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黑之罪
苏应元
读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王子与贫儿》的人,都不能不为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而惊叹。英国都铎王朝时,亲王爱德华一时高兴,与贫儿汤姆对换了衣着。马上,他被卫士当作贫儿逐出宫外。尽管他不断申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得到的却是哄笑或拳打脚踢。爱德华从此忍饥挨饿,经历了长时间真正的贫儿生活。衣着之威,一至于此,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很难置信。但杰出作家的艺术虚构,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十六世纪英国封建王朝的极端腐朽,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仍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类似的例子。《青年非洲》杂志不久前刊载的一篇题为《黑色不是美丽》的文章,报道了一个很可与之比美的真实故事,虽然其根由已不是衣着,而是肤色。
事情发生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下的南非。
白人妇女丽塔·霍弗琳,由于肾上腺机能失调,肤色渐渐转黑。马上,她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她说,她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被从专供白人乘坐的公共汽车上赶下来。事情还连累到她的女儿。尽管这孩子“象雪一样白”,但因有人发现她曾和有色女人作过伴,也失去了乘坐白人车的权利。而那个所谓的“有色女人”,其实正是她的亲妈妈!目前,霍弗琳的儿子已外出不回,丈夫也弃她而去。谁能想象,就因为一点肤色上的变化,竟使得她夫离子散,受尽凌辱!
离奇的故事本质上并不离奇。正象爱德华亲王不幸的遭遇就是广大贫儿的日常生活一样,霍弗琳所突然面临的,其实也正是南非一千八百万黑人和其他有色人几个世纪来在其中生活的现实。在那里,层出不穷的种族歧视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剥夺了非白种人的种种权利和自由。一部南非近代现代史,也是一部有色人的血泪史。霍弗琳目前所感受到的,可以说还只是种族歧视的罪恶的微小侧面。
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霍弗琳竟被如此武断地一下当作了“有色人”。人种之别,不唯肤色。霍弗琳不仅白人特征尚多,而且,据她自己说,她仍有白人身份证可以出示,但结果却照样无济于事。更可虑的是,她还真面临着被从白人名册中一笔勾除的危险。根据南非“内政部长”公布的材料,一九七七年已有九个白人由于这类原因被正式贬为有色人。这种唯肤色是视的反动制度和荒唐心理,不是很值得人们玩味吗?
其实,南非种族主义者这种出奇的肤色仇视症,也可以说是他们为目前处境不妙而忧心忡忡的反映。
在南非,白人统治阶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的反抗怒潮,汹涌高涨。去年,仅参加反对种族歧视教育制度罢课斗争的黑人学生,就达几十万人。今年四月,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索韦托黑人群众,又奋起抵制南非当局策划的欺骗性“选举”。武装斗争的烽火也在蔓延。他们的正义斗争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觉悟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革命风暴摇撼着南非当局的反动统治,种族主义者陷于张皇失措的困境。有色人的形象的出现使他们感到不安,黑、白人相混的假象也会使他们难免惶惶然。正象一间破屋的房东害怕搬动一根椽子会导致全屋倒坍一样,南非种族主义者担心对种族歧视法规的日益严重的违犯和冲击,将会使种族歧视制度难以维持,甚至发生崩溃。明乎此,也就明白了霍弗琳的不幸遭遇,明白了她的“象雪一样白”的女儿何以也会受到惩罚。
但垂坍之屋,即使寸木不动,又“更能消几番风雨”?面对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愈来愈高涨的斗争怒涛,白人种族主义者不管施何绝招,也终究难逃灭顶之灾。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爱因斯坦轶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八七九——一九五五)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和所揭示的辐射的粒子性,随后被发展到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唯物论哲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因斯坦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在德国和美国生活。他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下面是关于他的一些轶事:
爱因斯坦说过:“我在六岁到十四岁时学过小提琴,但是都没有碰上好教师。音乐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只是机械的练习,我真正学到音乐只是在我爱上莫扎特的奏鸣曲以后。我渴望能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科学院为一些著名人士举行的授奖仪式上,没有一个发言使人振奋,全是平平淡淡,没完没了地讲个不停,令人觉得难受。然而爱因斯坦却微笑着,侧着身子同他身旁一位荷兰人轻声耳语着什么。这个荷兰人听了,立刻转过身捂着嘴笑,他告诉人说:“他说:‘我正找到了新的无限理论。’”
德国有人诬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它是犹太人阴谋危害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九二○年,他们在柏林音乐厅集会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坦然地来到会场,坐在一个包厢里。在那些越来越荒谬的斥责声中,人们看见他不断大笑,若无其事地跟着大家鼓掌、喝倒采。
当《科学的美国人》杂志宣布要以五千美元奖给能用三千字解释相对论的最佳作者后,爱因斯坦说:“在我这一伙人里,我是唯一没有参与的。我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一九三三年准备对爱因斯坦进行谋害的流言,迫使他飞往英国。在爱因斯坦的流亡寓所里,一个雕塑家安排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他塑像。他给人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并多次嘲讽那些纳粹教授们:有一百名纳粹教授联合在一本书中攻击爱因斯坦的理论。爱因斯坦说:“如果我错了,只要一名教授就足够。”
爱因斯坦在搬到他的最后住所——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去以后,有一天研究所主任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里的声音问道:“请问,我能否和主任谈话?”当秘书告诉他主任不在时,这个声音继续说:“那么,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秘书回答说,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处受到打搅。这时电话里的声音降到近乎耳语般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了自己住在哪儿了。”
爱因斯坦邻居的一个十岁小女孩常常去爱因斯坦家,她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女儿。孩子回答说:“我做数学家庭作业有困难,人家都说一百一十二号住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他也是个非常好的人,我就去请他帮忙。他很乐意帮助我。他对所有的问题都解释得很清楚,还说,如果有什么困难问题,我都可以去找他。”母亲对女儿这种冒失行为感到惊恐,赶忙跑去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你不用道歉,我在谈话中,从这孩子身上学到的,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还要多呢!”
(冯纪宪编译)


