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火山颂
陈岳年
我爱小安的列斯群岛。
我爱那排列得象一弯新月,斜挂在南美洲东北角上的小安的列斯群岛。
小安的列斯的自然景色,粗犷而俏丽。诸岛形态各异:有的丘陵起伏,蜿蜒入海,把海水紧抱在自己的怀里;有的奇峰突起,耸立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惊涛骇浪之中。蔚蓝的海水、雪白的沙滩、火焰一般飞红的花树,以及绿油油的椰林,给岛屿平添了异常浓艳的热带色彩。这里四季温煦,犹如初夏,阳光明丽,雨水充沛,处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硕果累累。这里有鹦鹉、火烈鸟、海豚和鲸鱼等可供观赏的珍禽异兽,有山鸡、龙虾、飞鱼、菠萝和葡萄柚等可供饕餮的山珍海味和热带鲜果。
小安的列斯还具有别的旅游胜地所没有的特点:她位置偏僻,人烟稀少。有些岛上经年罕见人迹,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每当冬季降临北美和欧洲,那里的游客就象候鸟一样,纷纷来到小安的列斯避寒。他们有的在豪华奢侈的海滨旅馆里度假,有的在精美雅致的山间别墅里消磨时光,有的皇亲国戚或百万富翁,索性买下一个半个小岛,在这里建设起自己的“天堂”。
不过,我爱小安的列斯,倒不是因为她象个“世外桃源”,而是岛上那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火山奇景。
我曾经参观过圣卢西亚岛上的苏弗里埃火山。火山口有一个“沸腾湖”。湖水因受火山的影响,昼夜沸腾。蒸汽和硫烟缭绕湖面。有时,热流喷出水面,形成高达数英尺的水柱,蔚为奇观。
有一次,我在参观圣基茨岛上的米瑟丽火山时,问当地的一位老人:
“你说,这火山是活动的,还是不活动的?”
“不,先生。”那老人思量着说,“她既不活动,也不是不活动。她是睡着的火山。”
是的,在美丽的小安的列斯的土地上,有许多这样“睡着的”火山。表面看来,她们十分安静。但在她们的“心脏”里,却奔流着亿万吨火红的熔岩。她们一旦“苏醒”,就会迸发出雷霆万钧之力,创造出排山移海的奇迹。这样的火山口遍布各岛,经常爆发,仅在本世纪内,大的爆发就有十几起。
今年四月十三日清晨,“睡”在圣文森特岛上的苏弗里埃火山“醒”来了。灼热沸腾的熔岩把几十万吨灰沙、砾石和黑烟,喷射到数万英尺的高空,然后撒落在这个岛屿和邻近的巴巴多斯岛上。由于火山的爆发,唤来了几天几夜的狂风暴雨。
是的,还是圣基茨的那位老人说得对。小安的列斯不仅有许多“睡着的”自然的火山,而且有许多思想和精神的“火山”,她们睡在小安的列斯人民的心田里。这些“火山”也正在不断地苏醒。
自从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发现”这个群岛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铁蹄,就不断蹂躏这里安静肥美的土地,摧残这里纯朴善良的人民。岛上最早的居民阿拉瓦克人逐渐被消灭。加勒比人被从各岛富庶的地区,驱赶到贫瘠荒芜的“保留地”里去。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贩运黑人奴隶,从亚洲和欧洲招募契约劳工,到这里来开辟热带种植园。奴隶们用血汗浇灌起来的甘蔗、香蕉、棉花、烟草、咖啡和可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留给小安的列斯人民的,只是贫穷、落后、饥饿和瘟疫。
殖民主义者用火和剑,对人民进行了血腥的统治。现在,各岛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古碉堡、火炮和监狱,以及殖民军屠杀加勒比人染成的“血河”——它已成为圣基茨岛上一条河流的名字,是这种罪恶统治的历史见证。
多少世纪以来,小安的列斯人民心中的仇恨和愤怒,就象火山一样,不断郁积、萌生,又不断爆发。
十八世纪末,圣文森特的加勒比人起义。他们怒烧殖民主义者的庄园,袭击外国兵营,处决宗主国派来的行政官吏。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多米尼加岛的黑人奴隶被逼上山,揭竿而起。他们组织了著名的默龙营,同外国军队转战于深山密林之中,坚持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反殖民主义战争。……
当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小安的列斯的火山爆发得更频繁了。同样,这里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风起云涌。
今年十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在圣文森特岛北部的苏弗里埃火山爆发后半年多,这个岛上的另一座“火山”爆发了。
十月二十六日深夜,在首都金斯敦的维克多利亚公园里,到处人山人海。当子夜的时钟敲过最后一响的时候,第一面独立的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三色国旗,冉冉升起,飘扬在繁星闪烁的夜空。顿时,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象半年多前苏弗里埃火山爆发一样,响彻云霄。白发苍苍的老人喜泪满颊,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欢欣雀跃。连续几天,人们在街上尽情歌舞。
今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在这十年中,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四个殖民地,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其中多米尼加、圣卢西亚和圣文森特这三个国家,在今年一年内相继举行了独立庆典。我有幸亲眼看到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庆贺自己民族新生的狂欢情景。他们的心,象炽烈的熔岩一样,在熊熊燃烧。他们的感情,象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腾跃,激扬奔放!
我爱小安的列斯群岛,因为她有那么多叱咤风云、移岭填海的火山!


