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大平首相对我代表团谈他访华使命
要为发展八十年代日中关系开辟坚实的道路
新华社东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今天下午在首相官邸接见中国访日新闻代表团和中国电视摄制组时,谈到他将于十二月五日起访问中国的使命。他说:“这次我的使命是在走向八十年代的日中关系上开辟坚实不可动摇的道路。”
他说:“虽然这一使命同前两次访华一样是重大的,但心情轻松愉快。”
大平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在世界上发挥着非常好的主动性,外交和内政都在跃进。日本不象中国那样地大物博,但日本的智慧、劳动力、精神力、经营管理等财富,使它能够维持荣誉的生存。”“日中两国要加强理解和信赖,发展友好睦邻关系,携起手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而努力,这是两国的共同使命。”
大平说:“两国要在和平之中共同生存共同繁荣,和平的日中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为加强这一基础而努力。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学术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这种交流将是无限的和会得到迅速发展的。”他说,两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互求完善,并象体育比赛那样在竞赛中共存和提高。
大平还回顾了他前两次访华以来,特别是去年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之后日中关系令人注目的发展。他说,这使他“强烈地感到日中两国关系的亲近”。接见时,外务省情报文化局长天羽民雄在座。中国驻日大使符浩也在座。
以《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秦川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是应日本外务省的邀请于十一月十四日到达东京的。


第5版()
专栏:

中日在东京第一个合办企业筹备就绪
新华社东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由中日双方在东京合办的第一个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基本筹备就绪。今天双方代表在东京举行会议,决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及它在日本经营的第一个北京风味餐馆“全聚德烤鸭店”于明年一月开始营业。
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京和公司的事业计划和由中日双方各四人构成的董事会人选。决定由日本精工公司董事长今里广记任董事会会长、东京丸一商事公司总经理谷宏泰任总经理。日方顾问有稻山嘉宽、冈崎嘉平太、永野重雄、藤山爱一郎。
今里广记和中方代表、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肖涤生在会上讲话,一致表示希望以京和公司为起点,迅速发展包括合办企业在内的中日两国经济合作事业。


第5版()
专栏:

黄华外长结束访缅抵尼泊尔访问
吴敏貌外长欢宴黄华外长 宾主强调中缅传统友谊
新华社仰光十一月二十日电 在缅甸外交部长吴敏貌十一月十九日晚上为来访的中国外交部长黄华举行的宴会上,两国外长强调,把加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吴敏貌外长在宴会上发表讲话说,在两国领导人的培育下,我们两国人民之间始终保持着胞波般的友谊。我们应当经常地发展和巩固这种宝贵的、正确的和友好的联系。
他说,我们认为你的访问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
黄华外长在讲话中说,我们特别珍视中缅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悠久的传统友谊。由已故的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吴奈温总统培育起来的中缅友好关系,是符合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维护、巩固和发展这种友好关系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友好下去。
他说,在国际事务中,缅甸政府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友好协商解决同邻国的争端,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赏。
十九日下午,两国外长举行了会谈。黄华外长首先转达了华国锋总理、叶剑英委员长、邓小平副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对吴奈温总统、吴山友秘书和吴貌貌卡总理的最良好的祝愿。接着,他受华国锋总理的委托,向缅甸方面通报了华总理最近对西欧四国的访问情况。吴敏貌外长祝贺访问获得成功,并感谢黄华外长的通报。
新华社加德满都十一月二十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应尼泊尔外交大臣沙希的邀请,今天上午到达加德满都,对尼泊尔进行为期五天的正式访问。
他在机场上受到了沙希外长等官员的欢迎。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彭光伟也到机场迎接。


第5版()
专栏:

中尼两国政府签订边界联检议定书
据新华社加德满都十一月二十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今天在这里签订了中尼边界联合检查议定书。
在尼泊尔外交部举行的签字仪式上,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尼泊尔外交大臣沙希分别代表各自的政府在议定书上签了字。出席签字仪式的,中国方面有: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沈平、中尼边界联合检查委员会中国方面首席代表曹胜功和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何理良;尼泊尔方面有:外交秘书贾克迪什·沙姆谢尔·拉纳、外交部特别秘书兼尼中边界联合检查委员会尼泊尔方面首席代表比什瓦·普拉丹。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彭光伟和尼泊尔驻中国大使雅杜·纳特·卡纳尔也出席了签字仪式。
议定书签字后,尼泊尔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说,尼中两国政府经过协商,在一九七七年五月成立了一个联合检查委员会,共同检查尼中边界上界桩的情况,并修复和重新树起损坏了的界桩。委员会的另一个任务是筹备绘制尼中两国准确的边界图。
新闻公报说:“尼泊尔王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联合检查委员会工作的成果感到满意。他们再次重申,他们确信,尼中边界是两个邻国之间的友谊和和平共处的良好榜样。”


