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建材部认真分析小水泥工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要求加强领导做好调整整顿工作
本报讯 建筑材料工业部最近对小水泥工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采取措施做好调整、整顿工作。
我国的小水泥工业,是以支农为主要方向,由地方自筹有限资金,自力更生,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县(市)都办了小水泥厂。自一九七○年以来,小水泥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九。一九七八年的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四;今年上半年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七。
小水泥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燃料消耗低,便于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因此,小水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成本高。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四百号矿渣水泥平均成本比大中型企业约高百分之七十。二是部分企业水泥质量不稳定。三是填平补齐任务大。各地小水泥企业主辅机不配套比较普遍,长期形不成综合生产能力,中间环节漏洞很多。
针对这些问题,建材部提出小水泥工业调整的方针:加强领导,积极扶持;狠抓整顿,挖潜改造;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三年调整时期内,一般不建新厂。建材部还按照不同情况,对县以上小水泥厂作了分类安排:一些资源条件好、交通运输方便、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要积极扶持,通过改造挖潜,增加产量,实现质量升级。有资源但设备不配套、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要立足现有主机,搞好填平补齐,做到工艺线成龙配套,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消烟除尘和劳动保护工作。对下述企业进行必要的合并、转产或关、停:缺乏资源,交通运输不便,当地燃料、动力不能保证正常生产的;长期亏损,质量很差,短期难以扭转的;地方财政困难,长期形不成生产能力的在建企业。这类企业的厂数约占县以上企业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经过调整,企业数将会有所减少,但预计小水泥产量,每年将增长百分之十左右。
为了切实做好小水泥工业的调整、整顿工作,建材部强调各省、市、自治区建材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首先,整顿好企业领导班子,将思想路线端正、作风好、熟悉业务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举办训练班,培养提高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的技术业务和管理水平。第三,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试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来调节生产,在保证计划分配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销售产品,开放部分水泥市场。


第2版(短评)
专栏:

抓紧小水泥的调整
今天本报发表的建材部调整小水泥工业的报道,提出了一个问题: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措施要具体、有力。
我国小水泥企业分布广,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小水泥生产的发展,不仅对农业生产和农村住房的改造起了一定作用,而且也为发展地方工业、交通运输和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作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在建设现代化大中型水泥骨干企业的同时,建设一批小水泥厂,是加快发展我国水泥工业的正确途径。但是,目前许多小水泥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材部全面分析了小水泥工业的历史和现状、成绩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调整、整顿,这将使大多数小水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从全局看,小水泥的产量将稳步增长,质量也将大大提高。
小水泥工业的调整工作,一定要抓紧。要坚决反对拖拉作风。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重要,而对自己主管的工作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那就必然是面貌依旧。
立足现有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进行企业的改造、挖潜,搞好设备的填平补齐,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小水泥工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是个多快好省的办法。只要把领导班子的建设抓紧,把管理工作抓紧,把科学研究抓紧,把政治思想工作抓紧,一年抓若干次,就能逐步提高多数小水泥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这里,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给小水泥企业以支持和扶植,是十分必要的。对少数不具备生产条件以及经过努力实在难以改变后进面貌的小水泥企业,应该下决心关、停、并、转,但一定要慎重从事,对人员、设备、物资等要进行妥善安置和处理,以免造成浪费和损失。
小水泥在“五小工业”中是办得比较好的,小水泥工业的调整工作已经先行了一步。其他行业能否经过调整、整顿,使大多数企业面貌一新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今年是三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第一年,现在只剩两个多月了,时间是宝贵的,希望各地及早安排,快些抓出成效。


第2版()
专栏:

针对干部、社员担心政策改变的情况
江永县宣布原定措施坚决兑现
编者按今春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党的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重要文件,调动了农村社队和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从江永县的情况看,现在有些干部、社员担心增产之后政策不能兑现,因此“心里有点不踏实”。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江永县委针对干部、社员的思想情况,采取了措施,保证政策兑现,干部满意,群众高兴。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党的四中全会已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各地应在干部、群众中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进行宣传,坚决贯彻执行。政策能取信于民的关键在于兑现,我们一定要兑现党的政策,不失信于民。
新华社长沙十月五日电 为了取信于民,最近,湖南省江永县委明确宣布:年初在落实政策中规定的各项措施维持不变,年终坚决兑现。
今年二月,江永县委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重要文件,夺取今年农业的全面丰收,在县、社、大队三级干部会上,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和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分别各社、队的不同情况,将全年农业生产中粮、油、豆、猪、蔗的计划产量和交售任务以及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等十六项指标一次下达到社队。并再三强调,各社队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有权因地制宜决定自己的种植计划和管理形式,多产可以多留多分。这些规定受到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欢迎,积极性大为高涨,全县早、中稻比去年增产一成,甘蔗、花生、芝麻、生姜等经济作物增长幅度更大,有的成倍增长。但是,在丰收以后,干部和社员心里有点不踏实,怕增了产,有些人眼红,推翻原来的决定,担心政策不能兑现。
针对上述思想情况,江永县委宣布了几条措施:
一,重申年初县委下达的十六项指标和奖罚规定不变,坚决兑现。同时,教育各级干部,不要因为今年丰收了,怕社员多得而随意变动政策。要求他们做到,当时是怎么定的,现在就怎么执行。谁违背了,群众可以抵制,越级上告。
二,抓好早、中稻的预分兑现,体现多劳多得。各社队在保证完成交售任务的前提下,多产可以多留多分。社员用粮,除基本口粮外,都按实做工分进行分配,工分多的多分,工分少的少分,坚决纠正过去按人头平均分配的作法。
三,凡属季节性产品的分配,原来是怎么定的,就怎么兑现。
江永县委采取这些措施以后,干部满意,群众高兴。现在,全县人民正在抓紧晚稻和经济作物的后期管理,努力夺取全年农业大丰收。


第2版()
专栏:

抚顺市六二八厂梅百庆等玩忽职守受到党纪处分
据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抚顺市六二八厂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梅百庆等人在本厂停建进行善后处理工作中玩忽职守,使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受到党纪处分。
抚顺六二八厂是“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强令上马的一个电影胶片厂工程。这项工程历时八年,耗费国家投资五千四百多万元,但因工艺技术不过关,废水污染问题解决不了,一直不能正式投产。鉴于这种情况,国家计委于一九七八年十月正式通知停建。
工厂停建以后,辽宁省委和抚顺市委曾多次指出要切实搞好善后处理工作。然而,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梅百庆等同志竟然置党的利益于不顾,玩忽职守,不仅对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熟视无睹,而且利用职权带头私分公物或拿公物送礼。在他们的影响下,全厂盗窃案件不断发生,几个月损失公物价值达八万九千多元。
辽宁省委为了严肃党纪,教育干部,挽回影响,已作出决定:给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梅百庆以撤销革委会主任职务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韩其任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张锋和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李宝和以党内警告处分。


第2版()
专栏:

当涂县严肃纠正收购早稻压级压价的错误
要求违反政策的塘南粮油分站向农民补款道歉
新华社合肥电 新华社通讯员鲁道生、新华社记者王礼贶报道:中共安徽省当涂县委和县财办、县粮食局,最近严肃纠正了这个县的塘南粮油分站收购早稻压级、压价的错误,将压级、压价少付给农民的二千九百多元如数补给生产队,并派人登门道歉。
今年早稻收购工作开始时,塘南粮油分站少数人就存在着这样的思想:今年粮价提的幅度大,农民得到的好处多,评级评价得抠紧一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对收购的稻谷压级、压价。上级粮油站指出其错误,但仍然不听。从八月十五日到十九日继续压级、压价收购早稻近四十万斤。当涂县委、县财办、县粮食局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经过核查,算出少给农民二千九百多元。县委认为,农产品提价后,有些人看着眼红,总想变着法儿不让农民得到好处,这是违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须通过处理这件事来进行教育,于是要求这个粮站向农民补款道歉。
县委的决定对粮站有关人员教育很大。他们说,我们压级压价是违背了党的政策,领导上查得紧是对的。今后一定要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的精神办事。


第2版()
专栏:

急需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
安徽省亳县 赵凤岐
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是我国农业长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农村许多社队增产不增收、分配难兑现的症结所在。
这种比例关系失调,首先表现在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畸形发展。不少地方说起来是“五业并举”,实际上只抓一个“农”字,其他四业都被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我们常听到喊大办农业的口号,其实只是大办粮食,并不大办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真正搞五业并举的地方是少见的,因为林、牧、副、渔业发展缓慢,农业上得也不快。从我们亳县来看,一九七八年五业的总产值一亿二千五百二十九万元,其中农业占百分之八十七点八,林业占百分之零点八三,牧业占百分之七点七一,副业占百分之六点六,渔业可怜得很,只占百分之零点零六。这些数字说明,农业内部比例失调是很严重的。这种情况在淮北地区有代表性。
这五业中的每一业,其内部也存在着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就农字而言,其中包括粮、油、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十二项,也只是单纯抓粮食。吃饭是大事,重视粮食生产是对的;但光抓粮食,不抓其他作物的发展,不注意各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前几年,我们这里出现粮食作物排挤经济作物的现象: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单产越来越低,许多社队连自留棉也不种,社员穿衣、盖被都成问题;油料作物也日益减少,过去淮北农民是把黄豆当粮食吃的,如今不得已把它当作油料了;许多队不种或少种芝麻,麻油很缺;种花生被批判受限制,成了黑户(最近我们县已给它“平反恢复名誉”,安上“户口”,扩大种植);传统的特产蚕茧、白芍、黄花菜、黑瓜子等,有的大幅度下降,有的几乎绝迹。就是粮食本身,品种之间,高产作物与低产作物之间,大宗作物与小宗作物之间,也有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有一些受群众欢迎的小宗作物,如绿豆、扁豆、豇豆、蚕豆,有的已经很少见了。
再看畜牧业吧,内部也是失调的。过去只强调大养其猪,忽视其他家畜家禽的喂养,如牛、驴、骡、马、羊、鸡、鸭、鹅、犬、兔,就不在大养之列。多年不养,这些畜禽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退化。黄牛、毛驴越来越小了,鸡蛋十二、十三个才有一市斤。至于副业、渔业就更差了。渔业连位置也没有,更不用说发展了,长期以来市场上很难买到鱼。
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我们亳县来说,现在全县每人占有粮食六百八十五斤,比一九四九年只增加九十九斤。每个农业人口全年平均收入只有四十七元,纯现金分配每人只有四元二角。那些后进生产队就更差了。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特别是农业领导部门注意,要把它当作当务之急的大事来抓,力争及早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农业这盘棋才能下活,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搞上去。


第2版()
专栏:编后

不图形式 注重实惠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上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有些地方养猪片面追求头数,只讲存栏量、收购量,不讲出栏率、出肉率,就是一例。宁乡县去年一改旧法,饲养和收购生猪,改计头数为计重量,打破了形而上学的框框,得到卖肉多、收入多的实惠。
这个变化,表面看是统计工作方面的改变,实际上是农业思想的一次破旧立新——把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方针放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据统计,我国生猪存栏量是三亿头,占世界的一半,而产肉量仅及世界的百分之十五。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与生猪的品种、饲料和饲养管理等等较为落后有关,但是片面追求头数,不顾出肉率的实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件事说明,我们的工作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是否正确,决定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否合乎实际、合乎科学。我国农业内部比例失调、畜牧业很不发达的事实告诉我们,牧区必须坚持以畜牧业为主的方针,农区也要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多养一些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科学,讲实际,讲因地制宜,讲经济核算。即使是农业地区,适宜养猪的地方,可以养猪;适宜养牛、羊、兔等的地方,可以多养这类食草家畜,“靠草吃肉”是更经济合算的。这样,六畜一齐兴旺起来,肉多、肥多、皮毛等其他畜产品多,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人民吃、穿、用等方面的改善,都大为有益。那种不顾需要和可能,单抓养猪业,而且象农民所说的只数猪尾巴、不计出肉量的做法,是到了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不图形式,注重实惠。宁乡县从改变统计方法入手来发展养猪,是很好的尝试。这在各地是否可行?希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第2版()
专栏:来信