第6版()
专栏:

水墨绘童心 尺幅传友情
张正理
美丽的绘画联结着美好的友谊。芬兰许文盖市的九岁儿童米尔高·维萨拉依宁和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六岁半的儿童谭文西(小名阿西),不久前互赠自己的绘画,交上了朋友,为中芬两国儿童之间的友谊谱写了一支赞歌。
米尔高和阿西怎样认识和交上朋友的呢?这还得从国际儿童绘画比赛谈起。
那是前年的事情。由芬兰许文盖市艺术委员会举办的国际儿童绘画比赛,展出了阿西等二十位中国儿童的绘画,其中有六幅画获得一等奖,五幅画获得二等奖,六幅画获得三等奖,还有三幅画也得到了好评。中国儿童的这些画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劳动生活,在芬兰儿童和人民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尔高的父亲艾依诺·维萨拉依宁先生是芬兰许文盖市艺术委员会的主席,也是这次绘画比赛评判委员会的主席。他们父子对阿西的画是喜爱的。阿西的水墨画《桂林山水》,笔调清新,别具风格,博得观众的
一致赞赏,荣获了一等奖。为了表示对阿西的友谊,今年春天,米尔高自己作了一幅画《啄木鸟》,要他父亲请中国驻芬兰大使馆设法转交给阿西。就这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啄木鸟》,带着芬兰儿童对中国儿童诚挚的友情,飞到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了。这幅画笔触粗犷有力,主题鲜明突出,深受阿西的珍爱。同时,米尔高还希望能看到阿西的近作。阿西得到消息后,立即挥笔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寄给米尔高哥哥。
虽然阿西和米尔高彼此间语言不通,可是借助于绘画,他俩却很好地交流了思想,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米尔高为什么画一幅《啄木鸟》呢?原来芬兰是一个以森林著名的国家,它的木材和造纸工业闻名世界。因此,被称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在芬兰人民和儿童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阿西家乡广西的桂林,风景秀丽,素有“甲天下”之称。那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旅游胜地。小画家寥寥数笔,勾画出桂林风光的一瞥。不难看出,阿西想在画中告诉米尔高: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民热爱劳动,酷爱和平。(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西德的“徒步旅行”热
严维明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景色如画的乡村里,一年四季,尤其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带着干粮和饮料,顶风冒雨,精神抖擞地往前赶路。他们就是“弗尔克斯徒步旅行者”。
在德语里,“弗尔克斯”是“人民”、“国民”的意思。的确,在西德,徒步旅行如今可说是一项全民性的运动。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家庭妇女,无论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满脸稚气的小学生,无不对徒步旅行兴趣盎然,并踊跃参加。
“弗尔克斯徒步旅行”,一九六三年十月兴起于西德南部奥格斯堡附近的波宾根镇。当时,那里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的徒步旅行。在那以后的几年里,这种运动虽然有所发展,但进展缓慢,原因是限制太多。
一九六八年一月,西德、瑞士和列支敦士登三国的体育组织举行会议,规定“弗尔克斯徒步旅行”是一项“从容不迫的运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和“欣赏自然”。此后,“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就成为人人可以参加、不受季节限制的名副其实的“国民”运动。“弗尔克斯徒步旅行”的民间组织,似雨后春笋出现在联邦德国的国土上。它们筹办各种徒步旅行,指导本组织成员的活动。据统计,在一九六八年,有二万四千人参加这种旅行,到了一九七七年,参加人数剧增到七百万,占这个国家人口的九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弗尔克斯徒步旅行”的热潮,更是一浪接一浪地席卷西德,许多家庭全家出动,连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也参加徒步旅行。
徒步旅行通常始于周末,距离一般为十公里、二十公里、四十二公里,速度由自己掌握。走完全程以后,参加者可以得到诸如漂亮的奖章、精巧的木刻等纪念品。但是,也有许多人利用假期进行长途跋涉。风景幽美的巴伐利亚州的阿尔卑斯山,是人们最喜爱的目的地之一;有的人甚至步行到丹麦、卢森堡等邻近国家的名胜古迹、乡村城镇。
自“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兴起以来,举行过许多次著名的长途跋涉。“石—维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就是其中之一。那是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日,六百多名西德人冒着如火的骄阳,从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出发,踏上了去丹麦的维堡的旅程。石勒苏益格的乐队穿着鲜艳的传统服装,吹起古老的号角,为远征的人们送行。这次旅程共三百公里,六天半走完,平均每天要步行四十公里到五十公里,风雨无阻。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十月十一日,六十四岁高龄的西德总统卡斯滕斯和他的夫人,也开始作为期两年的徒步旅行。他们从北部港口霍瓦赫出发,步行到阿尔卑斯山脉的西德南部边界,全长八百五十公里。这又将为“弗尔克斯徒步旅行”运动增添新的一页。
今天,“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已成为西德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种旅行热,已经越出西德的疆界,正在扩散到欧洲的其他国家。(附图片)
方成 插图