第5版()
专栏:

越南武装人员入侵我边境制造严重流血事件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十一月上旬,越南武装人员又多次对我云南、广西边境进行武装挑衅,入侵我领土,打死打伤我边民,抢劫我财物。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一月一日至十日,越南武装人员在中越边境制造武装挑衅事件达六十八起,其中云南地区四十八起,广西地区二十起。
这些武装挑衅事件中较严重的几起是:十一月四日六时三十分,越南军队用枪炮疯狂袭击我云南省马关县金厂公社,毁坏我居民房屋多处,打死打伤我社员多人。接着,越南武装人员成百人侵入我境内纵深地区,残杀我社员群众,袭击我边防哨所,劫走了许多财物。十一月七日,越军又用炮火对我马关县金厂公社小寨生产队进行轰击,炸毁我民房多间。十一月八日十八时二十分,越军向我马关县金厂公社水头地区发射八二迫击炮弹二十发,炸伤我社员一人。同日二十一时,又向我上述地区发射八二迫击炮弹十八发,打枪八百余发。十一月一日和十日,越南武装人员还两次窜入我广西防城县境内,疯狂向我正在劳动的社员开枪射击,打死我社员一人,劫持我边民一人。


第5版()
专栏:

美议员谴责苏联对伊朗局势煽风点火
据新华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九日电 伊朗打算审讯美国人质一事在这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卡特总统今天发表声明说,伊朗的这一步骤,“将进一步明目张胆地违犯基本人权、宗教原则和国际法及国际惯例”。
卡特总统在声明中说:“任何想要审讯这些外交人员的企图,都会大大加剧全世界对扣留人质的行动的愤慨。”
卡特昨天曾发表声明,对伊朗宣布释放被扣人员中的妇女和黑人表示欢迎,并要求伊朗当局“现在就采取行动使所有仍然被扣的人员安全获释”。
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霍华德·贝克昨天说,伊朗审讯美国人质的做法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表示,他将支持卡特总统为使人质获释而采取的“任何合理措施”。他还谴责苏联对伊朗的局势煽风点火。他说,苏联对伊朗的广播“干扰了我们设法使这些美国人摆脱一种非法的环境的意图”。他要求苏联“立即停止”这样做。
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也对伊朗打算审讯美国人质的消息表示“震惊”。他说:“我支持在这个时候采取坚定的外交行动。”


第5版()
专栏:

更正 新华社十七日播发《叙利亚总统主持中国援建的体育馆竣工仪式》稿(见本报十八日第四版),第二段中“副总书记兼政府总理哈拉”应为“副总书记巴吉布吉和政府总理哈拉比”。


第5版()
专栏:

伊朗又释放十名美国人质
新华社德黑兰十一月二十日电 据波斯通讯社报道,又有十名美国妇女和黑人人质十九日从美国驻德黑兰使馆被释放,并于当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德黑兰。
这批被释放的人质包括六名黑人和四名妇女。据报道,在此之前被释放的三名人质昨天已经抵达西德的法兰克福。


第5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罗共十二大宣布
罗马尼亚在黑海找到了石油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十一月十九日电 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尼·齐奥塞斯库十九日上午在罗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第一次正式宣布,罗马尼亚第一座海上平台已经在黑海找到了石油。
他希望,这个油矿的储量将足以值得进行工业开采,从而有助于确保国家的能源独立。
当他宣布这一消息时,全场情绪振奋,欢声雷动。
罗马尼亚于一九七六年在黑海打了第一口钻探井,深五千米,并找到了天然气。罗马尼亚使用的海上平台由本国生产,主要部件是进口的。到目前为止,罗马尼亚已打了三口井,是第一个在黑海找到石油的国家。


