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要我这个一把手做什么?”
——记汉寿县供销社主任戴笃伯
稳稳掌好舵
一九七四年秋,洞庭湖畔银花怒放,一年一度的棉花收购旺季就要到了。正在基层检查收购准备工作的湖南汉寿县商业局局长戴笃伯,突然接到所谓“运动办”的电话,说是“上面”有精神,一把手要全力抓“评法批儒”,要他务必在当天赶回县城。
戴笃伯当时虽然不知道“上面”就是“四人帮”,但他对运动的搞法已渐渐产生了疑问。几个月来,县城街上贴满了攻击戴笃伯是“走资派”、“黑标兵”的大标语,并且纠缠得他根本无法工作。他和商业局党总支委员会的几个同志,是冲破重围来到基层的。革命战士的信念,基层的现实,群众的意向,使他不能跟着这个“上面”走。他在电话里回答:“一把手要到革命生产最关键的地方去。放着大量的实际问题不解决,还要我这个一把手做什么?”放下电话,他又奔向全县最大的棉花采购仓库所在地——坡头。
这一年棉花收成好,每天有数千担棉花朝这里汇集。仓库不够,运输跟不上,坡头仓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铺天盖地的棉花,即使一个小小的火星也可能引起冲天大火。这种教训过去是有的。戴笃伯就象坐在火山口上。他白天指挥收购装运,晚上带着人四处巡查。几天几夜的奔忙,他几乎支持不住了。二十多年前,戴笃伯在朝鲜战场上创立了壮丽的英雄业绩。作家魏巍在通讯《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中赞颂过他。后来,他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头、眼、腿、腰严重伤残。现在,仅存零点零一视力的左眼冒金星,右眼的假眼球几次险些从眼眶里滑出来。残留着弹片的腿和腰也麻木得不听使唤了。同志们一见他那跌跌撞撞的身影就心疼。然而戴笃伯说什么也不肯坐下来。此时此刻,是多么需要人手啊!哪怕增加一个人都可以减少一分危险。可是,许多应该到第一线来的人却被关在办公室里,抄报纸,抠字眼,写什么“法家最革命”的文章。戴笃伯越想越气,他一把抓起电话,对留在机关主持工作的同志说:“马上调人下来,一律到坡头来。”
一把手的肩膀硬,同志们也都挺直了腰。队伍终于拉了出来,投入了战斗。一场有可能一触即发的事故避免了,棉花收购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但是,斗争并未结束。这年年底,按照上级党委部署,全县供销系统开展基本路线教育,有一个供销社揭出了一个情节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这时,县里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跳出来,学着当时报纸上的腔调叫嚷:“不准整群众”,“不准迫害‘造反派’”,带人抢走了犯罪分子。
这件事更加引起了戴笃伯的深思:这些人——阶级斗争的调子唱得最高,可是你一搞阶级斗争,他们就站在资产阶级、社会渣滓一边,为资本主义当保护伞,这不正说明他们和支持他们的“上面”那股势力,不过是用“左”的口号掩盖他们极右的实质吗?
戴笃伯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少人为戴笃伯捏着一把汗。有的人还提醒他:“这两个人可不是好惹的,你黑牌子还没有挂够呀?”戴笃伯说:“为了怕挂黑牌子就放弃职守,这不是共产党员的行为。”他亲自督战,追回罪犯,查清罪证,把犯罪分子交给专政机关,依法制裁。这一次,商业、供销系统共查清了十多个案件。戴笃伯带领他的这支方面军在同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牢牢守住生命线
在那妖雾弥漫的日子里,一些事物被弄得象洞庭湖里的倒影,轮廓不清,头足倒置。本来政策性很强、很细致的经济工作,一时章法大乱。形势在考验着人们的识别能力和斗争信念。
蓖麻收购季节,戴笃伯来到军山铺供销社的一个分社。忽然看见一个来交售蓖麻的老妈妈,把一张奖售食油的条子撕得粉碎。戴笃伯急忙赶上去问她为什么,老妈妈生气地说:“没有用,打不到油。”戴笃伯一查原因,一些同志说:现在正批“物质刺激”,谁知道奖售政策是红还是黑?
原来如此!戴笃伯把近些日子看到和听到的一些怪现象,一下子串了起来:有些地方交售农副产品,要么就不给奖售指标,要么就是有了指标没处买货,有的地方干脆把单据中奖售的一联空着不填。至于那为数不多的几两油、几斤粮、几斤化肥,就更是三下五除二,没啦!他找到在基层调查的另外几个总支委员交换了看法。大家都担心,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批下去,农副产品收购就会下降,生产和消费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就会中断,人民就会遭殃。
几天以后,戴笃伯在军山铺供销社,召开了一个分社经理以上的骨干会。中心议题就是“五个一”(即一寸布、一两油、一斤粮、一斤化肥、一分钱)要不要兑现。戴笃伯领着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的指示。他提醒大家要从“生命”二字上理解执行政策的严肃性,从“万万”二字上体会政策问题的尖锐性,警惕有人向“党的生命”下毒手。
