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繁荣文艺必须肃清封建流毒
艾芜
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把我们文艺界搞得十分凄惨,出现了可怕的现象。文艺批评的园地,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却被他们搞成阴森可怖的法庭。不论文艺创作者,文艺理论工作者,或是文艺工作领导者,只要不如他们的意,就会成为阶下囚。他们至高无上,变成了法官。其他出席的人都成为被告犯罪的证人,替法官摇旗呐喊。这个“文艺法庭”上,被批评者只能低头认罪,不能鸣冤叫屈,也没有辩护的权利。这完全是封建黑暗的统治,搞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叫人感到两千年来的封建势力,仍压在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头上,使人喘不过气来。依历史的发展来看,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有更多的自由,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又有更多的自由,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会有更多的自由,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所企求的。而林彪、“四人帮”却把新中国搞成象地狱一样,人民堕入水深火热的境地,能不令人痛心,大惊历史的倒退么?
我们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多人都吃过封建社会的苦头,十分了解封建社会的残酷压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大多数喜欢阿谀奉承,听信奸臣宦官后妃之言,无恶不作。或者是奸臣当权,蒙蔽皇帝,大肆敲诈剥削,进行残酷统治。人民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随时受到镇压,不仅自身遭殃,还要株连家族。因此,封建社会的政治,就是专制、压迫、镇压的别名。林彪、“四人帮”一伙就是以极左面貌出现,搞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还加上外国法西斯的东西,残酷手段,应有尽有。林彪、“四人帮”搞的修正主义,就是披起社会主义的外衣,在实行两千年来的封建主义。林彪、“四人帮”已被打垮,但遗留下来的封建流毒,还远远没有肃清。不肃清这种流毒,要文艺繁荣起来,做到百花齐放,那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我们今天还要继承六十年前五四运动反封建的精神,继续大力肃清封建社会的各种意识和影响。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政治的含义和封建社会政治的含义划清界限,弄得一清二白,不能混淆。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说明了无产阶级政治的本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更要强调这一原则。凡是作政治工作的,都应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绝不是封建社会的官僚,站在人民头上的老爷。这样的政治才是符合人民的需要,为人民所拥护的。
林彪、“四人帮”一伙口口声声叫嚷文艺为政治服务,实际上是为他们的极左路线服务,为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服务。他们下令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写所谓“走资派”的罪行,写同“走资派”的斗争,你如果不这样写,他们就认为你不为政治服务,大逆不道。如果稍加反对,那就罪该万死。有些作品是过去写的,他们认为不如意,即不合乎他们的政治需要,便加以禁锢或者烧毁。至于作者,不是关进牛棚吃苦,就是押进牢里受刑。林彪、“四人帮”就是把政治看成专制、压迫、镇压的工具。我们必须成百成千次地呐喊“无产阶级的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且只能有这么一个含义,不能混进别的。就说政治是搞阶级斗争吧,那阶级斗争又是干什么的呢?不就是为了消灭敌对阶级,专敌对阶级的政,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么?就是在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期间,文艺除了攻击敌人,暴露敌人而外,还要对自己的阶级和联合的其他人民,进行教育、鼓励以至娱乐等等,来提高士气,加强团结。没有阶级斗争的原始公社,也有头人作领导,但他也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人民才会跟着他走的。林彪、“四人帮”一伙搞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其害无穷,为患甚烈,十多年中已暴露无遗,大家有目共睹。我认为应该明确地规定,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者、文艺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领导者,都应该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也即无产阶级的立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关心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的心情。在新时期,我们所作的文艺作品,所写的文艺理论,所领导的文艺工作,都要做人民的代言人,表达人民的心声。
