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司马达
古巴的食糖出口,近几年来一直很不景气。虽然价格从每磅五、六十美分暴跌到七、八美分,古巴糖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滞销难售,使哈瓦那的领导人很伤脑筋。
可是,古巴的一种新的出口,倒是生意兴隆。这既不是烟草、雪茄,也不是香蕉、柑桔,而是故意挑选的肤色发黑、身披军装的古巴人。
从一九七五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古巴军队,不远万里,横渡重洋,从那个加勒比岛国,源源不绝地开进非洲大陆。先是安哥拉,接着是非洲之角、中非、西非和西南非洲的一些国家。短短几年之内,这支海外军团的数目,从几千人猛增到了四、五万人,达到古巴全国兵力的四分之一,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左右。其比例之高,是破历来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纪录的。
哈瓦那领导人对于他们所扮演的这个新殖民雇佣军的角色,颇为得意。他们自夸美洲的“奴隶正在返回非洲”,这是“斗士的归来”,要为非洲独立“作出微薄的,一个小国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么多古巴人,到非洲去“贡献”什么?他们并非拿着砍刀去帮助收甘蔗,也不是去修桥补路,垦荒种地,而是驾着飞机、坦克、军车,手持枪炮、火箭、弹药,去攻城掠地,逞凶霸道。他们象中世纪的海盗、近代的殖民者一样,闯到那里就在那里制造灾祸和苦难。这一支古巴“特种部队”,今天已经成了非洲大陆局势动乱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
这些“斗士”究竟在跟谁“斗”,人们是看得很清楚的。在安哥拉,在欧加登,在扎伊尔,他们的枪口对谁开火,他们的飞机向谁扫射,他们的坦克向谁冲锋?不都是那些热爱独立自由、反对外来侵略,同他们肤色相近的普通的非洲人民吗?他们究竟为谁而“斗”呢?不是为莫斯科新沙皇向非洲大举渗透扩张火中取栗吗?难道马埃斯特腊山麓的蔗农和哈瓦那的榨糖工人,会从屠杀非洲兄弟的征伐中得到乐趣和利益?
一个把全部蔗糖出口都抵不上全国石油消费开支的加勒比产糖国家,居然能抽出四分之一的兵力,架起万里之遥的空中桥梁,带着价值成亿美元的现代化武器跑到非洲大陆去横冲直撞,大开杀戒。这种并不“微薄”的“贡献”,如果没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个后台老板的资助、支持和指挥,难道是哈瓦那这个小伙计“力所能及”,办得到的吗?
人们只要扳起指头一算,事情也就容易明白了。经济一直裹足不前的古巴,每天要靠莫斯科赏赐二、三百万美元来维持生存,历年来已经欠了苏联六十亿美元的巨债,平均每个古巴人要分摊六百块美元左右。本来,哈瓦那这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多年来已成为莫斯科背不起又卸不掉的沉重包袱。然而现在,新沙皇却发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们的巨额投资,正好作为驱使古巴向非洲派遣大批兵力的代价。即使每一名雇佣军要花销一万多美元,对新沙皇来说也不是不上算的。因为肤色深的加勒比打手,无论如何要比白皮肤、褐头发的俄国佬亲自出马,多一点欺骗性,能够起到苏联自己起不了也不便起的作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由职业士兵组成的古巴远征军,可以在凡是苏联人不愿过分占据舞台前台的地方到第一线作战”。巴黎《世界报》的这几句话,的确是苏联古巴在非洲合伙勾当的一种写照。今天哈瓦那所引以自豪的角色,无非是在非洲充当莫斯科的马前卒和急先锋而已!
