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国际随笔

恐吓的效果
思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北霸天”勃列日涅夫,前不久分别写信给北约各国首脑。信的内容被西德报纸泄露出来,原来是不折不扣的恐吓信。“北霸天”故伎重演,并不新鲜,但由于内容是警告西方不许搞中子弹,并且恫言如不从命,他就要制造自己的中子弹,这就显得尤其霸气十足,凶相毕露。
以欧洲霸主自命的苏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一向惯于对中小国家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新近兼了国家元首,又挂了帅印,更是尾巴翘到九天之上,连西欧大国也不放在眼里。他这回满以为凭仗这样一纸咄咄逼人的“训令”,就可以使西方国家即使不俯伏在地,也大乱阵脚;如果它们胆敢抗命,就可以扣上“对苏挑衅”、“妨碍缓和”一类的大帽子,收到“恶人先告状”的宣传效果。
可是,出乎总书记的意料之外,北约各国这回却不买帐,更没有被吓倒。这封恐吓信一披露,马上遭到西方许多军政界人士和报刊的抨击、斥责,其猛烈的程度为前所罕见。有的人怒斥: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大国”发出这样的恐吓信,是“肆无忌惮”,“无耻之忧”。有的人反唇相讥说:北约应建议苏联废除它对准西欧的、其爆炸力为中子弹二千倍的多弹头机动导弹(SS—20)。有的人敲起警钟说:“屈从苏联的要求就是西欧‘芬兰化’的开始”。有的北约官员甚至估计到,由于勃列日涅夫这样做,“那些本来对采用这种美国武器还有些迟疑的欧洲人现在可能无可奈何地把这种武器列入自己的武器库之中”。“北霸天”煞费苦心的恐吓信倒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样一来,勃列日涅夫又一次起了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的作用,尽管这次他是“函授”而不是亲自登台讲课。人们从这一课至少学到或证实如下的一些道理:第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确是“北霸天”百用不厌的逻辑。第二,按这个逻辑推论下去,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裁军是你们的本份,扩军是老子的特权,你们不安本份,老子就要行使特权”,“北霸天”的“裁军”高调就高在这个地方。第三,色厉内荏,欺软怕硬,又是“北霸天”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不许别人搞中子弹,恰恰反证他怕的就是西欧加强防务。这样,“北霸天”一封恐吓信,对于西欧人倒起了清醒剂的作用,对慕尼黑主义的辩护士更打了几记响亮的耳光。
“北霸天”拿中子弹作为靶子向西方挑战一事,使人想起了去年十二月初柯西金在参加芬兰独立六十周年庆典期间对北欧国家首脑的类似行动。当时他就公然要他们“团结起来反对中子弹”,并“批评”挪威的军事演习太多。可是,三国领导人并不吃这一套,同他争辩“有时是激烈的”,使柯西金“如此激动”,以至丹麦首相耶恩森不得不请他“冷静一些”,“不要着急”。事后,耶恩森首相认为,同柯西金“会谈”是“一次良好和有益的讨论”。“良好”虽不见得,“有益”倒是说对了。因为柯总理不远千里亲自跑到芬兰首都给斯堪的纳维亚小国上了一堂大课,使北欧国家和北欧人民又一次认识了这个北方邻国的霸权主义嘴脸。
然而,“北霸天”并未吸取教训,反而认为西方国家仍然软弱可欺,要继续进行吓诈,只须加足压力。勃总书记的函授课的霸腔更放肆狂妄,就是证明。西欧公众却由此更加认清“北霸天”“欺软怕硬”的本性。
毛主席说过:“有正面的教员,有反面的教员。人需要正反两方面的教员。”当今之世,应该说,“北霸天”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全世界“第一个大好的反面教员”,勃列日涅夫、柯西金之流不是一次又一次给各国人民上课吗?