会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供销社纷纷成立了清理小组,商业局动员了最熟练的会计,将大捆的单据打开,把在奖售问题上克扣生产队的各种指标一笔一笔清出来,一笔一笔地上门进行“五补一道欠”。他们还把各种农副产品的奖售标准印成小册子,作为安民告示送到生产队,让群众掌握并监督。党的政策又在群众心里绽开了花朵。
但是,斗争是复杂的。“四人帮”打着批“利润挂帅”的幌子,破坏企业管理,又刮起了一股“亏损有理、盈利有罪”的妖风,破坏了党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政策,造成严重亏损。一九七四年,全县只是棉花这一项,就亏损了十万元。
戴笃伯仿佛看见一只黑手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脚。“一定要斩断这只黑手!”一个和军山铺会议同样规模的大会在县城召开了。会议的内容就是发动大家讨论,亏损这十万元究竟是有理还是有罪?戴笃伯沉重地说:“我们商业部门虽然不是生产单位,但是怎么能让国家的大笔金钱在我们手里亏损掉呢?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要为社会主义积累资金,不能当败家子。”两次大讨论,亮了县商业局党组织的旗,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不该盈的利,一分不能要;该盈的利,一分也不能少!
着着不离总方针
敬爱的周总理在四届人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担任了县供销社党委书记兼主任的戴笃伯异常振奋,他看到了征途上新的里程碑。他觉得,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的“后勤部长”,仅仅做到“群众未想我先想,农时未到货先到”是很不够的。必须带领供销部门的全体同志,围绕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个总方针,总主题,作出更大的文章。
那些日子里,戴笃伯不顾从“四人帮”那里飞来的棍子和帽子,拿着他的放大镜,深更半夜地在灯下查看各种资料,分析着,联想着……他想到乌桕是一种好东西,不仅可以榨出价值很高的工业用油,还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乌桕花是很好的蜜源,乌桕木又是很好的木材。他盘算着,如果全县有一千万株乌桕树,每亩耕地就有了一百斤乌桕饼肥,生产队还可以大大增加收入,这真是最经济最实惠的基本建设啊!
为了使乌桕在汉寿土地上大面积地发展起来,戴笃伯挽起裤脚,奔走在全县的山村水乡,调查着,宣传着。乌桕能不能在湖洲河滩上成活?戴笃伯举洋淘湖农场一棵生长了一百多年的老乌桕树为例。一百多年来,洋淘湖几度沧桑,这棵树却还在开花结子。这说明,乌桕是不怕水淹的。有的同志担心多种乌桕会同农作物争地。戴笃伯举他作专题调查的东岳庙公社为例,说明荒坪隙地稀疏林间的土地,潜力还很大。他打了个比方说:“农业生产好比一碗饭,多种经营好比是半碗水,一碗饭里可以倒进半碗水,因为水渗到了饭的空隙里。我们搞多种经营就要象这半碗水,到处钻空子。”戴笃伯提出的在全县种植一千万株乌桕树的规划得到县委批准以后,他便带着全县供销社这支队伍,为生产队调集乌桕种子,提供培植技术资料。不到三年,全县就有了一百多万株成树和七百多万株树苗。就在抓商品生产被说成有罪的那几年,戴笃伯和同志们跑遍了全县的二十六个公社的大部分大队,协助全县社队建起了一百多处商品基地,多种经营的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戴笃伯作为县供销社的第一把手,既是精细的筹划者,又是内行的实干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发展国民经济这盘棋上,供销部门的领导人要着着不离总方针,当“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识途老马”。当这样的识途老马,对于戴笃伯这样视力微弱、遍身伤残的人来说,需要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弄清竹木、鲜鱼、蓖麻的生产情况,他攀岭越坳,四出勘察,在崎岖的山路上,被石坎碰折了脚趾骨。
为了发展茶叶,药材,黄花,他亲自挥锄开荒,假眼珠几次滑出眼眶,滚进泥土。
为了摸清楚群众对各种生活用品的要求,他走村串户,象个家庭主妇一样听群众叙说锅盆碗灶的家务琐事,然后一项项安排供应,组织生产。有好几回,他被社员的门框碰着了头,碰坏了眼镜。……
同志们都劝他说:“老戴,你就多出出点子,动手动脚的事由我们来,我们保证干好,好吗?”他却笑笑说:“光动口,不动手,一把手就成了一张嘴,那还要我这个一把手做什么?!”
新华社通讯员 陈雅妮 新华社记者 孟凡夏


