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以满足用户需要为目的 发展广播电视产品生产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述评
今年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品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一至十月份,电视机累计生产一百零一万二千多台,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百六十;收音机累计生产一千零四十五万三千多台,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八。产品质量开始稳步提高。电视机的电、光、声性能和收音机的电、声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外观造型,工艺结构,产品包装有明显改进,原材料、元器件的选用日趋合理。收音机出现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有些产品的部分质量指标接近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广大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广播电视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怎样逐步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一些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很重要的一条是,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以用户满意为标准,脚踏实地地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产品的生产。
上海电视工业公司所属企业生产的电视机,在第一届全国黑白电视机评比时虽然得了前三名,但是有些用户反映:“买时欢欢喜喜当作宝贝,用后经常损坏成了包袱。”有的“边扇边看”,有的“边歇边看”,有的“边敲边看”,有的甚至“无声无光”、“起火冒烟”。公司领导干部倾听了消费者的呼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产品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平时谈起质量问题,整机厂认为电、光、声性能基本达到部颁标准,质量不错;配套元器件厂认为元器件符合部颁标准,没有多大问题。一句话,就是不少人满足于基本达到“部颁标准”,盲目自满。“部颁标准”与消费者、用户满意二者应该是一致的。“部颁标准”是根据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订的,这是对产品质量的起码要求,必须达到;而达到“部颁标准”,电视产品到了用户手里,起码应当是能用,用户比较满意,不应该发生上述种种现象。要看到,目前广播电视产品中有些品种在我国还属于高级消费品,人民群众购买一台电视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积蓄。人们对广播电视产品最关心的是质量问题,是优质、耐用。一台不合格的广播电视产品,对生产企业来说也许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对购买者来说则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品,给消费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上海电视工业公司认真听取了消费者的意见,紧紧抓住产品可靠性稳定性这个质量关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结果使绝大部分电视机经住了摄氏四十度高温连续工作八昼夜的考验,消灭了“边扇边看”、“边歇边看”等现象。开箱率由去年的百分之七十六点四,上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三点三。月度早期返修率由今年一月份的百分之二十点八,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一。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广播电视产品,不仅要求质量高,而且对花色、品种要求越来越多。从市场销售情况看,象台式、落地式高级收音机和小巧便利携带的小型半导体收音机都是供不应求的商品;刚刚进入群众消费领域的钟控式收音机、收录两用机、薄型收音机等新品种,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发展广播电视产品生产,要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新品种、新花色的试制,扭转“老产品没人要,新产品出不来”的局面。不少企业的实践表明,死抱着老产品不放,就不可能做到适销对路,必然影响企业经营效果和生产的发展。江苏南通无线电厂是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的企业。他们过去只是按照“长官意志”办事,片面追求产品体积小,热衷于搞小电池、短磁棒、小喇叭“越小越好”的袖珍机。结果,产品灵敏度低,成本高,售价贵,市场滞销,产品积压,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后来,他们进行了市场调查和用户访问,发现不同地区、职业、年龄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爱好和需求,增强了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及时改产“大电池、大喇叭、低成本、低电压”的普及机,适应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一芯多壳”、“一壳多面”、“一机多型”的产品,适应了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消费者的不同爱好。由于花色品种翻新得快,销售量大增,收音机产量不断上升,大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
