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访马克思故居
胡君亶
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了渴望已久的特里尔城。
特里尔,这座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部的小城,离卢森堡仅三十公里,是一座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文化古城。
在离蓝色的摩泽尔河不远的地方,在特里尔市中心附近的布吕肯大街,我们特意去造访一座旧式的两层楼建筑——卡尔·马克思之家。
短短两小时的参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不论是马克思那幅穿着长大礼服的全身照片,还是那间诞生了马克思的小房间,那张有些发黄的、上面有马克思父亲签名的马克思的出生证,一切都是那样亲切、那样令人激动,引起人们的联翩遐想……
好客的主人、马克思研究所的所长陪同我们参观,向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之家的历史。
原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特里尔的这座马克思故居根本无人知晓。找到这幢小楼是很不容易的。人们从一八一八年的一张特里尔的旧报纸上发现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我于五月一日迁往佩耶尔夫人的住所,布吕克尔巷六十四号,马克思律师启”,才找到了这座住所。
一九○四年,即发现马克思诞生之家的那一年,特里尔的工人运动成立了一个“建筑和手工业合作社”,并买下了这座房子的邻屋。随着特里尔市的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日益增强,建立马克思纪念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在特里尔的有才能的建筑师古斯塔夫·卡塞尔指导下,对这座原来是两层楼的房屋进行了修复,修复后呈现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连接着后面的建筑物的是一个漂亮的法国式的小花园。
一九三一年五月五日,卡尔·马克思之家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博物馆开放。但是由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种种困难,马克思之家的正式的开幕式却无法举行。一九三二年九月,当时的特里尔社会民主主义《民卫报》出版社和编辑部迁入这所房子。然而,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次反纳粹的群众大会,使得《民卫报》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被禁止发行。
令人忿慨的是,卡尔·马克思诞生之家竟被希特勒的纳粹党占据了。一九三三年五月初,纳粹党的《国家新闻报》的地方编辑部搬入该屋,还办起了一座印刷所。根据一九三三年的所谓《人民和国家公敌之财产没收法》,这所房屋在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五日被没收充公。
主人此时心情激动,却又兴致勃勃地讲下去: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九四六年开始着手进行马克思之家的重建工作,使这所在战争中惨遭破坏的房屋得以修复,于一九四七年五月五日作为卡尔·马克思之家正式开放。
战后,千千万万的人,德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外国人,怀着对伟大革命导师的敬意,怀着对他的深切感激之情,络绎不绝地来到特里尔瞻仰马克思的故居。
从一九六七年起,弗里德利希·艾伯特基金会的朋友们接管了这所房屋,并把它变成一座博物馆。同时创办了一个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所,建起了一个专门性的图书馆。
如今,这里特别吸引人们的是它所珍藏的各种版本《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主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卡尔·马克思之家是珍藏各种国际版本的最大收集者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珍藏有世间罕见的马克思著作的第一版和一九○○年以前出版的各个版本。主人还给我们看了世界稀有的马克思的手稿,以及马克思两本亲笔的诗集:一本是在一八三七年献给他父亲的,另一本是在一八三九年献给他的未婚妻燕妮的。当我们看到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一版和各种译本时,我们再一次为伟大的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以及他对全人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深深敬佩。
几经历史变迁,卡尔·马克思诞生之家已经变成了一所科学博物馆,包括图书馆和一个研究所。这里有大约二十万册书籍杂志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供阅览者和科学工作者使用。这个研究所的研究重点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著名的社会主义者的生平和著作。这个博物馆与东西方各国的重要研究中心保持着经常性联系,经常有几十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里面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查考资料文献。因此,这座卡尔·马克思之家所起的作用和所受到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越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界。
外面,仍然是细雨蒙蒙。当我们告别热情的主人,离开这座博物馆时,马克思诞生的那个小房间久久留在我的脑海里。布吕肯大街宁静而安详地沐浴在丝丝细雨中。我们漫步在特里尔市大教堂前,仔细端详着黑门的古罗马式建筑,眺望着远处的横跨摩泽尔河的大桥,脑海里又浮现出参观时看到的马克思的出生证、马克思照片以及那个永垂史册的小房间……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啊!是您,为人类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样划时代的不朽巨著;是您,指引着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未来!
