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大城市鸡蛋可以加快实现自给
——从复兴大队半机械化养鸡场得到的启发
麦收前夕,记者来到潮白河畔,访问北京市顺义县城关公社复兴大队的半机械化鸡场。在一个三百五十一平方米的产蛋鸡舍里,有两排三层的鸡笼。每排鸡笼阶梯式地排列着,每笼饲养来航产蛋鸡四、五只。螺旋输送机把鸡舍外饲料塔内贮备的饲料,分别送入电动喂料车的六个加料斗内,由喂料车均匀地撒在饲槽里。鸡要饮水,把嘴伸向笼顶上的乳头式饮水器,水就自动流出来;鸡嘴离开,饮水器自动关闭。整个鸡舍,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适宜鸡产蛋的湿度和温度。鸡笼下面有一条刮粪沟,自动刮粪板把鸡粪刮到鸡舍外的积粪池中。由于有了这些设备,在伏天或数九天散养鸡不生蛋的时候,这里的鸡继续产蛋。大城市蛋品可以逐步自给
这几年,“四人帮”对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干扰、破坏是严重的。他们恣意给社队集体养鸡和社员家庭养鸡扣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帽子,把商业部门收购蛋品诬蔑为“业务挂帅”,把在大城市郊区发展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养鸡诬蔑为“唯生产力论”,使蛋品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上“四人帮”对交通运输的破坏,大城市蛋品供应一时紧张起来。
粉碎了“四人帮”,思想大解放。许多干部和贫下中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城市的郊区能不能办一些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养鸡场,加上社员家庭养鸡,争取在三年内大见成效,初步做到蛋品自给?他们说,办好这件事,肯定困难不少。但是,在华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按照毛主席、华主席关于发展畜牧业和实现机械化的指示去办,是可以逐步做到的。
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复兴大队已经在上级党委领导、支持下,顶着“四人帮”的棍子,发动群众,兴建了这个能饲养五千只产蛋鸡的半机械化鸡场。这个鸡场于一九七六年五月三日动工,到七月十四日建成,用了大约七十天时间。七月十四日放进六百只产蛋鸡,八月份和十一月份又放进四千多只产蛋鸡。今年年初,淘汰了近千只老鸡,现在共饲养产蛋鸡四千多只。每天平均产蛋二千五百个,约三百斤左右。今年一至五月份,向国家提供商品蛋三万一千多斤。到了六月份,产蛋率逐步上升,六月九日上升到二千六百个以上。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平均每只鸡每年产蛋十五斤,这个鸡场一年就可向国家提供商品蛋七万斤左右。据有关方面估计,要初步满足有五、六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鲜蛋的正常供应,有六百个复兴大队这样规模的半机械化鸡场就基本可以了。
看来,创办大队半机械化集体养鸡场,是使大城市蛋品逐步自给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加强领导,凡是有条件的地方,上下动手,依靠贫下中农,依靠城市工人阶级和科技人员,总结和逐步推广类似复兴大队这样半机械化养鸡场的经验,加上举办国营机械化养鸡场和支持社员家庭养鸡,就可以加快实现大城市的蛋品自给。半机械化鸡场有很大的优越性
复兴大队建起这个鸡场后,每天可积鸡粪一千斤左右,和上杂草、玉米秆等沤肥,便成了含较高磷、钾等成分的优质肥料。一年的鸡粪,可给全大队每亩耕地施三车鸡粪肥。增加了这一肥源,可以增产更多的粮食。今年初春,北京地区连续低温、干旱,施了鸡粪的米大麦,估计每亩比没有施用这种肥料的增产百分之十到二十。复兴大队干部群众喜笑颜开地说:“办半机械化养鸡场,拿出一批粮食喂鸡,划得来!”有了鸡场这个肥料基地,用化肥少了,减少了生产费用,又多打了粮食。
复兴大队的鸡场,可以一年四季比较均衡地向国家供应新鲜蛋品。散养的鸡,产蛋受季节限制,供应不均匀,有明显的淡季与旺季。在旺季,国家要冷藏一部分鲜蛋,难免损耗一些。收购社员家庭的鸡蛋,中间经过的环节多,坏、碎、变质、损耗较大。大队半机械化鸡场产的蛋,可当天供应城市,减少了中间的周转损耗。半机械化鸡场能够推广吗?
