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缅甸通讯

“亲戚越走越亲”
邓小平副总理,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来到了友好邻邦缅甸探望亲戚——三千一百万缅甸人民。
从燕山之麓来到印度洋畔,从渤海平原来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附近,从长城脚下来到大金塔旁,走亲戚的路途是不短的。在北京上飞机时,人们穿着厚厚的冬大衣,而到达仰光机场时,只穿一件短袖衬衫就可以了。
仰光以热带城市美丽的风光来欢迎贵宾。高大挺拔的椰子树,结实累累的香蕉树,翠绿的棕榈,盛开的鲜花,到处可见。吴奈温总统告诉邓小平副总理:
“现在正是缅甸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的确,缅甸正值凉季,既不象热季那么炎热,也不象雨季那么多雨潮湿,是最舒适的季节。
“达由(中国)巴玛(缅甸)漆基耶(友谊)第缅耶巴赛(万岁)!”当邓小平副总理下了飞机,在吴奈温总统陪同下走上了长达百米的红地毯时,热情的欢迎群众就高呼着这一口号。在这以后,邓副总理所到之处,都可听到群众反复高呼这句充满真挚情谊的话来迎迓他。
缅甸领导人和人民期待邓小平副总理的来访,已经很久了。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吴奈温总统访华,会见了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曾经当面向毛主席邀请中国领导人访缅。毛主席答应由邓小平副总理回访。现在,毛主席生前的指示实现了,中缅友好达到了新的高潮。
邓副总理到达仰光机场时在书面谈话中说:“我们这次来缅甸访问,正象两国领导人历次访问一样,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们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两国的友好关系。”在结束访问前夕,邓副总理在告别宴会上祝酒时又说:“双方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我们两国之间有着非常良好的相互帮助和合作的关系。”“我们就象走亲戚一样,过得非常愉快。”
“亲戚越走越亲”。这是邓小平副总理去年九月十九日当吴奈温总统又一次访华时在宴会上对总统说的话。确实,用这句话来表达两国人民的情谊和两国友好关系,是很贴切的。自从两国一九五○年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九次访缅。陈毅副总理也曾多次去访问过。吴奈温总统曾先后十次访华,其中包括一九七七年一年内的两次。邓颖超副委员长去年二月到缅甸访问,受到了盛情接待。现在,邓副总理再一次把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给缅甸人民。
仰光报纸《卫报》一月二十八日的社论表达了缅甸人民对邓副总理来访的高兴心情。社论在标题中把邓副总理称为缅甸“家家户户的客人”。报纸写道:“仰光市民不分老少、成群结队地出来欢迎贵宾。人们站在街道两旁欢迎车队经过,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出来,但是对他应缅甸总统和总理的邀请来这里访问感到高兴。”
在缅甸新闻电影厂工作的一位缅甸朋友告诉我们,当邓副总理到达仰光的那一天,他的儿子在机场的学生乐队里奏乐。在陪伴我们乘车由机场赴仰光市区的途中,这位朋友看见他的妻子(一位大学讲师)站在街道旁群众欢迎队伍中挥动着旗子。他说:“我们是锁了房门全家出来欢迎的。”
在吴貌貌卡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一位缅甸官员告诉记者,那一天,他的家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小女儿是学校乐队成员,去了机场,大女儿参加了夹道欢迎。
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胞波”亲戚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邓副总理的车队驶过街道时,不论在首都仰光,还是在山道威农村,都可以看到:身穿各种颜色的纱笼的男女群众,挥动着旗,喊着“达由巴玛漆基耶第缅耶巴赛”,眼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辉。不少人尽力探身向前,尽情高喊,好让车里的中国贵宾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明白。在额不里海滩边的树林下,阵阵的凉爽的海风送来浪涛拍岸声。这时,一位缅甸朋友谈起了缅甸人民为什么把中国人民称为“胞波”。原来,“胞波”就是“同胞兄弟”的意思,根据缅甸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国人的祖先和缅甸人的祖先是同胞兄弟。