鲁迅在谈到主奴关系时曾经写道:有一种奴才“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哈瓦那的英雄好汉们,明明是主子的奴隶,却还一股劲地想当别人的主子,这究竟是值得自我炫耀呢,还是只能令人耻笑?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堂吉诃德》与中国
荣渠
提起西班牙,就不能不想到塞万提斯,不能不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堂吉诃德》。这书不仅是西班牙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奇珍。历史前进了三百年,西班牙历经沧桑,而堂吉诃德披着破烂盔甲、手提长枪、骑着瘦马出征的诩诩如生的形象,仍跃然纸上,令人绝倒。
塞万提斯诞生在十六世纪西班牙的“黄金时代”,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他一生颠沛流离,几经缧绁之苦,又在战争中残废了一只手。因而有这么一句妙语:世界最好的一部小说是用一只手写成的。这一只手,创造了世界文学中的不朽的典型——堂吉诃德。同时,也就是这一只手在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个关于中国皇帝的笑话。塞万提斯在一六一五年完成的《堂吉诃德》第二卷前的献词中写道:四方各地都催要堂吉诃德,其中最着急的是中国的皇帝。他派人送来一封中文信,说中国要建立一所西班牙语文学院,打算用堂吉诃德做教材,并请他做院长,但却没有给他送路费来。这是一个饶有风趣的笑话。据塞万提斯的研究者说,一六一二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中国皇帝曾托传教士带给西班牙国王一封信。塞万提斯的笑话大概即本于此。
虽属笑话,确也反映了早期中西两国关系的一鳞半爪。西班牙是近代西方最早同中国交往的国家之一。一五六五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一五七五年(明万历三年),首次派传教士来中国要求通商。从这时起,西班牙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太平洋上的新航路:大帆船从西班牙越大西洋到墨西哥,再经墨西哥跨太平洋到菲律宾。菲律宾与中国则有经常的联系。这一远涉重洋的极为艰险的航程,历史家称之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通过大帆船,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运到美洲等地,而美洲的金银等物则流传到中国。烟草、玉蜀黍等农作物,都通过大帆船传到中国。据现有材料,早在一五八○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曾写过一封信给中国皇帝,但在途中遇阻,这是未递交到的第一封西班牙国书。
如果说在塞万提斯的时代,中国人就知道《堂吉诃德》,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当时西班牙人对中国已有所了解。一五八六年西班牙传教士贡萨雷斯·德·门多萨的巨著《中华大帝国史》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之后一部重要著作,当时被译成意、英、法、德、拉丁文多种文字,流传欧洲。塞万提斯是完全有可能见过此书的。
《堂吉诃德》一书真正同中国读者见面,当然是晚近的事,但一经介绍过来,就受到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喜爱。现在所知,清末著名翻译家林纾曾与人合译过这部小说,书名《魔侠传》。二十年代末,郁达夫译过屠格涅夫的著名论文《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三十年代,郑振铎主编《世界文库》,收入傅东华译《吉诃德先生传》。与此同时,鲁迅主编的《朝花小集》把《吉诃德先生传》(梅川译)收入丛书第五种。解放后,包括最近出版的译自西班牙文的新译本,至少出版过四种译本。一部外国文学名著,中译本(包括节本、改写本)达七八种之多,是不多见的。这说明《堂吉诃德》在中国深受读者欢迎。
鲁迅在从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时,注意介绍西班牙的文学,并多次谈到《堂吉诃德》,借用这个文学典型人物于他的杂文之中。他对《堂吉诃德》的典型性作了深刻分析,指出有真假堂吉诃德之分,是极有见地的。鲁迅认为,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会愚弄堂吉诃德式的老实人,而自己又假装着堂吉诃德的姿态。这可以说是把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中国化了。(附图片)


第6版()
专栏:亚非拉反帝反殖史话

英勇善战宁死不屈
——西非民族英雄萨摩里
梅伟强
十九世纪末叶,有一位西非民族英雄的名字使法国殖民主义威风扫地,束手无策。这位英雄的名字叫萨摩里·杜尔,他领导西非几内亚等国人民同敌人进行了长达十六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斗争,为西非国家树立了敢于同殖民者斗争的榜样。
