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这里刊登的几篇报道,反映了医疗卫生战线的新气象。这些医务工作者能够做出这样显著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过去,由于“四人帮”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卫生工作也受到干扰和破坏。现在,打倒了“四人帮”,卫生战线有希望。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认真学大庆,学大寨,学雷锋,一定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编者
在病房象在家里一样温暖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四病区青年护理小组,是由七名女青年组成的,负责全病区骨科、泌尿科和普通外科等五十四张床位的护理工作。
开始时,有些病员不大相信她们这些“小辫子”能做好护理工作。一位患有严重肾盂积水的病人,一定要老护士给打针。这个青年护理小组牢记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以深厚的阶级感情对待这个病人,主动和他拉家常,问寒问暖;帮他擦身、翻身,给他喂饭喂水。终于取得了病人的信任。
外科四病区的重病人比较多,护理任务很繁重,特别是遇到一些生活上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护理人员还要给他们端盆、倒尿。不满二十岁的小叶,初次给病人揩大便时,是硬着头皮,屏住呼吸去干的。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及时教育她们学习雷锋的革命精神,做人民的勤务员,并派老护士对她们进行言传身教。老同志的模范行动,使青年护理小组成员受到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一次,一个患末梢动脉栓塞症的病人,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青年护理小组就轮流给她喂饭,擦身,倒便盆,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
为了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病员的心坎上,这个青年护理小组十分重视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她们根据病员的具体情况,组织读报,学习文件,并在病区内办起学习园地,宣传大好形势,表扬好人好事,介绍防病治病基础知识。许多病员感到在病房就象在家里一样温暖,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青年护理小组的同志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为了更好地为病员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岗位责任、交接班、消毒隔离、病房管理等制度;对发药、测量体温、查对和执行医生嘱咐等工作,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并且恢复了三级护理、巡回护理、基础护理制度。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对工作最认真的人”
祁大贞同志是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的护士。她做护理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学习业务技术,仅两年时间,就学会了护理产妇和婴儿的一套本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成了医生的好助手。
祁大贞说:“医生和护士的分工虽然不同,但为人民健康服务却是一样的,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切实把工作做好。”
一天深夜,一个产妇刚从临产室送进病房,面色苍白,血压明显下降。是分娩时出血过多吧?可是,祁大贞查看记录,并无病情异常的记载。她详细询问病人,也没找到答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祁大贞守护在这个产妇的床前,仔细观察。根据对病人的症状反复分析,她认为产妇血压明显下降,很可能是产后出血所致,而血液积聚在宫腔内,又使这种症状一时不易发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产妇的生命就有危险。她立即把自己观察的情况和分析意见,向值班医生作了汇报。经过值班医生检查,病人果然是宫腔内积血。经过及时抢救,产妇很快转危为安。
祁大贞平时对护理工作十分认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给自己规定:当天的事情不做完不下班,病房来了危重病人不下班,接班的同志不到不下班。每天下班后,她把一天的工作一件件地过“电影”,看看哪些事情处理不妥,哪些事情没有做完。今年二月的一天,她回到家里刚端起饭碗,猛地想起下班前没有在一个刚做手术的病人的住院牌上做记号,便立即赶回病房,认真地补上了记号,又向值班的同志作了交代。
通过揭批“四人帮”,祁大贞对毛主席的卫生路线有了新的认识,对工作更加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更加严格。她担任护士以来,从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领导和同志们都夸她是“对工作最认真的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大兴安岭的好医生
在山峦起伏的大兴安岭南麓,有一个二百多户人家的山村——黑龙江省鄂伦春自治旗甘奎公社乌鲁布铁大队。这里居住着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六个少数民族。沈阳部队五十三医院热情帮助这个地区开展卫生保健工作,为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医疗队在乌鲁布铁大队各族人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地区容易发生腰腿病、气管炎、痢疾、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医疗队的同志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向各族人民群众宣传预防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识,帮助制订各种有效措施。鄂伦春族群众解放前过的是游猎生活。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们搬出深山老林,住进了新建的砖瓦房。