第4版()
专栏:国际书窗

菲律宾爱国者的声音
——读何塞·黎萨尔的名著《不许犯我》
陈尧光
“方见天际破晓,
我即与世长辞,
朦胧夜色已尽,
光明白日将至;
若是天色黯淡,
有我鲜血在此,
任凭祖国需要,
倾注又何足惜,
洒落一片殷红,
初升曙光染赤。”
这些充满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的诗句,是十九世纪菲律宾著名作家何塞·黎萨尔惨遭西班牙殖民统治者杀害之前所写的绝命诗的一节。
鲁迅先生早年在介绍各国被压迫民族文学时,曾多次提到过黎萨尔的作品,并说他从中听到了“爱国者的声音”与“复仇和反抗的”呐喊。黎萨尔的两部长篇小说《不许犯我》及其续篇《起义者》,在十九世纪末期曾对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因而在菲律宾和亚洲近代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有“东方海洋中的明珠”之称的菲律宾,自从十六世纪中叶被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之后,在历时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以西班牙殖民官吏、军官和天主教修道会为代表的封建殖民势力对菲律宾广大人民进行了残暴的压迫和剥削。然而,菲律宾人民从未向殖民者屈服过。一八九六年爆发的由反殖民主义的英勇战士波尼法秀领导的武装起义,声势普及全国,大大动摇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不许犯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艺术手法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天主教修道会,作了充分的暴露和谴责。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神甫、教士之类,尽管装出一副穷人的救世主模样,实际上是最伪善、贪婪、凶狠、残暴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同时,小说也对广大人民群众受奴役、受凌辱的悲惨生活以及觉醒起来投入斗争的过程作了激动人心的描绘。书中的埃利亚斯有着一段悲惨的身世,他“反对某些阶级骑在另一阶级头上”,认识到“没有斗争也不会有自由”,最后为了掩护书中的主人公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埃利亚斯临死时的喃喃自语——“我死了,没有能看见祖国的黎明!你们,看到黎明的人们,迎接它吧,别忘了那些在黑夜中倒下去的人!”——生动地表明了他对祖国的信心和对后人的期望。作者对受尽苦难的劳苦大众倾注了深厚同情。
可是,在通过什么道路才能摆脱民族苦难这一根本问题上,作者徘徊再三,最后仍没有找到答案。《不许犯我》的主人公伊瓦腊最初从欧洲留学归来时,幻想通过创办学校开发民智来改革社会。只是在他连遭打击陷害,甚至生命都险些断送之后,才开始认识到要鼓动人民群众“起来反抗压迫”。然而,接着在《起义者》中,十三年之后隐姓埋名重归故土的伊瓦腊虽然认识到“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他所采取的那种以单枪匹马的方式进行的密谋暴动和恐怖行为,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最后都失败了。他自己也只能服毒自尽。伊瓦腊的悲剧实际上正是黎萨尔本身悲剧的一个缩影。
黎萨尔从青年时代起便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揭露殖民主义罪恶。他在亡命欧洲的十年中仍对祖国人民的斗争非常关注。可是由于阶级意识上的局限性,他看不到蕴藏在人民大众中的巨大力量,仍没有突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范围。他竭力想避免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在一八九六年,当国内革命者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请他出来领导时,他竟然拒绝了。可是西班牙殖民当局后来在镇压起义时,对于并未参加起义运动的黎萨尔还是加上“煽动人民造反”的罪名,加以杀害。他被害时年仅三十五岁。
《不许犯我》和《起义者》出版以后,引起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极大惊恐。他们非但查禁、焚毁,甚至对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也横加迫害。可是这两部小说仍在菲律宾广泛流传,在菲律宾反殖民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不许犯我》一书问世至今已达九十年,现在我们读这部小说,既可以增加对菲律宾人民斗争历史的了解,也可以进一步体察到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一个忠诚的爱国志士,纵有满腔热血,若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不懂得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没有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必然达不到革命的真正胜利。爱国者黎萨尔及其小说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此。


