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过去”与“未来”
其光
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欧安会贝尔格莱德续会上,苏修先生们却偏偏要把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只愿“着眼于未来”,反对“面向过去”。据他们说,“面向过去”就会“引入歧途”,就会形成对他们的某种“测验”和“审判”。
他们为什么如此害怕“面向过去”呢?因为一九七五年欧安会赫尔辛基会议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想当初,莫斯科多年苦心经营的欧安会刚刚开成,勃列日涅夫何等的得意忘形,“深为满意”,说什么会议引起了多么大的“期望和希望”。而到了贝尔格莱德会议前夕,西方人士认为,“对缓和的怀疑已经压倒了对缓和的期望;当初期望越高,如今失望也越大。”在贝尔格莱德会议揭幕后,勃列日涅夫出访法国,兜售“缓和”,碰到了规模巨大的抗议示威。巴黎群众高呼:“勃列日涅夫谈论缓和,却在准备战争!”法国报纸、电视台谴责勃列日涅夫是现代的“沙皇”。真是大煞风景,不堪回首!
欧安会被勃列日涅夫当作“缓和外交”的一大“成果”,现在莫斯科对之由“满怀信心”变成了担心“受审”。这表明“缓和”的景况,并非“不可逆转”,而是大大逆转了。究其原因,苏修这个反面教员自己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欧安会的掩护下,它在欧洲前线增加兵力,大搞实战演习,对西欧加紧间谍渗透活动。它接连制造安哥拉和扎伊尔事件,迂回包围扼杀西欧的战略意图越加明显。尽管苏修口称“和平”、“安全”、“尊重各国主权”,它却肆无忌惮地干着这种种罪恶勾当。这样,“缓和”作为新沙皇争霸世界的隐身术,也就反转来成了它的显身术。苏修先生们忧心忡忡,就是害怕别人回顾过去来“审判”他们。
不过,莫斯科牌号的“缓和”骗局虽然破产,勃列日涅夫之流还要“着眼于未来”,继续竭力玩弄下去。勃列日涅夫还在不断发表讲话,答外国记者问,接见各国驻苏外交使节,反复大念其“不”字经:苏联“不打算进攻任何人”,“永远不走侵略的道路”等等。他拍拍胸膛要保证“缓和”有“几十年的前途”,人类能够在“和平条件下跨入二十一世纪”。这个“缓和”骗局的专家,活象那种蹩脚的演员,眼看哄然退场的观众越来越多,焦急万分,口沫四溅,力图继续招徕观众。
一切懂得辩证法的人们,都是从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测知未来的。人们忘不了社会帝国主义出世以来的所作所为,也记得更远一些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就是在谈论“和平”声中走向战争的。希特勒曾经发誓赌咒:德国“并不想进攻别国”,“德国需要四十年到五十年彻底和平”等等。现今的勃列日涅夫学希特勒的腔调,学得多么维妙维肖!但是,历史决不会是简单的重复。当今世界人民的觉悟和力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大提高了。从赫尔辛基到贝尔格莱德会议期间西方反绥靖力量的迅速增长,说明勃列日涅夫之流“未来”的下场,是决不会比希特勒更美妙的。


第6版()
专栏:

不许苏修玷辱鲁迅
柏起 韦文朔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遵照毛主席的号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读点鲁迅”,作为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的思想武器。这又引起苏修的极端仇恨和恐慌。苏修一些御用学者、“权威”,秉承苏修叛徒集团的旨意,打着“研究”、“纪念”鲁迅的旗号,对我国人民学习鲁迅的热情大肆攻击和咒骂,另一方面则用修正主义观点,偷换鲁迅著作的革命灵魂。他们无耻地声称鲁迅是他们的“朋友”,诬蔑我们学习鲁迅、批判修正主义是“反苏”,是“违背鲁迅创作的全部精神”,等等。好大的帽子!但是,苏修老爷们妄图利用鲁迅的伟大名字欺世盗名,进行反华,他们的罪恶企图是绝不会得逞的。
不错,鲁迅生前对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确是怀有友好感情的。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新生事物,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在地平线上出现的时候,鲁迅就透过层层黑暗,看到“新世纪的曙光”,发出热烈的欢呼。随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又使他“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进而“增加许多勇气”。鲁迅从俄国革命的胜利,看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因此,鲁迅不顾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写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文章,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英勇捍卫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这一历史事实,能给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帮什么忙呢?
凡对鲁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鲁迅对苏联的友好感情,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定立场。当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发出阵阵狂吠,诬蔑无产阶级政权“残酷”、“黑暗”时,鲁迅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给予严正的回答:“俄皇的皮鞭和绞架,拷问和西伯利亚,是不能造出对于怨敌也极仁爱的人民的。”因为“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寥寥数语,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平等”、“博爱”的谎言,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鲁迅还写道:“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为了将来的无阶级社会吗?只要你不去谋害它,自然成功就早,阶级的消灭就早。”他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手段,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苏修叛徒集团是怎样对待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革命人民须臾不能离开的“护身的法宝”的呢?自从赫鲁晓夫上台以来,他们日甚一日,变本加厉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大肆鼓吹“议会道路”,用所谓“全民党”代替无产阶级政党,甚至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灵魂写进党纲。勃列日涅夫集团还在最近出笼的所谓“新宪法”里,公然以“全民国家”彻底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无耻背叛行径与鲁迅对它的英勇捍卫的立场,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
苏修在引鲁迅为“友”的时候,还振振有词地说:“鲁迅是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的确,鲁迅曾经相当重视过十九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十月革命后,他更注意苏维埃文学的研究和介绍。但鲁迅是一个以文学为战斗武器的革命家。严格区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分清敌友、爱憎分明的原则,贯穿着他的外国文学活动的始终。十九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引起鲁迅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阶级压迫和对抗,鲁迅从中看见了“下层社会的呻吟和叫唤”,“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鲁迅的同情和支持完全在被压迫的俄国下层人民一边。伟大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鲁迅之所以热情介绍苏联文学,一方面是作为研究、了解和学习俄国革命经验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为了将获得解放的“被压迫者”的“高兴来分给中国人”。然而,今天在勃列日涅夫集团严密统治下的苏联,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革命者忍无可忍,从地下发出了“重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口号。如果鲁迅健在,看到今天苏联重新出现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这种对立,又一次听到“下层社会的呻吟和叫唤”,他肯定会不惜笔墨,象痛斥当年的老沙皇那样,来痛斥苏修这伙罪恶昭彰的新沙皇!
鲁迅战斗的一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同情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和揭露侵略罪行。新沙皇和老沙皇一样,把“俄国的世界霸权”当做“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而且野心更大,干的也更凶。他们已经完完全全接了老沙皇的班。对老沙皇旨在侵略的“武功”深恶痛绝的鲁迅,会容忍这种挂社会主义之名,而行帝国主义之实的侵略行径吗?绝对不!
鲁迅说得好:“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它的奴才之外,那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现在我们看到,堕落为社会帝国主义的苏修叛徒集团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所作所为,哪一点不和鲁迅“创作的全部精神”背道而驰!这样一伙叛徒居然装模作样,也来“纪念”鲁迅,称鲁迅为“友”,岂不是对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莫大玷辱吗?
鲁迅是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朋友,绝不是苏修叛徒集团的朋友;是苏联被压迫人民的朋友,绝不是苏修新沙皇的朋友;是各被压迫民族的朋友,绝不是社会帝国主义的朋友!今天,我们重温鲁迅的“创作精神”,对苏修叛徒集团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奴役苏联人民和各被压迫民族的罪行增添了无比的仇恨。我们学习鲁迅,反修防修,正是对鲁迅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苏联人民的支援。我们要象鲁迅那样以韧性的战斗精神,将反修斗争进行到底!让苏修叛徒们去恨,去骂,去狂叫吧,历史将无情地嘲笑和审判这伙倒行逆施的叛徒!


