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实际行动填写入党志愿书”
——记“雷锋式的女战士”高东丽
“党的女儿一身胆,死亡面前只等闲。为了解放全人类,粉身碎骨也心甘!”这是女战士高东丽生前写下的豪迈诗句。
高东丽同志,是北京空军某部通信营二连守机员。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地震中,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通报震情,壮烈牺牲在战斗岗位上。她用自己火红的青春,填写了一份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火花的入党志愿书。部队党委根据她生前的申请和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空军党委发布命令,授予高东丽以“雷锋式的女战士”荣誉称号,号召空军部队广大指战员向她学习。
一切交给党安排
高东丽是一九七三年一月入伍的。一个多月紧张的新兵训练快要结束了,几十名女战士都等待着分配。听说有的要分到医院学医,有的要分配到通信部门当守机员。高东丽的父亲在部队医院工作,自己在医院长大,从小就喜欢学医,要是能到医院当一名白衣战士,那该多好啊!可是,高东丽却被分配到通信连当守机员。了解她的战友为她表示惋惜,而高东丽说:“革命需要的工作我都爱,对人民有利的事我都干。”
紧张的技术训练开始了,高东丽刻苦地钻研技术。机上机下苦练接转电话的基本功,第一个参加了战备值班。
去年三月,高东丽所在的单位撤销了,领导找她谈话,告诉她调到唐山改行做医务工作。高东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可是,到了新单位以后,领导上又决定让她继续做守机员工作。她说:“我是属于党的,一切交给党安排。”她象过去一样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热爱,全部倾注在本职工作上。总机面板上一百八十个号孔,几十条迂回线路,首长姓名和所属部队代号、番号等几百个勤务符号,都要重新背记。高东丽争分夺秒地苦练本领,只用五天的时间,就掌握了新的守机勤务,又是第一个参加了战备值班。
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
高东丽说:“完成万里路,迈好每一步。培养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必须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
妈妈把自己穿过的一件旧呢上衣,送给高东丽上学穿,她不要,感到脱离工农子弟。高东丽的脸盆用了十多年,妈妈给她买了个新的,她不用,给破脸盆换了底,一直用到参军。
一件衣服,一个脸盆,看来多么平常,高东丽却把它和思想改造联系起来。但她并不满足这些,还注意到艰苦环境中去自找苦吃,自觉磨练。
一九七四年冬,高东丽和战友们参加了部队的长途拉练。途中她得了肠炎,领导和同志们看着她病弱的身子,深陷的眼窝,劝她回去治疗,她坚决不干。部队拉练到了大寨,高东丽一步步地往虎头山上爬着,两腿打颤,渐渐掉了队。副班长党伟荣看到她病成那样子,又感动又心疼地劝她别上去了。小高一听急了,说:“大寨是毛主席亲手树立的一面红旗,说啥我也要上去看看。”
拉练回到部队以后,高东丽不顾同志们的劝阻,拖着病弱的身子,坚持战备值班,直到晕了过去。同志们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她患了十二指肠溃疡。血色素从正常人的十三克,降到了六克,体重从一百一十多斤,降到了八十来斤。战友们对她同疾病作斗争,自觉磨练的精神十分钦佩。
长期考验是很有好处的
 一九七五年十月,连队党支部根据高东丽的一贯表现和要求,准备发展她入党。不料,高东丽刚刚填写完入党志愿书,支部又通知她,由于一个社会关系有待查清,对她的入党问题不能马上研究通过了。面对这个意外的情况,渴望加入党组织的高东丽,诚恳地向党支部表示:“这是组织对我政治上的关心和负责,我一定正确对待,经受考验。”在那些日子里,高东丽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严格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找出差距,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继续努力。
高东丽不仅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满腔热忱地关心和帮助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志。一天晚饭后,高东丽和同班战友徐爱平来到葡萄架下促膝谈心。徐爱平也在争取入党。这几天,当她知道高东丽入党没有被批准时,不免为她感到惋惜。说:“小高,你表都填了,怎么……太可惜了。”高东丽问小徐:“为什么是无产者,却不一定是一个共产党员?”徐爱平回答:“因为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高东丽接过小徐的话,语重心长地说:“党员的先进性就是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入党。只有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们每个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同志,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这一点啊!”