萨摩里一八四○年生于今几内亚共和国康康市以南的萨纳科罗村。青年时代,萨摩里度过多年的兵戎生活,表现出很有军事才能。一八六八年,托隆地区一位酋长十分敬慕萨摩里的军事才能,请他去当部队的指挥官。酋长阵亡后,全体官兵拥立萨摩里为领袖。从这时起,萨摩里逐渐建立起以比桑杜古为中心的强大的乌阿苏鲁国。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法国殖民主义向西非腹地进逼,横亘在西非广袤土地上的乌阿苏鲁国成了它的眼中钉。法国殖民当局早就盘算着要拔掉这颗钉子,把它的丰富的黄金产地攫为己有。一八八二年初,法国侵略者侵入乌阿苏鲁国,偷袭萨摩里的军队。萨军英勇反击,揭开了萨摩里领导的史诗般抗法战争的序幕。
萨摩里运用“散兵线相继突进”的战术,把士兵排成一条线似地向前推进,屡创殖民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一八八三年四月二日,萨军与法军在巴马科以南的欧亚科地方发生遭遇战。法军三百人,配备精良武器,长驱直入。萨摩里集中十倍于敌的兵力,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密林中,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法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仅三十二人生还。法国殖民军由于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被迫求和订约,承认乌阿苏鲁国的独立和主权。
萨摩里懂得,这不过是侵略者的一种缓兵之计。他对和约不存幻想,而是抓紧这个有利时机倾全力建设一支包括正规军、骑兵和民兵的强大军队。萨摩里还改进了战术,他发现“散兵线相继突进”的战术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不能取胜,于是把军队化整为零分成数支,避免同敌人进行阵地战。他还提出“不给侵略者留下一个人、一粒粮食”的口号。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萨摩里在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八年的反法战争中能长期坚持,克敌制胜,打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胜仗,使法殖民军陷于极端被动的局面。
萨摩里经常教导和鼓励军民团结对敌,决不放下武器,决不投降。至今,在几内亚人民中仍传颂着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萨摩里的儿子被敌人带到巴黎当了人质。后来,敌人把他放回来“策反”,劝他父亲投降。他吹嘘法军如何强大,不能同他们打。萨摩里怒不可遏,大义灭亲,亲自把他的儿子处决了,并在行刑的地方垒起了一个“点将台”,萨摩里站在上面,慷慨陈词,号召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一八九八年深秋,夜色浓浓,风声瑟瑟,古伊列姆兵营周围死一般寂静。经过一天的紧张战斗之后,萨摩里和战士们已经酣睡。由于叛徒告密,法军潜入营房,把萨摩里绑走。敌人软硬兼施,多方诱降,萨摩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怒斥敌人:“与其活着受凌辱,不如死了更好”。一九○○年六月二日,这位宁死不屈的英雄在敌人的百般折磨和迫害下,不幸病逝于流放地——加蓬。
萨摩里优秀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不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就是敌人也不得不表示钦佩。曾经同萨摩里作过战的法国殖民军官巴拉蒂耶惊叹道:“萨摩里是真正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勇敢、充满活力、富有预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从不灰心丧气”。
民族英雄人民爱。今天,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有一座绿树成荫、庄严肃穆的陵园,萨摩里·杜尔就安葬在这里。几内亚人民、非洲人民深切怀念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铭记他在反殖斗争中所建树的丰功伟绩。(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和淡水湖群
打开北美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湖的大陆。北美洲淡水湖面之广,为世界各洲之最。总面积约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日本国土总面积还要大一些。
这些湖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的北半部,多由冰川作用形成。最为醒目的是中部一连串的五个大湖,这就是世界闻名的五大湖:从上游往下游数,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湖总面积约二十四万五千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广达七十五万三千九百五十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淡水湖群,有“北美的地中海”之称。