在邓副总理访缅的六天期间,缅甸领导人给予他亲切的款待,作了细致周到的安排。吴奈温总统在邓副总理抵离仰光时都亲自到机场热情迎送,出席了邓副总理的告别宴会,发表了热情的祝酒词。在中国客人到缅甸的当天,他在落成不久的新的总统府设宴招待。他告诉邓副总理,这是第一次在新总统府接待外宾。山友将军和吴貌貌卡总理都热情接待邓副总理。在邓副总理在仰光的各项访问活动中,吴貌貌卡总理始终作陪,还陪同邓副总理到额不里海滩休息。
额不里海滩——这个风景如画的海滨胜地,接待过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中缅友好关系史上曾经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这一次又增添了新的佳话。
邓副总理在那里观看了富有民族色彩的划船比赛和摔跤比赛。划船比赛是山道威市所属各村之间的传统体育比赛。在中国客人到达前,已经举行了预赛,选拔出实力最强的几队,特意等邓副总理到达后举行决赛。细长的独木船划破海上碧波飞驶而去。在每一局比赛中,当那只船获胜时,全体船员举桨欢呼,然后,队长便把木桨扛在肩上,有节奏地舞蹈起来,全体选手们合唱着豪放的歌曲,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在比赛的终点,一根铁杆竖在海中,上面用绳索平挂着一根竹杆,哪只船上的选手首先从这根竹杆中抽出一根预先插入的藤条,就取得胜利。经过几局较量,最后取得成人组冠军的是名叫泰觉盛的一队,它来自纳札宾村。当地军政负责人、缅西军区司令敏贡上校告诉邓小平副总理,这个队已连续三年获得冠军,因此,在比赛时它的船头放着一个很大的流动银盾。
当地若开邦的摔跤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赛结束时,两个运动员不仅友好地握手,而且都张臂舞蹈起来,表现出友谊重于胜负的精神。
邓副总理饶有兴味地观看了比赛,并应主人的邀请,为划船比赛和摔跤比赛的冠军发奖,同健儿们一一握手。吴貌貌卡总理则为亚军发奖。
邓副总理在额不里海滩连续两晚都观看了缅甸艺术家的民族舞蹈节目。这些舞蹈动作优美,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一个节目《象舞》,同中国的由杂技演员表演的《狮子舞》有相似之处。这只大象时而昂首向天,时而用后腿站立,以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一只大象的雄健刚毅的形象。
邓副总理身体健康,步履轻快,而缅甸主人还是体贴入微,尽量不让他多劳累。邓副总理深切感谢主人的心意。当他从额不里海滩回到仰光,在告别宴会上重逢吴奈温总统的时候,吴奈温总统关切地问:“休息得好吗?”邓副总理笑着回答:“非常好!照顾得很周到,过意不去了。”
在访问过程中,每提到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时,人们都深深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九次访问缅甸,足迹遍及仰光、曼德勒、蒲甘、东枝等地,两次同缅甸朋友共度泼水节……。
人们也深切怀念陈毅副总理,他所作的《赠缅甸友人》的诗篇,在缅甸人民中传诵至今。就在这次吴貌貌卡总理欢迎邓副总理的国宴上,缅甸歌唱家又一次演唱了用这首诗谱写的歌曲。
缅甸朋友总是不忘旧谊,曾经多少次提到周总理的名字,回忆他执行毛主席的外交政策、为中缅友好所作的贡献。在一月二十六日吴奈温总统宴请邓副总理的席间,一位缅甸高级官员说:“我一直记得周恩来总理说过的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缅中两国的友谊是经过时间的长期考验的。”另一次,一位缅甸朋友深情地向我们谈起他十多年前参加一个代表团访问北京时见到周恩来总理时的情景。他说,那时,北京天气已经比较凉了。他亲眼看到周恩来总理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到一位缅甸朋友身上。他说,此情此景,使他久久难以忘怀。
在访问中,邓副总理代表了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和总理邀请吴奈温总统再次访华,也代表中国政府欢迎山友将军、吴貌貌卡总理等缅甸领导人访华。而吴奈温总统也邀请邓副总理和中国其他领导人再来缅甸。走亲戚还要继续,而且越走越亲。
新华社记者 李延宁


