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些国家报纸继续谴责苏联向阿拉伯半岛扩张
苏联加紧控制石油航线包抄欧洲
也门外长指出曼德海峡形势日紧也门面临被侵略危险
据新华社罗马七月十日电 意大利报纸《无产阶级路线》最近发表文章,谴责苏联加紧对欧洲的包围。
文章指出,杀害北也门总统加什米的背后是苏联,南也门的政变也明显地有苏联背景,这对诚实的观察家们来说是毫无疑义的。文章说:“社会帝国主义在海湾地区,即在控制着石油航线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采取了行动,社会帝国主义在扼杀、包围和进攻欧洲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文章还说,这些事件首先使中东和海湾国家感到担心:攻势一个接着一个,下一个该轮到谁呢?人们普遍对苏联克格勃的阴谋感到害怕。
文章最后说:“在欧洲,尽管有许多人还不敢正视社会帝国主义正在准备发动战争的严酷现实,人们对‘缓和’的幻想已经消失,怀疑和担忧在加深。但是,这是不够的,形势要求(采取)与迫近的危险相称的措施”。
新华社开罗七月十日电 埃及《新闻报》七月十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苏联在南北也门制造的罪恶阴谋,是要在“红海两岸的邻国的背上插上一把刀”。社论说,“埃及以苏联援助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历,应该使任何人提防再向这一方面寻求援助。当苏联在埃及的存在达到最高峰时,莫斯科利用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扩大它自己在埃及的影响。”“在埃及驱逐了苏联军事专家以后,其他人更应看清了克里姆林宫在世界这个地区的目的是什么。”社论说:“现在不难理解什么是苏联的目的。克里姆林宫未能在埃及和苏丹得手(对一心想要控制阿拉伯东部的帝国主义者来说,埃及和苏丹是最好的跳板),便从侧翼活动到非洲之角和红海。”
据新华社萨那七月十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外交部长阿卜杜拉·阿卜杜·马吉德·阿斯纳杰七月十日向记者发表谈话说:“亚丁政权正在(两国)边界上大量集结部队,一场针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侵略正在策划之中。”他说:“有六艘军舰正在曼德海峡水域游弋,已侵入也门领海。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直升飞机在我国东部上空进行了侦察。”
阿斯纳杰在向记者发表谈话之前,接见了各国驻也门的使节,向他们介绍了也门对南也门在两国边界集结军队所持的立场。他说:“我们是被侵略国家。我们要求大家同我们合作,阻止对我们和阿拉伯半岛、海湾以及整个阿拉伯的威胁。”
阿斯纳杰说:“我们呼吁各国要求亚丁当局撤回它的部队,停止对也门的挑衅。”


第6版()
专栏:

也门总理加尼接见我大使
新华社萨那七月十一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府总理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勒—加尼七月十一日上午接见了中国驻也门大使赵禁,并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6版()
专栏:

南美八国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
拉美舆论强调八国共同开发资源有利于加强力量抵御霸权野心
据新华社北京电 巴西利亚消息:南美八国于七月三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以共同加速开发这个地区。
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苏里南、厄瓜多尔和圭亚那八国外长在这个条约上签了字。
巴西总统盖泽尔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亚马逊条约组织将是其它拉美一体化机构的补充。他指出,为了改变亚马逊地区的现状,应该使“我们领土实现一体化、着手开发亚马逊地区、实行商业性的航行自由,以及共同抵制国际化的虚伪意图”。据报道,盖泽尔的这番话,是针对某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广阔地区实行国际控制的建议而讲的。
委内瑞拉外长孔萨尔维代表其它签字国在仪式上讲话,他强调了这一条约对拉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亚马逊地区幅员辽阔,面积达七百万平方公里。为了在开发这一地区中进行互助合作,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巴西和秘鲁两国总统会晤时提出了成立一个亚马逊地区组织的设想。随后,有关国家经过去年十一月和今年三月、五月相继召开的三次筹备会议,完成了亚马逊合作条约草案文本的起草工作。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电 委内瑞拉一些人士赞扬拉美八个国家最近签署的亚马逊合作条约。
委内瑞拉国民议会议长贡萨洛·巴里奥斯七月三日对当地报界说,亚马逊合作条约“标志着美洲人民努力就这个在生态上比在经济上更加重要的地区的问题配合行动和协调观点”。
委内瑞拉自然科学协会领导人佩德罗·富斯特四日说,“通过这个条约,将能执行环境教育和发展农业的联合计划,更好地利用亚马逊浓密森林里的自然资源。”
据新华社利马电 秘鲁外长和报纸赞扬拉丁美洲八国七月三日签署的亚马逊合作条约。
何塞·德拉普恩特外长七月四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说,这项条约之所以能签署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这些国家在地区范围内进行声援的活动中所取得的教益”。他说,条约是“不同形式的政府互相尊重”的产物,是“拉丁美洲一体化”和“我们这些国家间富有生气的双边合作”的产物。
《纪事报》七月六日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亚马逊地区的开发应通过这一地区的国家达成多边协议来进行,以便“加强我们的自身力量来抵御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国的霸权野心,这些大国贪婪地盯着亚马逊流域蕴藏着的无尽的资源”。