第6版()
专栏:亚非拉反帝反殖史话

多洛雷斯的呼声
李春辉
七月三十一日,是“墨西哥独立之父”米盖尔·伊达尔哥为祖国独立慷慨就义一百六十六周年。他的事迹今天在墨西哥和整个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霸的斗争中,仍然闪耀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消灭伽秋平!”(注)这是伊达尔哥在多洛雷斯发动独立运动时候领导群众高呼的口号,也就是墨西哥革命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的呼声”!
从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三百年间,中、南美洲大部分地区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而墨西哥是西班牙殖民者在这个地区最早发号施令的中心,遭受极为残暴的统治。到了十九世纪初,墨西哥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阶级仇民族恨发展到顶点,革命一触即发。
一八○八年,伊达尔哥参加了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克雷塔罗城爱国者的组织。一八一○年,他们派人到全国各地联络,并准备于十二月八日宣告独立。伊达尔哥还试图说服一些军官倒向革命,但因叛徒告密,西班牙殖民政府下令逮捕爱国者。
伊达尔哥于深夜得知这一消息,决定提前起义。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当夜冲开监狱,释放了被殖民者拘禁的囚犯,又逮捕了当地的西班牙人。黎明时,他在多洛雷斯村敲响了教堂的钟声。当附近的印第安人集齐后,他登上讲台,告诉他们打倒伽秋平和拿起武器的时刻已经来到,并向他们大声疾呼:“你们愿意成为自由人吗?你们同意夺回三百年前被这些可恨的西班牙人夺走的我们祖先的土地吗?”人们同声回答:“绞死这些西班牙强盗!”伊达尔哥就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消灭伽秋平!”于是,这激动人心的“多洛雷斯的呼声”,便成为发动起义的动员令。广大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独立运动立即风起云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伊达尔哥的号召及其战友们的领导下,革命进展非常迅速。饱受殖民压迫、苦难深重的印第安和墨斯提佐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以及一部分土生白人和知识分子,都纷纷投入革命行列。他们手持棍棒、大刀和大斧,沿途夺取了大庄园主的粮食和牲口,杀死或逮捕那些民愤极大恶贯满盈的大庄园主、大官吏和大商人。起义者为了广泛地满足劳动大众的愿望,除了提出反对西班牙的殖民压制以外,还进行了重大的社会改革。伊达尔哥下令释放奴隶,废除印第安人的贡税,宣布旧有的一切有关司法文件、记录、契据和讼诉案件等完全无效。此外,他还宣布将一切从印第安人非法夺取的土地,归还给印第安农村公社。
正因为伊达尔哥采取的措施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社会经济要求,起义军发展很快,不久就达到八万多人。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起义军。几个星期之内,起义部队所向披靡,席卷了整个墨西哥北部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并逼近首都墨西哥城。
但是,正当革命形势大好之际,起义军没有迅猛攻城,这就给敌人以喘息反扑的机会。而伊达尔哥在率领部分起义军继续英勇战斗中,中了叛徒的埋伏不幸被俘。一八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这位为墨西哥人民所热爱的革命领袖慷慨就义。墨西哥人民为了纪念这个为革命牺牲的伟大战士,称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把他发动起义的九月十六日这一天定为墨西哥的独立节。
注:“伽秋平”指在宗主国出身的西班牙人,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特权阶层。(附图片)
墨西哥壁画:为墨西哥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米盖尔·伊达尔哥。


第6版()
专栏:

外国谚语
(朝鲜)*疯狗眼里只有棍棒。*纵火者喊救火的声音往往比谁都高。*不伤虎皮难捕虎。*熟路也要打听着走。*深水鱼多。*近路不走也会感到长。*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过不去的河流。*最困难时,才见真正友谊。*青蛙常常忘记自己过去是蝌蚪。*滚动的石头永远不长藓苔。