第5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看到的和想到的
陈兆华
我的老师朱光潜,是国内屈指可数国际上也颇负盛名的美学家。
不久以前,他约我观看英国老维克剧团的演出。他在开文代会,住东城某招待所中。我如约按时前往,他却开会未返。房门虚掩着,我就推门进屋等候。这是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房子,四角都摆着一张木床,早已填满了房间的一大半。两床之间有一张简陋的书桌,书桌前一把木椅子。从门上写着的名字,我知道这里住着季羡林、王瑶、闻家驷和朱老,我不禁吃了一惊,这些国内知名的教授和学者,原来却四个人挤在这样的一间屋子里,开着长达几个星期的会议。
六时半过后他们才回到招待所。会议比原定时间长了一个小时。到朱老气喘喘地跑上楼来招呼我到楼外的餐厅用晚饭时,饭菜都早已凉了。我们匆忙吃过一点饭,距开演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了,剧场离招待所约半里路,但要一个年逾八旬,开了一天会的老人走起来还是够呛的。公共汽车虽只有一站路,而车站离招待所和剧场都不近。我因此问服务员可否叫一辆出租汽车,回答是:剧场很近,为什么用车,虽经我再三说明朱先生的年龄和体力,她始终无动于衷。没有法子,我只好搀着朱先生慢慢地走到公共汽车站。据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级别都相当于部长级,却何以连一点应有的特殊照顾都没有?随手拈来今天的报纸,就有文章说一个冒牌的省委书记的儿子乘火车,就有各种各样的人向他大献殷勤,服务唯恐不周。为什么招待所的服务员,却对这些知识分子如此冷若冰霜?我绝无意提倡高级知识分子也应该大搞特权,不过是说,某些知识分子受到一些应有的特殊照顾,似乎并不是什么特权。
这两个月来我也经常进出于外国专家云集的招待所。在这些招待所里,沙发、地毯、软床,召之即来的出租汽车……应有尽有。当然,这些都是大部分外国专家在国外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为中国的四化作出贡献,自然应该以礼相待,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嘛。
但也许因为我已经受了夷狄的蛮化,渐渐丧失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我总有点愤愤不平。不是说这是个按劳分配的社会吗?恕我直言,在我认识的芸芸外国专家中,对美学研究造诣之深,著述之多,超过朱先生的似乎还没有一个。外国专家的贡献,未必一定比中国专家为大,正如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月亮圆一样。而且中国现代化的主力军,到底是中国的工农大众和广大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外国人,他们是国家的最可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真正学有专长的老年专家,难道不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在他们有限的余生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专长来为四化服务吗?
中国是礼义之邦,中国人是讲礼貌的,当然其中也有例外。
那天同朱先生看戏出来,公共汽车站挤满了人,我不忍让他步行回去,就到剧场对面的出租汽车站要一辆汽车送他回去。调度员叫我们稍候。不一会,四个学生模样的外国青年进来,也要一部车回语言学院去。不到五分钟,第一部汽车来了,我以为理所当然是我们的,正要出门上车,却被调度员叫住,说车是给那四位“外宾”的。我抗议说:第一,我是先来的。其次,我也是“外宾”。那四位外国青年也异口同声地支持我。这一下可把调度员弄得狼狈不堪,她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浑身上下中国人打扮的,黄皮肤的人居然也是“外宾”,但她仍坚持要让那四个人先走,而他们却硬不肯上车。双方正相持不下时,从车上跳下来一位怒气冲天的司机同志,指着我们大骂:“我就是开到语言学院去,别的地方不去,你们不上车拉倒。”四个外国青年连声向我们道歉,无可奈何地上了车。
真是多活一天就多增长一些见闻。我一向以为“先来先得”(firstcome first serve)是服务行业的世界性通例,现在才知道在中国首都的一个汽车出租站有它独特的规例,那就是非中国血统的外宾第一,中国血统的外宾第二,不必问,中国人当然就更在其次了。为什么呢?据说是对外宾的礼貌。但此亦一外宾,彼亦一外宾,何以厚此而薄彼呢?何以当外宾对此稍有异议时,就可以连起码的礼貌也不讲而破口大骂呢?
在我定居的国家,任何人如果因为肤色而受到歧视是可以提出法律诉讼的,不知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法律?如果有,那个调度员和汽车司机都是应该吃官司的。
朱老盛意请我看戏,却不料惹得我一腹牢骚。朱老知道了,要怪我小题大做。
那天晚上我们谈到了彼此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他对目前开会的生活条件,却一个字的怨言也没有。后来在出租汽车站上,也是我一个人在大动肝火,他仍兴高采烈地和我谈文代会以及其它事情。他送我一本他的著作,今年才修订重版的《西方美学史》。翻开“序论”,赫然有这样的话:“……誓趁八十开外的余年,努力在自己毕生从事的美学领域里多出点添砖加瓦的微薄力量,来报答毛主席对我们旧知识分子的殷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和响应党中央抓纲治国、大干快上的号召。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我明白了,八十二岁的老人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实践他的誓言上,什么衣食住行的条件,他早已置之度外了。
这是多么可敬可爱的老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啊。我为中国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而庆幸。如果中国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如我的老师朱光潜那样,不计较个人待遇,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是指日可待的。
本文作者陈兆华女士是澳籍华人学者,现任澳大利亚阿特里大学高级讲师,阿特里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目前她利用假期在北京师范学院讲学。