第6版()
专栏:

对付苏联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
西欧努力更新武器联合研制新武器
新华社北京七月六日电 在苏联对西欧的军事威胁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近年来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军备和在军备生产方面的合作。
西欧国家近年来普遍在注意武器装备的更新。西德目前是军费开支最多的西欧国家。它每年的国防预算约有三分之一用于采购新的武器系统,以争取在“质量上保持优势,从而减少数量少的弱点”。自一九七五年底以来,西德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改善防务的决定,包括:给陆军配备一百四十辆装有“罗兰式”防空导弹的坦克;建造六艘新式多性能护卫舰,“作为对苏联海上威胁的一个回答”;为空军订购三百二十二架“旋风式”多性能战斗轰炸机以及用新式导弹快艇装备海军快艇部队。一九七七年六月,西德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还通过了一项军事物资采购计划,包括今后几年采购一千八百辆“豹—Ⅱ式”主战坦克以替换陆军中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制旧式坦克,二百一十二架反坦克直升飞机,五万辆军用车辆以及十八艘扫雷舰和导弹护卫舰。西德国防部长阿佩尔最近在一次谈话中透露,到八十年代中期,西德将支出四百亿马克(约二百亿美元)来发展新的武器系统。
法国的军事预算在国家总预算中所占比重已从一九七五年的百分之十六点二八增加到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十八点○四,一九八二年将达到百分之二十。法国国防部长布尔热最近在国民议会指出,“如果不能自由配备我国武装力量所必需的最先进的武器,就不会有国家防务方面的独立。因此,我国决定自己生产防务所需要的主要物资。”在本年度的军事预算中,用于武器装备和研制的费用占百分之四十二点一,比上一年度又有所增加。法国军方人士表示,法国陆军的武器装备将在一九八○年以前全部更新完毕。布尔热强调指出,在到一九八二年为止的五年内,法国的核火力将增加一倍。
西欧各国在扩大本国军备生产的同时,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联合研制新武器的趋势近年来也明显加强。这既是为了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也是为了加强同美国军火企业的竞争地位,力争尽快摆脱对美制武器的依赖。
英、法、西德这三个西欧最主要的武器生产国已加强了武器的联合研制。在法国邀请下,去年十一月,三国国防部长在巴黎举行了首次会商。会上集中研究了有关北约西欧成员国如何在研制九十年代的武器方面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加强合作等问题,特别是关于生产某种新型喷气战斗机以及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标准化的计划。据法新社报道,这三个国家都表示,为了建立一个真正完全独立的欧洲军事工业集团,它们有必要进行合作。
据国际和平研究所一九七八年年鉴的材料,到一九七七年为止,西欧国家已经联合研制成功或正在研制的飞机、导弹、装甲战车和战舰等大型武器共有十七项,西德参加了其中的八项,法国参加了七项,英国参加了五项。
在上述项目中,西德、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旋风式”多性能战斗轰炸机已经在一九七六年八月正式投入成批生产。目前,不仅西德和意大利的空军决定用“旋风式”飞机来替换原有的美制F—104星式战斗机,而且日本和加拿大这两个一向购买美国军用飞机的国家,也正就购买“旋风式”飞机与西欧进行谈判。
今年一月,法国、西德等五个西欧国家联合研制的“阿里亚纳”式火箭首次试验成功。二月,丹麦和西欧共同体其他国家在格陵兰岛上联合勘探到大铀矿。三月,西德同英国、荷兰合作在西德境内兴建第一座铀加工厂。四月上旬,西德同法国签定了一项总值十三亿美元的合同,委托法国在今后六年内替西德进行核后处理。
据新华社波恩电 西德到八十年代中期将花费四百亿马克,来发展新的武器系统,加强防务力量。
西德国防部长阿佩尔在对二十二日出版的《国防技术》月刊的一次谈话中透露,这笔巨大的费用将用来发展西德的“豹—Ⅱ式”主战坦克,购买新式的防空武器、飞机和舰艇。
阿佩尔指出,西德的这一决定是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长期防务计划作出的。在五月底北约成员国首脑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北约长期防务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增加军费,加强防务,以对付苏联日益增强的军事威胁。