第6版()
专栏:

澳共(马列)主席希尔发表新著
揭露苏联加紧同美国争夺澳大利亚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七日电 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席希尔发表新著《澳大利亚和超级大国》,揭露苏联正在加紧同美国争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先锋报》一月二十六日刊登了这本书的摘要。
希尔的书指出,“随着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以新的、更加咄咄逼人和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的面貌出现,并在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剧烈争夺中进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争取独立斗争的对手就既包括美帝国主义,而且在更严重的意义上说也包括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希尔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苏联对澳大利亚渗透和扩张的事实,他说:“在澳大利亚周围航行的苏联旅游船是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的多种目的效劳的。其中一个明显目的是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搜集澳大利亚水域的航行情报,这类情报对一个帝国主义大国扩张和最后发动战争至关重要。这些船配备着电子侦察装置。”
希尔说:“苏联还派遣军舰进入澳大利亚水域。最明显的事例是苏联军舰‘费奥多尔·利特克号’一九七四年底闯进澳大利亚水域,水手以蒸溜用水为借口登上一座澳大利亚礁石,事后澳大利亚海军却在那里发现了一部被留下来的电子监听器。”“在澳大利亚水域捕鱼的苏联的渔船也进行间谍活动。”
希尔说,苏联的商船队正在渗入澳大利亚的贸易。苏联的莫斯科人民银行在澳大利亚的活动很猖獗。苏联对澳大利亚的矿产有很大兴趣。
希尔说:“正象美国在澳大利亚保持军事基地是为了保护其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和把澳大利亚当做为其帝国主义全球利益服务的战略基地这一双重目的那样,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也在尽力争取在澳大利亚建立基地。”


第6版()
专栏:

西亚德总统说进步的标准决不是同苏联的联系
索马里拒绝成为苏联的走卒
新华社一九七八年二月三日讯据中东社报道,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强调说,苏联—索马里友好条约实际上是苏联废除的,因为苏联没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没有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服务。他说,苏联人本来希望索马里追随他们的立场,索马里拒绝了。
二月二日在巴黎出版的《阿拉伯祖国》杂志发表了西亚德总统的这次谈话。他说,我们拒绝成为苏联的走卒。进步的标准决不是同苏联的联系。我们是独立的自由的人。我们有自己的事业。
他在答复问题时表示愿意通过和平途径解决非洲之角的争端。
他说,索马里有许多朋友,情况决不是苏联希望的那样。
他还说,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是很好的,正在日益发展。


