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西班牙劳动者革命组织中央机关报《斗争》周刊发表文章
赞扬华主席访问罗南将对欧洲安全产生影响
新华社马德里八月二十四日电 西班牙劳动者革命组织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斗争》周刊在最近一期上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赞扬华主席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访问。
文章说:“华国锋对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中心欧洲的访问,加上被访问的国家的独特条件,使他的访问成为一个重大事件,对欧洲安全也将产生影响。”
文章赞扬华主席访问罗马尼亚“是对罗马尼亚人民捍卫国家独立的斗争的支持”,对南斯拉夫的访问“也是对南斯拉夫国家独立和反霸政策的支持”。
文章在驳斥苏联对华主席访问的无耻诽谤时指出:“俄国人没能对这次访问保持沉默,他们对此十分恼火。他们害怕其他国家谴责霸权主义,因为对霸权主义的谴责揭露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计划。”文章说,苏联人对中国的攻击“只能表明他们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威胁和恐吓那些敢于反对他们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并决心团结起来捍卫本身独立的人们”。
文章最后指出,阻止苏联军事攻势的办法不是实行绥靖政策,而是采取加强国防的必要措施和加强反霸力量的团结。


第5版()
专栏:

大力制造农机 精心培育良种 加强科研工作
南斯拉夫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本报讯 近些年来,南斯拉夫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农业生产落后,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五,耕地百分之九十八靠畜力耕作,粮、油、肉均需进口。经过恢复时期后,农业生产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
最近三十年来,农业生产增长了一倍半。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量达一千六百多万吨,小麦五百六十二万吨,玉米九百八十五万吨,甜菜五百二十八万吨,葵花子四十八万吨。一九七六年按人口平均粮食产量为一千五百八十斤,肉类八十八斤,糖七十斤,油三十二斤。农产品除糖需进口外,粮、油、肉、奶、蛋都已自给有余。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很大提高。一九四七年每公顷小麦的平均产量为九点二公担,玉米平均产量为十七点三公担。到一九七七年每公顷小麦的平均产量增加到三十五公担,玉米平均产量增加到四十二点五公担。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年,粮食生产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九,而一九七○年以来平均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五点三,居世界的前列。
南斯拉夫为了加速发展农业采取了有力措施。首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一九四七年全国仅有拖拉机七千台,平均每万亩耕地不到一台。一九五五年,南斯拉夫购买英国的专利及设备建立了贝尔格莱德埃姆梯拖拉机厂,年产四千台。以后经过四次改建和扩建,年产量达四万台,占全国拖拉机产量的百分之八十。由该厂按本国需要可生产四十到二百二十马力的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同时还生产零配件,在全国各地建立一百五十个修理和供销站,以保证农机具及时维修。目前全国已有拖拉机二十八万五千台,主要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耕、耙、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南斯拉夫非常重视培育优良品种工作。五十年代,玉米杂交种和小麦良种主要从美国、意大利和苏联引进,单产虽有提高,但品质、抗性较差。由于大力加强育种工作,不断育成并迅速推广了适合本国栽培的抗性强的高产良种。一九五三年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一九五八年杂交种播种面积只占全国玉米面积的百分之九点五,一九六八年达到百分之五十三点六,一九七三年以来,杂交种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一九七六年玉米杂交种播种面积已占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在玉米主要产区沃伊伏丁那自治省,几乎全部采用玉米杂交种。
近年来,主要推广单交种和三交种,不仅高产,而且抗旱、抗玉米螟及条斑病。这些良种除本国种植外,还在欧洲一些国家广泛推广。最近,南斯拉夫又育成三个新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有两个品种经各地试种平均亩产一千三百多斤,最高达一千八百多斤,将于一九七九年在全国推广。在小麦方面过去采用苏联品种,近年来,本国育成的良种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例如奥西亚克农学院育成的良种,亩产可达九百八十六斤,现已大面积推广。诺维萨特农学院农作物和蔬菜研究所育成小麦品种三十四个。目前主要推广的品种有“诺维萨特早熟1号、2号、3号”及“女游击队员”等。有些品种已推广到欧洲其它国家。