文艺为人民服务和政治为人民服务,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摆法?必须弄个明白。文艺应接受政治的领导,即是把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小圈子放到政治为人民服务的大圈子内。也就是列宁说的,文艺应该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还要提出要求,文艺应为人民服务和怎样服务。列宁说得很好,文艺工作者应有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反转过来,文艺又得向政治提出要求。如列宁说的,政治对文艺“……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他又说:“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我认为这里面就包括有题材多样化,作品主要人物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等等。我们文艺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都必须遵照列宁的三点意见去做,也可以称为文艺和政治的约法三章,去为人民服务。林彪、“四人帮”就是践踏了这三条原则,而对文艺对政治要求的那一点,即有关文艺本身发展规律的那一点,尤其蹂躏得不成样子。政治工作者应引以为戒,不要使约法三章变成一纸废文。另一方面,政治还要保障人民所需要的文艺作品,即精神粮食不断地生产出来,日益丰富。林彪、“四人帮”对于不合他们政治需要的文艺工作,一律停产。哪个不怨声载道,不痛恨他们把百花盛开的花园破坏成为沙漠?!文艺只为他们的阴谋服务,必然走到与人民为敌的路上去。今天,我们大家都感到必须建立法律,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我们文艺工作者,除了列宁的“约法三章”,还须有较详尽的文艺法律,如著作法、出版法等等,保障文艺工作者有歌颂人民幸福和反映人民疾苦的权利。政治工作者要出面干涉,也要根据法律,不能随便讲一句话就置人于死地。有了共同遵守的法律,文艺的创作者、文艺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领导者,就敢于创作,敢于批评,敢于反批评,敢于领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威力。
以上是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来讲的,我们还要在思想方面,大力扫除封建社会的流毒。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林彪、“四人帮”宣传天才论,超天才论,就是叫人畏天命。另外在报纸杂志上,大量使用黑体字,歪曲地引用语录,搞张冠李戴。还要早请示,跳忠字舞,这都是搞封建社会那一套,宣传“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已。在文艺方面,对大人、圣人以及英雄只能神化,通身金光灿烂,绝不能描写一丝缺点。把真实地表现人物和生活看成反动。于是文艺只能成为装饰品,遮羞布,毫无生命的东西。现在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揭示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原理了,可以说,放诸四海而皆准,流行百世而不殆。这也是破除两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强大武器,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余毒的最有效的药剂。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掌握这种武器和药剂,来系统地完整地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我相信,繁荣文艺的前景,业已在望了,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一定会实现。


第3版()
专栏:文艺新花

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
——读《小镇上的将军》
张守仁
青年作者陈世旭的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载《十月》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是一篇富有民族特色、艺术构思新颖、人物个性鲜明、开掘比较深刻的好作品。作者描写林彪、“四人帮”统治时期一位被“审查”放逐到偏远荒凉的小镇上的将军,尽管受到冷遇,仍然拄着一根闪闪发亮的茶木拐棍,在小镇上一瘸一拐地走来走去,不知疲倦地寻找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他象当地十字街头那株老樟树那样,很快地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扎在小镇的泥土之中,用它的青枝绿叶,阻挡住风沙的侵袭,荫庇着周围的居民。
小说通过将军制止青年战士抢购肉、谴责医生失职等细节,把将军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使这位被诬陷为“叛徒”来到小镇上的陌生人,迅速博得了胆小、淳朴的当地居民的好感。离小镇二里地,将军居住的那个荆棘丛生的乱葬岗子,竟成为人心向往的地方。将军不幸逝世后,当地人民依照古老的传统乡土风俗,给这位具有共产主义崇高情操的革命家,举行隆重的游行葬礼。
文学是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通过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表达强烈感情的方式,使作品显示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这里描写的都是小镇上的普通人物——剃头匠、老裁缝、搬运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用的是白描手法,抓住他们职业和个性的特征,寥寥数笔,略加勾勒,形象便凸现出来,神态毕露,跃然纸上。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林彪、“四人帮”猖狂肆虐、爪牙镇长严密统治的政治背景下,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风俗画:将军死了,镇上最老的长者,献出了唯一的一具杨木棺材;老裁缝赶制了全套的寿服寿被;剃头匠给死者精心整容;遗体入殓时,焚起了高香,点起了长明灯;杠夫抬起棺椁的一刻,宰了雄鸡起杠;被将军用自己的药品从垂危中拯救出来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从三十里外赶来,担任了将军的孝子之职,向所有来吊孝的人,下跪叩头。出丧时,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通过不足六百米的街道,竟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这是在搞封建迷信吗?不。这是人民的悼念啊!这隆重的葬礼是人民的示威,人民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敬仰者深沉的爱,对蛀害国家的虫豸们刻骨的仇恨,以此教育自己,激励自己,鼓舞自己团结起来,向蟊贼们作坚决的斗争。
