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响应金日成主席和劳动党中央的号召
朝鲜职工意气风发超额完成首季生产计划
新华社平壤四月十四日电 朝鲜广大职工,响应自己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和朝鲜劳动党中央的号召,今年以来大力增加生产,国民经济各部门月月超额完成生产指标,到三月底,超额百分之十六完成了第一季度的生产计划。
今年是朝鲜开始执行第二个七年计划的头一年。元旦开始,各工矿企业的领导干部就深入生产第一线,积极宣传今年生产对于完成七年计划的重要意义。他们在生产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矛盾,作好生产的组织和指挥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工人群众和技术干部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创造性。
电力和采掘工业部门走在完成第一季度计划的前列。虚川江发电站工人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更加有效地利用水力,第一季度多发电二百二十万度。今年二月,朝鲜电力工业部干部到平壤火力发电厂,同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工人一道劳动,使八号锅炉的维修作业只用十多天时间就胜利完成。
第一季度,采掘工业部门的许多掘进小队一个月掘进五、六百米,许多采煤中队取得一个月开采三、四万吨煤的新成绩。两江道各矿山开展高速掘进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掘进小队年初为十三个,二月份增加到十七个,三月份又增加到二十四个,切实地作到了掘进领先。
在冶金工业部门,降仙炼钢联合企业首先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以后,城津炼钢厂、金策钢铁联合企业、黄海钢铁联合企业相继传来了胜利完成计划的捷报。
第一季度,朝鲜工业部的技术革新活动也开展得很好。城津炼钢厂实现了轧钢机压荷自动化,一年可以增产几万吨钢材。机械工业部门的职工,积极实现机械部件模压化、锻压化,节约了许多钢铁,并使机械产品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八”维尼纶联合企业的职工,靠自己的力量在维尼纶喷丝机的部分工序中采用了新技术,提高了维尼纶产量。这个企业的电石车间工人,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实现了原料处理系统自动化,既降低了耗电量,又增加了电石产量,平均每炉增产七至八吨电石。
铁路部门的职工从年初开始又投入了新的“运输革命二百天战斗”。各铁路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加速了货运站的建设,积极完善装卸设备,努力提高集中运输的比重,大大提高了货运量。
陆运海运部所属广大职工在加强水陆联运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南浦、清津、海州等海港职工加强设备技术管理,缩短货物的装卸时间,提高了港口通过率。(附图片)
降仙炼钢联合企业的工人正在六千吨水压机旁紧张劳动。 本报记者摄


第5版()
专栏:

青山里的烽火
武烈
青山里,是朝鲜人民引以自豪的“青山里精神”、“青山里方法”的发源地。金日成主席先后数十次来到青山里进行现场指导,给广大农业劳动者以极大的鼓舞。朝鲜劳动党发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的伟大号召以后,青山里人民一马当先,举起了“争取三大革命红旗运动”的第一把火炬。这一大进军的革命烽火,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朝鲜整个农业战线。今年,青山合作农场已荣获了三大革命运动的红旗。
青山里座落在离平壤二十五公里处群山环绕的凤翔江畔。这个以十六户贫农、三十町步耕地和两条牛起家的合作农场,如今已拥有数百户农场员、上千町步(一町步约合十五市亩)农田,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过去,这里易涝易旱。今天,条条水渠穿过稻田,蜿蜒伸展,形成了完整的水利灌溉网。去年农业获得好收成。水稻平均每町步的产量已达到十吨以上。
青山里人民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高举火炬继续前进。一九七七年二月,金主席在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的高潮中,又亲自来到青山里,指出现阶段农村技术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农业的综合机械化,并号召农场员们走在这一运动的前列。从此,农场员们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开展群众性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实物、图表和资料进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把学到的技术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所有农场员现在都能操作拖拉机,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有二百多名农艺师和技术员成为农场的技术骨干。
春耕前夕,青山里的田野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在全国农业大会的精神鼓舞下,农场员们决心要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更好的收成,争取提前作好春耕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各级干部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发扬“青山里精神”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农场员苦干实干。青山合作农场的党支部书记,冒着冷风呼啸的严寒天气,走在备耕劳动的前面。他亲自驾驶拖拉机,把肥料送到田里。一个人干着两三个人的活。另一个党支部干部,干完一天的活,顾不上休息,还同其他农场员一起继续准备水稻苗圃所需要的杆子等。有的农场干部,大清早就同农场员们一起,挨个检查、擦洗和整修插秧机、运秧机等各种农机具。他们的口号是:只要一声令下,就随时把机引农具开到地里去。
青山合作农场的农场员们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在劳动中发扬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整理水稻苗圃的过程中,第一作业班的农场员发现了第五、第七作业班劳力不足,就积极主动地跑到这两个兄弟作业班,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了苗圃准备工作。他们今年提出的增产指标是:争取在每一町步土地多生产一吨稻谷。
青山里人民身上焕发出来的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冲天的劳动热忱,是今天奋战在农业战线上的朝鲜广大农业劳动者为实现第二个七年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奋勇前进的一个缩影。