第5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中尼边境地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 郝章仁
中国尼泊尔边界联合检查工作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不久前顺利地完成了对两国边界的第一次联合检查工作。最近,记者前往中尼边界地区进行采访,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和友好合作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联检结友情
一九六一年,中尼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谈判,合情合理地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签订了中尼边界条约,并在长达一千一百多公里的边界上完成了树立界桩的工作。最近一年多来,中尼两国边界联合检查人员不辞辛苦,互相关怀,战胜了气候和其他方面的困难,完成了两国边界的首次检查工作。至今,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还在两国边民中流传。去年十月中旬的一天,中尼边界联检第二小组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后,沿桑勤河走回驻地。由于下雪、路窄、道滑,尼方官员帕拉·潘迪不慎失足,从几十米高的岸上滑下去。就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中国工作人员王言年及民兵连长普布顿珠,冒着生命危险,机智、迅速地跳到陡岸中间的一棵树杈上,用他们的身体,挡住了潘迪,然后一个推,一个拉,把潘迪救上了岸。上岸后,潘迪感动得落下眼泪。他用尼泊尔的传统礼节,拉着两人的手,按他们的额头,表示敬意和祝愿。他说:“感谢你们救了我的生命。”尼泊尔工作人员和边民对中国方面工作人员也十分爱护和关心。
心坎上的彩虹
最近,在中尼边界河东林藏布江上,兴建了第二条联结中尼两国的桥梁。这座桥座落在群山急流之间,造型优美,气势雄伟,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彩带飘在山间。它的建成为两国边民增进贸易和两国人民扩大友好往来,创造了非常方便的条件。边民热情地称它为“架在边民心坎上的彩虹”。
大桥于今年六月初在群山峻岭的偏僻山区开工。中尼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早日把大桥建成,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展开了一场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为了把长三米半、重六十公斤的大梁和重二百公斤的钢索背到工地,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侧着身子在崎岖险恶的山路上行走,终于及时把建桥的物资运到工地。建桥过程中,他们还克服了缺少施工机械设备等困难,提前一个月把大桥建成了。
大桥交付使用后,桥两头中尼两国国旗迎风招展。每天清晨,前往中国探亲或经商的尼泊尔边民和商人,三五成群,用牲口驮着粮食、皮张、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笑逐颜开,从桥上走过。他们常常用手摸摸桥栏,再按一下自己的额头,表示对建桥者的敬意。
“喜马拉雅天接地,友情飞越高难计。”这是陈毅副总理一九六五年四月陪同周总理访问尼泊尔时写下的著名诗句。如今,这两句诗已成为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睦邻关系的生动真实写照。
樟木口岸的“活菩萨”
樟木口岸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接壤的绿树葱茏的山坡上。它北通拉萨,向南穿过中尼边界友谊桥,可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这个地方是中尼两国边民重要的传统贸易点。一九七二年,中国在樟木地区建了一所医院,经常给尼泊尔边民看病,受到尼泊尔边民的普遍称赞,他们亲切地称呼中国医生是好“门巴”,“樟木口岸的活菩萨”。
在依山建筑的拥有二层楼房的樟木医院治疗室内,记者采访了在这里工作了八年的罗启学医生。他翻着病人的花名册对记者说:“你瞧,一九七二年时,来这里看病的尼泊尔边民只有四百来人。而今年七月到九月间,就有两千一百多人来就医,每年来看病的人达五千多。”