物美价廉是对民用消费品的基本要求。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产品生产,要做到物美价廉。江苏无锡无线电五厂在产品价格上为广大农民着想,提出“四只老母鸡换一只收音机”的设想,因此,他们精打细算,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这样做。每设计一种新产品,总是先作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若干方案,用石膏做出模型,广泛征求厂内外群众的意见。由于不断改进产品设计,简化整机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单机成本去年从二十五点三元降到了十八点八元,今年又减少到了十四点四七元。做到了产品款式新颖,售价低廉,适销对路,薄利多销,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在新的长征路上,广大城乡消费者对广播电视产品的需要愈来愈迫切,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的呼声仍然很强烈。从广播电视工业战线来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很大。各地电视机、收音机的质量水平也不平衡。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产品质量仍有波动。内地和边远地区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
广播电视工业战线广大职工,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生产的步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作出新的贡献。(附图片)
河南省许昌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维修门市部,积极开展维修电视机业务,随到随修。这是职工正在维修电视机。蔡玉琦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常州市物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开辟物资来源 做到保证供应
新华社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 江苏省常州市物资部门广开门路,开辟物资来源,对全市生产建设所需的主要原料、材料和燃料,基本上做到了保证供应,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常州市是个加工工业多、原材料工业比较薄弱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生产建设需要的物资,主要靠国家分配和从外地调入。由于国家计划不可能把各方面的需要都考虑进去,下达的物资分配计划在数量上有缺口,品种上不齐全,有些品种的规格不对路。因此,这个市的物资部门在管好、用好国家分配物资的同时,还多方设法开辟原材料来源,作为对国家计划的一种补充。
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积极地与兄弟地区开展社会主义协作,是常州市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长期以来,国家供应的木材、煤炭,不能完全满足常州市工业生产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常州市物资部门根据当地机械加工能力强、配套能力强的特点,和有关部门一起,发动机械行业的职工,挖掘企业潜力,在确保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多增产一部分手扶拖拉机、小型工矿电机车、牵引直流电机和卷扬机等设备,然后通过正当渠道,到盛产木材、煤炭而又缺乏机械设备的地区,换回木材和煤炭。一九七七年以来,他们就用计划外增产的煤矿生产设备,换回煤炭十多万吨,这不仅满足了本市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煤炭产区生产的发展。
积极利用本地和外地工厂的加工能力,对品种规格不对路的物资进行加工改制,保证供货及时对路。
国家调拨给常州的钢材常常发生品种规格不对路的情况,常州市物资部门组织本市和邻近县、市的轧钢厂把钢锭、钢坯或大型钢材轧制成适用的小型钢材。近几年来,这个市采用这种办法供应的小型钢材,一般要占国家供应的同类钢材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年,国家决定在常州东方红染厂建设一个专门生产出口卡其布的车间,要求在年内建成投产。但是,国家的物资分配计划到七月份才下达。为了不失时机,常州市物资部门就用本市从市场调节来的物资中,提前两个月垫付了所需要的钢材、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使这个建设项目在物资分配下达前就开工建设。
组织实物展销会,使工厂和用户能够自由地进行选购,看货成交,这也是常州市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的成功经验。今年以来,他们除了原来举办的一个长期展销门市部外,又增办了一个机电产品展销门市部,同时还举办了四次物资展销会。据统计,一至九月份,全市物资展销成交的金额达五百多万元。通过展销,使国家一时无法供应而工厂又急需的某些材料、设备得到了解决。
常州市物资部门还利用自己接触面广、联系点多的条件,为本市一些生产任务不足的工厂铺路搭桥,帮助他们承接外地工厂的来料加工,使一些工厂的生产由吃不饱变成吃不了,为国家增产了大量产品、活跃了市场经济。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应选派懂技术的人出国考察和实习
