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这也是继续革命的觉悟问题
常州市大搞科学实验,电子学、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激光、材料科学等正在不同程度地应用到生产领域中去,有力推动了生产发展
新华社记者述评
参观过常州的同志,都说常州人精明。
精明在哪里?精明在大搞科学实验上。
过去提起江苏省常州市,只知道它的名牌产品是芘箕、木梳;而如今,这个古老的江南城市,已经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冶金、煤炭、建筑材料等工业,许多部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了。电子学、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激光、材料科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正在不同程度地应用到生产领域中去。近几年来,全市每年都实现大小革新项目二千多个,已累计建成生产流水线、联动线和半自动线近百条,推广应用了七百多项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试制成功了一系列新产品。许多工厂年年有革新,年年有贡献,科学实验的新鲜事儿层出不穷。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常州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常州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平均每个职工一年的产值,解放初期只有三千九百多元;而现在,已达二万四千四百多元。常州市的工业发展速度,从一九六五年到现在,达到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三。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六年十一年间,国家对常州工业的投资是二亿一千多万元,主要用来推广新技术;而同一时期常州工业给国家提供的社会主义积累,却达二十五亿八千多万元。
常州市的实践表明,抓不抓科学实验,打不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事关重大。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之一,它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抓不抓科学实验,同样是一个继续革命的觉悟问题。
一九七六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对“科研要走在生产建设前面”这个正确论断,发动了一场反革命围剿,胡说什么“科研走在前面就是反革命政治走在前面”。“四人帮”在江苏省的资产阶级帮派势力,也疯狂攻击“常州是唯生产力论的黑典型”,“要看唯生产力论,到常州”;诬蔑党委抓科学实验是“只管生产流水线,不管方向和路线”。常州市委和各级党组织,对“四人帮”这种反动谬论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试问:亿万人民为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福利,为着奔向共产主义而大搞科学实验,大打科学技术之仗,这怎么能说是“反革命政治”呢?难道让我们的国家落后挨打,人民群众贫困愚昧,而不奋发图强,急起直追,这倒是“革命的政治”吗?“四人帮”否定科学实验是一项伟大的革命运动,妄图取消科学,破坏生产,搞乱思想,搞乱全国,乱中夺权,这恰恰说明他们奉行的是地地道道的反革命政治。
事实证明,常州市各级党组织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坚持大搞科学实验,大打科学技术之仗,为无产阶级专政提供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正是坚持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正是继续革命觉悟高的表现。
常州人精明,首先就因为常州的党组织继续革命觉悟高。有了这样的觉悟,就能象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样,把科学实验这项伟大的革命运动真正抓到手里,就能经得起风吹浪打,一些糊涂思想就能得到澄清,一系列政策措施就能贯彻落实,就能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科学实验大军。
常州市的同志正是这样抓科学实验,而且抓得很紧的。他们从市委到基层党组织,都把科学实验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从上到下建立和健全科技管理机构。每年都结合生产需要,制订科技规划,并且把它编制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去,采取各种措施,促其实现。他们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近几年来,对全市知识分子的使用状况先后作了三次调查,凡使用不当的,基本上都作了合理安排,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系统还举办各种技术讲坐、训练班和业余学校,短短几年间,就培养、壮大了一支一万多人的工人技术队伍,形成了局、工厂、车间和班组的四级科技网。每年组织首季开门红、“五一”“七一”献礼、国庆报喜、年终评比等活动,都把科学实验作为重要内容,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这些工作也从未间断过。