特里尔市的马克思之家,你是世界劳动人民的不朽遗产,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永远珍视的宝藏!(附图片)
马克思诞生的地方


第6版()
专栏:

西德剪影 英 韬 画并文
花,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点缀,也是人们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西德城乡,几乎家家窗口都摆满了鲜花。每个家庭都在明净的玻璃窗前,为家人也为路人布置了美丽的花坛,把每幢房屋打扮得象佩带花环般好看。
街道上,有流动的鲜花商店,它们是一辆辆活动的汽车拖车。它们早晨来到城市大街上,选好停放位置后,把车厢四壁打开,向上推起的部分成为遮阳、雨搭,向下部分成为柜台、货架。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盆栽,就在货架上和“店铺”周围一字儿摆开,听凭顾客挑选。
西德是个多汽车的国家,有的州平均每两个半人有一辆自用小汽车。西德人开车的习惯是快。驾驶小汽车要系上安全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车子快得就象离弦之箭。
但是,如此众多的车辆,如此高速的车流,却很少看到车辆堵塞的现象,也很少看到交通警察的踪影,一切都由指示灯指挥,包括行人横过马路也是讯号灯指挥的。此外,道路设计合理,规则严格明确,人人自觉遵守,也是秩序井然的重要原因。
科学、纪律、准确、效率,在西德城乡交通管理方面,显示得极为充分。
西德有着难以计数的博物馆。有规模宏大、设备十分科学、方便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也有利用古堡、王宫布置起来的门类繁多的专题博物馆。有的专门展示日耳曼民族的文物,有的专门展出铁器,有的陈列古代或现代的艺术珍品,有的展出历代服饰。有自古以来各种农具的展览,也有各个时代马车的陈列,有关于宗教的,也有关于建筑的……总之,谁要进行某项研究,大概总能找到符合他要求的专题博物馆,这可真是知识的宝库啊!
座落在纽伦堡古城角的德国艺术家丢勒的故居,就是千百个博物馆中的一个。它收藏、陈列着这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当年在此居住时清苦生活的用具。现在,每天傍晚,丢勒故居前的广场还是青年男女云集的场所。(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枫叶如丹照嫩寒
——访日本仙台随感
缪俊杰
扶桑正是秋光好,
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
心随东棹忆华年。
这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一年送日本友人增田涉回国时所写的一首赠别诗。诗句表达了他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当时,鲁迅还不止一次地向日本朋友表示过重游日本的愿望,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日本的土地,就与世长辞了。
四十多年以后,中日两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结束了中日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愈来愈频繁了。这次,我们《人民日报》访日代表团到达日本以后,就惦念着去访问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学习和生活过的仙台。
东行千里,畅游扶桑。东京繁华的银座,京都姣妍的岚山,大阪现代化的电器工厂,奈良古老的唐招提寺,神户万船云集的港口,神奈川别具一格的农舍,……这一切都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但最令我难忘怀的,还是美丽的仙台。
仙台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特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藏王山和松岛,更使游人心醉。藏王山屹立于仙台的西北郊,郁郁青山,雄伟多姿。在这座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寺庙,过去被称为“圣洁的地方”。山顶有一个湖泊,据说是过去火山口形成的山顶湖。清澈的湖水,碧波粼粼。在逶迤的溪谷间,有一处高达一百八十米的三级瀑布,蔚为壮观。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迷人的景色:春日的樱花,夏天的翠柏,秋日的丹枫,冬天的雪树,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最能代表仙台风光的并不是藏王山,而是仙台东南隅的松岛。松岛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是国内外游客注目的有名的游览胜地。旅游者从松岛海岸码头,可以乘坐海上观光的游船和一种被称为“龙鹏”(类似中国的龙船)的游船在海面游弋。游船可以把游客送到五大堂、瑞岩寺、观澜亭、盐釜神社等名胜古迹去参观。其中以被称为“国宝”的瑞岩寺最吸引人。瑞岩寺相传为公元八二八年慈觉大师建造,现在的堂宇为公元一六一○年仙台藩祖伊达政宗所修菩提寺。寺内方丈、库里、回廊等文物,都是桃山时代的建筑物。里面还有八百多年前的古柏和三百八十多年前的红梅。夏日游松岛,最能领略日本岛国的风光。人们常说樱花和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我们没有能看到鲁迅先生描写过的“象绯红的轻云”那样烂熳的樱花,也没有看清富士山这座“瑞雪灵峰”的真面目。为此,我曾多次产生惋惜的心情。但是,来到仙台,游了藏王山和松岛,又觉不虚此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损失。
山水难忘,友情更难忘。在日本,无论在东京、大阪,还是在京都、神户、奈良,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听到日本朋友讲述日中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仙台市长岛野武先生在为我们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很有风趣地说:“‘仙台’是从中国来的。我们这个城市原来叫‘千代’。很久以前,在一次藩镇诸侯聚会时,有一个诸侯吟咏了一首中国古诗,其中有一句‘仙台初见五层楼’,大家说,这‘仙台’二字很好,于是就把‘千代’改成了‘仙台’。”这可能是一种传说,但宾主在谈到中日两国悠久友谊近年来得到新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技术、文化交流时,友谊的气氛,洋溢于席间。
是的,中日友谊不仅表现在这种场合,而且一直深入民间。我们在游览藏王山返仙台的路上,曾绕道到远刈田温泉新地,去参观一个农村里的木偶制造作坊。这是一个部分采用了机械制作的古老的木偶作坊。正在作坊加工木偶的老艺人、九十一岁的佐藤藏丑老人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木偶制作技术是从中国传来的。我们的先辈采用中国的方法做这种工艺品。我现在虽然九十多岁了,还很想去中国看看,了解一下中国现在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这种木偶。”这是多么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啊!