前些日子,记者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型矿区采访,听到许多同志反映,矿区剥离工程眼看就要开始了,而操作各种引进设备的技术工人却严重不足。以引进的六十八吨自卸载重汽车为例,每台车需要配备四个司机,五十七台车共需要二百多个司机。但是,已经培训出来的司机还不足需要量的三分之一,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的为数更少。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人们告诉记者,在与外国谈判引进这种汽车时,确定要派十个人去国外实习,但后来上级领导部门从十个名额中扣留五个,又给某研究单位分去两个,只给矿区剩下三个名额。而矿区选派的三个人,两个是中层领导干部,一个是专为领导干部开小汽车的司机;使用这种载重汽车的单位,反而一个都没有派出去。那三个实习人员回国后,都各回各的岗位,对培训司机的工作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致使引进的大型自卸载重汽车运到矿区后,司机还没有培训出来,数量更是远远不够,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
据一些单位反映,象这样不根据实际需要选派出国考察、实习人员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的。记者在另一个大厂就曾经听一位主管技术工作的副厂长谈到:有一次,他随一个考察团到外国进行技术考察,发现团里的有些成员对观光游览逛商店的兴趣很浓,而对参观工业生产、考察技术却兴味索然,以致外国有关人士婉转地提醒我们说:“希望今后多派一些懂技术的专家来考察,尽量少派行政官员。”
选派出国考察、实习人员不当,不仅浪费国家大量的外汇,而且贻误生产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今后将会派更多的人出国。为做好这项工作,人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选派出国考察实习人员,一定要从生产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要选派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出去,尽量不派那些不懂技术、对技术没有兴趣的行政官员。要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打破过去在选拔出国考察实习人员时“政审”的框框,让更多的热心现代化建设、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学习和发挥才能的机会。
二、上级领导部门不要截留出国考察实习人员的名额。什么专业、工种需要,就派什么专业、工种的人;哪个工厂需要,就由哪个工厂选派,不要另外派人顶替。
三、出国考察实习人员要刻苦努力,认真把外国先进技术学到手,带回国,应用于四化建设,不要把宝
贵时间浪费在旅游上,不要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新华社记者
牛正武


第2版()
专栏:

养猪定要讲实效
中国食品公司 杨柏萱
编者按 这期发表的文章和来信,就“要养猪头数,还是要出肉率”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有的认为改变养猪业中的形式主义做法,很有必要;有的认为关键是落实养猪政策,克服平均主义,等等。这些意见,都是对发展养猪业的有益参考。
十月七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养猪头数,还是要出肉率?》一文,介绍宁乡县收购生猪改计头数为计重量的做法。这很有必要,改得好。如果各地都象宁乡那样不图形式,讲究实效,养猪业就会大大前进一步。
多年来,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干扰下,形而上学很猖獗,使养猪业中出现了单纯追求上《纲要》,片面抓存栏头数的倾向,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是助长了虚报头数的不正之风。养猪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各地不同条件,一律强调上《纲要》;评比标准只讲存栏多少,不问贡献大小。结果是出栏快、用粮省、产肉多、存栏少的评不上先进;相反,只要存栏数字大,尽管出栏率低、用粮多、产肉少的,也会榜上有名。这样一来,一些地方就出现了报虚数、搞浮夸的歪风。有一个所谓养猪先进县,生猪存栏实际只有十六万头,为了追求上《纲要》,竟虚报为四十四万头。这种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存栏头数不实,统计数大于实际数的情况,在前两年是不少的。
二是造成肥猪出栏率下降。只重视养猪头数,忽视质量,不讲经济效果,必然造成出栏率和出肉率下降。这是因为在一定的饲养条件下,存栏的头数过多,就会使大量的猪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良,就要延长饲养期,很难育成肥猪,或者出栏不多。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八年,全国生猪存栏头数增长将近一倍,而肥猪出栏数仅增长三分之一,出栏率也由百分之七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每年要少出栏肥猪五千多万头。
三是浪费了饲料粮。养猪业的发展,主要受粮食生产的制约。目前,我国粮食还不宽裕,如何实行科学养猪,以较少的粮食,生产更多的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有五百斤猪饲料粮,每头喂二百多斤粮食(青粗饲料除外),当年育成一百五十斤重的肥猪两头,并不困难。如果不顾这个条件,硬要养三头或四头,那么,每头猪平均占有的饲料只有一百多斤,本来两头猪的饲料,现在被三头或四头猪分吃了,怎能多长肉呢?这说明存栏头数超过实际允许的条件愈多,耗用的粮食也愈多,饲料报酬就愈低,饲养成本就愈高,产肉量也就愈少。这就是多年来花了很多粮食,却产肉不多、吃肉很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外普遍重视科学养猪,讲究经济效果,在提高出栏率和出肉率上下功夫,这是很值得借鉴的。现在,我国猪的存栏头数已经不少,今后应当把提高出栏率和出肉率作为主攻方向。如果使出栏率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把每头猪的产肉量提高到一百斤以上,即使现有存栏头数不增加,每年也可以增产肥猪四千多万头,价值四十亿元。这对国家,对农民,对加快农业的发展和改善市场供应,都大有好处。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既要出肉率,也要出栏率
