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丹麦共产主义工人党报纸揭露超级大国加紧争夺霸权
赞扬扎伊尔苏丹索马里为反霸斗争作出榜样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八年一月八日电 哥本哈根消息:丹麦共产主义工人党报纸《工人报》今年第一期发表评论指出,一九七七年是世界人民反对超级大国的战斗的一年;过去的一年表明,在反对超级大国,尤其是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中,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主力军。
评论回顾了一九七七年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并且指出,无论在南部非洲,还是在中东,或者在非洲之角,甚至在拉丁美洲,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间的争夺都在加剧和升级。它们为了各自的目的,使用种种手段,制造紧张局势。但是,各国人民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评论说,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正在为捍卫民族独立、依靠自力更生建设本国的经济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夺取世界霸权而进行斗争,这种趋势在不断发展。应当指出,在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范围的斗争中,扎伊尔、苏丹和索马里作出了榜样”。
评论说,在一九七七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间的争夺不断加剧。它们为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大肆扩军备战,把它们全部技术能力用于发展新的、可怕的武器。在这一场争夺中,苏联数年来一直处于攻势,目前它在一系列领域内在军事和政治上都超过了它的对手美国。
评论说,“超级大国的争夺对世界和平是极其危险的。在争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在增长。事态的发展表明,苏联是这场世界大战最有可能的发动者”。
评论说,“丹麦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任务应是加强反对两霸的斗争,首先是反对处于攻势的苏联,并且提高斗争勇气和对战争危险的认识。”“一九七八年将成为(丹麦)共产主义工人党、其他革命者、进步力量和工人阶级的重要的战斗的一年。”


第6版()
专栏:国际短评

事实胜于诡辩
苏联财政部长不久前在作一九七八年度国家预算报告时宣布,苏联新年度的国防费用仍和一九七七年度一样,总数为一百七十二亿卢布,占预算总支出的百分之七,他吹嘘苏联的国家预算是“和平与建设的预算”。唯恐人们不信,第二天,塔斯社又就此发表评论,说什么这个百分之七是“六十年来历年最低的指标”,而且夸口说“事实胜于雄辩”,苏联的预算是“致力于和平的预算”。可是,就在苏联公布预算的当天,国际上研究苏联军费问题的人们就指出,“苏联的许多国防开支是隐藏在预算的其他项目中的”,而“实际开支可能是它公布的预算数字的三、四倍”。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公开宣布的军费预算总是只有一百七十多亿卢布,近几年还有所减少。但是,就连克里姆林宫自己也不否认,苏联的军事实力却随着战略武器、常规武器和兵员的增长而不断得到加强。每年花费的军事开支越来越少,而生产的武器装备和供养的军队却越来越多。这个矛盾怎样解释呢?难道苏联有什么节约的窍门吗?否,它有的不过是撒谎的本领。西方的一些分析家们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大体一致的结论:苏联的实际军费每年几乎增长百分之五,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三;苏联公布的预算数字只是一种掩盖苏联扩军备战真相的障眼法。
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宣传机器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法,在苏联预算公布以前一个星期,就由塔斯社发表了一篇评论,指责人们对苏联实际军费开支所作的估计是什么“颠倒是非”,说什么对苏联的防务开支“歪曲事实真相并不新鲜”,其目的“就是迷惑舆论”。它不厌其烦地引述苏联军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怎样逐年下降,并且还煞有介事地提醒人们,“报纸已不止一次地报道了苏联军费一直在削减的消息”。
用苏联报纸的报道来证明苏联的确在削减军费,这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罕见的“雄辩”。不过,它却使人不由得回忆起历史上的一段往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德国也是年年都在它的报纸上公布为数不大的军费预算的。那时正是德国以空前未有的规模进行扩充军备的时期。因此,也就发生了德国的军费预算同它的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对不上号的问题。当时任英国下院议员的温斯顿·丘吉尔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德国的军费开支,按一九三六年的币值每年达十亿英镑,远远超过德国公布的军费预算数字;德国的军事实力也比希特勒自己承认的大得多。历史已经证明,丘吉尔当时所指出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勃列日涅夫今天在军费问题上玩的花招,不过是希特勒故伎的重演。苏联加紧进行扩军备战的事实是人所共见的,塔斯社的“雄辩”,不过是拙劣可笑的抵赖罢了。


