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9-10-31

1979-10-31新闻联播 文字版

翠绿的芦竹

第6版()<br/>专栏:祖国万岁<br/><br/> 翠绿的芦竹<br/> 上海崇明竖河公社 方伟<br/> 我喜爱芦竹。<br/> 我的家乡是座落在长江出口处的海岛。人们都说万里长江宛如一条巨大的蛟龙,海岛正象是蛟龙嘴里的一颗明珠。在岛上,沿岸到处布满了郁郁葱葱的芦竹。清晨,太阳还没露出江面,江边升腾起一层白白的雾气,而最早迎接它的便是芦竹。它点着头,摇曳着颀长的身子,象个腼腆的姑娘,在雾中时隐时现……它比不上南方翠绿的蔗林,也比不上江南山区绿鬓婆娑的翠竹,更比不上北方深山里松涛阵阵的森林。芦竹,是自然界中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也许,它甚至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对它的喜爱或者歌颂它的念头。但是,芦竹自有它不屈不挠、勇于搏击风浪的品格。它不嫌弃土地的贫瘠,只要有泥土的地方,总是长得繁茂苍绿。它经历了解放前的苦难,而今,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里,更显得挺拔,茁壮……<br/> 记得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江边。早晨醒来,第一眼看见的便是芦竹。白天,等大人们干活去了,我偷偷约了隔壁的望亮和他的妹妹玉敏,一起溜进翠绿的芦竹丛中,玩起了捉迷藏。有时,望亮“呼哧呼哧”地折断一根芦竹,我用挂在裤腰带上的小铁片刀,吃力地削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可以吹得响的芦笛便成功了,小玉敏涨红着脸蛋,一个劲地吹。可以说,这芦荡是我儿时最广阔的天地了。那里的虫鸣鸟叫,那里的芦叶清香,以及从芦荡中望出去时见到的帆影,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听父母亲说,解放前的海岛可又是一副样子了。那时候,长江恰似一匹不肯驯服的野马,常年累月,向海岛发出千万次冲击;国民党政府更是腐败透顶,江堤年久失修,芦竹乱砍乱伐,每年,江水总要把大量泥土卷进东海。芦竹被砍,泥土流失,人民遭殃。岛上有一句老话,叫作“火烧一半,海塌精光”。为了逃避海坍的可悲境地,我们家先后搬了四次。搬家,搬家,越搬越穷。穷得只剩下用芦竹搭成的窝棚棚。……<br/> 一晃已是解放三十年了。<br/> 说来也有意思,儿时的小朋友们长大后都各奔前程,很少见面。今年八月,我趁大学放暑假的机会,回到了我的生长芦竹的海岛。当乳白色的双体客轮驶近海岛时,岛上的景物渐渐清晰起来,开始是深黛,接着是墨绿,然后又变成了一片翠青。我忍不住高声叫了起来:“呵,这不是家乡的芦竹吗?简直是一座绿色的长城,真美!”<br/> 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而又陌生。我少年时期的好友望亮现在农垦局工作。老友重逢,着实欢喜一番。望亮拿出海岛特产名酒“瀛洲大曲”招待我,又搞来别有风味的“老毛蟹”。我们一边品味,一边谈着家乡的变化。