在仙台,我们还拜谒了鲁迅纪念碑,参观了鲁迅在仙台的遗迹。鲁迅是在一九○四年到达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的,在仙台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他在这里不仅每天在住处俯瞰广濑川的流水,而且纵观时代的风云,忧思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受到藤野先生辛勤的教诲,也痛感自己的国度由于愚昧落后而受欺凌,因而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作为斗争的工具,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鲁迅忘不了仙台,曾经用如椽大笔,写下《藤野先生》一文,为中日人民塑造了一座友谊的丰碑。仙台人民也永远怀念鲁迅,在宫城县市立博物馆旁建立了一座鲁迅纪念碑。碑是用宫城县稻井出产的黑色玄昌石制成的。碑高四点五米,宽二米,正面上半部有直径一米的圆形浮雕,是鲁迅的头像。碑的下半部横塑着郭沫若同志手书的“鲁迅之碑”的行书字;再下面是宋体字的碑文,扼要地记述了鲁迅居留仙台时的事迹和仙台人民对鲁迅的怀念。纪念碑庄严朴实。碑前,灌木葱茏,周围长满鲜花,鲁迅生前喜爱的桂花树,散发着馨郁的芳香。许广平同志参加纪念碑揭幕典礼时种的松树,周海婴同志访问仙台时种的腊梅,都已茁壮成长,枝叶繁盛,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根深叶茂,长青不败。随后,我们又驱车到鲁迅留学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的旧址。这里现在是东北大学,大部分是新建的楼房,而当年鲁迅听藤野先生讲解剖学的那幢阶梯教室还完好地保留在那里。日本朋友告诉我们,现在中国有十位留学生在仙台学习电子技术。仙台高等学校的老师都表示要做“藤野先生”,帮助中国留学生学好技术,让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鲁迅当年居住过的旧居,若干年前由于仙台地震毁坏,现已经修复。我们来到一个叫“瑞凤殿”的地方,街旁树着一块石碑,上面是郭沫若同志书写的“鲁迅故居迹”几个字。我们走下车,一个中年妇女前来迎接我们。据介绍,她姓竹中,是当年鲁迅居住此地时的房东的孙女。她把我们领进院子里,指着院内的一棵大树说,那棵树是鲁迅居住这里时就有的。她还风趣地说,鲁迅在这里住时蚊子很多,现在蚊子还不少,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
在参观过程中,日本朋友还告诉我们:在日本,研究和学习鲁迅,已经蔚然成风。在东京和京都大学,都有专门研究鲁迅的专家。现在日本已翻译出版了几十种鲁迅作品,还出了《鲁迅选集》和《鲁迅全集》,研究鲁迅的著作也出了几十种。在仙台,也有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组织起来研究鲁迅,成立了学习研究鲁迅的研究会。仙台市把鲁迅的小说《故乡》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仙台还组织青年到中国旅行访问,包括访问鲁迅的故乡。日本第一架“友谊之翼”飞机,就是从仙台起飞的。日本朋友说,今后,还有更多的“友谊之翼”载着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在这“一衣带水”的邻邦之间飞翔。
我们就要离开仙台时,从松岛到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汽车飞驰前进,我无心去观赏傍海的公路两旁的绮丽风光,却默诵着上面所引的鲁迅充满深情的诗句;我为没有看到日本美丽的樱花而惋惜,却又因为到处看到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盛开感到欣慰!(附图片)
鲁迅曾经留学的日本仙台医专旧址


第6版()
专栏:

全球驰名的“奔驰”汽车
李良伯
无论在高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在绿野千里的长途公路上;还是在冰天雪地的北美,在赤日炎炎的非洲,甚至在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人们经常都能看到,一辆辆带着三角星标记的汽车,风驰电掣地奔驰。这就是载誉全球的西德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品。
戴姆勒—奔驰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一八八六年,戴姆勒与本茨两人各自制造了一辆汽车,据说,这就是世界汽车的雏型。通常这一年被认为是汽车诞生的年代。之后,两人又各自设立了汽车制造公司。一九二六年,两公司合并成戴姆勒—奔驰公司,产品牌名叫“默赛得斯—奔驰”,在中国,人们过去习惯简称它为“本茨”,去年起改译为“奔驰”。现在为人们所熟悉的奔驰三角星商标,从一九○二年起就已采用。
戴姆勒—奔驰公司现在已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共有四十多个工厂,职工总数达十七万余人,按销售量——每年二百七十亿西德马克——是世界上五大汽车公司之一。去年,该公司共生产了将近四十万辆小客车和二十四万辆卡车、公共汽车。公司总部设在西德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