建设这样一个鸡场需要多少资金?复兴大队半机械化鸡场设备部分花了二万五千元,加上建筑用材、人工等开支,共五万元左右。其中设备费的百分之六十五,是县里借给他们的。如果建设五十个这样规模的鸡场,设备投资要一百二十五万元。这些鸡场建成后,一年提供的商品蛋可占北京市正常需要量的十二分之一以上。同样数量的商品蛋假如从外地调来,仅商业损耗就近一百万元。
这个养鸡场的全套设备,都是由本县所属工业等部门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共用钢材一万一千多公斤,铁板五百五十公斤,木材三十立方米,砖十万块,水泥十吨,红瓦一万块。这一事实告诉人们:一个顺义县的工业力量在短时间内就提供了复兴大队的半机械化鸡场的全套设备,一个大城市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依靠全市的力量充分利用下脚料,组织各方力量进行会战,是有条件更快更好地设计、制造出一批半机械化养鸡设备的。
养这么多鸡,饲料怎样解决?复兴大队产蛋鸡用的饲料中,玉米占百分之四十三,大麦占百分之二十,麦麸占百分之八,高粱占百分之五,花生饼占百分之十,豆饼占百分之五,叶粉占百分之二,鱼粉占百分之七。此外,还有部分食盐、骨粉、贝壳粉、石粉、维生素添加剂等辅助饲料。其中玉米、大麦等粮食占百分之八十五。养五千只产蛋鸡,每天喂饲料一千斤左右,一年需要饲料三十六万多斤,其中粮食三十万斤左右。养鸡用的粮食主要从公社、生产大队增产的粮食中解决。各种奖励粮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鸡场初办时,县、社适当借一点饲料粮,加以扶持。复兴大队采取开河滩荒地等措施,争取今年做到饲料粮食全部自给。
据调查,顺义县全县的大队,在正常年景下都有余粮。一个每年有四、五十万斤余粮的大队,就有可能建一个复兴大队类型的鸡场。为了照顾余粮比较少的大队,也可采取社、队联办形式。复兴大队所在的城关公社,今年下半年就准备试建联办的半机械化鸡场。鱼粉、饼类等辅助饲料如何解决,这要在有关单位领导下,组织加工部门统筹研究。
办半机械化鸡场的同时,还可以办饲养几十万只或百万只鸡的大型机械化鸡场。在顺义,正在筹建一个国营机械化鸡场。这是贯彻养鸡机械化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目前条件看,大队半机械化养鸡先走一步,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眼光向着群众
本报评论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畜牧业大发展也要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道路。发展畜牧业同发展种植业同等重要。没有大的畜牧业,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畜牧业中,养猪是头等重要的。养鸡也很重要。要多养鸡,就要两条腿走路。靠农村社员家庭养鸡,是一个办法;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城市的鸡蛋供应问题,还要有另一种办法,这就是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集体养鸡。
搞好机械化、半机械化养鸡,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有的同志一说搞机械化,就眼睛向上,望着国家。什么鸡场的设备呀,混合饲料加工厂的设备呀,一概希望国家成套供应。本地区有能力制造,也不去组织生产,只是消极等待。这类想法和做法,不符合毛主席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不符合华主席指示的精神。
今天本报介绍的北京市顺义县复兴大队办半机械化养鸡场的做法,就比较对头。第一,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依靠本市本县的力量创办。除市里调拨一些钢材外,这个养鸡场所用的资金、设备、饲料,都是由本县和大队自行解决的。第二,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调动和运用社队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三,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抓出成效,然后逐步发展。因此,花钱少,收效快,国家、集体、社员都满意。
其实,这些经验并不神秘,概括起来,无非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问题在于领导者的眼睛向哪里看。是只看着上面,一切依赖国家,还是眼光向着群众,向着社队和广大社员,向着本地区的有关企业和单位,向着对发展畜牧业有干劲、动脑筋的善于办事的同志们。眼光看着哪里,这是一个把立足点摆在哪里的大问题。眼睛向着群众,就是自力更生派,就不是伸手派,就能积极挖掘本地区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力。拿制造半机械化养鸡场的设备来说,这本来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条件。如果眼光不是向着群众,不向工人和农民请教,不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明明本地有条件制造,也以为无能为力,那就会延误时间,一事无成。马克思主义的组织生产的路线,只能是群众路线。绝不要乞灵于“等、靠、要”。眼光真的向着群众,有条件的可以上,没有条件的也可以依靠本地有关部门的力量去创造条件上。创办一项新事业,困难总会有一些,这并没有什么可怕。大干社会主义,就是要大鼓干劲来战胜困难。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走,什么路都没有。
眼光向不向着群众,走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执行不执行依靠群众,从实际出发,勤俭建国的方针,说到底是个路线问题。把思想和政治路线搞端正,才能信心百倍、理直气壮地去搞好畜牧业的机械化、半机械化,才能信心百倍地、坚决地贯彻执行华主席、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