第5版()
专栏:

陈慕华副总理率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参观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四月十四日电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经部部长陈慕华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四月十四日上午参观了布加勒斯特机床和联动机工厂及重型机器厂。
布加勒斯特机床和联动机工厂是罗马尼亚全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厂。全厂有四千多名职工。
当陈慕华团长和代表团团员王立、李庭荃大使等来到工厂时,受到罗马尼亚机器制造工业部副部长康·约内斯库以及工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工人们在厂门口列队欢迎,女工代表向陈慕华同志献了花束。代表团参观了这个厂的主要车间,并听取了有关工厂情况的介绍。陈慕华同志对全厂职工的劳动热情表示赞扬,并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日上午,代表团还参观了位于布加勒斯特南郊的重型机器厂,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重型机器厂是一九六七年六月投产的全国最大的机器制造厂,生产火力电站设备、水泥厂设备、转炉和化工设备等。代表团在这里参观了发电机、水泥厂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车间。
四月十三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布加勒斯特市容和新建的住宅区、体育文化宫、乡村博物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史博物馆。当日晚,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歌剧和巴蕾舞剧院观看了精彩的巴蕾舞演出。
罗马尼亚外贸和国际经济合作部第一副部长尼·斯特凡两天来陪同中国代表团进行参观。


第5版()
专栏:

中非皇帝博卡萨一世接见我大使
新华社北京四月十四日电 班吉消息: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一世四月十二日接见了中国驻中非帝国大使李石,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5版()
专栏:

哥伦比亚总统洛佩斯接见我足球队
新华社加拉加斯四月十二日电 波哥大消息:哥伦比亚总统阿方索·洛佩斯·米切尔森四月十二日中午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接见了以杨秀武为领队、张俊秀为副领队的中国足球队,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中国足球队是在结束对委内瑞拉的访问后,于四月八日到达哥伦比亚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足球队将于四月十四日离开哥伦比亚前往秘鲁访问。


第5版()
专栏:

我红十字会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赠送物资
新华社大马士革四月十三日电 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抗击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中国红十字会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赠送一批药品、毛毯、布匹和罐头食品。
上述物资已于四月十三日由专机运抵大马士革。
我国驻叙利亚大使曹克强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将这批物资交给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第5版()
专栏:

欧洲议会一致同意欧洲经济共同体同中国的贸易协定
新华社布鲁塞尔四月十三日电 卢森堡消息:正在卢森堡举行会议的欧洲议会一致同意欧洲经济共同体同中国签订的贸易协定。欧洲议会的六个议会党团四月十一日在发言中都表示支持这一协定。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议员路易吉·诺埃要求共同体委员会为加强同中国的贸易采取具体措施。


第5版()
专栏:

我对外友协和中罗友协代表团在罗各地访问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四月十四日电 由王炳南率领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罗友好协会代表团继续在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四月八日至十三日代表团由罗马尼亚对外文化联络协会秘书长博塔尔陪同,访问了普拉霍瓦、锡比乌、阿尔巴和维尔恰四个县,受到各县县委第一书记及其他负责人的亲切接见,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
代表团在各地参观了工、农业生产项目及文化设施,了解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游览了名胜古迹。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李庭荃十三日晚为代表团访罗举行宴会。应邀出席的有罗共中委、国务委员会委员、罗中友协主席普楚里,罗共中联部副部长图尔库什,罗共中委、罗中友协副主席帕维尔等。