南斯拉夫良种培育工作有一套严格制度,并设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联邦政府颁布了种子法令、种子工作条例和检查规程。农业部设有国家品种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品种品比试验,各育种单位新培育出来的品种必须经过品比试验,并由国家品种委员会批准后才能推广。
南斯拉夫还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工作。一九七五年独立的科研单位共二百七十个,科研人员近八千人。同时大的农工联合企业和工厂均设有研究机构。如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设有研究所,共有十一个研究室、站,进行农、林、牧、酿酒、工程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大学毕业的研究人员近四百人,其中博士十七人、硕士三十一人。
南斯拉夫农业科学工作与生产联系密切,专业化强;设备先进,多数从国外引进,有的已建立电子计算中心来处理试验数据。科研单位多设在生产区,有较大的试验农场和区域试验站。科研经费来源的四分之三以上靠出售良种、农场收入和承担联合企业研究任务所获资金,四分之一靠国家科研基金补助,主要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所有制的农工联合企业等农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联合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好,劳动生产率高。全国二百九十三个农工联合企业平均有耕地七万八千亩,最大的达一百五十万亩,有八十多个大型联合企业年产小麦一亿斤以上。目前,社会所有制农业组织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提供全国商品粮百分之五十。另外,联合企业工农结合,农牧并重,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产品销售紧密结合,统一管理。生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就地设厂加工,提高农业产品产值,减少中间环节,便于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第5版()
专栏:

战地黄花万古香
——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七次战役
一九四一年四月,德意法西斯集结几十个师团,不宣而战地侵入南斯拉夫。反动的王国政府投降侵略者,全国很快陷于崩溃。在这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铁托同志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组织武装战斗,领导各族人民树起了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大旗。七月四日,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作出全国武装起义的决定,开始了持续四年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四年战争中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八十万人的正规军,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绩,其中最重要的战役有七次:
一九四一年九月,德意法西斯集结优势兵力,并以空军和坦克支援,向塞尔维亚西部解放区发动第一次猖狂进攻。这个解放区是以乌日策为中心的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人们称它为“乌日策共和国”)。它是南斯拉夫当时最大的解放区,以铁托同志为首的南共中央和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就在这里。游击队对占压倒优势的敌人进行英勇抗击,抵抗了四个月,使敌人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更有利地打击敌人,最高司令部决定及时进行战略转移,向南转移到和黑山相连的地区继续战斗。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南斯拉夫影片《六十七天》,描述的就是这段战斗情景。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斯拉夫第一支反法西斯正规部队,即第一无产阶级旅。
一九四二年一月,德国法西斯对波斯尼亚东部地区发动第二次攻势。第一无产阶级旅突破敌人的包围,与波斯尼亚和黑山的游击队一起,解放了波斯尼亚东部的大片土地,并与山札克、黑山和黑塞哥维那的解放区连接起来。解放区扩大了,第二无产阶级旅诞生了。以后又编成五个这样的旅,人民武装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
一九四二年四月,德寇又集中兵力进攻最高司令部所在地的波斯尼亚东部解放区。最高司令部放弃了敌人准备进攻的地区,转入波斯尼亚中部和西部进行反击,这次进攻又以敌人惨败而告终。这就是第三次战役。到这一年年底,由于游击队和无产阶级旅的紧密配合战斗,南斯拉夫五分之一的土地获得了解放。最高司令部进一步把旅和其他游击队编成解放军的第一批军团和师团,一支大军成长起来了。
一九四三年一月,占领军向解放区发动第四次攻势,把人民解放军包围在波斯尼亚的东南部和黑塞哥维那,妄图消灭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主要力量。当时解放区有四千名伤员必须渡过奈雷特瓦河安全转移。形势非常紧急,在铁托同志亲自指挥下,南斯拉夫人民武装部队以顽强的战斗意志,打响了著名的“奈雷特瓦河战役”,突破敌人层层封锁,巧渡奈雷特瓦河,胜利地撤出了伤员,并使解放军在黑山和山札克方面突破包围,解放了黑山的大部分土地和几乎整个山札克地区。