第6版()
专栏:

尼迈里总统呼吁非洲国家警惕苏联干涉的危险
埃及、苏丹和沙特阿拉伯领导人强调实现阿拉伯团结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八年一月八日电 苏丹总统尼迈里和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月八日在喀土穆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加强两国关系。
萨达特总统说:“阿拉伯团结是苏丹和埃及过去和现在的主要目标。”他说:“我同尼迈里总统在加强阿拉伯团结的具体步骤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
尼迈里总统说:“苏丹和埃及的关系是兄弟般的关系。两国在政治和防务方面全面协调。”
尼迈里总统说:“苏联正在用新的方法对我国和整个非洲进行干涉,那就是,在一些相邻的非洲国家之间制造分裂,向一些国家提供武器弹药去打另外一些国家。”
他说:“为了对付这种干涉,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首先是向非洲兄弟们揭露这种干涉,提高他们的警惕。同时,我们向全世界揭露苏联干涉的危险。其次,我们开始加强我们的内部阵线,因为苏联企图削弱和分裂我们的内部阵线以便从中取利。”
尼迈里总统说:“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最强大的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人民。”
萨达特总统说,他在所有的问题上同尼迈里总统是一致的。
萨达特总统在一月七日至八日访问了苏丹。他同尼迈里总统就中东形势及其他国际问题进行了会谈。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八年一月九日电 据利雅得电台广播,沙特阿拉伯王储兼第一副首相法赫德一月八日在内阁举行的例会上表示,沙特阿拉伯将尽最大努力来实现阿拉伯团结。
法赫德强调沙特阿拉伯将继续奉行实现阿拉伯队伍统一和团结的政策。他说:“当前的形势要求作出勇敢和真诚的努力来实现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阿拉伯队伍的统一以及协调一致实现预期的目标。”
法赫德指出,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收复全部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并且给他们自决的权利。他强调说,如果不考虑这些主要因素,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他说:“沙特阿拉伯坚持拉巴特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新华社突尼斯一九七八年一月九日电 在今年一月一日巴勒斯坦人民武装斗争十三周年之际,突尼斯首都突尼斯举办了突尼斯人民支持巴勒斯坦斗争的“声援周”。
在“声援周”里,举办了图片展览和报告会,介绍巴勒斯坦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数千名群众参观了图片展览和出席了报告会。他们表示坚决支持巴勒斯坦的斗争,并且表示深信这一斗争会取得胜利。一名观众在观看了展出的图片之后强调指出,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只要坚持斗争和加强团结,就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举行了集会和各种纪念活动。


第6版()
专栏:

巴勒斯坦举行群众游行集会和阅兵
纪念巴勒斯坦开展武装斗争十三周年
阿拉法特主席强调不怕牺牲继续斗争
新华社贝鲁特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一月一日在贝鲁特市体育场举行了巴勒斯坦群众游行集会和阅兵,纪念巴勒斯坦开展武装斗争十三周年。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亚西尔·阿拉法特点燃了场地中心的主火炬和其它十三个火炬,象征着庆祝活动的开始。他还检阅了巴勒斯坦革命武装部队,历时一小时。在检阅台上的还有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书记乔治·哈巴什、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总书记纳耶夫·哈瓦特迈赫和“法塔赫”中央委员阿布·杰哈德。检阅结束后,阿拉法特发表了讲话。他向团结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周围的巴勒斯坦群众致敬。他重申:“我们所寻求的是我们的权利”,“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的诚实的人们和革命者都站在我们一边。”
据新华社贝鲁特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亚西尔·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武装革命十三周年之际向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群众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巴勒斯坦人民要不怕牺牲继续进行斗争。
阿拉法特主席指出,巴勒斯坦革命者向全世界宣告:“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和作出什么牺牲,我们正在走向未来,走向我们的家园。”
他在谈到帝国主义阴谋时指出:“我们的敌人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危险的野心:他们希望这一地区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他强调指出:“但是我们阿拉伯民族要这个地区成为摆脱一切形式的压迫及军事、经济和政治占领的地方。”
他还指出说:“不管道路多么艰辛,只要有耐心,胜利就不远了。”他号召巴勒斯坦人民“要把枪杆子握得更紧”。