第4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尼泊尔)*宁为同胞脚下土,不作敌人手上宝。*不受痛苦,不会懂得幸福之可贵。*没有买好铜碗,先别打碎磁盘。*知识需要温习,土地需要耕作。*滴水也能装满缸。
(缅甸)*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好说不做,等于欺骗自己。*绑鸡的绳子,捆不住大象。*打狼先打腿,杀龟先剁头。*虾米虽然小,却能游过海。
(日本)*烈火中炼金,诺言上看人。*谁平时穿节日的衣裳,
谁就没有节日的衣裳。*要知海上事,须问打鱼人。*好问不须脸红,
无知才应羞惭。


第4版()
专栏:

富士山纪行
陈德文
银色的雪冠,云拥的山麓;庄严、肃穆;似画,如诗……富士山是伟大的日本民族的象征!
学生时期,看到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木版画——“富士三十六景”,其中一幅是“赤富士”。那画面,富士山峰峦崚嶒,红装素果,背景刻着朵朵红霞,恰似一团团烈火。画面上缀有一首短诗:“富士白雪映朝阳……”。欣赏着精美的杰作,吟咏着动人的佳句,我对富士山,早已充满诗意的向往。
这是一个深秋的日子,云彩满天,黄叶铺地。在日本朋友陪同下,我们从东京驱车,兴致勃勃地去瞻仰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的富士山。
沿着东名高速公路,汽车在高山巨壑之间迤逦前行。车过御殿场,已近中午。我们站在山中湖南畔,翘首西望,只见那海拔三千七百七十六米的富士山顶,白雪覆盖,乱云飞渡,烟雾蒸腾。不一会,大块大块的雨云沿着山坡俯冲下来,象千军万马在山谷狂奔。在这严冬将至的雨天,登山是有困难的。我们只好绕过风光旖旎的富士五湖,来到西山脚下的游览胜地白系瀑布。这时,骤雨初歇,阳光复露,我们老远就看到那光闪闪的飞瀑了。白系瀑布高二十五米,宽一百五十米。万绿掩映的悬崖峭壁上,一束束水带飞洒而下。听说,每年夏季富士雪水流泄时,白系瀑布总是游人云集哩!
下午由富士到箱根途中,我们在艽山的泷之园饭店小憩。透过窗外一株明艳艳的山茶,我又看到富士山的雄姿。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经过秋雨一番洗涤,这云里山光,林中水色,何等明丽!我不由联想起“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佳句来。日本人民对富士山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分喜爱富士山的瑰丽景色,自古就有“富岳八景”、“富岳三十六景”、
“富岳百景”之说。住在东京的人们,每逢元旦有远眺富士山的习惯,日语中叫“初富士”。本来从东京望富士并非稀奇,近来由于工厂林立,平时天空烟雾弥漫,东京人远眺富士美景的机会十分难得,只好利用元旦工厂放假的日子了。
“雪解富士”,是日本劳动人民最爱欣赏的胜景。春天,平原上樱花烂漫时节,富士山上的积雪开始溶化,渐次露出黛色的山肌来。从骏河方向望富士,留存在山岫里的残雪呈现人的形状,劳动人民把这叫做“农男”,是五谷丰穰的象征。要是从北边的甲斐南望呢,那残雪的形状就象飞鸟,人们管它叫“农鸟”。由于正值插秧季节,这就如同告诫农民不要误了农时。这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联想啊!
日暮时分,我们沿着箱根的芦湖东岸来到桃源台,从那里乘电缆车向早云山峰顶攀登。秋风萧瑟,林寒涧肃,山头附近的大涌谷里,硫磺泉喷云吐雾,象千万辆机车升火待发。我们都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所吸引。等到下山时,已是秋虫鸣唱,夕露沾衣了。我站在一块巨石之上,蓦然回首,但见富士山头,雾气尽消,山腰间荡漾着片片红霞,千姿万态。这不就是那幅“赤富士”所表现的意境吗?纵然北斋画的是晨景,但这“富士夕照”中一团团烈火般的红云,却使我联想起早年富士山下,山梨等县农民和各界群众反对外国驻军扩展基地和进行军事演习、维护自身权利的英勇斗争,也想起了近年来在整个日本列岛滚滚向前的日中友好热潮,心中油然起敬。
归途中,我们同日本朋友一路欢歌,一路畅叙,话题自然地谈到了富士山,回顾了中日两国两千年来的传统友谊,谈论着两国人民的频繁交往,满怀信心地展望光明的未来。一位年轻朋友满怀激情对我说:“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为日中友好的事业奠定了巩固基础,日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朋友真挚的话语,引起我心中的无穷怀想,我觉得富士山更壮美,更崇高了。此刻,我所看到的富士山,不是东京银座街头五光十色的富士山画面,也不是新宿高层大厦广告牌上的富士山。我看到的,是日本人民的富士山,凝聚着日中友谊的富士山!正如郭沫若同志在诗中所歌颂的:
“黄河之水通江户,
珠穆峰连富士山。”
日本民族的伟大象征——富士山,同日本人民的温暖友谊一起,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附图片)