第6版()
专栏:

尼罗河赞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是会再回来的”。你要是来到埃及,准会听到埃及朋友怀着无比深情同你谈起这句古老的谚语。的确,即使骑上骆驼走遍埃及,你也无法找到比尼罗河更丰富的水源,很难看到比尼罗河畔更美好的风光!
我头一眼看到尼罗河,是从飞机舷窗俯瞰的一瞥。那是何等壮丽的气势呵!万顷黄沙中,尼罗河象一条镶着墨绿花边的银白色缎带,从南向北伸展,把沙海一劈两半。在阳光照射下,粼粼碧波,象无数耀眼的钻石在闪光。河中白帆点点,两岸棕榈、椰枣青葱一片。而当你登上开罗高塔,尼罗河清晰的近影尽收眼底:雄浑、安详的尼罗河水潺潺流淌,涌进开罗的心脏,又舒坦地向外流去。郊外的沙丘衬托出阿拉伯式古堡的尖塔,岸边鳞次栉比的新式楼宇与到处可见的清真寺相辉映。远处,金字塔隐约可见。尼罗河畔,好一派引人的景象!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周游埃及后,讲过一句高度概括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确实,要是没有尼罗河,埃及至今可能仍是一片荒凉的沙漠。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埃及人民真正生息的土地,主要是沿尼罗河畔的狭长地带,形状象一枝荷花,花茎仅宽三至十六公里,只是到了开罗附近,这枝荷花才婷婷绽放,这就是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正是在尼罗河沿岸这块仅占整个国土百分之三点五的绿洲上,居住着埃及全国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古埃及人管尼罗河叫“哈比”,意思是“富足的源泉”,奉她为“养育之主”。他们吟诗作赋,赞美尼罗河是乳汁丰富的慈母。即使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很大变化,甚至远离三角洲的马特鲁省,人们喝的也是尼罗河水,西奈半岛开发油田用的,还是尼罗河水。尼罗河紧连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开罗有尼罗河宫、尼罗河饭店以及以尼罗河命名的各种机构和商店;市场上,充斥着尼罗河牌的各种商品……。尼罗河,不仅纵贯埃及,而且哺育了整个埃及社会,注入每个埃及人的心田,成为埃及的象征和骄傲。
然而,尼罗河并不总是那样平静、温顺的。当源于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白、青尼罗河在苏丹喀土穆汇合,劈开山岩,顺势倾泻而下时,尼罗河咆哮着,怒吼着,浪花飞溅,奔腾湍急。我曾乘过阿斯旺水面上的阿拉伯帆船,由两位极为熟练的水手操舵。那小船,在激流中东西奔突,忽左忽右,大幅度地摇晃,险象横生,真叫人捏一把汗。你怎能想象,在开罗所见平静温顺的尼罗河,竟有如此慓悍倔强的一面!
自古以来,尼罗河多次象脱缰的野马,改道、泛滥,变化无常,把良田阡陌,夷为莽莽荒原。可是,她却也锻炼了埃及人民坚韧倔强的性格,而古代埃及的文明,正是在人与水的搏斗中诞生的。据说,几何学就是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泛滥过后重整家园,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最先创造的。古埃及人还发现,每年天狼星再度出现不久,尼罗河水便要泛滥。根据这个规律及其它天象变化,最晚在公元前四二三六年,他们即已制定并使用自己的历法。阿斯旺的太阳城内,洛克索的帝王谷里,卡尔纳克的神庙中,无数雪花石膏和花岗岩上栩栩如生的浮雕,都展示出古埃及的文明与尼罗河的血缘关系。