我惦记着芦竹,提议饭后到江边看看。望亮笑着说:“你还没忘记芦竹!嗬嗬,它现在可也变了样了!”<br/> 夕阳西下,江风阵阵,我们漫步在江边。这是海岛的南岸,也就是过去常常“海塌”的地方。在我们的身旁,是卧龙般的江堤;脚下,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在堤岸的坡面上,站满了梭标般的芦竹。我摇晃着又粗又翠的芦竹,慨叹道:“真是天变地变,连芦竹也变了样!”望亮说:“是的,芦竹变了样。前几年,‘四人帮’不让搞多种经营,芦竹不过是当柴禾用,每年等不及长老变黄,百里芦竹滩只剩下寥寥几根。现在,政府禁止乱砍乱伐,有计划地种植芦竹,待秋后收割时,沿岸各个堤防站的同志,赶着扎成一个个的芦竹排,把它沉到堤外边的下脚,这叫‘沉排’,用于减轻潮水对大堤的冲击力,防止泥土流失。住在堤内的群众再也用不着担心‘海塌’忙着搬家了。”我打断他的话,兴奋地说:“是呵,芦竹,本是天然生长的,而改造利用它,却是人为的。”<br/> 第二天,我们来到滨海农场,这里一切都是整齐明朗的。玉敏刚调到这里当团委书记。我们找到她时,她正和一帮青年人摘着梨子,谈笑风生。我看看四周,非常纳闷,这里怎么连一根芦竹也不见呀!玉敏笑着说:“你看这黑油油的土,全是由芦竹变的呀!”她又指指周围说:“你们看这些是什么?”<br/> 这是一片又一片的梨林、桃林和苹果树,还有那一群群嘻笑着的青年。<br/> 玉敏告诉我,曾经是荒草和芦竹的地方,如今成了水果飘香的乐园。那时,他们带着一批刚从大城市来的小青年,到这芦竹的天地一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呀!高低不平的水坑地上,结着一层层白白的盐碱,上面覆盖着乱蓬蓬的茅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怪声怪气地鸣叫着。低头一看,芦竹丛中蛸蜞、蟛蜞、癞蛤蟆满地乱爬,长蛇到处乱窜。岛上的人称这里是海岛的北大荒。玉敏告诉我,后来她们割下芦竹,搭成窝棚棚,用茅草盖屋顶,总算有了一个安歇的地方。可是,遇到阴雨天就麻烦了,屋顶象一只筛子,嘀嘀嗒嗒漏个不停,要把脸盆、脚盆、牙刷杯、甚至饭碗都拿出来接雨。风是咸的,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几天,脸上象用小刀子割一般疼痛难受。这些都被玉敏她们克服了,青年们还学会了围垦打坝。第二年,终于垦出了一大片荒地。可是,咸水咸土长不成庄稼,棉花桃子象银杏大,水稻收上几十斤算是好的。怎么办呢?<br/> 玉敏笑着,并不直接回答。“你看看我们农场如今的庄稼,都不比南部的熟土差呀!你来尝尝这水蜜桃和蜜梨,真甜!”玉敏摘下几个递给我们,周围的青年人也笑着丢过来好几十个。“生田可以变成熟土,碱地也能改良。靠干劲,靠双手,靠科学!”玉敏说罢,又给我们讲改造盐碱地的故事……<br/> 海岛并不大,但,那翠绿的芦叶,辽阔的江滩,似乎又是无穷无尽的。每次回乡,我总听到不少新鲜事儿,而更多的新鲜事正在或将要发生……<br/> 再也没有比一个匆匆来去的游子能饱览故乡的美景更幸福的了!可是,海岛的变化怎能一下子尽收眼底?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够的。呵,翠绿的芦竹,可爱的故乡,让我再细细地看看你吧!