第6版()
专栏:

沸腾吧,喜马拉雅的喷泉
——访伊克巴尔长眠的地方
顾子欣
在巴基斯坦著名的花园城市拉合尔,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有一座诗人的陵墓,是巴基斯坦最负盛名、最受尊敬的诗人伊克巴尔长眠的地方。
这陵墓修建在宏伟的巴德沙清真寺的西南角上,规模不大,呈四方形,外墙用红砂石砌成。四周花木扶疏,芳草如茵。走进陵墓,可以看见一块洁白的大理石墓碑,碑上镌刻着诗人的名字,碑下安放着他的骨灰;墓顶上还悬着一盏枝形吊灯,照耀着诗人永恒的梦境。据说,这大理石碑是阿富汗所赠送,吊灯是土耳其政府的礼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陵墓四角,有四名手持长枪的战士,天天为诗人站岗守卫。历数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有几个能受到如此崇高的待遇呢!
伊克巴尔备受尊崇,是因为他用诗歌点燃了巴基斯坦人民的心火。一八七七年,伊克巴尔诞生在旁遮普省。他的学生时代是在拉合尔度过的。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去英国和德国留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一九○八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哲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他一生用乌尔都文、波斯文、英文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哲学论文。他的诗收在《驼队的铃声》、《汉志的赠礼》等十部诗集里。他的哲学思想对巴基斯坦国家的创建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伊克巴尔生活的时代,正当东方被压迫民族日益觉醒、奋起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风暴年代。他在这风暴的鼓舞下,用充满激情的诗歌,呼吁各族人民摒弃宗教纷争,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斗争。他用优美的诗句赞美自己的祖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我们是它的夜莺而它是我们的花园”。他怒斥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预言它必遭覆亡。他在诗中严正宣告:“欧洲的帝国主义者还在做梦,但他们的梦境,预言家不久就要用另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说了!”伊克巴尔真好比一只为他的祖国而歌唱的夜莺。
在伊克巴尔的诗歌里,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两个字:呼谛。这是诗人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意为自我。他借此概念,召唤人民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推翻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他在《自我的秘密》一诗中曾这样写道:“如果这个世界不合他(呼谛)的脾味,他就敢于和天斗争……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创作他所乐意的新世界。”这是多么豪迈的战斗呼声呵!
伊克巴尔是位伊斯兰教的改革者。诚然,在他的作品里还包含有宗教的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诗歌的主导思想是积极战斗的,许多地方闪烁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譬如,他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曾写过这样的警句:“生命的列车永不休息”,“运动是生命的主要装备,运动是实在,静止仅是纯然的幻想。”他用这一辩证的哲学思想,去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得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资本主义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界正在诞生”。他向劳动人民大声疾呼:
“起来!现在的人间又是一度沧桑,在东方、西方,你们的时代已经开始。”
十月革命爆发了,伊克巴尔虽然在理论上并不同意科学的社会主义,但他对这一革命表示热烈的同情和欢呼,他是南亚次大陆最早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一个知识分子。列宁逝世后他还写过一首献给列宁的长诗,号召“全世界的穷人们,起来!去震撼富人宫殿的基石吧!”
伊克巴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寄予深切的关怀。他在诗歌里经常提到中国兄弟,把他们看作是和巴基斯坦人民并肩战斗的力量。他希望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获得独立和解放。他曾在《待酒歌》一诗中高呼:
“沉睡的中国人民正在觉醒,
喜马拉雅山的喷泉已开始沸腾。”……
我们在巴基斯坦访问时,各地主人常常喜欢在欢迎集会上引用这两句诗来赞颂新中国。参观伊克巴尔墓时,这两句诗又象一股暖流在我们心中回荡,使我们倍加驰念伟大的祖国。在伊克巴尔曾倾注过诚挚友谊的中国大地上,新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了。想到向四化进军的壮丽征程,我们不禁默默地在心头呼唤:沸腾吧,喜马拉雅的喷泉!


第6版()
专栏:

“铁达尼”号的悲剧
凡文
寒风彻骨,海浪翻卷;大块大块的浮冰,在漆黑的寒夜中颠簸、碰撞;巨大的冰山,在茫茫冰海中移动、颤抖。忽然,轰隆一声,崭新、豪华的巨轮“铁达尼”号与冰山相撞,沉没了。人们惊呼着、奔突着……。那是六十多年前在纽芬兰东南海面发生的一出令人震动的悲剧。
六十多年来,寻找、拍摄沉没了的“铁达尼”号,打捞沉在海底的这条船上载着的一亿二千四百万美元的钻石和二千二百多名乘客的无数珠宝,一直是探险家的美梦。最近,英国新闻刊物《现在》报道,一个由英国人组成的探险队正在积极筹备,计划明年夏天进行这项工作,设法以二百吨为一部分把沉船分割,逐段捞起,希望找到那些诱人的财富。
根据历史文件的记载,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英国白星轮船公司新建的四万六千吨巨型客轮“铁达尼”号,在报刊的渲染和众目睽睽下,载着二千二百二十四名乘客,开始了它横渡大西洋的处女航,由英国南安普敦开往纽约。
“铁达尼”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巨型客轮,长八百八十二点五英尺,共有十六个密封舱,具有双层底。据设计,即使有四个密封舱进水,也不致影响船只的稳定。因此,它当时曾被称为“不可能沉没的船只”。
“铁达尼”号巨型客轮建成时,正是资本主义国家船商以最高航速作为争夺利润手段的时期。横渡大西洋的船只如果赢得最高航速的胜利,归航时就要在它的桅杆上升起一条灿烂夺目的“蓝带”。
四月十四日,当“铁达尼”号驶到纽芬兰附近冰海区域时,经验丰富的船长史密斯曾要求改变航线并放慢航速,因为这里经常有巨大冰块甚至冰山移动,船只有被撞的危险。史密斯的要求被当时随船的白星轮船公司董事长所拒绝。为了夺取最高航速的胜利,董事长坚持沿最短的航线快速前进。将近午夜,就在音乐厅的舞会刚刚结束,乘客纷纷熄灯就寝的时候,“铁达尼”号的左舷被冰山撞开一个大裂口,五个密封舱破裂。四月十五日凌晨两点二十分,“铁达尼”号在距离纽约港东北一千六百英里的海面沉没了。
“铁达尼”号的失事在当时造成很大震动,有关各方进行了调查,死亡人数达一千五百余名。“铁达尼”号沉没前,乘客中妇孺幼弱首先被送上救生艇。危难中,为了保持人心镇定,船上乐队人员坚持在甲板上奏乐,直至灭顶。这壮烈感人的场面,一时传为悲剧中的佳话。
由于“铁达尼”号的失事,一九一三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会议”,会议作出的决定规定:每艘客轮必须携带足够全部乘客使用的救生艇;每次航行前必须进行救生艇使用训练。同时规定必须有足够的报务员昼夜二十四小时值班。此外,还设立了监视冰山的巡逻船艇,以便及时向在北大西洋航行的船只提供情况预报和报警。(附图片)
“铁达尼”号的沉没。
〔美〕威利·斯托沃尔 绘