有了继续革命的觉悟,就会有战略的眼光。有这样一个比喻,是常州的同志常说的:抓工业,就要象小孩吃糖那样,“嘴里吃一块,手里拿一块,眼里还盯着一块”。嘴里吃的一块,就是现在干的;手里拿的一块,就是正在研究试制的;眼里盯着的一块,就是将来的发展方向。常州电子工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国内不少地方正在生产锗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硅管的试制和生产;当别人生产硅管的时候,他们则开始了集成电路的试制和生产;到了人们开始试制和生产集成电路的时候,他们已经大批生产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试制出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样品,并且想着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进军的问题了。常州半导体厂现在一年的产值,就已经大大超过了解放初期全市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这决不是偶然的。常州柴油机厂经历了一个由专用机床、组合机床、多工位自动化组合机床,到全厂形成十八条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线的过程,也很说明问题。现在,这个厂的柴油机年产量,已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千多台,提高到三万六千多台。原来由几个生产芘箕、木梳的手工业社合并而成的电焊条厂,由于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一九七六年粉末冶金配件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六十五倍,去年又在安徽大学和科研部门帮助下,开始设计、安装“电子计算机群控粉末冶金压制自动化车间”,建成后,只要一个工人看仪表、按电钮,就可以操纵全车间八套油压机进行生产。常州市的各行各业都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兴旺发达起来的。
常州市同志的战略眼光,还表现在他们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起千军万马,既抓好生产第一线,又抓好科技大后方。常州市的技术力量本来是比较薄弱的,科技人员只占全市职工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三。尽管这样,他们实行了厂内厂外两个“三结合”。厂内,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厂外,他们又实行生产、科研和使用单位“三结合”,从市委到局、厂的领导干部亲自出马,同外地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挂勾。市委书记就亲自到南京工学院联系,要求支援和协作。他们的方针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结果呢,全国有一百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经常有人在常州开展科研工作,还有几百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同常州建立科技情报联系。外地到常州搞科研的同志,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工厂、局和市科委负责同志当面协商,很快解决。这样,外地搞科研的同志很乐意跑上门来,大家都有积极性,成果就出得快。近几年来,常州市有许多重大科技项目,就是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完成的;在协作过程中,又培养提高了本市的科技队伍。市委负责同志说:“我们的科技后方,就本市来看,是小的、弱的;但是,从协作单位之多来看,则又是大的、强的。”工人们也自豪地说:“我们的研究所遍天下!”


第2版()
专栏: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
——唐山陡河电站重建记
在英雄城市唐山,人间奇迹不断出现。继开滦煤矿迅速恢复震前水平之后,唐山陡河电站,又在一片废墟中重新屹立起来,强大的电流,日夜不停地输往京津唐地区的广大城乡。
看到过陡河电站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时,已经建好的十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和生活设施,百分之九十倒塌,发电设备受到破坏,一百八十米高的烟囱折断,施工机械遭到损坏,参加电站适设的职工和家属也有很大伤亡。但是,坚强不屈的陡河电站的建设者们,排除万难,英勇斗争,只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一坐崭新的大型电站,奇迹般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陡河电站是一坐装机七十五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亲自批准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一工程,从一九七四年初正式开始兴建,全部建成后,对保证首都用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唐山地震前,厂房已基本建成,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机组已投产发电,另一台同样出力的机组也正在紧张地安装。地震袭来之后,大部成为废墟。
怎么办?眼前的一切,是对每一个电站建设者的严峻考验。是清除废墟,原地重建,还是搬迁别处,另起炉灶?经过激烈的辩论和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得出了结论:另起炉灶,省事,但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就地重建,节省投资,时间减半,但是工程艰巨,要吃大苦,耐大劳。走哪一条路?英雄的电站建设者们,毅然肩负起祖国交付的重任,决心就地重建,把地震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力争早日发电。