中日友好的美术使者 观赏《平山郁夫日本画展》印象记

第6版()<br/>专栏:<br/><br/> 中日友好的美术使者<br/> 观赏《平山郁夫日本画展》印象记<br/> 许幸之<br/>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如果说从唐代的鉴真和尚开始,就沟通了中日两国的亲善和文化交流,那么,近年来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则更加广泛和深入。平山郁夫先生就是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一位美术使者,几度来我国访问和游历。他举行的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使我国的观众得以开阔眼界而欣赏不已。<br/> 平山先生用他那热情奔放的画笔,不仅表达了自古以来中日之间的亲密友谊,而且表现了自古以来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美妙风光。平山先生以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为榜样,几次踏遍了“丝绸之路”的万里征途,对这条沟通中西文化的纽带,怀有无限憧憬和仰慕之情。从他的祖国古都奈良出发,经过中国的古都长安,驱向西亚、中东、印度、直达埃及,跋涉万里,历尽艰辛,遍访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的“丝绸之路”。<br/> 平山先生用他那怀古思昔的感情,握起挥洒自如的画笔,沿路描绘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的废墟,波斯城的遗址,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的高原,叙利亚的沙漠,以及埃及的金字塔。这些从古迄今闻名于世界的名胜古迹,都成了画家笔下的壮丽的诗篇。他以饱满的怀古之情,追思往昔,回顾历史,希望重现那些创造过伟大历史的奇迹,开辟过人类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在平山先生的画面上,充满了怀古与幻想的浪漫主义的激情。<br/> 画家以丰富多彩的画笔,表现了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各不相同的民族民间生活。例如展出的作品《佛教传来》,作者以白马与黑马的对照,描写了玄奘师徒们,不惜跋涉万里长途,去寻求理想与信仰的信心。以金地黑影相对比,描绘了《求法高僧东归图》的沉重心情。以蓝地黑人黑马相对比,描绘了《舍宫出家图》的醒悟。以蓝地金人为基调,描绘了《飞天》们的飞舞升天的奇景。以黑地金光为基调的《受胎灵梦》,使人联想起安吉里诃(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画家)的《受胎告知》的情景。<br/> 画家愈走愈远,愈益摆脱了宗教的羁绊,而愈益增长了怀古赞昔的感情。如《土耳其斯坦遗迹》、《波斯城遗迹》、《波斯黄堂旧址》、《巴比伦的王城》等,则以黄、棕、赭、褐、红、黑为基调,以表现西亚、中东一带沙漠和高原地区的炎热气氛。特别是以全红为主调的《波斯城燃烧》,烈焰熊熊铺盖了整个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因战火纷飞,使波斯城的文明化为灰烬。还有以蓝色为主调的《科林斯的遗迹》使人联想起雅典城的毁坏、罗马城的覆灭、长安城的洗劫、阿房宫的火焰、圆明园的废烟,而激起人们对于不义战争的无比愤恨。由于民族仇恨和战争,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浩劫,使千万年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毁于旦夕。<br/> 但是,平山先生更重要的理想和宽广的境界,却是对于人民和平生活的赞美。如人物众多、构画庞大的《中亚热闹图》,驱赶畜群和顶坛妇女的《恒河之夕》,在黄昏沙漠中行旅的《流沙净土变》等,都是以歌颂人民的劳动热情与和平生活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特别引起观众注意的《马可波罗东方见闻行》,赞扬了在元代就与中国亲密交往的游历家马可波罗的足迹,使人联想起哥佐里(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画家)的《美迪奇家族出巡图》的热烈场面。<br/> 展出中还有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和雄伟建筑艺术为题材的作品。如以银灰色为主调的《大雪山灵梦》以橙黄色为主调的《黄河夕阳》以青灰色为主调的《朦胧的太湖》,以青绿色为主调的《万里长城》和以银灰色为主调的《西藏布达拉宫》等,都是以全景构图和雄伟气势而吸引观众的佳作。<br/>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幽静的抒情小品,如《拉萨郊外》、《荻港的早晨》、《水上之池》,以及绘赠给华主席的《清晨的药师寺》等,都充满着诗情画意。<br/> 总之,看了平山先生的画展,仿佛把人们引进了西方净土,游历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置身于洋溢着异国情调的梦幻的故乡。再从画家创作风格来考察,既吸收了中日绘画的古典传统,又揉合了欧美绘画的先进经验,从而推动了日本画趋向新的现代化的革新。无论在经营全景式的构图,或设计冷与暖的色调上,在处理明暗浓淡的韵律中,或表现事物的远近虚实的关系中,都具有别具匠心的独创风格。无论是大幅创作或抒情小品,画家始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和优雅的境界而魅惑人心的。<br/> 正如平山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以我的作品能够在文化的故乡——中国——供大家鉴赏,是不胜欣慰的……这次展览会犹如带着自己的成果来省亲访故”。从我国首都人民和美术工作者对这次展览的赞赏和热爱来看,平山先生已经获得了预期的“欣慰”,并已赢得了“省亲访故”的温暖友谊和热情欢迎。