一九四三年五月,德意法西斯纠集约十万军队,对黑山和山札克解放区发动了第五次进攻。这是一次战略大决战。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战士们,克服粮食和弹药缺乏的重重困难,同装备精良、四倍于己的敌人英勇作战。在泽林戈拉山脉和苏捷斯卡河的峡谷,到处都留下了战士们的足迹和鲜血。最高统帅铁托同志亲自指挥这场大战。他不顾手负重伤,以大无畏精神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打败有空军配合和炮兵支援的德意法西斯武装,粉碎敌人围歼最高指挥部的阴谋。人民解放军又一次突破了敌人的包围,转移到波斯尼亚的中部和西部。
一九四三年九月,德寇发动了第六次进攻。当时正值意大利投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更加壮大,解放了几乎整个亚得里亚海岸和许多岛屿。德寇企图控制海岸,阻止人民解放部队与地中海的盟军保持联系,对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一系列猛烈进攻。这次进攻一直延续到一九四四年一月。但是其计划依然遭到破产。
一九四四年五月,在南斯拉夫战场上节节失败的德国法西斯进行垂死挣扎,孤注一掷地企图消灭驻在德尔瓦尔城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最高司令部和主要力量,对德尔瓦尔发动突然袭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英勇奋战,几乎全歼德国空降部队。当敌军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冲进德尔瓦尔时,解放军和游击队已全部撤离,以铁托同志为首的最高司令部也安全转移到维斯岛,在那里继续领导全国的武装斗争,最后把斗争引导到全面的胜利,解放了全部国土。敌人的第七次进攻终于仍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战役,标志着南斯拉夫人民艰苦奋战,不断走向胜利的进程。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斗争,为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无名英雄纪念碑 劳崇聘 画于贝尔格莱德


第5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铁门”行         
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乘坐一种速度很快的水翼船沿多瑙河顺流而下,不要多久就来到了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的边界。由此往东,多瑙河便成了两国的共同国境线。这里看不到任何明显的国境标志。如果不是陪同人员的提醒,我们还看不出河的两侧已是两个不同的国度了。再往前进,不一会河面变狭,水流湍急,两旁出现起伏的群山,有时甚至是悬崖陡壁。这就是著名的铁门峡。
铁门峡起点为戈卢巴茨,终点是今日建起水电站的克拉多沃,全长约一百公里,据说这是欧洲最大也是最美的河谷。
不言而喻,当年的土耳其人把这里称之为“捷尔达普”(意即“铁门”),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为两侧的人民设置了天然屏障,难以逾越的缘故。事实确也如此,以卡赞地区为例,这是铁门峡最狭的地段,河宽只有一百五十米,而水深却达一百米,水的流速为每秒三米,而两边又是陡立的岩石,就是今天行船到这里也还要倍加小心。
铁门峡两岸有丰富的矿藏,尤以金、银、铜的贮藏为多。南斯拉夫最大的博尔铜矿就在这里附近。人们可以看到两岸的山巅上还有一些古代城堡的残垣,显然那是当时为保护矿藏与守卫疆域而兴建的。
此外,铁门峡沿岸还有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包括在岩石上开凿的道路,在峭壁上刻下的碑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村落的遗址,里边的街道、房屋以及发掘出的陶器、人像雕刻、石制武器与工具等都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这里人民古老历史与聪明才智的真实见证。
南斯拉夫的克拉多沃市与罗马尼亚的图尔努塞韦林隔河相望。还在公元一○三年至一○五年,这里就曾修建了一座横跨多瑙河的桥梁,长达一千一百米。后来在一次动乱中,罗马帝国为保护其疆界而毁坏了它。至今,这座桥梁的二十个桥墩中的三个仍露出在水面上,清晰可见。
就在离这座桥梁不远的地方,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的建设者们共同兴建起的巨大的水电站,无疑成了铁门峡中最雄伟、最壮观的建筑了。它高高耸立在河谷之中,把波涛汹涌的多瑙河拦腰斩断。电站大坝全长一千二百七十八米,高七十五米,上部是沟通两国的宽阔的公路桥,下面是十二台总容量达二千一百三十六兆瓦的发电机,日夜为两国提供巨大的动力。
为了建设这座水电站,两国建设者开凿了七百二十四万立方米的岩石,挖掘了四千五百三十万立方米的砂砾及四千万立方米的土方,浇灌了三百七十万立方米的水泥,使用了二十五万吨钢筋。全部工程费时达八年之久。两国的工人共同建设了这座水电站,现在又共同管理这座水电站。陪同人员对我们说:“无论是在建设中,还是在生产管理中,两国工人都是亲密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堪称为合作的范例。”
一九七七年底,铁托总统与齐奥塞斯库总统又共同为铁门二号水电站隆重奠基。一个新的巨大工程又动工了。显然,今日的“铁门”已具有新的含义。它不再是把两岸人民隔绝开来的铜墙铁壁,而是为两国人民合作而敞开的坚不可摧的大门。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