山穷水尽之时,异峰突起,是这篇小说结构布局上的艺术特色。主人公死了,故事似可结束了。好比游园,路到尽头,前面竖起一座墙壁,游人可以止步了。但是走近一看,墙上却开着一个窗,窗外花木扶疏,湖光潋滟,景外有景,别具一番浩荡风光。作者对选定的题材,通过葬礼情节,作了使人意想不到的、极其充分的发挥和开掘,这就使作品有了新的深度。
作品中将军的形象,完全得力于生活中的原型。作者谈到:“在构思它的时候,我常常不知不觉地被在我们小镇上生活过的那位瘦弱、跛脚的将军种种不幸际遇和崇高精神所感动,入睡前想着想着,泪水就打湿了枕头。腹稿成熟后,我又在全县创作会议上把它讲给同志们听,座中有人抽泣。这时候,我觉得感情完全酝酿成熟,就动笔写起来。真正写的时候,感到比较顺利。”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塑造老一代革命家的艺术形象,用以教育人民同心同德地为四化而奋斗,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光荣任务。革命前辈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更是人民的楷模。不管他,们走到哪儿,遇到什么风浪,处在什么境地,只要活着,心脏还在跳动,他们就想方设法为人民做点事情。——这是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小说所塑造的将军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为人民所熟悉、所爱戴,而在十年浩劫中横遭迫害的将军们的精神面貌。这篇作品为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光采。


第3版()
专栏:

富有生活气息的《这里通向云端》
人民解放军空政话剧团最近在首都公演话剧《这里通向云端》(王培公、王仁编剧)。
话剧通过一个航空兵师在进行低气象训练中引起的一场争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现代化建设中是满足于维持现状,还是大胆进行改革;是按已经落后的老路子走,还是迈开大步闯新路,这样两种思想的斗争。它热情地歌颂了广大指战员在新长征路上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努力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革命精神;批评了那种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错误思想。许多观众反映:这个戏切切实实地回答了我们在向四化进军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这里通向云端》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利用喜剧的形式,通过揭示上下级之间、战友之间、夫妻之间、父女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写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它的成功,就在于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以生活为基础,不受军事术语、战术动作的束缚,对生活进行了较高的艺术概括。
李次膺


第3版()
专栏:

深刻动人的话剧《向前!向前!》
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向前!向前!》(作者余冠潮),在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后,又在上海、南京、安徽驻军及海防部队演出近百场。广大观众称赞这出戏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人物、新矛盾、新生活,是台好戏。
这出戏比较生动地刻画了新形势下我军指战员的几种形象。其中有经过戎马征战考验,但目前跟不上形势、思想僵化的师长关天雄;有深入部队实际、敢破陈规旧法的团长周继武,和钻研军事科学,一心扑在连队两化建设上的排长向来位;还有追求名利、品质恶劣的副团长贺家烈等。通过这些人物的矛盾纠葛,深刻地表现了新时期部队两化建设中的矛盾斗争,一扫较长时期以来反映部队生活的创作不接触部队主要矛盾的沉闷空气,在反映部队现实生活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向前!向前!》由于抓住了当前部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反映出全军指战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对部队起到了有力的教育推动作用。一位师长说得好:《向前!向前!》对我们这些指挥员触动很深。多年来,由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猖獗,不少同志在一定程度上思想保守、僵化。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战法向来是根据当时当地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的。过去的战例在当时是成功的,拿到今天来就未必适用。象关师长那样满足过去的经验,在未来战争中就要吃亏,失职。一位爆破英雄、师副参谋长说:这个戏启示最深刻的是我们老同志要加强学习。形势在飞速发展,不掌握现代军事科学,一旦战争打起来,很可能使部队蒙受严重损失,甚至成师成团地丧失在我们手里。我们应汲取关师长的教训,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作一个合格的指挥员。