“默赛得斯—奔驰”牌汽车在世界市场上久负盛誉,以讲究质量,精工细作著名。虽然售价较高,销路却很广。该公司生产的小客车百分之四十五供出口,卡车的出口占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三以上。为了在全世界销售和提供维修配件,奔驰公司在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四千多个销售服务站。
奔驰公司的小客车以中高级车型为主。奔驰六百型则是闻名世界的高级华贵客车,每辆售价高达十七万西德马克,多为国家首脑乘用。奔驰公司是较早生产装柴油机小客车的厂家。随着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奔驰公司省油的柴油机小客车越来越畅销,特别是最近生产的装五缸增压柴油机的小客车,油耗低,排气干净,受到汽车界的重视。设在斯图加特附近的辛得芬根的奔驰公司小客车总装厂,生产能力是每天一千五百辆,目前正在扩建中。
奔驰公司是西欧最大的载重卡车制造商,卡车产品范围相当广泛,载重量从一吨起到二十吨的各种型号卡车都生产。最近,美国的尤克里特公司并入奔驰公司后,使该公司又增加了从二十吨到一百五十吨的矿山自卸车产品。这样广泛的产品范围,在世界各汽车公司中是独一无二的。奔驰公司生产中重型卡车的总装配厂设在伏而特,靠近德法边境的莱茵河畔,有不少法国籍工人每天跨越国境到厂里上班。这个厂是西欧最大的载重车厂之一,年产十万辆,卡车品种达八百五十种之多。
在西德,汽车工业已经高度专业化,奔驰公司内部各厂也实行专业分工,总装配厂所需的零部件从各专业厂运去。奔驰公司的外协厂商多达二万三千多家。生产计划编制、零部件储运和装配线调度,均已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
奔驰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先进的地位,其原因不外乎三条:一是重视科学研究试验,二是重视职工的技术培训,三是重视质量控制。其核心是重视质量,前二条也是为了搞出高质量的产品。奔驰公司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研究发展中心,从事基础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设计,有八千名工作人员,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一半,近年来,每年的试验研究费用达十亿西德马克。新产品投产之前,整车和部件都要经过严格的试验。作为远景发展的探索,奔驰公司正在积极研究新能源汽车,例如用氢作燃料的汽车。
德国历来重视技术教育,奔驰公司也不例外。进奔驰公司的青年工人虽大都是九到十年制学校毕业生,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但还必须进培训中心学习三年到三年半,考试合格才能正式参加工作。培训中心分设几处,总共可容纳六千名学员,有四十多个专业工种,按教学计划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奔驰公司还十分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培养,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发展。每年有一万七千多名职工脱产学习,八千多名职工参加业余学习,在职领导人员九千五百人全部轮流参加脱产学习。
从产品设计开始一直到投产后的整个生产过程,奔驰公司都以高质量为目标。例如,在选择外购件厂家时,奔驰公司的原则首先是质量好,其次才是价格低、交货及时。在伏而特卡车总装配厂,每天要抽查一辆总装完成的卡车,在一个特设的工位上用各种仪器测量上千个数据,作出报告,每天送公司最高领导董事长审阅。(附图片)
上图为一八八六年戴姆勒和本茨各自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与现代“奔驰”小客车


第6版()
专栏:

世界上几个同名城市
懋德
伯明翰有两个:英国的伯明翰,它是英国第二大城市,在英格兰中部奔宁山脉南端的煤区内。那里到处是煤铁和矿渣,满天乌烟弥漫,有“黑城”的称号。另一个伯明翰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南缘,是美国东南部的城市,附近产煤、赤铁矿、石灰石等。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它逐步发展成为美国南方首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的黎波里有三个:一个在黎巴嫩,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良港,也是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输油管的终点之一。一个在利比亚,濒临地中海,曾是古代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现为利比亚的首都和港口。另一个在希腊南部阿哥港附近。
圣地亚哥在拉丁美洲有三个:在智利中部的一个,是智利的首都。一个在古巴东南岸,是古巴的第二大城市和港口。另一个在西印度群岛多米尼加北部,是个大城市。另外,在美国西南边境,也有一个圣地亚哥,美国在那里设有海陆空军基地。
朴茨茅斯有两个:英国的朴茨茅斯扼英吉利海峡的朴茨茅斯湾湾口,在伦敦西南一○四公里处,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迄今一直是重要海军基地。另一个在美国东北海岸,也是个海军基地。一九○五年日俄海战后两国曾在此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