第3版()
专栏:

要满腔热情地支持青年报考大学
薛声
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已经开始。广大知识青年正在踊跃报名,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希望各级党委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报考。
在报考高等学校的青年中,许多是社队、工厂等基层单位的骨干,有些领导同志舍不得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全国人民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选拔和培养人才不仅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单位把骨干输送到大学深造,是这些单位的光荣,正如邓副主席指出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满腔热情地支持广大青年报考,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复习条件。同时,加快培养新的骨干,以适应本单位发展的需要。许多单位的领导同志正是这样做的,应该受到赞扬。
但是,也有少数单位的个别领导人阻挠、压制、甚至打击青年报考。他们污蔑要求报考的青年是什么“读书做官”、“智育第一”,用许多“土政策”和借口加以刁难。北京市某光学仪器厂有一位青年工人,去年要求报考高等学校,该厂党支部书记就给他扣上“智育第一”的大帽子,不准报名,使这个青年失去了参加考试的机会。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年仍有发生。本报今天发表的田而学同志来信所反映的情况,就是一例。有的单位还用种种手段进行威胁利诱,阻拦青年报考。这些都是不能允许的。
五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务院关于招生工作的文件明确规定了报考大学的对象和条件。阻挠、压制、打击符合条件的青年报考,不仅挫伤了这些青年的革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障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工作,而且也是违背宪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各级党委和招生部门对那些无视党纪国法的人,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保证高等学校招生任务胜利完成。


第3版()
专栏:

赶快解决知青高考报名问题编辑同志:
六月十日,我接到在辽宁省大洼县新兴农场两棵树大队第八生产队(青年点)插队的女儿田丰的来信,诉说她今年要参加高等学校考试,生产队却用“土政策”压制,不准她报名。
田丰去年毕业下乡。三月初因外科病请假回沈就医,六月十五日返青年点。治疗期间曾两次向队里续了假。现在队里认定她是在家复习功课,违反了队里的“土政策”,不让报名。尽管出示了中国医科大学和辽宁中医学院的诊治病志,也无济于事。
孩子的来信,似乎带着哭声写道:“遗憾的是我连试试的机会都没有,考大学真是太不容易了。”她信中说,队里有一名男青年,因父亲住院,回家护理时间长了点,也没让他报名。她信中还透露,新兴农场老盖大队青年点,有三十多名青年因触犯“土政策”,不能报名。
我女儿所在的青年点,对今年要报名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不但不提供便利条件和给他们以复习功课的时间,反而歧视和限制他们。比如,青年点有电视机,但不组织收看“复习讲座”;每天的劳动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是农活忙,干不过来吗?不是。去年这个青年点有四十多名青年,今年增加到九十多名,还是种那么多的地。去年应考的青年有十几名,今年只有七、八名,怎么就不能在劳动力上统筹安排呢?
队干部和青年点的带队干部把“土政策”当成法宝,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土政策”就是这样定的!凡是在家复习的耽误一天工,倒扣一天工,口粮也扣。青年点一位副队长竟说:“有本事自己愿意到什么地方考,就到什么地方考,反正连(即生产队)里不给报。”还说:“告到那里去都不给报!”
我紧急呼吁中央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制止那些“实权单位”对应考知识青年的歧视和压制,取缔一切“土政策”!尽快把党中央的政策落实到各个基层,解决应考知识青年的报考问题!
辽宁日报社 田而学