第6版()
专栏:国际资料

曼德海峡
在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海上通道,北连红海,南接亚丁湾,这就是著名的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最窄处约十四海里,多暗礁险滩,是航运上险要的关口。在阿拉伯语里,曼德海峡是“流泪门”或“伤心门”的意思,这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些探险者和航海家葬身在这里。
曼德海峡入口处的丕林岛,把曼德海峡一分为二。丕林岛现属民主也门,东距阿拉伯也门三公里,称为小峡,是航运要道;西距非洲海岸二十公里,称为大峡,但多暗礁,不能通航。丕林岛面积为十三平方公里,北部建有飞机场。
曼德海峡两边共有三个国家:东面有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西面是吉布提共和国。
古代的东西方贸易,常经阿拉伯海到亚丁,过曼德海峡进入红海,然后溯红海而上,经埃及到达地中海各地。随着一八六九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凿通航,曼德海峡的地位日益重要。曼德海峡扼红海和亚丁湾的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欧洲及地中海地区和亚洲之间海上交通要道。每年有成千上万艘船只从这里通过。一九五六年及一九六七年的中东战争导致苏伊士运河两次关闭,切断了印度洋同地中海与欧洲之间的这条重要通道。
随着一九七五年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曼德海峡再度变得重要起来,过境的远洋船只比运河关闭前增加了一倍。它和海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咽喉地区。目前,在这条航运要道上,随时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油轮、集装箱货船以及色彩缤纷的木船穿梭驶过。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妄想控制从黑海、地中海经过红海到印度洋、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霸权,因此,同另一个超级大国在这里展开激烈的争夺。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修就把侵略的黑手伸进了红海地区。它采取种种欺骗和威胁手段,阴谋对这个地区的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经济渗透,并攫取这些国家的港口作为军事基地。它竭力在沿岸国家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扩大分歧,加紧策划颠覆这些国家的政府。最近,在南、北也门发生的两位国家元首在三天之内被谋杀和被处决事件,是苏联在红海地区扩张阴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反帝斗争传统的红海地区各国人民是不可侮的,他们日益警觉,正在团结起来,为粉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阴谋而斗争。(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匈牙利通讯