第6版()
专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报告主张
西方必须准备对付苏联空中进攻
据新华社一九七八年二月一日讯 美国《纽约时报》一月三十日刊登的一篇专稿,援引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研究报告说,苏联空军过去二十年里所搞的现代化使得西欧容易遭到一场“破坏性的”空中进攻——这种局面需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采取对抗措施。
这篇专稿的题目是:《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说,欧洲容易受到苏联现代化空军的攻击》。文章大量引用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罗纳德·伯曼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的这项研究报告的内容。报告指出,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苏联“空军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它已经成为一支由新式飞机组成的进攻力量。苏联的飞机现在能够在一场战争的头几天对北约空军基地和核储存地区发动一场“破坏”性进攻。
在谈到苏联显然已决定不单纯依靠核系统作为战术武器问题时,报告指出,作为一种替代办法,苏联和华约将对北约在中欧的空军基地和储存核武器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非核空中攻击,从而保证苏联地面部队的机动能力并迫使北约组织不能选择使用核武器的方案。北约组织现在必须设想,苏联的计划人员正在考虑用一场持续几天的激烈的常规战争来替代一场核冲突。西方军队必须准备度过一场由常规部队进行的大规模空中进攻,并要求提供更多的防空武器和数量更多更为耐久的飞机掩体以及最终改组和重新装备北约部队以对付苏联的现代化空军和地面部队。
报告竭力主张,由于苏联空军不断发展,西方应采取强有力的步骤。报告说,大西洋联盟“必须采取措施保护那些很可能是苏联最初的空中进攻的主要目标的设施、空军基地、核储存场及指挥和控制中心”。为了对付现代化的苏联空军和陆军部队,“北约组织的地面部队必须获得新装备,使他们能够在没有直接的、低空的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独立作战”。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不全是笑料
塔斯社的高明的经济评论员,对我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联系、支持西欧的联合一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北京需要‘小欧洲’?”照他看来,“小欧洲”似乎是可以随人之“需要”而猎取的东西,而据说北京正是“需要”向西欧“扩张”。人们可不要把塔斯社这个大发现仅作笑料来看待。因为,这种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语言,只有那些把四分之三重兵压在西欧头上的冒险家们,才说得出来。谁不知道,这群冒险家先则攻击欧洲经济共同体,后则企图拉它同“经互会”“合作”,又打又拉,无非是要搞垮它,搬掉这个不利于他们称霸欧洲的大障碍。但联合的欧洲并不“小”,莫斯科“需要”吞掉它,恐怕不那么容易吧!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争霸的招供
苏联海军副总司令科托夫发表一篇文章,有限度地承认苏联远洋核动力导弹舰队实力几倍、成百倍地增长,苏联整个海军已“能在世界海洋的任何一点顺利完成战役战略性战斗任务”。但他却又说,这样速度和规模的扩军,是象勃列日涅夫所标榜的那样,出于防御性的需要。其实,这恰恰证明勃列日涅夫撒了谎,因为准备到“世界海洋的任何一点”去“战斗”,是搞什么“防御”吗?这种论调并不新鲜,希特勒和所有妄图称霸世界的帝国主义者都搬弄过。所以,这位副总司令的文章,无异是苏联争霸全球的野心的自我暴露。


第6版()
专栏:

就苏联飞机飞越土耳其领空次数激增
土耳其向苏联提出警告
新华社安卡拉电 据土耳其《国民报》一月二十七日报道,土耳其就苏联飞机去年十二月份飞越土耳其领空的次数激增一事向苏联提出了警告。
报道说,根据蒙特勒公约规定,苏联飞机只要预先通知土方,就可以按指定航线“临时”飞越土耳其。过去,苏联此类飞行一般每月为十至十二次,而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竟然超过了三十次。这种情况超出了蒙特勒公约规定的“临时”通行的限度。因此,土耳其政府就此向苏联提出警告,并且要求苏联将其飞越土耳其领空的次数减少到正常水平。
报道说,苏联通知土耳其时说,飞越土耳其领空的这些飞机是“民用”飞机,但是,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向土耳其提供的通过人造卫星取得的情报表明,这些飞机是安—12型和安—22型军用运输机。
据这家报纸报道,在过去两个月里,苏联建立了一条把军用物资和武器从苏联格鲁吉亚和塔什干的一些基地运往非洲之角的空中桥梁。


第6版()
专栏:

苏联型流感向东欧蔓延
新华社一九七八年二月二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型流行性感冒自去年十一月在苏联流行以来,目前正向东欧一些国家蔓延。
据匈牙利卫生部报告,在匈牙利,苏联型流感患者在不到一个星期中就增加了两万人,目前患者已达九万。匈牙利传染病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在布达佩斯说:“这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到达高峰。我们预计将在本月中旬到达”。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电台报道说,罗马尼亚首都及外地,已发现六万多名这种类型的病患者。
南斯拉夫有关方面二月一日宣布,估计全国已有四万人患苏联型流感。
苏联卫生当局宣称,这种流感首先于去年十一月在西伯利亚发现,十二月中旬蔓延到莫斯科。另据美国传染病专家估计,这种被称为A—1型病毒可能在今春传到美国。此外,据日本厚生省宣布,一月中旬一周内,在日本有十三万人患了这种类型的感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