第6版()
专栏:

埃及金字塔见闻
王荣久
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也是埃及的象征。
在埃及尼罗河沿岸,今天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遗址近八十座,它们都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庞然大物,给人以一种神秘之感。这些金字塔犹如篇幅浩繁的“史书”,蕴含着人类古代文明的奥秘,显现出悠久岁月的容貌。
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差不多都想去看一看金字塔的景象。去年六月的一天,我们就是带着一种好奇而又神往的心情,来到埃及首都开罗西郊,参观了金字塔。车出开罗,公路尽头,仿佛出现了另一个世界:繁华喧闹的街市被茫茫无际的黄沙所代替;空气也象经烤炉加热过一样,扑到脸上,使人感到灼热难受。我们先站在高处远看,金字塔的巨影矗立在一片沙海之中,塔的周围依稀可见的人和骆驼看起来象是一些移动的黑点。再走近一看,这里共有大小不等的三个金字塔,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其中名为“库孚”的金字塔最大最高,亦称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代表作。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库孚王的陵墓,塔基底部有二百三十米见方,走一圈近一公里。塔高原为一百四十六点五九米,经过长年剥蚀,现在高为一百三十七米。据估算,整个塔共用了二百三十多万块每块重达两吨半的石料,其中最大块的石料约重十六吨。而且,建筑工艺水平相当高,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物。当我们顺着几乎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埋葬国王的墓室时,看到四壁的石块加工细致,合缝严密,简直要想插进一根针去也很难。
看了金字塔,再环视一下周围的不毛之地,人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远在上古年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么建成的?现在的说法不一,有的合乎情理,有的近于神话。埃及朋友说,当初是利用尼罗河每年涨水时,从上游阿斯旺地区把石块运来。砌好一层后在四周堆上沙土,再把石块搬上去砌第二层,以此一层层一直砌到顶端。这样,周围的沙土堆就是一座大山了。可以想象,单是最后把这个沙山搬掉,就得动用多大的人力物力。还有一种说法是,周围堆的不是沙土而是盐和硝石,完工后,放尼罗河水把盐和硝石溶掉,塔就露出来了。不管怎么说,四、五千年前,既没有汽车,又没有起重机、推土机,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大石头开采出来,运到这里,再垒起来,那必然是要驱使几十万的奴隶,用几十年(据说是三十年)的时间,流无数的血和汗才办得到的。为了给一个死去的帝王建造寝陵,要有多少奴隶陪葬在沙漠中啊!
到了晚上,这里还有一种“声光”表演。寂静的夜空下各种颜色的灯光照耀着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忽明忽暗;扩音器放送着金字塔的“独白”,讲述着古代埃及的历史,告诉人们当时尼罗河畔的繁荣景象,模拟着鼓乐齐鸣、人声鼎沸的庆典,最后是古埃及帝王法老王的葬礼。人们看了这种声光配合的表演,不能不赞叹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创造了多么灿烂的文化。
金字塔是历史的见证。没有奴隶们的劳动,哪里可能有什么金字塔。鲁迅先生说得好:“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古埃及的帝王们想通过金字塔使自己万世不朽,但真正不朽的却是奴隶们的劳动和创造成果。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卑贱者最聪明”,这是何等千真万确。


第6版()
专栏:

熊外婆穿上花衣裳
——拟阿拉伯儿歌
石河金花黄,银花亮,熊外婆穿上花衣裳。多时髦,多漂亮,摇着个“和平”银铃铛。走一走,晃三晃,“交际舞”跳得多么棒。“缓和曲”,哇哇唱,滴血的爪子袖里藏。老鼠药,拌砂糖,“友谊”的蜜饯请你尝。东瞧瞧,西望望,口水流到那下巴上。串油田,钻海港,看准了机会就伸掌。四处跑,昼夜忙,熊外婆真是“热心肠”。不受骗,不上当,撕下它外衣露本相。拿起棍,举起棒,叫它那脑袋开天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