北京市顺义县 康能成
要养猪头数,还是要出肉率的问题,很值得讨论。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养猪头数,还是要出肉率”的提法,不够科学。头数和出肉率是密切相关的,究竟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很难断然分开。所谓要头数,就是要累计存栏猪和商品猪的头数,这是当地养猪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那种不顾客观条件,不谈经济效果,片面追求养猪头数的做法,当然不对,应该纠正。但是,养猪头数的统计,有助于了解情况,促进养猪,又有何不可呢?何况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一定的养猪头数,是不能保证一定的出肉率的。事实也证明,强调商品猪的头数,并不是必然会出现追求头数、不顾斤数的倾向,也不一定会导致商品猪越来越小。因为国家收购肥猪是有标准的,总要达到一定的分量才予收购,而且猪养得肥,等级定得高,价格也高。饲养者是会考虑到这个经济价值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头数的增加,产肉量会相应增多,出肉率会越高。我县一九七六年平均每人养猪一点四头,比一九七五年增加零点二一头,商品猪增加六万八千三百多头,产肉量增加九百二十九万九千多斤;一九七七年平均每人养猪一点五头,比前一年增加零点零四头,商品猪增加三万二千多头,产肉量增加二百四十九万八千多斤;一九七八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可见,计头数跟计出肉率同样必要,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因此,科学的做法是,既要出肉率,也要出栏率,出肉率反映了饲养水平,出栏率反映了商品率,都作统计,都提要求,是有必要的。
至于能不能养大猪,提高出肉率,关键不在改计头为计重的统计方法,而在于能否落实好党的养猪政策,包括落实饲养母猪的政策、公养私养的政策,特别是肥猪奖励政策等。过去,我们县在奖励养肥猪时,个大个小一样奖,搞了平均主义,挫伤了养大猪的积极性。后来,根据肥猪的重量定了几个坎儿,个越大,奖励粮食越多,就促进了社员多养猪、养大猪的劲头。一九七七年平均每头肥猪重一百五十四斤,一九七八年增加到一百六十一斤,今年上半年达到一百七十多斤。这岂不说明,纠正养猪问题上的平均主义,比克服形式主义,更为要紧吗?
能不能提高出肉率,还在于实行科学养猪。我县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在有关单位指导下,讲时效,计成本,算经济帐,采取了“一条龙”的快速育肥方法,效果很好。一九七八年交售肥猪九百八十五头,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了四百零九头;育肥时间平均一百八十八天,比一九七四年缩短一百一十二天;每头肥猪重一百九十斤,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三十斤;出栏率达到百分之一百八十,比一九七四年提高百分之七十五点三。


第2版()
专栏:来信

发展集体养猪不要“一刀切”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发展生产的根本原则。发展集体养猪也必须如此。多养猪,养大猪要有必要的饲养条件。前几年,我县一味强调队队都要发展集体养猪,并规定多长时间发展到三十头、五十头、八十头、一百头,……哪个生产队不养,就是方向道路问题,等等。结果却总发展不起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考虑所有的社队是否都具备多养猪的条件。
猪是要吃粮的。我县有个杏现大队,连续九年一人一猪,集体养猪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就是因为这个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去年亩产达到二千零一十斤,猪饲料较足。可是还有一大批生产队,粮食亩产只一、二百斤,吃粮靠国家供应,花钱靠国家贷款。你让他大量发展集体养猪,谈何容易呢?如果让他们先饲养些食草的羊、牛,等生产发展了,粮食多了,再逐步由少到多地发展集体养猪,那不好吗?
河北省大名县畜牧局 罗纪安


第2版()
专栏:来信

防治生猪疫病流行十分重要
我县每月初都要统计上个月生猪的发展数、出栏肥猪和现有存栏数等几大项,向上汇报。这种统计方法,已延续了十几年,现在看来很有改进的必要。不过,如果认为改进一下统计方法,就能促进生猪的发展,鼓励农民饲养大肥猪,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统计头数和统计毛重都是一种计量形式,改来改去,还是在形式框框里跳。社员送售肥猪的大小和迟早,是由精粗饲料的多少、生猪长膘快慢、有无疫病以及气候冷热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这里,统计方法对它的影响不大。
现在,生猪饲养日益增多,切实控制住疫病流行,减少死亡,倒是发展养猪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我县猪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病情复杂,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影响了国家收购肥猪任务的完成。一些死猪多的社队,不少社员怕好猪死亡,就提前宰杀或卖给国家;一些人为怕传染疫病,长期不敢买猪喂养;有的还怕用粮多,不敢养大猪;一些集体猪场还被死猪多搞垮了。
造成生猪疫病广泛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兽医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防疫工作比过去搞得差,有些地方甚至处于无人抓的状态。因此,建立一支畜牧兽医队伍,健全一套牲畜防病治病的制度,是发展养猪的重要条件,希望为此呼吁一下。
湖南省汨罗县 董义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