第6版()
专栏:

“?”的由来和用法
曹广森
人们都知道,?是代表一种外国货币的符号。在报纸和画刊上,它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不是美元而是银元的符号。
?是怎么来的呢?十六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是八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传说欧洲和非洲原来在这里相连,后来才被赫居里斯拉开的。这有点象中国神话中龙门为大禹所凿的传说。一七三二年,墨西哥城用机器铸造出一种新式双柱银元,图型比原来的略有变动,在两柱之间增加了东西两半球的图案,而且在两根柱子上各有一条卷轴裹着,成为$$形,?即由此简化而来。以后逐渐习惯以?作为银元的记号。
这种新式双柱银元,还在边上增加了麦穗花纹,形状象一圈花,也称为花边。后来,“花边”就成为银元的别称。
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用?作为本国货币的简写符号,但是还要加上代表本国的文字。如:美元为US?,新加坡元为S?,新西兰元为?NZ,马来西亚元为M?,澳大利亚元为?A,加拿大元为Can?,港币为HK?等。


第6版()
专栏:

会“笑”的树
在非洲卢旺达首府基加利的芝密达兰哈德植物园,有一种奇怪的树。在有风的时候,这种树会发出“哈!哈!”的笑声。初到植物园参观的人往往被这种笑声所迷惑,听到笑声却找不到一个发笑的人。当地人把这种树叫做“笑树”。
“笑树”是一种小乔木,它能长到七至八米高,树干呈深褐色,叶子椭圆形。每个枝杈间,都长有一个皮果,形状很象铃当。皮果之内生有很多小滚珠似的皮蕊,能在皮果里自由滚动。皮果的壳上长满了斑点似的小孔。每当微风吹来之时,皮果就会迎风摇动。由于皮果的壳既薄且脆,皮蕊在里面滚动,就会发出阵阵类似“哈!哈!”的响声,和人的笑声十分相近。


第6版()
专栏:

奇异的习俗
在非洲南部莱索托王国境内的巴苏陀人,多数信奉原始宗教。在农村,从孩子出生、起名直到结婚,都有许多奇特的风俗习惯。
孩子生下来,通知父亲的办法是用棍子和水。如果拿棍子去打孩子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妻子生的是个男孩;如果用水泼他,生的便是女孩。孩子出生后,要在孩子的手腕、前额、胫部和胸部切开小口,倒上一些药。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邪恶的命运。
一家的长子的名字要和祖父相同。次子的名字则根据出生时的环境而定。如:“采郎”,意思是生在路边;“巴塞卡”,说明是生在复活节;“特拉拉”,则表示在饥荒中诞生。
男女青年结婚时,身上要抹上牛胆汁,手腕和脖颈都要带上用药浸过的牛脂肪作成的手镯和项圈,以表示神圣和庄重。最奇怪的是,在通宵达旦的欢乐的婚礼宴会上,新娘绝对不能露出一丝笑容,否则就意味着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被认为是最不孝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