党的女儿心向党,党对女儿更关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指导员郭甫田找到高东丽,郑重地对她说:“你的社会关系问题,组织上已经弄清了,同意你加入党组织,要认真填写好入党志愿书。”这时,高东丽激动得两眼涌出了喜悦的泪花。
这天,高东丽就要入党的消息在全班传开了。午休时,和高东丽床挨床的徐爱平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本日记,翻开说:“小高,去年你给我谈了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党组织的问题,我记下来了,当时你说得多深刻呀!”高东丽看着小徐兴奋的神情,笑了笑说:“那个时候,我想得还浅。现在我觉得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光填一张表是不行的……我们要一辈子用实际行动填写入党志愿书。”
把生命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党的阳光雨露,火热的斗争生活,逐步锤炼了高东丽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的日记中,高东丽这样写道:“勇于做一名真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把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革命事业。”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她又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决心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处处想着革命,为人民勇于牺牲,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请看,高东丽是怎样实践她的誓言吧!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总机房里,灯光明亮,高东丽正在全神贯注地值班。
墙上电表的时针,指到了三点四十二分。突然,一道耀眼的白光,划过唐山市上空。闷雷似的响声“忽隆隆”传来。
机敏的高东丽,发现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以闪电般的动作,抓起三副塞子,疾速插入指挥所和作战部门的号孔里,向作战值班首长、航行调度和气象值班室振铃。
强烈的震波,猛烈地冲击着大地,总机房里悬吊着的日光灯急速摆动,桌子上的电扇和茶杯滚落在地……总机台震得上下剧烈颠簸,高东丽的座椅也随着一起一落!高东丽镇静自若,紧靠机台,又以闪电般的动作,接通了四个部队首长,一个陆军某师,一个二百多里外的空军机场的电话。
地抖楼摇,墙壁断裂,烟尘滚滚。高东丽用尽全力,抑制着身体的剧烈摇晃,又抓起一副塞子,插进通向首都北京的号孔。正当高东丽提起第十一个塞子插向塞孔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整个楼房倒塌了……
“高东丽!高东丽!”被压在水泥板缝隙里的同班战友李琼,大声呼喊着。
“高东丽!高东丽!”刚刚脱险的战友呼叫着,她们踩着倒塌的废墟,越过一道道断墙,不顾一切地向总机房的位置跑去。
战友们看到机关办公大楼塌平了,心情万分焦急,他们扒啊,扒!扒开碎砖瓦,掀开水泥板,终于看到了英雄的身躯:
高东丽神情刚毅,安详;一副耳机紧紧地戴在头上;左臂伸直向前,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仿佛要继续把塞子插向号孔;缠着塞绳的右臂,弯曲在胸前,仿佛还在扳动电键;被砸坏的椅子,仍然在她身下。她面前的总机,向前倾斜着,机板的号孔里,十个塞头齐刷刷地砸断在里面。
高东丽啊!你仍然保持着战斗的英姿!