第3版()
专栏:

让人们省下时间用到新长征中去
——记上海汉阳路上深受群众欢迎的商业和街道服务工作
供应点多,服务项目多,花色品种多,群众兴办的生活服务事业多,这是上海商业战线和街道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清除“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以后,这种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汉阳路位于虹口区南部,这条街不长,从西南到东北不到四百米。街上有两条弄堂,住了两百多户人家,大多数是职工及其家属。街上有十六家商店,还有里弄委员会办的一个生活服务站、一个合作医疗站、一个加工组。环立路口的一个大菜场,同三条马路相联。大体上有汉阳路这么多供应、服务点的马路,在整个虹口区的二百多条马路中有五、六十条。
从马路的南头往北走,第一家是国营春江烟纸店,出售香烟、手纸、酒、蚊香及简单的文具。这条街上,还有两家烟纸代销店。据虹口区商业局的同志说,全区二百多条马路,这种店就有六百来家,居民出门走不多远就能买到香烟之类的日用品,确实十分方便。
离国营烟纸店不远是为民食品店,供应糕点、糖果、冷饮。这家商店充分供应甜咸面包,有六、七种之多。为了解决双职工做饭的困难,咸面包售价低廉,有一种咸面包成本是三分半,卖四分。上海商业部门已兴办一个主食面包厂,开始供应部分机关伙食单位,受到职工欢迎。各区县商业部门也准备办主食面包厂。
为民食品店的邻居是汉阳百货店。店面很小,商品品种可不少,前几年有八百多种,现在增添到一千二百多种。每个季度,他们都到里弄委员会去开座谈会,征求居民的意见,平时也注意根据居民要求增添品种。例如,最近居民反映,需要男用平脚衬裤,他们立即进货供应。附近几条马路上有四家旅社,外地旅客要求供应尼龙衬裤、塑料拎包,他们也很快进了货。这家百货店还开设多种服务项目。“配”:顾客缺什么东西,有的可以在这儿配齐。例如,丢了或坏了一只袜子,可以到这里配一只。“租”:雨鞋、雨伞可以租用,这主要是为外地旅客服务的;市场上有一种缝纫机车针供不应求,他们就租给居民用。“收”:废电池、破牙刷、空瓶子都回收。他们的服务态度受到附近许多居民和外地旅客的好评。
再往前走,有个油酱店。除了卖油盐酱醋,还兼卖面粉制品。光面条就有十多种,有供产妇吃的长面(又名糖面)、供糖尿病人吃的无碱面等。这里还有大、中、小号的馄饨皮、饺子皮、烧麦皮和锅贴皮。上海人一般不大会做面食,但现在吃饺子十分方便。居民们到这里买油酱,顺便就买了饺子皮,然后到对面菜场去买加工好的肉末、菜馅,拿回家后,只要和好佐料,动手一包,很快就能吃上。上海许多较大的粮食店和油酱店都兼卖面粉制品。
油酱店旁边是国营长江点心店。早点供应肉包、小笼汤包、馄饨,中午供应面点。最近天热了,开始供应凉面,一直营业到晚上十一点钟。路东菜场旁边还有一家合作食堂,供应品种更多。我们到店门口挂的菜牌上一看,光早点供应的品种就有十四种:油条、烧饼、葱油薄饼、糖三角、酒酿圆子、馒头、麻球、粢饭、甜咸豆浆、粽子等;中午供应的炒菜有十几种,还有十四种汤菜,如猪肝豆腐汤、肉圆菜汤等。这种汤菜每碗二角多钱,有菜有汤,很受劳动人民欢迎。这家食堂的营业时间,从早晨四时开始直到晚上十二时半。
这条街的北头还有一家糕团店,专门零售江南风味的糕团点心。虹口区七十万人口,大小饭店和点心店有二百三十一家,平均每条马路有一家,因为供应点多,一般情况下很少排长队。
这条街上有个生活服务站,是里弄委员会组织家庭妇女举办的。这个站的服务项目有:理发、补衣袜、磨刀、修理雨具、修棕床,以及代收电费、水费、房费等,总共二、三十项。凡居民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量设法满足。例如,自行车铺离这里较远,居民们希望提供打气筒,他们很快就准备了一个;有的居民深夜有急病人要送医院,叫不到车,他们就准备了一辆三轮车,不但可以租用,而且可以为居民蹬车送病人。他们每夜有人值班,半夜有急事也传呼电话。有这样一个服务站,可以帮助居民从一部分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
服务站旁边是一家合作医疗站,医务人员是从家庭妇女、知识青年中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宵服务,而且经常到里弄去宣传卫生常识,登门给卧床的病人打针、送药。
晚上,汉阳路上很热闹,每条里弄都在放电视。在上海,个个里弄委员会都有五、六台电视机,每当有重要和精彩的节目播送时,全市经常有几百万人收看。
汉阳路上的菜场叫三角地菜场。这个菜场很有名,远近都有人来买菜。里面设有许多专柜。例如,一种群众喜爱的菜刚上市,供不应求,他们就在盆菜专柜把这种菜拼成各种盆菜,让更多居民尝新。这个专柜还供应“假日组菜”,有三菜一汤、四菜一汤,搭配齐全,可以一次买齐,不必到几处排队。他们还为顾客杀鸡去毛、剖鱼去鳞,不但方便居民,而且可以把这些下脚料提供给有关单位作工业原料。菜场的服务时间从清晨五时到晚上十二时,中午、晚上也能买到好菜,这样就逐步改变了上海居民赶早市买菜的老习惯。菜场的领导同志说,他们最近讨论了一个问题:菜场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什么?通过讨论,全场职工一致认为,主攻方向应该是千方百计方便居民,让他们省下时间用到新的长征中去。买菜不方便,使居民浪费精力和时间,就不能适应当前大干快上的形势。
上海商业战线和街道服务工作,在学大庆、学大寨的运动中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群众买东西排队的现象已经减少,市场秩序越来越好,后进地区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有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搞好商业工作和生活服务工作困难很多,工作进展也不平衡,但总的来说成绩确实很大。在这方面,各地商业战线和做街道工作的同志可以向上海学到不少经验。
本报记者 章世鸿