第6版()
专栏:

萨达特总统重申反对以在埃领土上保留移民点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八年一月八日电 埃及总统萨达特重申,埃及反对以色列在埃及领土上保留移民点。
萨达特在对今天出版的《十月》周刊发表的谈话中说:“我不会允许在埃及的土地上有一个以色列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军人。”埃及的一位官方发言人七日说,以色列继续推行在其占领的土地上建立移民点的政策,就是继续藐视世界舆论,严重违反国际法。


第6版()
专栏:

东德努力发展海运事业
据新华社柏林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努力发展海运事业,本国的远洋商船队不断得到扩大。一九五二年初建全国性的罗斯托克海运公司时,全公司只有一艘船令五十年、载重量一千二百五十吨的蒸汽货轮,仅能作近海航行。
现在,这个公司拥有总吨位为一百八十万吨的二百艘货轮,驶往世界各地数百个港口,年货运量达到一千三百万吨。
随着船队的扩大,本国港口建设逐渐发展。全国最大的港口罗斯托克港已经发展成为每年可以吞吐一千多万吨货物的综合性港口,沿码头建有专用的油管直通内地的化工企业。
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贸易。
近年来,来自苏联的粮食和石油供应急剧减少。由于拥有一支远洋商船队,便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美国进口粮食,从中东和世界其它地区进口石油,以弥补不足。


第6版()
专栏:

匈牙利利用劣质煤发电
据新华社布达佩斯电 匈牙利近年来利用劣质煤发电取得良好成绩。
匈牙利是个燃料缺乏的国家,煤的年产量只有二千五百万吨左右,并且其中相当部分质量较差。近年来匈牙利在劣质煤产区就地建立火力发电站,利用劣质煤发电,大大节约了优质煤和石油等燃料。
加加林火力发电厂是利用劣质煤作燃料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发电厂。它所用的煤每公斤发热量只有一千四百大卡,含灰量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含水量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这座火力发电厂目前每年可生产四十亿度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百分之十七,平均每两公斤劣质煤就可生产一度电。


第6版()
专栏:

保加利亚维丁化学企业利用本国原料
新华社索非亚电 据保加利亚通讯社报道,保加利亚维丁化学联合企业用国产原料代替一直靠进口的原料,每年可节约六十八万列弗的外汇。这个联合企业还通过采用新工艺,节约了国民经济所需要的三十吨高岭土。
另据报道,维丁聚胺纤维厂去年用国产材料代替进口材料,在近十个月中节约了十九万列弗。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保加利亚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本国的原料资源。去年,保加利亚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节约原料的活动。


第6版()
专栏:

神话与现实
——评苏联文学中有关非洲和中东题材的作品
靳戈
在苏联文坛上,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非洲和中东问题的文艺作品。如电影剧本《夜晚纪事》、中篇小说《尼罗河的传说》和《秘密活动》、短篇小说《六根圆柱》等,就是其中倍受苏联评论界吹捧的代表作,有的还得到勃列日涅夫集团的重金奖赏。
近年来苏联文学中大批非洲和中东题材作品的出笼,是勃列日涅夫集团反革命全球战略在文学上的一个反映。这些作品恣意歪曲丑化非洲和中东人民的革命斗争,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所谓苏联是民族解放运动“天然盟友”的神话,为勃列日涅夫集团对非洲和中东许多国家的侵略、干涉、颠覆、控制打掩护,以遮盖他们在第三世界的广大地区疯狂推行侵略扩张和霸权政策的狰狞面目。
这类标榜“真实地描写现实”的作品,在描写非洲和中东问题时却完全无视现实,对非洲和中东人民的革命斗争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把这一地区的革命形势描绘得漆黑一团。电影剧本《夜晚纪事》始终贯穿着夜晚的场面,以此印证当前的非洲仍然处于“茫茫的黑夜”之中,唯一曾在此进行“武装斗争”并被非洲人称为自己“希望”的革命领导人也已身负重伤,危在旦夕。中篇小说《尼罗河的传说》则把具有长期反帝反殖光荣斗争传统的埃及人民描绘成“疲惫落后”、“愚昧无知”。小说《秘密活动》和《六根圆柱》在大肆渲染地中海东岸一系列中东国家人民“无知”、“落后”的同时,还公然诽谤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战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是什么“难民”和“极端分子”。
非洲和中东地区广大人民,作为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和其他地区的革命人民一起,站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最前线。埃及、苏丹、索马里等国对苏联控制、颠覆阴谋的有力打击,扎伊尔人民反对苏联雇佣军入侵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的长期坚持,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斗争的不断高涨,有力地驳斥了苏联文学对非洲和中东人民的造谣、诽谤。勃列日涅夫集团利用文艺创作对非洲和中东地区革命形势的诬蔑攻击,只不过是他们对非洲和中东人民的极端仇恨和无比恐惧心理的反映。
苏联统治集团借文艺作品对非洲和中东人民的蓄意歪曲和无耻诽谤,包藏着十分险恶的用心。既然那里是如此“漆黑一团”,那里的人民又是如此“愚昧无知”,那还谈得上什么革命和解放?只好坐等莫斯科的光明天使来普渡那里苦难中的芸芸众生了。所以,这些苏联文学作品就自吹自擂地高唱苏联统治者的“国际主义援助”,把克里姆林宫打扮成是非洲和中东人民的“唯一救星”和“天然盟友”。在《夜晚纪事》中,原来是“一片黑暗”的非洲大陆,由于莫斯科派出的医生和记者的到达,“地面世界的阴影渐渐消失”,晨光普照大地,垂危中的非洲革命领袖也得救了。在《尼罗河的传说》里,作者借着描写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把苏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吹捧为给埃及带来“光明”和“新生”的“光荣使者”。《秘密活动》一面描写一九六七年中东六·五战争爆发前夕以色列和美国的一些幕后活动,一面吹嘘苏联统治集团是中东人民的“可靠朋友”,“用全部的声音支持了阿拉伯人”。《六根圆柱》借一位苏联“艺术家”到地中海东岸“访问”一处古迹的经历,集中描写主人公和苏联驻黎巴嫩的一个“外交官”如何帮助一位当地演员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者残酷凌辱的故事,并让黎巴嫩人民感恩戴德地去吻苏联的国旗。作者这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处理,无非是要人们相信,勃列日涅夫集团是中东被压迫人民的“救命恩人”,而中东人民也是“热忱欢迎”和“衷心拥戴”莫斯科新沙皇的到来的。
但是,神话毕竟是神话,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铁一般的事实。苏联统治集团在非洲和中东所干的一桩桩的罪恶勾当,无情地撕下了勃列日涅夫集团“天然盟友”的画皮。苏联御用文人坐在莫斯科的“创作宫”里奉命胡编什么“唯一救星”等等的神话越多越离奇,只能越加表明苏联统治集团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口蜜腹剑,表明他们比老牌帝国主义更狡诈,因而也更危险。
苏联文学中的非洲和中东题材创作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内容,这就是公然篡改历史,抬出老沙皇的亡灵为新沙皇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造舆论。这一点,在《六根圆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完全颠倒黑白,把十八世纪叶卡德琳娜二世为争夺地中海在中亚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对反抗异族统治的当地起义者的“军事援助”;小说还对老沙皇在那次战争中未能成为地中海及其东岸地区“完全的主人”惋惜不已。作者通过小说里一名苏联“外交官”的嘴,赤裸裸地狂叫中东“曾经可能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苏联当局特授予这篇小说以最高的奖赏——“列宁奖金”。这就再一次地表明勃列日涅夫集团真不愧是老沙皇的孝子贤孙。他们今天挂着“社会主义”的招牌,罩着“国际主义援助”的面纱,诡称自己是什么“天然盟友”,到非洲和中东地区大肆活动,正是为了完成老沙皇这个未竟之业,骑到这个地区劳动人民的头上,做那里的“完全的主人”。
但是,历史的发展毕竟不是以勃列日涅夫之流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反对苏、美两霸的世界革命潮流,正在非洲和中东土地上滚滚向前。“俄国佬滚回去!”的革命呼声越喊越响。苏联文学中非洲和中东题材的作品,将作为勃列日涅夫集团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阴谋的自供而遭到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唾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