为了协助大队党支部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年过半百的董丁夫副院长带领医疗队挨门挨户地向各族人民反复讲爱清洁讲卫生的重要意义,并且亲自动手,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八十多户鄂伦春族每户修了简易厕所、水井和排水沟,还为各家各户修建了猪圈。在医疗队的带动下,全大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刚入学的少年儿童都行动起来,大搞室内外卫生,对做好防病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一次,一个鄂伦春族小孩发烧,打了一个疗程的青霉素还不见好转。医疗队怀疑是肺结核,但是当时没有透视机器,不能最后确诊。放射线技术员连夜赶回医院背来透视机器。经过半个多月全大队普查,又发现几个患者,医疗队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了这种疾病的蔓延。去年秋天,这个大队各族社员要到四十多里远的山里收割小麦。医疗队同志想,秋季这里白天和夜晚温差比较大,容易发生流感,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为此,医疗队派出一个小组跟随社员进山,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把自制的感冒汤烧好送给社员群众喝。由于预防工作做得细致,去年秋季流感没有发生。(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矿山要大上 医务要跟上
说起河北省邯邢矿山局尖山铁矿医务所青年业余巡回小分队,矿工们总是热情地称赞他们是“大打矿山之仗的好配角,活跃在矿山第一线的红医队”。
今年年初,尖山铁矿党总支提出了“奋战三年,矿石产量翻一番”的规划。“矿山要大上,医务要跟上”。矿医务所的医生和护士通过学习、讨论,决定从全所十位同志中,抽出七人组成巡回医疗小分队,送医送药上山,为钢铁大上多做贡献。小分队成立后,不管是白天夜晚,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持战斗在大打矿山之仗的第一线,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职工的心坎上。
干矿山活,经常和石头打交道,矿工们碰个口子擦层皮,是常有的事。一次,修理工李三龙在抢修电铲时,因用力过猛,手背碰在铁板上,擦掉了一块皮。为了把电铲尽快修复,他坚持干下去。巡回医疗小分队队员王吉祥听到这个情况后,立即翻越一道深沟,跑一里多路赶到现场,细心地给李三龙进行了包扎。
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小分队的同志深入调查,掌握病情,建立了一个“活帐本”。全矿六百多人,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们都了如指掌。给每个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了“病历卡”。谁有什么病,什么时候爱犯病,他们都记在心里,根据病情,定期巡诊。一次,连续两天阴雨连绵,小分队队长张新民没见到老工人马从理上班。他想,老马准是风湿性关节炎病复发了。于是,他带上银针、火罐来到老马家。这时,老马正躺在床上,看到小张来了,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这时犯病了?”小张笑笑说:“这两天又潮又湿,你这病还有不犯的!”说着,就给他扎针,拔火罐。经过十天的治疗,老马恢复了健康,重返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岗位。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王杰精神鼓舞下
——记共产党员李彦清的事迹
十二年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为了掩护十二名阶级兄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壮丽颂歌。
王杰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千百万人民,更教育和鼓舞着被王杰掩护了的阶级弟兄。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当年被王杰掩护下来的十二名民兵之一,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原班长、共产党员李彦清同志的事迹。
“危险!我来!”
一九七三年五月上旬,李彦清应邀来到邳县戴庄公社李圩大队民兵营帮助搞地雷训练。
半个月训练过去了,五月二十一日,就要进行实爆训练了,李彦清细心地检查了二十个地雷的安全设施,然后让民兵战士依次发雷。轰……轰……轰……十六声巨响在山间回响,战士们脸上泛起了胜利的笑容。第十七个进行实爆的是民兵新战士胡秀玲。她埋雷完毕返回观察位置后,训练场上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寂静,五秒钟、十秒钟过去了,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雷区仍无动静。胡秀玲整整装束,准备去排哑雷。此时,负责指挥训练的李彦清,眼前闪过王杰奋不顾身扑向炸点的壮丽场面。他一把拉住胡秀玲,喊道:“危险!我来!”一个虎跃跳起,冲向雷区。
“轰”的一声巨响,地雷意外地爆炸了,民兵战士们一齐涌了上去。他们从血泊中将李彦清轻轻抱起,呼唤着李彦清的名字,滴滴泪水落在李彦清的脸上。
“毛泽东思想的光芒照在心里”
三天之后,在县人民医院里,经过医务人员的抢救,李彦清暂时苏醒过来了。他用微弱的声音关切地询问:“同志们伤着没有?”说完又昏了过去。半个月之后,李彦清才知道自己已经双眼失明,面部严重损伤,脑子严重震荡。
一个青年双眼失明,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今后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李彦清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
战友们来看他,给他读毛主席的书。
县委、县武装部的领导来看他,勉励他向王杰学习。
地委、军分区的领导来看他,给他送慰问信。
毛主席的教导,英雄的榜样,战友的关怀,领导的勉励,极大地鼓舞了李彦清。他艰难地坐起来,想起了曾在笔记本上写下的誓言:“发扬王杰同志革命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他决心学习王杰的革命精神,做到身残志坚。
五个月的医院生活结束了,李彦清回到家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双眼失明,分不出东西南北,分不出白天黑夜,过去住惯的家,现在一走动,不是碰脚,就是碰头,加上剧烈的脊椎疼、头疼不时袭来,李彦清的身体处在极度的虚弱之中。他又难过,又急躁,要象王杰那样生活和战斗,从哪儿迈出第一步呢?