在某训练基地学习的连排干部说:我们应当象周团长、向排长那样,正视现实,解放思想,敢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和“本本”的束缚,勇于创新,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
燕段海


第3版()
专栏:

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
陆贵山
抗美援朝战争是五十年代震撼世界的伟大事件。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孟伟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形象地展示了这场现代化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的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坚无不摧的伟力,从而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抵挡不住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雄伟步伐。
《昨天的战争》以大笔的勾勒和细致的描绘,展示出抗美援朝这场现代化战争的广阔图景。作品以敌我双方实现或粉碎“朝鲜蜂腰部两栖登陆计划”这一典型事件为轴心,进行艺术构思,既有横的铺展,又有纵的贯伸,力图从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上,表现战争的壮阔、雄浑的面貌。
作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艺术描写。一条线索是以美国第八军和我志愿军一个军为中心,直接表现敌我双方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写敌方,从白宫、五角大楼侵略核心到远东战略区司令克拉克、美国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泰勒;写我方,从中南海最高指挥系统到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同志、兵团司令员、军级指挥员。这种写法,使读者视野开阔,便于俯视战争的全局。另一条线索是着重表现周天雷小部队插入敌后的活动:第一部写周天雷小部队“虎腹掏心”,捕俘、押送华盛顿密使约翰逊;第二部写周天雷小部队“釜底抽薪”,寻找、销毁敌人的“草料场”——军火仓库。小说通过小部队的这两次活动,向导般地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广泛体察美李侵略集团统治下的那个散发着铜臭气和血腥味的鬼蜮世界。作品有意识地把上述两条艺术线索有机地穿插、贯通、交融、扭结在一起,形成主线突出、多头并进、开阖自如、宏大而又严谨的艺术结构。读者从这种情节布局中看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阔大的场面:从天空、海洋、陆地到地下;前方、后方到敌后;进攻和防御;谈与打;正面与侧面;内线与外线;游击战与正规战;大兵团与小部队;军与民……织成一幅宏伟的战争图画。
《昨天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从敌我双方的高级将领到普通的战士和群众,都作了生动的刻划。
作品的主人公周天雷是一个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青年指挥员形象,同时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的接班人形象。作者塑造这个新人的形象,是有着深刻的寓意的。老一代革命家、军事家点燃的火炬,需要新一代接过来,传下去;战争的规律和手段,有了新的发展,更需要新一代去研讨探索,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新形势。
周天雷燃烧着青春的烈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谦虚好学,思想敏锐,善于象海绵吸水般地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以坚强的意志、进攻的性格和炸雷一样的作风,孜孜以求索,表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执着的革命精神。他作为开国大典的警卫战士,当看到白雪皑皑的牡丹峰上飘着一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时,联想起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进而抒发了他对“升旗”和“保旗”的深刻见解,从而将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正是怀着这种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周天雷出生入死,浴血苦战,表现出了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
周天雷具有作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接班人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兵团司令员到军师首长都对周天雷言传身带,并有意识地把他放到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的广阔的舞台上去接受多方面的考验、磨砺和锤炼,以提高他驾驭战争风云的能力。同时,作品力图在军事斗争的风暴和烈火中展现周天雷英雄性格和思想的丰富性。作品从军队的日常生活中,着重刻划团长周天雷象个普通士兵那样淳朴;从同群众的接触中,表现他的阶级根基和他与人民骨肉相连的阶级情谊;战斗打响时,表现他身先士卒的先锋模范作用;指挥海、陆、空协同作战时,表现他叱咤风云的将才风度;审讯华盛顿密使约翰逊、宣讲敌方情报时,表现他的精明、干练、敏捷、敢于和善于阐明自己见解的明朗的风格。特别是通过周天雷和他的战友们插入敌后的活动,作品着重展示了周天雷的胆识和应变能力,刻划了他大胆而又缜密的性格,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镇定和处变不惊的从容,从而为周天雷这个形象涂抹上一层传奇的色彩。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应当塑造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可以写成长中的英雄,也可以写比较完美的典型。周天雷属于后者。但作品并没有把他写得过于理想化。当橡林山一仗打赢时,写了他抓工作不得要领;当孙甲旺、金英淑小组同指挥部失去联系时,写了他的忧郁和烦闷;当秦虎得牺牲时,写了他的气恼和失悔……然而,周天雷这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缺点的。多方面地揭示英雄人物的性格是好的,但由于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平均笔力,使周天雷的主要的性格和思想不够鲜明突出;在矛盾的颠峰上刻划人物也是好的,但由于解决矛盾有时匆忙,使周天雷的某些英雄行为显得不够扎实,使人多少觉得有些轻意取胜的成分。