第4版()
专栏:世界一角

南美的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
张虎生
的的喀喀高原位于秘鲁、玻利维亚交界处,被称为“美洲的西藏”。在这云岚缭绕的高原上,有个南美大陆上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三千八百一十二米,宛如高悬中天的一面明镜。全湖面积八千三百多平方公里,为南美大陆最大的湖泊。湖上终年可以通航,是连结秘玻两国的交通要道。环湖水草繁茂,沿岸和湖中四十一个岛屿上栖息着飞鸟。湖内盛产鱼类,四周又星散着片片水浇绿洲。
的的喀喀湖闻名于世,还因为它是南美洲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颗“高原明珠”与湖畔近百万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远古时代,印第安人就在这里休养生息。他们用芦苇、香蒲编成取名“托托腊”的舟筏下湖捕鱼,使用鸟粪肥地种植玉米、土豆等多种农作物,并在雕刻、建筑、冶金、制陶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然而,从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以“火”和“剑”占领整个南美大陆后,的的喀喀湖就成为印第安人遭受深重苦难和奋起斗争的历史见证。横暴的殖民者疯狂掠夺湖畔印第安村社的土地,把他们当作“会说话的牲畜”役使。殖民者还野蛮地掠夺安第斯山区的金银矿藏,逼迫湖畔的印第安人离乡背井去矿场服徭役。这残酷的苦役,使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印第安人在被“征服”后三十年中减少了四分之三。
但是,有压迫就有反抗。早在一五三六年,的的喀喀湖的英雄儿子、“印卡帝国”的领袖曼科·卡帕克就率领印第安人英勇起义。起义军对殖民者坚持斗争达三十年之久。此后近三百年间,印第安人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此伏彼起,从未间断。
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纷纷独立后,帝国主义势力又乘机涌至,妄图把的的喀喀湖变成帝国主义横冲直闯的“内湖”。但饱尝殖民压迫痛苦的印第安人没有被压服,他们不断掀起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反对种族岐视、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风暴,并取得了许多胜利。现在,印第安人的斗争已成为南美大陆民族民主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苦难·斗争·胜利
这是索马里政府办公大厦——摩加迪沙人民会堂大厅的一幅大型壁画。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画面,自左至右完整地展现了索马里人民的苦难、斗争和胜利历程。
画面左侧,刺刀林立,绞索高悬,纪录了殖民主义的残酷统治和压迫。一位健壮的索马里青年正遭受着酷刑的折磨。身披黑纱的母亲,怒火满腔地注视着这情景,预示着斗争风暴即将来临。稍右,一位衣衫褴褛的索马里人正高举右臂,奋起斗争。他下边,一位战士整理着折断了旗杆的旗帜,准备重新举起,表达了索马里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画面正中,战旗飘扬,一位骑士正跃马向前。下面,殖民主义者狠狈逃窜,怀中抱着掠来的珍宝,肩上扛着香蕉,深刻地暴露出他们贪婪的本性。画面右侧,一位盛装的妇女,满面含笑,儿童安闲地依偎在母亲身旁,翠绿的香蕉茁壮生长,显示出独立后的索马里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
壁画形象生动,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襄潮)(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