但是,尼罗河也有过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漂流过她的儿女们的血和泪。直到腐朽透顶的法鲁克王朝覆灭,盘据了近百年的殖民主义者被赶走,尼罗河才恢复了自己的尊严和青春。
历史上,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以大批“顾问”和军援“帮助”埃及反抗土耳其。结果呢,是俄国的势力在扩展,有段时间,简直成了“尼罗河的真正统治者”,竟要把尼罗河称为“上帝赐给俄国的七条边界之一”。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是,在尼罗河恢复了尊严的今天,不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后代、俄国新沙皇曾以大批“顾问”和“军援”来“帮助”这个尼罗河畔的国家吗?不错,这儿出现了那么一个阿斯旺高坝;来自俄国的坦克,也曾在尼罗河畔隆隆驶过,但是,埃及人民已经觉醒了。他们象尼罗河母亲一样,英勇倔强,并终于发出了咆哮:“俄国佬,滚回去!”
尼罗河水奔流不息。追溯她的昨天,端详她的今天,人们更加热望,有朝一日再到她的身边,看她更加光辉的明天。
·皎明·(附图片)
图为埃及尼罗河风光,远处的金字塔隐约可见。


第6版()
专栏:答读者问

油船为什么越来越大?
奚根勇
近三十年来,随着石油海上运输量的增加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油船的吨位不断加大。例如,油船的平均载重量一九五一年不到一点三万吨,一九六一年为二万吨,一九七三年已接近六万吨。世界上最大的油船一九五一年为五万吨,一九五九年达到十万吨,一九六六年超过二十万吨,一九六八年超过三十万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日本建造了三艘四十八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船之后,法国大西洋船厂也开工建造五十五万吨的油船。
为什么油船的吨位会越造越大呢?这固然跟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掠夺第三世界富饶的石油资源以获得利润有关,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大型油船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较之中小型油船具有优越性。
首先,油船的载重量大幅度增长时,船身的主尺度增加并不多。例如,十万吨油船长二百七十米,宽三十九米,吃水十五米,而四十万吨油船则长为三百七十米,宽六十三米,吃水二十三米,载重量增长了三倍,而主尺度仅增加了二分之一。其次,建造大型油船的相对用钢量比较省,建造一艘二十万吨的油船约需钢材二点七万吨,而建造四艘五万吨的油船则需钢材四点四万吨,可以节省百分之四十。大型油船的单位造价以及运输成本也比较低。根据日本资料,建造二十五万吨油船比造五万吨油船,每载重吨的造价要低百分之三十五,单位运输成本也降低百分之四十三。油船吨位愈大,在经济上的优越性愈显著。
那么,油船吨位是不是还会继续增大下去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和经济的发展。前几年,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海运业对油船的需要量下降,出现了油船的严重过剩,比如日本建成的“日精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投入使用,其它国家曾宣布要建造载重量达一百万吨的超大型油船,至今也未见动静。但近一、二年来,一至六万吨的中小型油船的订货却在继续增加。


