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保护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的一件大事
新华社记者述评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竞赛热火朝天,各条战线大治快上的大好形势下,江苏省最近在如东县召开了全省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会上表彰了在这三项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四百九十八个先进集体和三百六十二个先进个人,并且订出了今后的规划,明确这三项工作要更好地为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服务,为大治快上服务,为国民经济新跃进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省服务。
在贯彻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过程中,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究竟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这次会议也可以看出,这三项工作关系到保护和解放妇女劳动力,关系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对这三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认识是不断提高的,几年来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也还有少数同志认为,不抓革命方向偏,不抓生产少贡献,不抓计划生育翻不了天。说什么“产量不能上,书记不好当;计划生育上不去,书记还能过得去”,“现在革命生产这样忙,哪能顾得上生儿育女的事?”这些同志把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仅仅看成是少生几个、少病几个的问题,好象同当前抓纲治国、大治快上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是不符合实际的。
江苏省如东县的经验很说明问题。这个县的新光公社第十五大队一百五十名劳动妇女中,五年前因为孩子和家务的拖累,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正常出勤,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和各项政治活动。现在不一样了,学龄前的四十九名儿童都进了托儿所或幼儿班,妇女劳动力放心出满勤。去年冬天,大队的男劳动力都上了河工,在队的妇女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还开了一条几百米长的新垦河,进一步改善了大队的水利条件。近几年来,这个大队连年粮过千,棉过百,成了公社的先进单位之一。如东县由于几年来认真抓了这三项工作,去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千分之十点一三,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了千分之三点二五;妇女患病率比一九七○年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子宫脱垂病人百分之七十以上已经治愈或好转;婴幼儿入托率达百分之六十八,幼儿入班率达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妇女出勤率由一九七○年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全县每年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达四万人以上,为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事实有力地说明,把这三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抓好了,就能极大地振奋人民的革命精神,调动千千万万的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去夺取抓纲治国的新胜利。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要迅速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取得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就是使人口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文化大革命以来,江苏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一九六五年的千分之二十七点四下降到一九七六年的千分之十点零二,实现了周总理多次提出的要将人口增长率控制在百分之一的理想。特别是近几年来,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如东县为例: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六年中,这个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一点七,粮食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一,人口逐步做到有计划地增长,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零点五七。这样,人口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能够更好地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利于教育、劳动工资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安排,并且在发展生产、计划生育的基础上做到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逐步增加对国家的贡献。
如东县的实践还告诉我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决不是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改造人类,造就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一件大事。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胜利地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不断进行改革。必须看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会自动地轻易地消失的。在家庭、婚姻、生育问题上,男尊女卑、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旧传统观念,这些都是私有制的产物,又是为私有制服务的。过去刘少奇、林彪,特别是“四人帮”不断变换手法,利用这些旧思想的残余腐蚀群众,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着瓦解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批判刘少奇、林彪、“四人帮”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把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作为整个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决裂的同时,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这样就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妇女,过去是“刚出门,脚上好象拴着一根绳,小的哭,大的哼,学习不定神,劳动没得劲”;如今实行了晚婚和计划生育,办起了托儿所、幼儿班,男女分担家务,广大妇女出门放心,学习定心,人变年轻,干劲倍增,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顶起了半边天。同甸公社有一个贫农出身的妇女队长张福美,她把丈夫前妻生的两个女孩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自己不再生育,并动员丈夫做了绝育手术。当她母亲劝她生个亲儿嫡女时,张福美说:“现在是社会主义,我们的后代,应该是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不是一家一户的私有财产。阶级姐妹和我是一个根,她的后代,也是我的后代,都要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她待两个女儿似亲生,两个女儿也把她当亲娘。这件事在如东县被传为美谈。张福美的思想,在旧社会是根本不可思议的,它生动地反映了一个贫农妇女坚决地同私有制,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社会主义觉悟。
正因为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幼托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因此这个工作必须由党委亲自动手来领导。根据如东县的经验,党委要真正抓好这三项工作,必须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行动落实:一是列入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规划,作为抓革命促生产的一个内容,常议常抓;二是重要活动和关键问题的解决,书记亲自挂帅;三是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基层干部人人动手,同革命、生产一起,分片包干负责;四是各个部门都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议程认真抓,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为妇幼卫生和幼托工作尽到应尽的责任;五是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网和妇女卫生工作网、幼儿保育工作网,并且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如东县委的同志说,做到了以上五条,就叫书记挂帅,全党动手,真正解决了党委的领导问题。同时,必须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三项工作建立在群众自觉的基础上。


第2版()
专栏:

争时间 抢速度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访上海重型机器厂技术总负责人林宗棠
打倒了“四人帮”,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希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摩拳擦掌,誓为高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力量。林宗棠同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林宗棠同志是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副总设计师,现在是上海重型机器厂技术总负责人。二十多年来,林宗棠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为发展我国重型机械工业作出了贡献。他一见面就对记者兴奋地说:“我最近把《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连续读了两遍,毛主席在党的八大预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超过美国的伟大号召,使我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发表了意见。
速度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这是林宗棠在谈话中反复强调的思想。他说:“我常常在心里盘算,从现在算起,到本世纪末,还有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时间看起来好象很长,但如果不抓紧,一晃就过去了。时间不等人,我们要惜寸阴,惜分阴,要拿出最大的干劲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否则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就会被动。”
由于“四人帮”的破坏,耽误了不少时间,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林宗棠同志认为,是能够的。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干扰排除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在工业技术方面,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一段距离。但是,我们有八亿人口,有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有华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个一个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上建立我们的优势,随着局部优势的增加,我们就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总体上变劣势为优势,变后进为先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速度是比较快的。一九五八年,毛主席亲自批准搞万吨水压机时,我们连万吨水压机是啥样子都没有见过。当时,苏修专家说不行,刘少奇一伙也跟着大泼冷水,说是水压机的四根立柱要用几百吨钢水浇铸,要在万吨水压机上锻打,而中国还没有万吨水压机。当时,我们想,那么,世界上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又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我们不信洋教条,依靠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大打人民战争,只花了几年时间,就造出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使我国在自由锻造设备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今天,我们各方面的条件比那时好多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认真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后来居上
在谈到要不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如何学习外国技术问题时,林宗棠首先愤怒地批判“四人帮”的谬论和罪行。他说:“‘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谁要主张引进一点国外先进技术,他们就给你扣上‘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帽子。而他们自己却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外国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林宗棠认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讲辩证法,作具体分析。我们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目的是要增强我们自力更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后来居上。如果在外国人面前总是直不起腰,越看国外资料越迷信,越到国外考察越害怕,外国的东西,一点也不敢动,只是一切照抄,这种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但是,有的同志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对外国的东西一概加以拒绝,什么都要自己创造,都要从头搞起,要百分之百的中国货,为此,不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甚至试它一、二十年。这就谈不上争时间,抢速度,说不上多快好省。”
林宗棠说:“毛主席早就指出,‘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6—287页)到底那些要照办,那些基本照办,也要分析,看怎样做最有利。我们搞大型电站锻件时,有一个钢种选择问题。一种办法是自己从头搞起,要花很多费用和时间。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和电机制造部门一起,全面分析世界上目前最常用的钢种,选出最优者,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的适当的调整,马上投产,使用结果很好,用户非常满意。又如,有关部门急需一种大型钢管锻件。按照洋办法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要花巨额投资和一、二十年时间,才能进行生产。我们采用土办法,只用了很少一点投资和一年半时间,就造出了我们自己的大型钢管锻件,粉碎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封锁。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洋为中用,一个是土法上马,目的都是为了抢速度赶超先进水平。”
掌握基础理论,才能各显神通
“四人帮”及其在上海的余党,曾大肆攻击提倡重视基础理论的周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科技界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为此,我们请林宗棠同志谈谈掌握基础理论的问题。老林说:“从我从事技术工作的实践来看,基础理论是很重要的。基础理论掌握得好,工作适应性就大些。”
学习基础理论要花不少时间,会不会影响速度?林宗棠同志说:“我们搞工业技术的,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高。但是,一些基本理论还是要掌握的。否则,丢掉了基本的东西,去搞某一项专业技术,一时也能搞出来,看起来很快,但要进一步提高,有所创造发明,就比较困难了。算总帐,可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拖了时间。基础理论搞不清楚,干起工作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家怎样干,我们也只能跟着怎样干,亦步亦趋,等我们干出来,人家又向前进了,永远赶不上。基础理论搞清楚了,要达到同样的目的,方法可以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例如,我们搞大型电站锻件的热处理,国内一直沿用油淬工艺,锻件综合性能总是达不到先进水平。后来,我们成立一个三结合小组,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从基本理论上把道理弄清楚,然后发动群众大搞科学实验和技术改造,从钢种、工艺和设备等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只用了五十三天时间就造出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喷水淬火装置,用水淬工艺代替油淬工艺,大大提高了锻件的综合性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林宗棠同志今年五十岁了,最近刚动过胃切除手术,照理应该休养一段时间。但是,他闲不住。他说,我要学习大庆人的精神,要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为高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全部力量。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呼和浩特市采取多种措施
开展业余技术教育 培养各族技术人材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呼和浩特市重视开展工人业余技术教育,组织各族工人为革命学技术、学业务,积极培养各民族技术人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
几年来,在呼和浩特市委的领导下,市总工会和有关科技部门同“四人帮”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斗争,坚持举办了各种科学技术讲座、科技短训班、业余技术学校、工人业余大学,参加学习的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朝鲜等各族工人。目前,仅在七十五所业余技术学校和工人业余大学学习的各族职工就有五千五百多人。
训练班和技术学校开设课程从实际需要出发,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工人一面学习,一面搞技术革新,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又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各族工人通过学习,提高了技术水平,解决了生产中很多关键问题,有的工人还成了本厂的技术骨干力量,在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呼和浩特市炼铁厂的高炉沉淀池,过去每年清理一次,出动近千名职工,需要二十天时间,费工费时。后来这个厂有五名青年工人到工人业余大学学习,研究出新的措施。他们利用废烟囱、旧管子,造出一台真空吸泥机,每小时可吸泥三十立方米,实现了清理沉淀池机械化。呼和浩特市郊区农机修造厂设备不足,这个厂十名青年工人经过业余大学的学习,先后搞成了十几项革新项目,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一些关键设备,不仅满足了生产上的需要,还支援了外地。
据市总工会业余大学统计,三年来,各族学员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先后搞成了一百五十多项革新项目,对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都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不少项目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还组织起了电子、激光、焊接、铸造、刀具、木工等六个技术交流队,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全市工人业余技术教育。


第2版()
专栏: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解放军某部三五一六工厂机电车间的革新闯将为增添新设备积极努力。 本报通讯员摄
↑ 四川省石油总机修厂钻头研究室主任、共产党员邱伯堂(右一),先后设计、制造成功多种型号规格的钻头,为提高深井钻探速度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记者摄
→ 山东潍坊拖拉机配件厂青年工人周立亭为革命钻研技术,跟同志们一起,试制成功螺丝冲压机械手。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