一切都明白了:在你左边一米多处,就是敞开的窗户,只要一抬腿,踏上窗下的行军床,就可以从窗户跳出去;在你身后,不到一米远就是一张震后还基本保留完好的三屉桌,只要一闪身,就可以躲在下面;在你右边三米远就是房门,门外就是震后还保留很大空隙的走廊,你只要几步,就可以冲出门去。这三种情况,你都有生存的可能。然而,你没有这样做!你想的是首长和同志们的安危,你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你想的是把震情报告给北京,报告给党中央、毛主席……你履行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职责,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你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你以英雄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生命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场的战友们默默地凝视着、啜泣着……
同志们整理高东丽的遗物时,在她的挎包里发现了她从不离身的《毛泽东选集》和日记本。翻开她的《毛泽东选集》,发现一张书签,夹在《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中;翻开她的日记本,看到了她在七月二十七日,这光辉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写的一段话:
“是党哺育了我,是人民养育了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舍得一切。一个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毫不犹豫地为党献身。”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雷锋式的女战士”高东丽(油画)


第2版()
专栏:

胸怀凌云志 猛攻科学关
——记为大面积油菜高产作出贡献的油菜专家赖洪德的事迹
夏收季节,我们来到四川省油菜主要产地川西平原。今年,这里一百多万亩油菜又获丰收,总产和单产都比去年增加。在新都县马家公社,我们访问了对发展油菜生产作出重要贡献的油菜专家赖洪德。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打倒“四人帮”后,他领导的科研组劲头可大了,今年这一季油菜生产中新搞了十多个科研项目,有的已经初见成效。科研组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种植的大面积油菜试验田,亩产都创造了新纪录。
赖洪德是马家公社的贫农社员,现在担任第六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和科研组长。十多年来,他坚持科研活动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大面积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就主攻什么问题,努力探索油菜高产途径,有了成果就及时拿到大田中去检验、总结、提高。他的科研活动,促进了全公社、全县油菜生产的发展,对川西平原的油菜生产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群众亲切地叫他油菜专家。
赖洪德的科研活动是从培育油菜新品种开始的。
早在土地改革后不久,翻身做了主人的赖洪德一心要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贡献力量,便着手培育油菜新品种。由于当时单枪匹马,力量薄弱,连搞几年都失败了。后来,他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总结了前几年单枪匹马无成效的教训,搞科研的劲头更大了。他串连了几个队干部、老贫农和回乡知识青年成立了科研组,抓住当地主要作物油菜、水稻争土地、争劳力、争季节等矛盾,决定首先加以解决,力争油粮双丰收。
矛盾怎样解决?大家认为培育一种早熟、高产的油菜新品种是一条门路。这样,既可以为水稻生长腾出较多的时间,又可以提高油菜产量。赖洪德对当地的和引进的各个油菜品种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川油二号”、“川农长角”、“新都大粒”三个品种产量较高,但植株高大易倒伏,生长期长影响水稻插秧;另一个名叫“矮架早”的品种,生长期短,成熟早,植株矮能抗倒伏,但粒小,产量低。为此,他们采用前三个品种的混合花粉作父本,“矮架早”作母本,取长补短,进行杂交试验。
阳春三月菜花开,枝头上蜂飞蝶舞,赖洪德带领科研组成员在田间选株插牌,为杂交授粉做好准备。开始,大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赖洪德也难住了。
“菜花几时绽开?”
“花粉几时成熟?”
“蜂来蝶往,是不是已经授了粉?”
……
赖洪德想,科学是个严肃的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蛮干,一定要掌握它的规律。他请教专业农技人员,翻阅技术书籍,并努力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他每天从早到晚守在选定的植株旁,仔细观察油菜开花、授粉的情况,每天花开了几朵,几时开,几时谢,都详细记下来,作为搞科研的依据。他顶烈日、沐露水,废寝忘食,经过对整个花期的观察,终于摸清了当地菜花一般都在上午九、十点钟开放,开一会儿花粉就成熟了,雄蕊便自动授粉。因此,人工授粉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早了,花粉没有成熟;迟了,雄蕊已自动授过粉,再搞人工授粉就无效了。为了防止蜂蝶等外界的干扰,他们就精心地用纸袋把花套起来。