第6版()
专栏:世界风物

澳大利亚的袋鼠和鸸鹋
叶进
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是个风物独特的国家。只要看一看这个国家的国徽,就会给人以联想。
澳大利亚的国徽,左边是一头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见右图)
袋鼠在英文中叫“堪加鲁”(Kangaroo)。据记载,一七七○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在探测澳大利亚东海岸时,见到一种“跳跃前进”的奇怪动物,问土著人是什么?土著人回答说:“堪加鲁”,从此得名。其实,“堪加鲁”在土著语言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的种类有四十多种,其中大袋鼠和红袋鼠比人还高,在澳大利亚遍地可见。夜间在公路上开汽车,袋鼠见到灯光以为是敌人来袭击,就从森林跳到公路上,奋起抵抗,与汽车相撞。有时早晨看到路上开过的汽车头上鲜血淋淋,其实是撞了袋鼠,不是撞了人。
袋鼠体壮,跳跃力特强,每小时可跑六十公里。跳跃时全靠后脚和尾巴的力量,一跳可高达几米。
袋鼠全身都是瘦肉,可吃。当地华侨烹调的一种“袋尾汤”,虽不及熊掌,却也可口。袋鼠的皮可以制皮箱、皮鞋、皮袄等。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鸸鹋(Emu),很象阿拉伯沙漠中的大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有一米多高。它的蛋有十五个大鸡蛋那么重。鸸鹋总是张着大嘴,大大咧咧,其貌不扬,但它是非常驯服和善良的。有时汽车在公路上停下来,一群高大的鸸鹋会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把长长的脖子伸进车窗,对你表示亲近,希望你给它点面包之类的东西吃吃。
鸸鹋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头部和颈部有丰满的羽毛。它不能飞翔,却能游泳,更善于长跑,恐怕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也跑不过它们!所以,鸸鹋也有“长跑运动员”之称。


第6版()
专栏:

谁是房子的主人
(柬埔寨民间故事)
有人造了一幢房子。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要求借住一宿,主人答应了。那人一住就是一个月,还暗地数清房子有几根梁,地上有几块板,房顶上有多少片瓦。然后,他对房主人说:“这是我的房子,请你出去!”两人争执不下,就去找法官。房主人说:“我造了一幢房子,他借住了一个月,就说房子是他的了。”
那人说:“不对,是我造了一幢房子,留他住了一个月。要是这房子是他的,那么,让他说说,这房子有几根梁,地上有几块板,房顶上有多少片瓦?”
“我没数过。可房子是我的呀!”房主人说。法官问那个借住的人:“你说得上来吗?”那人早已记熟,马上把数字说出来。
法官听罢,心想:“他知道这些数字,一定是房主了”,就把房子判给了那人。房主人不服,又同那人一起去见国王。
国王听完双方的申诉后问那人:
“你既然说得出房子有几根梁,地上有几块板,屋顶上有多少片瓦,那么,你再告诉我,房柱子底下有什么?”
“没什么呀!”那人回答。
这时候,房主人说:
“东南角的土地潮湿,我在那边柱子下垫了一些木头橛子。”
国王派人去验看,果然不错,他把房子判归原主,惩处了骗子。
(志冲编译 方成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