五大湖中以最上游的苏必利尔湖的面积最大,约八万二千四百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湖的水面高出海平面一百八十三米,中部深度在二百米以上,最深达三百九十三米,是美洲最深的湖泊。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上的尼亚加拉瀑布,落差五十一米,是北美著名的风景胜地。
(宗夏)


第6版()
专栏:

看秘鲁古代文明的遗迹
段之奇
秘鲁有许多古老的传说,它往往把人们带往遥远的年代:在那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一群印加人(意即太阳的子孙)在晨曦中朝拜初升的太阳,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
今天,印加帝国时期的古建筑虽然历尽沧桑,但是遗迹犹存。这些废墟在灼热的阳光下闪烁着光采,令人追忆起印加人在旷古的年代所创造的文化。
约在八千五百年前,秘鲁这块土地上曾居住过一支土著民族。他们经过一段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生活,开始种植南瓜和豆类,结束了流动的渔猎生活。再过若干年,他们又开始种植棉花。而最重要的时期,是这支土著民族种植玉米的年代,从此开始了秘鲁辉煌的“玉米文明”。
根据秘鲁一些考古学家对散布在秘鲁成千座废墟的发掘和研究,秘鲁在历史上经历过查文、莫契卡、奇莫、印加等文明的时期。我们对这些时期的文化遗迹进行了访问。
安卡什省瓦腊斯县的一个叫查文的依山傍水的村落,风景十分优美。这里曾经是秘鲁古代文化——查文文化的诞生地,现在还留下不少古迹。相传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这个地方就开始制造陶器,种植玉米和土豆,还饲养家禽,冶炼金器,水利灌溉也相当发展。
安卡什省的乌拉斯人文博物馆,保存着查文时期的石碑,陶土制的鱼、青蛙和虎等殉葬品,还有几十具屈着身躯的木乃伊。
秘鲁沿海的利贝塔德的省会特鲁希略和伊卡省的一些地方是莫契卡文明的中心,时间约在公元前二百二十多年,当时秘鲁已进入阶级社会。特鲁希略城附近的莫切和比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莫契卡文明时期的太阳庙和月亮庙的废墟,这些庙堂建筑雄伟,全部用土坯砌成,没有一块石头。太阳庙高达五十米,长三百六十米,宽一百二十米,月亮庙高二十二米,长一百八十米,宽八十米。
特鲁希略曾经兴起过莫契卡文明,后来又在这个地区的昌昌建立了奇莫帝国,秘鲁史学家称之为奇莫文明。奇莫帝国首都的城堡虽然已是一片废墟,但城堡的轮廓依然存在。
昌昌城是由十几个长方形的方块组成,每块长约四百米宽二百米。这是南美最大的一座用泥土建筑的城堡,秘鲁人认为它可以同世界其他一些古都媲美。城内有住宅、庙堂、水池和花园。城中心有一座雕有龙的神墙,也有的墙壁雕刻着鱼的图形。可见秘鲁早就是个捕鱼的国家。
在秘鲁历史篇章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公元一千二百年至一千五百三十三年以今天的库斯科城为中心建立的印加帝国。一五三三年西班牙殖民主义统治秘鲁以后,印加帝国才告结束。库斯科人至今还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克丘亚语和特有的风俗习惯。
库斯科位于海拔三千三百五十米的高原,四周围绕着白雪皑皑的群山。城里保留下来的印加宫殿、庙宇和一些房屋,大都用巨石堆垒筑成,有一些石块重一百多吨,并且都是从九十多公里外的山上采集运来的,从这些建筑可以看出当时印加人的勤劳智慧。
在库斯科的山道上经常可以遇到头戴毡帽和身披宽大花披巾的印加后裔。女的背上一个花包裹,里面包着玉米饼、土豆和奶酪及其他一些日用品。他们赤着足,飞快地在路上行走。有时还看到山边坡地的印加人的住地,土坯茅房,门前有几株绽开黄花的向日葵,屋旁溪水流过,鸡鸭在屋后走动。妇女赶牧羊群,有的在山坡小道边走边编织自纺的毛线。男的在油黑的地里用牛犁地,播种玉米或土豆。一眼望去,完全是一片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象。
在库斯科还有一条漫长的驿道。如今路迹仍隐约可见。这条驿道是那时候印加帝国的主要官道,工程相当巨大。现在秘鲁每年在这里举行长跑比赛,借以怀念他们的先辈。离库斯科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叫马丘比丘的地方,也是秘鲁著名的古城。这座古城高筑在海拔二千三百米的高原上,山崖峭立,白云缭绕,登高远望,一片云海。马丘比丘城的道路和房屋都由巨大的黑色石块建成,层层阶梯,非常整齐严密。
当我们结束访问,乘飞机离开库斯科的时候,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印加帝都,只见浮云飘曳,象一层薄纱掩盖着它的古老面貌,那些苍翠的梯田和发亮的城堡使我们对有着悠久文明的秘鲁民族肃然起敬。我们相信,在今天帝国主义日趋没落、第三世界勃然兴起的新时期,印加的后代子孙们将会兴旺发达起来。(附图片)
印加帝国的古城马丘比丘的遗迹。该城建于六千多英尺高的安第斯山峰上。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南斯拉夫)* 宁可光明磊落地死,不能卑鄙无耻地活。* 好名声传千里,坏名声万里传。* 谁强占东西越多,谁就胃口越大。* 狐狸害怕高明的猎手。* 内部的坏人最难防。* 识破骗术的人,自己不会受骗。* 没有集体就没有勇气。* 感到恐惧,勇气就会消失。* 盲人给盲人带路,只能一起掉进沟里。* 如果你不能帮忙,那就别捣乱。*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