西藏布达拉宫(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西藏布达拉宫 (一九七八年作)

哲里木抒情

第6版()<br/>专栏:<br/><br/> 哲里木抒情<br/> 芦萍<br/> 草原设计院<br/> 云来了,围住帐篷门窗,<br/> 雨过了,积水快要淹没鞋帮,<br/> 雾散了,才见人们还伏案在桌上,<br/> 设计着祖国最大的草原煤矿。<br/> 帐篷里只有几张简易床,<br/> 罐头瓶里插着初开的百里香,<br/> 办公桌上放满崭新的仪器、图样,<br/> 人们称这里是露天矿的智囊。<br/> 现代化生活并不是坦荡的大路,<br/> 征途上,寒风撕破过设计者的衣裳。<br/> 盛夏,采撷的黄花菜足有几筐,<br/> 严冬,伴随他们的是葱蘸大酱。<br/> 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br/> 帐篷里也出现过你顶我撞,<br/> 滚烫的生活常常会沸腾,<br/> 那管窗外千里草原正在降霜。<br/> 他们来自川南,来自北疆,<br/> 粗犷的生活也有爱情的土壤。<br/> 心中有柳荫、心花常开放,<br/> 青春在露天设计院里闪光……<br/> 霍林河大道<br/> 剪开了,剪开了,<br/> 把科尔沁草原剪成两片锦缎,<br/> 一条霍林河大道,<br/> 在草原上伸延、伸延。<br/> 羊的云朵,<br/> 马的蹄烟,<br/> 牛的蹒跚画面,<br/> 都在霍林河大道上忽隐忽现。<br/> 祖国的平路机刚归来,<br/> 进口的“沃尔沃”汽车在草原上飞旋。<br/> 若不是路边玫瑰簇簇,黄花片片,<br/> 谁都会当作草原上的一串紫苑。<br/> “驴吉普”和“沃尔沃”常碰个对面,<br/> “勒勒车”遇见压路机还有些腼腆,<br/> 霍林河大道这种奇特的记录,<br/> 预示边陲的四化正迅猛向前!

看戏也要听鼓掌

第6版()<br/>专栏:<br/><br/> 看戏也要听鼓掌<br/> 艾丰<br/> 有一出话剧,当演到一位到大森林去“视察”的要人,兴之所至,完全不顾不许在林区引火的禁令而要在森林里举行野炊:一个青年护林工人出来劝阻,反而受到呵斥,他于是气愤地大声责问道:“难道我们的制度只是管普通老百姓的吗?!”整个剧场顿时爆发出长时间的激烈掌声。<br/> 事实上,此处并非戏剧的高潮,此话也不是怎样精辟的警句,但它获得的掌声却是如此的热烈,以致整个演出结束以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竟是这句并不十分重要的台词。这是为什么?我很快就想明白了:因为这句话拨动了人们的心弦,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这暴风雨般的掌声,既有对林彪、“四人帮”破坏民主与法制的巨大愤慨,又有对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强烈要求;还有,就是对那些至今仍存在的特殊化现象和搞特权的人的不满和谴责!<br/> 剧场也是学校。从寓教育于娱乐的角度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对这种学校的理解,我觉得往往有些偏颇:只讲观众是学生,而忽略了观众也是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鼓掌。这种老师,不仅对剧作家、演员们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是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剧场最容易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他们看戏,往往带着现实生活的目光,喜笑怒骂无不夹着各自的情感。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娱乐之时,顺便注意到这一点,了解民情,倾听群众的呼声,从而改进工作、作风,岂不很好!<br/> 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剧场,领导者在台上导演的一出出剧目,人民群众总是有公正的评判的,只不过“鼓掌”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留心,总是能够听得出来的。“四人帮”横行时,高压之下,人们只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现在,人民群众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切不可“闻惊雷响似无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