但是,重建的困难是很大的。就说清除工地上六万多吨的废墟,人们要是没有一点大无畏的精神,都要望而却步的。电站建设者们首先攻下了这一关。他们在震后的艰苦条件下,千方百计战胜工具和设备不足的困准,日夜不停地在工地上大干苦干,到一九七六年底,全部清除完毕。
在这场抢时间争速度重建新电站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里只能讲几个例子。
抢修烟囱,是一场艰巨而又艰险的战斗。一号烟囱,高一百八十米,地震时在一百三十米处折断,重建的方案是再接高二十米,恢复到一百五十米的高度。二号烟囱震前只多筑四十多米,也要加高到一百五十米。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高空作业,把烟囱及时修复,成为一个关键。要在一百三十米高空组装滑模平台,是十分艰险的一关。一根根钢梁在烟囱外悬空伸出三米,工人顺着十五厘米宽的钢梁,一点一点地爬到钢梁的末端,在四面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进行平台外圈组装。试想,这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气啊!国家建委二局一公司一处一队的同志们,组织了一个突击队,突击队员个个都是铁打的英雄,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心,心不慌,腿不软,毫无畏惧,在余震频繁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滑模平台组装的任务。正当他们在高空中进行紧张施工的时候,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预报两三天内将有大的余震发生,要求停止高空作业。但是,突击队员们说,修复烟囱的进度是一天一天排出来的,时间紧迫,施工怎么能停下来呢?他们继续在高空战斗。一天晚上八点多钟,六点五级的余震终于发生了,当时烟囱已加高到一百四十七米,高大的烟囱顶部,以一米多的幅度在高空中不停地摆动着,林立在烟囱顶端的钢筋,相互碰撞,激起强烈的火花。当时正在上面施工的二十多名英雄的电建工人,一个个机智勇敢,面无惧色,抱住钢架,同地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地震刚一过去,烟囱还未停止晃动,大家又继续工作。在整个修复烟囱的过程中,五级以上的地震先后发生了六次,他们没有一次停止过工作。这个突击队是陡河电站工地七千多名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你震你的,我干我的”,这一句习惯的口头语,充分显示出英雄的陡河电站建设者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将倾斜度七十七点五厘米的主厂房框架进行整体扶正,这是一个创举。地震后,由六十多根三十七米高的混凝土柱子组成的主厂房框架,立柱和横梁本身基本完好,而整个框架却严重倾斜。是推倒重来,还是修复加固?参加工程会战的陕西省电管局总工程师李毅斌,多次到现场探险摸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建议将倾斜度七十七点五厘米的主厂房框架进行整体扶正。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敢于打破常规,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承担框架扶正任务的吊装队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精心制定具体方案,经过试验,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十二月二十六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生日这天,采取“整体、慢速、同步、自动调速”的办法,正式进行主厂房框架的整体扶正。这天,八台卷扬机牵引着用钢丝绳连结成整体的几十个受力点同时启动。卷扬机在徐徐地转动,人们屏息地观察着框架每一个具体部位的变化。“成功了!”顿时,工地上一片欢腾。主厂房框架整体扶正一次成功,不仅为国家节省投资二百多万元,而且使工期缩短了七个月。
在重建陡河电站的紧张的日日夜夜里,土建、安装、运输各个部门,工人、干部、技术人员都齐心协力,奋勇当先,在这场大仗、硬仗中,炼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革命硬骨头精神。他们用四十天时间,干完了平时要四个月才能完工的冲灰中继泵房工程。施工中,连日滂沱大雨,敷设通往泵房的四公里电缆,是二、三百名工人和干部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一米一米拉到的。为了抢时间,司机利用卸车时间加油,安装工人在厂房没有结顶、门窗没有装好的情况下安装。司机班长王明德驾车往返北京与唐山之间,由三天一趟改为两天一趟,一天一趟,两天三趟。许多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老工人,治好伤以后重新投入火热的工地。老锅炉工马呈祥,地震时一只胳臂被砸断,出院后立即投入抢装磨煤机的战斗,四十多天没有离开现场。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工地总指挥、党委第二书记张桂楠,胃部切除,时时作痛,连吃饭都感到困难,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上,日夜三班,几乎班班都能见到他。到夜晚,他忍着病痛,宁愿披着一件大衣坐在工地上看着大家干活,也不肯回去休息。医生和同志们一次又一次地劝他休息,他说:抢建电站就是打仗,这里就是战场,同志们在日夜苦战,指挥员怎么能离开前线呢?直到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不久病逝,始终坚持指挥战斗在工程第一线。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陡河电站的建设者们回答说,在那些战斗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心中时刻想着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期望,想着华主席、党中央的嘱托,恨不得竭尽全力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做一点贡献。这就是我们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以及他们破坏抗震救灾,攻击唐山人民的无耻谰言,更加激起了电站建设者们的满腔怒火。高速度建设起来的新的陡河电站,就是这些无畏的英雄对“四人帮”最有力的批判。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热心中西医结合的老中医陈达夫