不朽的音乐家艾凯尔
匈牙利影片《音乐家艾凯尔》不久前在中国上映。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不禁为主人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要干下去,我不会孤立,音乐不会同人民分开!”当统治者强令艾凯尔停演爱国名剧《帮克宰相》,并对他进行无耻的恫吓和迫害时,从艾凯尔嘴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的回答。他不畏强暴,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因而受到匈牙利人民的崇敬。
艾凯尔·费伦茨生于一八一○年,死于一八九三年。当他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匈牙利正处在奥地利帝国残酷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八四八年大革命前后,无数革命志士惨遭屠杀,匈牙利的民族英雄科苏特一八三七年被统治者以叛乱的罪名逮捕入狱。
外国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艾凯尔的满腔愤怒。他决心同战友们以音乐为武器,鼓舞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艾凯尔立意要“使沉默的人民说话,让祖国唱起歌来”。
一八四○年,艾凯尔创作了第一部描写爱国女英雄的歌剧《巴托雷·玛丽亚》。这时,在国外旅行演出的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回到佩斯。艾凯尔一度曾打算跟随李斯特出国演奏。但当他目睹侵略者抢掠和屠杀人民的滔天罪行时,立即意识到祖国赋予他的职责是留在国内同敌人战斗。这样,艾凯尔毅然放弃出国的念头,继续从事他的创作。
一八四四年,艾凯尔的第二部歌剧《胡尼奥迪·拉斯洛》问世。这部以揭露背信弃义的国王拉斯洛五世谋害国王马加什的哥哥的情节为主题的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革命内容。它的曲调后来成为匈牙利一八四八年大革命时期流行的革命歌曲。在佩斯人民起义的光荣的三月十五日,爱国诗人裴多菲领导人民高唱艾凯尔谱写的革命歌曲奋勇前进,使统治者胆战心惊。大革命失败后,敌人对这些匕首般的乐曲仍然心有余悸。
一八四八年革命被镇压下去了,匈牙利又陷入黑暗的时代。然而,人民不会长久沉默下去。一八六一年,艾凯尔进行他生平最喜爱的革命歌剧《帮克宰相》的谱曲工作。他兴奋地说:“我又要战斗了,要使沉默的人发出声音来”。歌剧是围绕代表匈牙利人民利益的帮克和统治者代理人德国籍女皇之间的斗争展开的。它同观众见面后,犹如平静的大海掀起轩然大波,人民同敌人斗争的浪潮又翻腾而起。统治者惧怕人民斗争的火焰,更惧怕能点燃大火的火种。他们气急败坏,下令停演《帮克宰相》,丧心病狂地撤销艾凯尔所担任的一切职务,并密谋逮捕他。可是,这一切都无法使艾凯尔屈服。他坚定地回答:“我要干下去”。艾凯尔忍受生活上的贫困,继续创作鼓舞人民斗志的歌剧。
“我要写的是民族歌剧”,这是艾凯尔为自己的艺术道路确定的方向。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匈牙利音乐中的民族倾向日益增强,浪漫主义的民族歌剧接连登上舞台。它的奠基者就是艾凯尔。
艾凯尔的歌剧取材于火热的斗争,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并以旋律的丰盈见长。但是他的民族音乐却常常受到反动的资产阶级分子的中伤和诽谤,他们攻击艾凯尔演奏的气势磅礴的《拉科齐》进行曲“不是正宗音乐”,“是小酒馆音乐婚礼的歌曲”。当时,唯有李斯特支持艾凯尔的民族风格,倍加赞颂地说:“你的音乐里有人民的灵魂在说话,不要理那些吹毛求疵的人。这种人以正宗的名义想让你离开你的使命。”一八四四年,艾凯尔为匈牙利诗人克尔切伊·费伦茨的颂诗谱写了乐曲,旋律呈现了强烈的民族性,曲调庄严雄浑,以后它就成了匈牙利的国歌。
艾凯尔在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艺术成果被后起的音乐家所继承和借鉴。
艾凯尔与匈牙利人民离别已有八十多年了。然而,他为祖国独立自由奋斗终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布达佩斯市中心的国家歌剧院分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改名为“艾凯尔歌剧院”。观众走进这座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艾凯尔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一间陈列室展出了艾凯尔的画像、生平介绍以及他在一八四四年谱写的国歌乐曲的手稿等。为了鼓励艺术界继承和发扬艾凯尔的光荣传统,匈牙利政府每年都向那些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文艺工作者颁发“艾凯尔奖金”。
至于艾凯尔遗留下来的音乐作品,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会同人民分开”,而是同人们的心溶为一体。在盛大的节日,重要的国务性会议或迎宾典礼上,当军乐队奏起艾凯尔谱写的雄壮国歌时,全场顿时肃静。乐曲使人们追忆祖国的苦难年代,同时又激励他们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 陈学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