第2版()
专栏:

发展喷灌 稳产高产
四川为逐步实现丘陵和山区旱地稳产高产走出一条路子
本报讯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四川省在兴修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发展喷灌,为逐步实现丘陵和山区旱地稳产高产,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四川省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大部分布在丘陵地带和高山地区。其中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抗旱能力低的坡地约百分之六十,加上水利设施少,每年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旱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干旱是影响四川农业大上快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委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同广大干部、贫下中农一起,认真总结丘陵地带和高山地区抗旱经验,认为喷灌具有省水、省工、保持土壤结构等优点,并有调节耕地小气候、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中、小型水利工程加上喷灌,是实现旱地水利化的一条好路子,是增强山区旱地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的有效途径。
四川的实践证明,发展喷灌,既可以利用现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又可以促进中、小型水利设施的迅速发展。例如,丘陵地带的三台县三合区红旗堰已修建多年,仍未解决旱地的灌溉问题。今年利用红旗堰绕山渠道发展流动喷灌,便扩大了灌溉面积二万四千多亩。四川省自然水头压力的条件较好,利用这些自然水头压力发展喷灌,简便易行,费用省、效果好,一些地县这样做了,加速了山区水利化建设,获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发展喷灌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从使用喷灌的丘陵和山区的情况来看,在同样地理条件和耕作条件下,一般经济作物和蔬菜增产百分之六十以上,粮食作物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
四川在大抓水利建设,促进喷灌发展中,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收到显著效果。彭水县委加强对推广喷灌的领导和检查,做到全党动员,人人上阵,社员们白天抢种抢收,晚上突击挖蓄水池。许多社队原来只有一口蓄水池蓄水五百到一千立方米,很快扩大到蓄水几千以至上万立方米。奉节县九盘公社在四月份召开现场会推广喷灌技术,社员们看后都说,喷灌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费工不多,山区适用,那怕活路再忙,也要提前把喷灌搞起来。到六月中旬,全公社已建蓄水池近一百个,喷灌点两百多处,可喷灌旱地三千多亩。
四川各地在大力推广喷灌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搞各种材料的管道(如石管、陶瓷管、竹管、水泥管、塑料管、铁管等),大大加快了喷灌的发展。这个省今年部分地、县春旱时喷灌面积只有四万亩,夏旱时扩大到十万亩,伏旱时可达一百万亩。
四川目前已对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喷灌,作了全面规划,对所需的材料和资金,也作了统一安排和筹集,并加强喷灌的科研工作。喷灌发展较快的三台、彭水、奉节、资中等四个县,今年喷灌面积都可达到十万亩。其它各县,也正在进行大面积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四川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编后

一条好路子
四川省在兴修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喷灌,增产效果显著,深受干部和群众欢迎。中、小型水利工程加上喷灌,是四川旱地稳产高产的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是四川农业大上快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川省为发展喷灌事业,大搞群众运动,发动群众找水源,建水池,自制管道,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喷灌发展很快。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重视。
我国山区、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认真推广四川喷灌的经验,对于贯彻执行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实现华主席“首先把农业搞好”的重要指示,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半机械化养鸡场剪影
——记北京顺义县城关公社复兴大队养鸡场
↑ 北京市顺义县城关公社复兴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领导社员群众办了一个半机械化养鸡场。图为饲养员用电动饲料车喂鸡。
↓ 饲养员收获鸡蛋。
↑ 来航鸡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饮水。
(本栏照片为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