第5版()
专栏:索马里通讯

稻花飘香颂友情
——记中国水稻技术人员在索马里
朱世达
每当八月,在索马里的中谢贝利州,美丽的凤凰树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妍斗丽,宛如一群群非洲火鸟,雀跃于绿色丛中,千姿百态。近些年来,这里又增添了新的景色:金色的沉甸甸的早稻稻穗和葱绿挺拔的晚稻稻秧交相辉映,美似锦缎。为了尽快实现西亚德总统提出的在一九八○年争取粮食自给的目标,索马里人民和中国技术人员在谢贝利河畔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着一片片土地,试种和推广水稻,使稻花香飘沃野。
初试成功
中国水稻技术人员自一九六六年开始在索马里考察,随后以中谢贝利州的乔哈尔试验站为中心,逐渐推广种植水稻,至今,十二个年头已经过去了。这里不断传颂着许多索中友谊佳话。
乔哈尔水稻试验站位于谢贝利河平原。这里原来是一片野兽出没的荒林。中国水稻技术人员十多年前在林边河岸搭起帐篷,用锄头开垦了一亩多地,试种从中国带来的十几种水稻品种。当时没有抽水机,他们就用铁桶从河里打水浇灌。第一年收获了八百多斤稻谷。水稻试种成功了!附近的农民闻讯赶来,欣喜若狂,看看金灿灿的稻穗,闻闻香喷喷的谷粒,消息不胫而走:西方学者所谓“索马里不能种植水稻”的“结论”被推翻了。
然而,在一个终年气候炎热、雨水稀少、过去从未种过水稻的地方推广水稻种植,道路是不平坦的。中国技术人员和索马里人民一起,为使水稻在索马里生根作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在试种水稻的最初日子里,经常发生秧苗萎黄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中国技术人员在索马里人民帮助下,着手对谢贝利河水作通年观察。结果发现:每年十二月到第二年四月枯水期,河水含盐分高达千分之四。四月底以后,上游下雨,河水上涨,含盐量逐渐下降。根据这一规律,中国技术人员决定调整种植季节,每年四至五月和七至八月为水稻播种日期。越过了河水含盐量过高的阶段,解决了秧苗萎黄的问题,摸索到了一条在索马里种植水稻的路子。
结合实际
从一九六九年开始,试种水稻的工作已从乔哈尔试验站逐渐推广到附近的农村。随着推广试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田离开中国技术人员的住地越来越远了。他们往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田间。开始时,附近的村民迷惑不解:这些专家怎么和其他外国专家不一样?这里曾经来过一个苏联专家,住在乔哈尔镇上的别墅里,出出进进都由小汽车接送。搞了一年,毫无结果。可是中国技术人员却常常骑自行车或以步代车,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在烈日之下,都和索马里农民一起干活。索马里人民慢慢地明白了,这些技术人员原来是毛主席教导下的中国人。他们把中国技术人员亲切地称为“赤脚的外国专家”。
当地农村以前从来没有施用有机肥料的习惯。事实上,单施化肥不仅会破坏土壤,而且成本也太高,贫苦农民无力负担。为了使水稻真正在索马里土地上扎根,中国技术人员在索马里农民中大力宣传施用有机肥料的好处,同时开展了对当地来源丰富的牛羊粪、作物残渣、饼肥、青草肥等的施用和推广工作。为了帮助一位名叫柯威的农民在一公顷的稻田里作压青和不压青的对比试验,他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头顶烈日,和柯威一起割草作底肥。结果,压青的那块稻田多收一千二百多斤。中国水稻技术组在柯威的田边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半天学习班,由柯威现身说法,使群众对有机肥料的作用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只施化肥的习惯。
土法晒场是另一曲中索合作的赞歌。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和种稻单位的增多,晒场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地农民过去习惯把麻袋缝制起来铺在地上晒粮。中国技术人员介绍中国四川东部地区用牛粪和泥浆制做晒场的经验,既省水泥,材料又就地可取。仅在杰那里区,一下子就有十个合作社做了这种晒场。当地农民说:“我们的困难,你们中国朋友都给想到了,你们和我们心连心。”
汗水同流
一九七三年后,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谢贝利河中下游的四个农场,二十多个农业合作社和四百户农民,种植面积达三千一百公顷。中国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一起下田,互教互学,共同犁地、育秧、插秧、管水和收割。无论在赤道的烈日下,或是在滂沱大雨之中,无论是施撒牛羊粪,还是开沟浇田,人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技术人员和索马里农民的汗水流在一起。
谢贝利河流域流行一种地方病,中国朋友赤脚下水田,不少人感染了这种病,有的多次感染。但在索马里朋友的照料下,他们的病痊愈了。大家又一起战斗。
平日无论在谢贝利河边的稻田里,还是在杰那里的椰林深处,中国技术人员和索马里朋友路上相见,总是互相用中文和索文亲切地问候:“你好”、“那巴达面”。
一位名叫侯赛因的农民每年总是要拿自己种的嫩玉米和大芒果送给中国朋友。他说:“这是我自己种的,你们一定要收下我的这点心意。”侯赛因原是水稻试验站的看水员,和中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说:“我们不把你们当外国人看。你们是我们的瓦拉洛(兄弟),我们丰收了,不能把你们忘记”。
共享喜悦
在这十二年中,水稻沿着谢贝利河流域的沃野年复一年地扬花抽穗,面积由最初试种的一亩发展到目前的一万六千五百亩,学会种植水稻的索马里人已达一千多人。
每年八月,早稻收获的时节,正是索马里中谢贝利州人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农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高举着西亚德总统和毛主席的画像,手持矛和盾,吹着海螺,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来到中国水稻技术人员的住地。他们情不自禁地在绿荫如盖的凤凰树下,跳起具有非洲特色的民族舞蹈,唱着自编的歌:
“稻穗金灿灿,
大米香又香,
中国兄弟帮咱来种稻,
索中友谊万年长!”
这歌声在辽阔的谢贝利河平原的上空荡漾,飘过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田,赞颂着日益发展的索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新华社)
(附图片)
中国水稻技术人员和索马里农民在乔哈尔水稻试验站的稻田里,一起研究改进田间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