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澳《先锋报》呼吁印度洋和太平洋各国人民
加强团结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威胁
马、新、印尼三国签订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协定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电 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机关报《先锋报》二月二十四日发表文章指出,印度洋和太平洋各国人民必须“加强团结,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威胁,反对苏联同美帝国主义的争夺”。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印度洋有军事基地和许多军舰,并在印度洋国家积极搞阴谋活动。它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符合(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要求。”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澳大利亚到处进行非常积极的活动,排挤它的对手美帝国主义。”
文章谈到,科克群岛总理艾伯特·亨利最近在澳大利亚发表广播讲话,提醒人们警惕俄国人可能用“援助”南太平洋国家建立渔船队的办法,把在南太平洋岛上建立的渔业基地变成军事基地。
文章指出,美国同苏联的争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其他太平洋国家都可以看到”。
文章说,苏联领导人喋喋不休谈论的所谓“缓和”,“完全是一个用来掩盖疯狂的军备竞赛、掩盖苏联帝国主义扩张的骗局。”
文章最后说,“印度洋和太平洋各国人民在反对超级大国的争夺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显然,他们必须保卫本国的独立”,并且“认清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威胁,为从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完全独立而斗争。”
新华社马尼拉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外长二月二十四日在马尼拉签订了一项关于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的协定,以避免这一地区发生事故和遭到污染。
这项协定是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召开外长特别会议时签订的。协定规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在新加坡周围航行的安全,特别对超级油船的通过作了限制。
马来西亚外长里陶丁说:“这项协定的签订反映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间协调一致的真正精神。”新加坡外长拉贾拉南说,这项协定在使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周围成为比较安全的国际航道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这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精神的又一例证。三国外长还一致认为,必须制定一项对付海水污染的共同政策,所有通过这个海峡的油船和大船必须有充分的保险和支付补偿费。


第6版()
专栏:

加拿大逮捕一名苏联间谍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四日电 伪装“科学家”的苏联间谍赫沃斯坦采夫二月二十三日晚在渥太华闹市区被捕。
加拿大外交部长贾米逊二十四日晚宣布,他已经明确地通知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馆,这个“苏联科学家”在加拿大进行颠覆活动。他还告诉记者,加拿大当局已经向苏联大使馆提出强烈抗议,并且提出了警告:苏联这样搞会影响两国关系。
据加拿大官方宣布,赫沃斯坦采夫是根据加苏科学交流计划在去年十一月来到加拿大的。他利用机会“培育”了同加拿大全国研究会一个科学家的“友谊”,然后企图用钱向这个科学家换取绝密文件。这个科学家立刻报告了警察当局。
加拿大当局已经决定在二十四日晚上把这个苏联间谍驱逐出境。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合作”还是争夺
勃列日涅夫一月十八日在图拉发表讲话声称,作为中东问题日内瓦会议两主席,苏联和美国之间“合作”的意义越来越增长了,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做许多事情,帮助各方找到解决办法。美国国务卿万斯随即表示,俄国人对实现中东和平“负有责任”,并“欢迎”苏联“愿意合作的作法”。
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的争夺,由来已久。远的且不说,十月战争结束以来,它们又围绕着掌握“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控制权,角逐愈演愈烈。一个推行穿梭外交“逐步解决”,一个鼓吹日内瓦会议“全盘解决”,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在激烈争夺的过程中,这两个敌手不时也发表一些“愿意”握手言和,进行“合作”的言论,无非是为了互相欺骗、掩盖其加剧争夺的障眼法而已。就在它们哼哼合作曲的时候,中东一场新的争夺戏已经开场。
美国新政府仍企图独揽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美国总统卡特二月十八日断言,美国将是解决中东问题的“焦点”,这不是美国“应当不应当处于这样一个地位”的问题,而是中东领导人把美国“看作是一个沟通思想和起调解者作用的地方,从而使我们处于这样的地位”。这一番话说明,美国并不“愿意”同苏联平分秋色。为了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排挤苏联势力,卡特上台伊始就派国务卿万斯去中东访问。据报道,万斯在同以色列领导人会谈时都设想,“日内瓦式”的会议的“一切”都决定于双边会谈,以美国为调解人;或者是举行非正式的多边会谈,地点大概在华盛顿。万斯向记者暗示,他可能搞“穿梭外交”,并且说:“我们正处于这个进程的第一步。”美国已邀请中东各方领导人访美,三月后把“舞台”搬到华盛顿。
苏联又何尝真的“愿意”同美国“合作”!美国宣布万斯访问中东后,苏联心急如焚。据报道,莫斯科对自己在阿以谈判中将发挥多大作用极为不安,担心恢复美国单独进行调解、牵制日内瓦会议的局面。于是,苏联匆匆采取各种措施同美国相抗衡。首先,派外交部中东司司长赶在万斯的前边到中东活动,兜售苏记“和平解决”货色,拉拢阿拉伯国家同它“合作”。其次,苏联驻联合国大使同以色列大使举行会晤,试探举行日内瓦会议的可能性。第三,开动宣传机器,对万斯的中东活动施放冷箭。据塔斯社说,由于美国对解决中东问题的途径没有具体主张,万斯的“使命相当困难”;《消息报》说,“不应当指望这次访问会带来什么积极成果”。这家报纸还说,万斯关于举行“双方长时间的间接会谈”的主张,是“企图再次拖延采取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近东问题的办法”,以及回过头来再采取“分阶段外交”的做法。莫斯科的意思很清楚:美国不行,得由苏联来取而代之。
两霸今年围绕中东问题的明争暗斗还刚刚开始,但端倪已露,那就是,不是苏美“合作”的意义将越来越增长,而是两霸争夺的势头越来越大。