第3版()
专栏:

低温保藏的大米新鲜好吃
保藏大米学问很多。广大粮库职工和科技人员,曾经作过多种科学试验,如“冬米保管”、“化学保管”,“缺氧保管”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尤以“低温保管”的效果更为显著。如上海市结合仓库改造,采用的机械制冷、低温储藏大米的方法,经过鉴定,大米储藏一年,不但没有霉变、生虫,而且质量新鲜,无异味,粘性较好。许多居民反映:“用这样的大米煮饭,味道香,粘性好”。


第3版()
专栏:

吸粮机代替了人挑肩扛
过去,河埠码头运粮入库,从起仓、计量,到搬运入库,主要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挑,劳动强度大,不安全,效率低。上海郊区一些县的粮库和江苏无锡一六○二粮库和常州第五粮库在有关科研单位协助下,采用风运新技术,搞起了河埠吸粮一条龙。码头上装有自动吸粮机(有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这种吸粮机,只需二人操作,按一下电钮,吸管自动伸向船仓,通过管道把粮食直接送到指定粮仓,从上粮、计量到入库,做到了风运化、自动化。无锡一六○二粮库的吸粮机,最高一小时可吸粮五、六万斤,一般可吸上万斤,比人工提高工效三十五倍,装卸费用从每万斤七元二角五分,降到一元九角四分。
(商业部科技局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