一九七七年九月的一个深夜,三个尼泊尔边民从友谊桥那边背来一个十七岁的青年。这个青年名叫卡利。经检查,他患的是肠梗阻,下腹内已化脓,生命危在旦夕。樟木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立刻进行了会诊,决定连夜抢救。当时正赶上停电,他们就用手电照明,为病人动了三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把病人救了过来。小卡利在医院住了一个来月,完全恢复健康后,才回家。过了几天,小卡利背着一筐香蕉,提着一袋花生,和他妈妈一起来看望医生。卡利的妈妈噙着眼泪对中国医生说:“是你们救了我孩子的性命。你们就是樟木口岸的活菩萨啊!”
(本报有删节)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古罗马的沉船
一支水下考古小分队,在西班牙的马略尔卡海湾兰特约尔迪港海底发现了一只古罗马的船,经初步考证,它是塞西利奥·梅特洛五世在公元前一二三年征服马略尔卡时用过的船。
挖掘出来的各种陶器表明,这只古罗马的船至少是公元前一○○年制造的。
经过大量的潜水挖掘工作,发现了许多古希腊的酒罐,都是完整无缺;还有一些鸵鸟蛋的壳、木制品遗骸、大量埃布苏人,即现在伊比萨人使用的各种陶器。这对了解巴利阿利人史前的生活、伊比萨人在古时候的斗争和古罗马征服这个群岛的历史,有重大贡献。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一千多年前的书
美国一调研所在秘鲁阿雷基帕市修道院藏书室发现了一些一千五百年以前出版的珍贵古书。据专家说,有的书是世界上罕见的。
此外,还找到两本一四九二年和一四九六年出版的古书和发现一本用卡斯蒂亚语写的语法书。专家估计,这本语法书至少价值二千五百美元。发现的另一本书是一五八五年出版的精装《基督教理论》。这在南美洲是唯一的一本。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青铜时代的住宅
塞浦路斯的考古部门发掘了青铜时代末期一个小镇的一座庭院,它属于公元前十二世纪早期建筑。同时挖掘出来的还有一些花瓶和罐子,以及一个赤陶灯具、一块古埃及人作为护身符的宝石和四颗供弹弓用的铅弹丸。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古代地球有无天外来客?
苏联学者看法不同
苏联古比雪夫的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弗拉基米尔·阿文斯基在一次报告中认为,在苏联本土于各个时间内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在古代其他星球文明的代表曾经到过地球。他说,这些发现同地球其他地区的古代遗存丝毫不差。他肯定地说,从假设的古接触观点出发,乌拉尔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岩石也有意义。
但是,列宁格勒的物理学家马尔克·伊凡涅茨基说,现在科学家们不知道有任何一个事实可以证明其他世界的代表访问过地球。地外文明的存在本身仅仅是个假设。他强调指出,至于说到所谓古接触,那么我觉得有些研究家对古代遗存的解释过于专断。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原始人的祭祀石
在墨西哥城正中心的一个“大庙”的遗址,发现了墨西哥原始居民阿斯德加人的一块祭祀石。
这块祭祀石未加装饰,也没有刻着祭衣;它高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被安放在维茨洛波什特里庙(阿斯德加人最大的神庙)的尖顶上。
据考古专家们说,阿斯德加人把祭祀石用作宗教仪式上牺牲者尸体的“容器”。仪式结束时,委托一位祭司用仪式上的短剑杀牲祭祀。
在这座大庙里已发现了三千多件文物,其中有古时候的装饰品、珠宝、金银首饰。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沙漠村庄遗迹
智利在伊诺斯皮托沙漠发现了一座古老的村庄,被认为是属于南美洲土著民族最发达的蒂亚瓦纳科文化的遗迹。
据悉,这是在智利发现的殖民者入侵前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它是一座结构复杂的农业村庄,座落在沙漠地区。发现者把这个村庄叫作“蒂亚瓦纳科村”。
蒂亚瓦纳科文化比南美著名的印加文化还早,它发源于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的南面,靠近玻利维亚的拉巴斯地区。


第5版()
专栏:考古珍闻

左图为最近在瑞士巴塞尔市以十三万五千瑞士法郎拍卖的三枚一八四一年的英国邮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