战友怀中气息微微:
“红松和草原都是我们的……”
英雄的眼角滚下热泪。
他抓起一把带血的泥土,
深情地说:“我爱东北……”
终于,五星红旗升起了,
烈士墓上绽出万朵花蕾。
春风年年唱着歌:我爱东北!
从山林向八方纷飞……
他听见了小火车欢乐的汽笛,
他看见红松象是大山的脊背。
他如同哨兵一样怒视着北极熊,
他守卫着祖国北疆的每寸边陲。
烈士墓前,我曾举手宣誓,
烈士墓上,我曾洒下热泪——
为了祖国!为了东北!
保卫社会主义,有咱们这一辈。
祖国好呵东北美,
每一寸土地都珍藏宝贝。
小火车喷吐着心中的喜悦,
载着不断的原木、黑煤……
东北好呵祖国美,
狩猎人在墓前庄严列队:
要消灭所有的毒蛇猛兽,
无论是党内的奸贼,国外的顽匪!
前人有胆,敢于拦截沙俄的马队,
后人志壮,能把侵略者的履带摧
毁!
东北很美,它献给人民无数的花
卉,
东北很硬,它给敌人以拳头和石块
……
安息吧,英雄的前辈:
我们有党中央、华主席指挥;
放心吧,英雄的前辈:
共产主义理想将永放光辉!
继往开来更需要安定团结,
一刻也不能忘记:居安思危!
假若有侵略者的炮火袭来,
咱们就呐喊着冲锋:我爱祖国,我
爱东北……


第5版()
专栏:书林一叶

延安时代的科技教学
吴德铎
英国友好人士李约瑟教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尚未完全竣工的巨著,在国际上已经荣获声誉。三十多年前他还出版了一本流传不广的小书:《中国之科学》(英文)。
一九四三年二月,李约瑟教授以英国科学家、皇家学会会员的身分,来到中国。他广泛地与我国科学、技术界联系、接触,足迹几乎遍及当时的大后方。他参观了许多科研机构,访问了许多高等院校,会见了许多我国优秀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人员,他的整个旅程,以四川为中心,分成西北、东南、西南三路。回国以后,李约瑟教授将他这次考察、访问所得,以图、文对照的方式,编成《中国之科学》一书,于一九四五年出版于伦敦。全书共七十页,所载照片有九十五幅之多。
当时,李约瑟教授所到之处,都是国民党统治区。尽管受到种种限制和破坏,李约瑟教授还是在《中国之科学》第二章中,公开报道了我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的延安大学(原书中简称“Yenda”)理工科教学、科研的情况,并发表了实地拍摄的照片四幅,这是较早的国外介绍我陕甘宁边区大学教育、科研情况的报道。
图一所示是“延大”师生在上几何课(露天)。
图二所示是“延大”的胚胎学实验课。
从这几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极端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教员在认真负责地教学生,学生一丝不苟地学习。李约瑟认为这种认真、努力的程度远远超过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名牌大学。
当时边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党和政府还是为科学技术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不要小看了图中那台光学显微镜,一台这样普通显微镜,在今天的大学生眼里,当然平凡得很,可是,在四十年代抗战期间的中国,即使在蒋管区,也是非同小可。
李约瑟教授在他的说明中,以赞叹的口吻写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边区政权,在与几乎普遍是文盲现象作斗争和提高学术水平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约瑟教授还大声疾呼边区迫切需要教育仪器、设备,借以引起国际友好人士的注意。
李约瑟教授近年曾访问我国,并收集材料继续写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他三十多年前编印的这本书,更给我们保存了可能我们自己还没有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镜头。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同心同德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已经比当年优越得多了,但是,我们不是应该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吗?(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