在精心塑造周天雷这个英雄形象的同时,作品还塑造了一批英雄群像,其中李乖娃、秦虎得、金英淑、李炳洙等,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天的战争》塑造了一批敌军将帅的形象,并力图从这些战争狂人的个人欲望和他们的阶级、集团的命运的结合上,从对他们的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结合上,展示他们龌龊的内心世界。
泰勒是带着艾森豪威尔的意旨,怀着勃勃的野心和雄心来到朝鲜战场的。泰勒个人的前途,他的升降、荣辱、兴衰和美国侵略集团的命运息息相通。他为自己的阶级和集团而效力,同时也在为他个人的荣誉、勋章、权势而角逐。这个乖觉诡诈、老谋深算的人物,凭着军犬般灵敏的嗅觉,体察到我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目的,硬是不往我军的“绞肉机”里放“肉”。作品不仅描写了泰勒的狂妄行为,而且潜入到他的心底,通过描写他同夫人丽迪亚的“私房话”,袒露他的心灵的隐秘。在华盛顿自己住所的花园里散步时,他向丽迪亚诉说他对光彩、将星、钱财、权柄的倾心,幻想以非凡的战果得到财阀们的垂青,走“从将军到总统之途”——“艾克的道路”。泰勒的“私房话”,把他的昏热狂乱的政治野心暴露得淋漓尽致。泰勒的办公室,一边陈列着将军服,一边摆放着各种兵器,它象古代人敬奉的图腾,鲜明地反映着泰勒所特有的精神和意志,活画出这个战争狂人的野心勃勃的相貌。
《昨天的战争》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
作品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性,却写得有激情、有诗意,有哲理,不仅能引起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严肃思考,而且给人以审美享受。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彩笔,描绘朝鲜三千里江山的美。对“艺术宫”、“金银窝”、“海螺倒悬洞”都勾勒得色调斑烂。朝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渗透着作者和他的笔下的英雄人物的浓烈的审美感情。咀嚼罗木山上的草,尝到“一种清香微甜的味道”;观赏大同江里的冰,如碧玉翡翠,阳光照射下晶明透亮,放出虹一样的光彩。作者笔下的朝鲜大自然,被反映得那么明晰和净美。然而,作品写得最美的,还是英雄的人民和人民的英雄。当写到李炳洙一家将要和周天雷小部队接头的情景时,作者以细致动人的笔触刻划李大娘和亲人见面前的心理活动:窗外飞雪如帷,屋内纺车飞转。李大娘今天纺线特别不顺手,她从纺车的嗡嗡的响声,听到凛冽的风声;从腿前放的松软的棉花,想到冰冷的雪花。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真切地反映出这位革命老妈妈对冒着风雪而来的子弟兵,热切盼望的一片深情,流露出母亲般的牵挂和疼爱、不安和忧虑。这是多么动人的革命人情美!
作品也注意到把诗意和哲理熔于一炉,从富有诗意的英雄人物的行为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同时赋予人生的哲理以壮丽的诗情。李乖娃和秦虎得的牺牲,都是一首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动人诗篇。李乖娃听着姐姐的来信,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死,质朴无华,催人下泪。秦虎得平时安静得象湖水,沉默得象岩石,当面临着严峻考验时,却爆发出烈火样燃烧的性格,他用仇恨的烈火烧死敌人,自己的生命也化作了烈火,放射出壮丽的光辉。《昨天的战争》里有许多含意深邃、发人深思的议论,它和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不过,作品个别章节的议论稍嫌冗长,读来似有拖沓、沉闷之感。
作品还把冷静的描写、炽烈的激情和奇妙瑰丽而又奔放的想象汇为一体。敌人获悉隐藏在山洞里的孙甲旺小组的电台方位时,敌机狂轰滥炸,洞外一片火海。作者以冷峻的笔触,对英雄们在山洞北口所遭到的火烤、烟呛,探路到南口所忍受的寒风刺骨、冰水浸肤,都作了认真的描写;继而又以深沉的激情,抒写女将金英淑怎样以从容镇定的神态去接受生和死的考验,她梳发、扬头、挺胸,内心激荡着一种慷慨赴难的庄严情绪;进而用奇妙瑰丽而又奔放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烘托人物性格。冲天拔地的暴风把黑色的灰烬、白色的大雪、红色的火星一并掀举到空中,旋作一团,宛如三色巨龙翻飞滚扑,搅成光怪陆离的混沌世界。这种景物描写,气势飞动,彩色浓郁,视感强烈。这是通过状物来写人,目的在于表现敌人的凶残,赞美英雄战士的坚韧、刚毅和顽强,歌颂他们精神力量的强大和壮美。
长篇小说的题名《昨天的战争》,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页。但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我们不能在和平的福荫下高枕,必须提高革命的警惕性,时刻准备用革命武器回击敌人的突然袭击。今天,已开始新的长征,我们应该万众一心,发扬战争年代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为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去攀登新的高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