李彦清伸手碰到了王杰同志为地雷班学习毛主席著作亲手制作的小油灯,心里一下子亮堂了:王杰的成长不就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吗?现在,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要让毛泽东思想的光芒照在心里。
不久,县武装部领导给李彦清送来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他一把把收音机抱在怀里,热泪盈眶,无比激动地说:“现在,我离北京、离毛主席可近了!”
从此,收音机成了李彦清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武器。他不顾身体虚弱,每天按时收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节目,尽管脑震荡造成了记忆力严重衰退,他还是把一些重要内容熟记、硬背了下来。看到彦清蜡黄的脸色,他爱人心疼地说:“彦清,歇歇吧,等身体好了再学!”他说:“我一听到毛主席的教导,心里就象点了一盏灯,多温暖,多亮堂啊!”
听到毛主席发出关于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伟大号召,李彦清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决心拿起笔来参加战斗。但是,第一篇文章写完后,谁也看不懂:字不成字,行不成行,许多笔划重叠在一起。但他并不灰心,他让爱人、孩子把着手教,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经过了无数次磨练,终于写出了第一篇文章。送到县广播站,被采用了。听到广播,李彦清象过去听到地雷的爆炸声那样兴奋:我又有一种武器啦!从此,他拿起了这个武器,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李彦清负伤后,党和人民每月给他一笔残废金。党和人民关心自己,自己就坐享其成吗?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李彦清想起了王杰的话:“革命就是我的理想,斗争才是真正的幸福。”他下定决心:我虽然没有了双眼,但还有一双劳动的手,我要用双手继续为人民服务。他在本子上艰难地写下这样的诗句:“身残志不残,革命永向前,王杰两不怕,时刻记心间,只要气还喘,就要拚命干。”
一天,他听说队里打算到县城去买些秧绳,马上就找队长说:“队长,甭买了,我来搓!”
搓绳子,过去他只星星点点地干过,这次刚搓了半天,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还搓吗?继续搓!第一天下来,尽管累得腰痠背疼,也只搓了十来米长,还粗细不匀。怎么办?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决心坚持搓绳子。绳子搓得匀了,也搓得快了,每天由十几米搓到几十米,由搓两股绳到搓三股绳,由搓细绳到搓粗绳。几年来,他一共搓了一万九千多米绳子,不但满足了队里栽秧、水利、打苫子用绳,全队六十多户社员的井绳、筐绳、软床绳,也有一大部分是他搓的!
一九七六年春,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张楼公社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李彦清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华国锋同志的报告,决心为学大寨作出贡献。
五月初夏,栽秧正忙,李彦清让孩子领着,向秧田走去。“彦清来拔秧了!”乡亲们看他迈着蹒跚的脚步走来,心疼地劝他,不让他下水。他不顾大家的劝阻,挽起裤管下了田。拔秧是个细致活,既要剔除杂草,又要拔得齐、洗得净,这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困难是很大的。李彦清经过反复实践,摸出了杂草的特点:稗草根长杆子硬,小草根短杆子软。他就根据这些特点剔除杂草。中午,别人都回家吃饭了,他坐在树下吃干粮。还不到上工时间,他又下了秧田。下工了,大家数了数他拔的秧,竟有三百五十把。看着那一把把又干净又整齐的秧苗,谁会相信这是个双目失明的人拔的!
转眼秋收到了,李彦清为迎接秋收,早做好了准备。他紧握镰刀,又加入了秋收的行列。不知道多少次割破了手,也不知道多少次绊了跤,但闻着那浓郁的稻谷香,想着那将向国家交售的丰收粮,李彦清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深情地对大家说:“离开党的工作最痛苦,能用自己的劳动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在揭批“四人帮”的战斗中,李彦清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生产队开批判会,他打头炮;学校开批判会,他应邀去发言。劳动之暇,他挥笔写稿,批判“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罪行。半年来,他写了二十多篇批判稿。他说:“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怎样说,咱就怎样做,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指向哪里,咱就打到哪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右图:青海省人民医院举办学习班,培训藏族赤脚医生,为农(牧)业学大寨,发展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一五八医院医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医疗护理制度。这是护士在交接班时按照医嘱发药。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