人工授粉是个细致活。他们为了给生产队节省开支,用竹片代替不锈钢夹子,用毛笔代替授粉器。他们弯着腰,抬着手,目不转睛地连续干两、三个小时,才授三、四朵。科研组有的成员性子急,不耐烦,开始人工授粉的第二天,索性就打了退堂鼓,不干了。
这件事,使赖洪德意识到育种必先育人。他向科研组成员讲了当地一位贫农的故事。这位贫农姓张,外号叫“张搬家”,对选育种子很有一套。解放前,他每年都要搞单穗选育,产量特别高。但高产并没有给这位贫农带来丝毫好处,相反,地主却趁机加租,交不起租就夺佃赶走。他先后被夺佃十多次,也搬了十多次家,最后贫病交迫,含恨而死。赖洪德语重心长地对科研组的成员说,现在毛主席提倡科学实验,号召我们科学种田,我们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为毛主席争气,为中国人民争光。
赖洪德带领科研组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一九六九年终于培育成功了早熟、高产的油菜新品种“丰收四号”。在大面积种植中,它比本地原来的“当家品种”产量高二成以上,成熟期早十天到半月,有效地促进了油粮双高产。这个新品种很快就在川西平原上推开了,后来又被河南、陕西、湖北、福建等十多个省引进。赖洪德所在的第八生产队,在成立科研组前的一九六二年,粮食平均亩产七百零三斤,油菜平均亩产四十斤;在培育成功和普遍推广了油菜新品种以后,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连年都在二千斤以上,油菜平均亩产四百斤以上。
科学的道路无穷无尽。赖洪德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丰收四号”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他已经在考虑另一个提高油菜产量的科研项目了,这就是“结荚满尖”问题。
油菜顶端一两寸不结荚,在有关植物栽培的书籍上,被认为是自然的正常现象。赖洪德想,如果能够让它“结荚满尖”,不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产吗?赖洪德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同科研组商量,大家都赞成打这场攻“尖”战。他们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具体分析,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应该是在田间管理上做文章。科研组一位老贫农回忆说:“解放前我做穷庄稼,肥料不多,积一点施一点,油菜开花了还在往田里上肥,结果产量比别人高,连植株上半部的荚子也都比较饱满。”这个情况对大家很有启发。于是,他们打破了当地油菜封行后停止施肥的常规,用科学方法巧施花期肥,使油菜在长达六十多天的分枝、开花、结荚、壮籽过程中,始终有充足的养料供应,顺利地解决了“结荚满尖”问题。这样,每亩油菜在同等条件下就增加了二、三十斤产量。
随着生产的发展,当地的三熟制面积迅速扩大,一部分油菜田的前茬作物由中稻变成了晚稻,油菜移栽的时间被推迟了。这又给赖洪德和他领导的科研组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迟栽油菜能不能高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赖洪德带领科研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他们把油菜的育苗期由三十多天延长到五、六十天,在苗床管理上,想了许多科学的蹲苗办法,防止老化。这样做的结果,把大田生长期缩短了,为迟栽油菜弥补了时间上的损失。他们根据农谚说的“万枝枝不如千秆秆”的道理,提高密植程度,每亩多栽一千到二千窝。这样,迟栽油菜虽然分枝减产,但主秆增多,结荚数量得到了保证。他们还针对迟栽油菜“冬发不足,春发不旺”的通病,在田间管理上狠下功夫,对底肥、苗肥、开盘肥、蕾苔肥、花期肥的数量、时间、种类作了合理安排,使之轻重相宜,浓淡适度,同迟栽油菜各个生长期的特点相适应。这一整套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迟栽油菜的高产问题,使亩产一般都在四百斤左右。一九七三年,中国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在武汉召开专业会议,赖洪德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运用辩证法,迟栽油菜夺高产》的科研报告,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扬。
十多年来,赖洪德和他领导的科研组先后引进、选育、培育了一百二十多个品种,成功地推广了七十多个;同时,在施肥、用水、防治病虫、栽培、管理、改进耕作制度,以及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赖洪德根据多年坚持搞科研的经验,写成了《油菜栽培》一书。打倒“四人帮”后,五十多岁的赖洪德精神焕发,重订了科研规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决心要培育出适应“三熟三高产”的、更加理想的油菜新品种,同时要把粮食亩产提高到三千斤以上。他说:“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我要学习和追赶湖南的李光庆,革命加拚命,为革命攀登科学高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