山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多年来,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干扰下,我省有些宜林宜牧的大山区,不仅存在“抓农只抓粮”的现象,还产生了“抓猪不抓牛羊”的现象,影响了山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仅从发展山区畜牧业来说,我们认为高山社队不宜强调生猪上《纲要》,更不必提倡“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理由主要有三点:一、喂猪与人争粮。大山区社队地广人稀,一个劳动力负担十亩左右的耕地,仅能勉强做到粮食够吃、略有节余。一头猪从小喂肥,要吃粮食上百斤到三百斤。多喂一头猪,山区的劳力要多种一亩到一亩半的粮田。二、大山区气温较低,地质偏寒,农作物比较适宜施热性肥、速效肥,不太适应寒性的猪粪。上猪粪庄稼不发旺,一百斤猪粪还抵不上五、六十斤牛羊粪或人粪的作用。三、运输困难。山区群众养猪,大多是自喂自宰,每户一年平均一至一头半就差不多了。猪多了,交售困难,反成负担。今春,鄂西山区有一个离城三百六十里的公社,剩余八万多斤猪肉,其中四万五千斤经过肩挑、船运、汽车拉几道手续,才运到县城卖掉,光运杂费就达二千五百多元,还坏掉不少肉。
所以,高山社队养猪,满足当地群众食用就可以了,而且可以私养为主,由集体喂种猪、母猪供应仔猪。国家对高山社队不要下达派购生猪任务(如我省实行的是购半留半政策),以便减轻国家、集体、群众三者不必要的负担。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草动物:牛、羊、兔,以迅速改变目前山区畜牧业的构成。有关部门对牛、羊、兔及毛皮的收购、奖售和价格政策要落实兑现,不合理的要调整,以利调动山区人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湖北 石森 沈磊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要养猪头数,还是要出肉率?
中共湖南省宁乡县委办公室 彭水梅
一九七八年,湖南省宁乡县的生猪生产,是对国家贡献最多、农民得利最大的一年。可是,从统计数字看,却是很不景气的一年:全县的生猪饲养量、年末存栏、存栏母猪、收购生猪等指标和集体养猪所占的比重,全面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从去年起改变了生猪统计方法——收购肥猪改计头为计重,带来了这样一个不务虚名、大得实惠的变化。
为什么要改变生猪生产的习惯统计方法?因为以头数计算生猪饲养量、收购肥猪量,是很不科学的。我们搞生产统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掌握生产情况,以便通盘安排饲养和收购计划;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公布统计数字,起到竞赛评比,促进养猪生产的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生猪生产按头数统计的方法,往往达不到这样的目的。请看宁乡的情况,就可以明白改计头为计重的好处。
一九七七年以前,宁乡县收购肥猪以头计算,由于任务年年加码,层层加码,完不成要受罚,农民只好把大量刚够重和不够重的猪卖给国家,尽管头数年年增加,头重却年年下降。一九七七年比一九七六年多卖了一万九千多头猪,实际重量却减少了八十六万五千斤。一九七八年,改计头为计重,激励起农民养大猪的积极性,平均每头肉重由一百三十三点九斤增加到一百四十五点二斤,全县少收了二万九千多头,实际增加了近百万斤肉。
这样做以来,国家和农民所得的实惠很多:一是增加了肉量。肥猪越大,出肉率越高,两头一百三十斤重的及格肉猪,只能出肉一百七十斤,而一头二百六十斤重的肥猪,能出肉二百斤。二是节约猪源。一头大肥猪,能抵二头及格肉猪,可以减少一头小猪。三是节约成本。养一头二百六十斤的肥猪,可节约一头小猪成本二十多元,又比喂两头及格肉猪,少花精、粗、青饲料费三、四元左右,合起来可节约二十四五元。四是增加农民收入。肥猪越大,等级越高,价格越高。
宁乡县养猪业的这个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说明了养猪一定要讲科学、讲实效。过去,不顾各地的不同条件,一律强调生猪上《纲要》,并以此作为评选先进县的标准之一,而且上《纲要》的指标,又只计头数。实际上,十多年来,能达到猪上《纲要》的县,寥寥无几,反而助长了盲目追求养猪头数的形式主义。因此,看一个县生猪生产的成果,主要应看出栏肥猪毛重的多少;看饲养水平的高低,应看每人平均生产的生猪毛重,才合理。
至于集体养猪的水平,也应从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不能单看存栏猪的多少,主要应看肥猪出栏率的高低。以往,一些社队不注重猪场的经营管理,不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股劲抓存栏,盲目追求养猪头数,一时存栏猪很多,热热闹闹,但肥猪出栏率很低,常年亏本。所以,集体养猪场必须狠抓劳动生产率,按出栏率、出肉率来定指标、定奖罚,讲求实效,以激发社员和饲养员发展集体养猪的积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