陈达夫在钻研中医内科、中医眼科和运用西医理论逐步熟悉眼底结构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思考,写成了题为《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的学术论文,第一次把西医眼底结构和中医内科的有关人体经络分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提出的许多眼病其基本原因是内科病,治疗眼病必须从内科入手的观点。这篇论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川仁寿县社员毛贤芬双眼患视神经萎缩,视力急剧下降。四川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眼科医生陈达夫给她连续服用四十多副中药,毛贤芬双眼的症状逐渐消失,视力由患病时的零点零三恢复到一点五。毛贤芬和她爱人高兴地写信给医院党委,感谢共产党教导出来的好医生给他们全家带来了幸福。
今年七十三岁的眼科医生陈达夫,是四川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他继承祖父、父亲的衣钵,从二十八岁起就为人们治疗眼疾。中医眼科只能看见外眼的结构和病象,不能探索眼球内部的秘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刚行医的时候就很想学点西医知识,可是,他当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好买回猪、牛眼睛,进行解剖研究,结果,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安排他担任现在的职务,并且给他配了助手,使他有条件对眼科疾患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临床实践,陈达夫认为,治疗眼部疾病,应该掌握全身与眼这一局部的关系,对眼疾不能孤立看待,治疗时必须从中医内科入手。他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指导眼病治疗,使许多患有被认为难以治愈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视网膜剥离、视神经萎缩等眼疾的人,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视力。
陈达夫在总结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具有特色的眼科著作《眼科六经法要》,运用中医内科的基础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种眼病的症状与人体各部分的辩证关系,阐明了运用中医内科治病的原理对眼部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套法则。
陈达夫常说,西医有西医的优点,中医有中医的优点,必须把二者的长处集中起来,走毛主席指引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建立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多年来,他认真学习西医眼科知识,还与前来进修的一位西医眼科医生订立了互教互学计划。他所在的眼科目前已发展成为设备比较完善的中西医结合的眼科。
党组织的关怀,周围同志们的帮助,使陈达夫的眼界大为开阔,他在钻研中医内科、中医眼科和运用西医理论逐步熟悉眼底结构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思考,写成了题为《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的学术论文,第一次把西医眼底结构和中医内科的有关人体经络分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提出的许多眼病其基本原因是内科病,治疗眼病必须从内科入手的观点。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认真贯彻中西医结合这一方针,陈达夫还积极学习推广中西医结合针拨套出术治疗白内障的新经验。四川第一例针拨术就是他和一位西医眼科医生合作完成的。由于这种针拨套出术吸取了中、西医的优点,手术简单,疗程短,病人痛苦少,适应性强,受到病人的欢迎。十多年来,他所在的眼科,已为六百多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地作了这种手术。
打倒“四人帮”以后,陈达夫精神更加振奋。他说,我虽然体弱多病,但决心把有限的年华用在祖国医学事业上。目前,他正在准备撰写新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总结他的眼科治疗经验。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卢龙县积极种植中草药
本报讯 河北省卢龙县积极种植中草药,使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发展。一九七七年全县共产药八万六千一百斤,收入现款五万八千多元,使一些社队解决了办合作医疗的用药和所需的资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