第6版()
专栏:

苏修搞二百浬渔业区充当超级渔霸
日本政府和报纸抗议苏联囊括北方四岛周围水域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佐藤正二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在外务省召见苏联驻日本大使波利扬斯基,就苏联单方面宣布实行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包括日本北方领土周围水域一事向苏联提出了正式抗议。
佐藤次官在抗议中说:“日本政府对于苏联把日本要求一揽子归还的北方四岛周围的水域单方面地列入限制捕鱼的水域,感到十分遗憾。对此,我国是不能承认的。”
据报道,苏联驻日本大使在这次被召见中竟声称,在领土问题上苏日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并继续坚持所谓“领土问题已经解决完毕”的顽固立场。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电 东京一些报纸二月二十六日就苏联政府决定从今年三月一日起实行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发表社论,谴责苏联把日本的北方四岛周围水域列入其渔业专管水域的行径,并表示支持日本政府反对苏联这一做法的方针。
《朝日新闻》的社论说:“苏联决定从三月一日起实行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同时发表了在不同海域划定二百浬线的原则。苏联划的二百浬线不仅贯穿了国后岛与北海道之间的海峡,而且贯穿了齿舞群岛与北海道之间的海域。苏联的决定是立足于所谓北方四岛全部都是苏联领土这一前提的。”
社论说,苏联的做法使“日本政府和渔业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论说:“日本政府立即发表的抗议声明说‘北方四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苏联方面的措施是令人遗憾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今后,日本政府为了贯彻这一主张,必须倾注一切努力”。
《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说:“苏联在划定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的分界线时,单方面地把北方四岛周围水域列入苏联渔业专管水域,这是极其令人遗憾的。作为我国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东京新闻》和《每日新闻》也在同一天发表社论,指出北方四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谴责苏联把北方四岛周围水域列入二百浬专管水域的做法,并支持日本政府的立场。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部长会议二月二十四日通过决定,规定从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起开始在苏联领水底线算起的二百浬的海域内,实行所谓“保护太平洋和北冰洋苏联沿岸海域生物资源和渔捞调度临时措施”。
这项决定是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去年十二月十日的有关法令作出的。其实施的海域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楚科奇海、太平洋和北冰洋的苏联沿岸海域,“包括属于苏联的岛屿周围地区”,其宽度为二百浬。在这些水域,凡苏联沿岸同邻国沿岸之间距离小于四百浬者,实行这个“临时措施”的“有效区的界线”为: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以一八六七年俄美公约规定的线为界;在太平洋和千岛群岛南部诸岛地区,以这些“岛屿和日本领土间的等距线”为界;“在苏维埃海峡和国后海峡”,“以苏联国界”为界,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以中线或苏联沿岸和邻国沿岸的等距线为界。
苏修一贯反对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许多国家关于建立二百浬专属经济区的主张。克里姆林宫现在通过上述决定,显然为的是限制别人,扩张自己,充当超级渔霸。合众国际社二月二十四日指出,苏联正在布鲁塞尔就捕鱼问题同共同市场进行会谈。苏联政府的决定是要“努力改善”苏联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地位”。路透社还援引莫斯科“外交界观察家”的话说,“苏联实行二百浬捕鱼区看来主要是针对日本的”。因为,“日本农林相铃木预定星期天(二月二十七日)到莫斯科就捕鱼问题进行会谈”。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经常是一点真理也没有,而是充斥着谎言和谬论”。最近埃及《金字塔报》对苏修《真理报》作了这样一针见血的揭露和谴责。
苏修嘴里许多动听的言词,都只能这样从反面去理解。例如,“缓和”就是加紧准备战争;“裁军”就是大肆扩充军备;“援助”意味着掠夺和扩张;“友谊”意味着侵略和控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干着帝国主义勾当的社会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苏联《亚非人民》杂志不久前在一篇书评中,吹嘘什么苏修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的主张“获得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到底“拥护者”有多少?都是谁?书评中没有说,其实也说不出来。自从勃列日涅夫提出这个“主张”后,兜售了几年,在广大的亚洲国家中得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反对、怀疑和冷遇。在这种情况下,苏修的宣传机器奉命继续叫卖,只好使用撒谎手法,打肿脸硬充胖子了。


第6版()
专栏:

如此“睦邻关系”
李元明
苏联“国际关系”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苏联芬兰《睦邻关系三十年》的书。这本书,顾名思义,好象是谈“睦邻”。殊不知,作者却借一九四八年签订的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大做文章,对芬兰进行横蛮的指责,说什么“芬兰的右派集团”“歪曲条约的涵义”,“片面地解释条约的极其重要的条款”,“从而破坏作为芬苏合作奠基石的意义”。苏修的攻击引起了芬兰公众舆论的强烈回击。于是,苏修的《文学报》又跳出来指责说,“敌视苏芬友谊的人”是“反对发展同苏联的睦邻关系”。苏修曾一再宣扬苏芬关系是苏联同欧洲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而现在,芬兰怎么被扣上了破坏苏芬“睦邻关系”的罪名呢?
这里的奥妙,还是让苏修自己来回答吧。苏修说,芬兰方面所以有碍“睦邻”,是因为芬兰的舆论界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防止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并想方设法避免军事合作”。而这种主张,苏修认为“是不符合条约精神的”。他们硬要芬兰同苏联进行“军事磋商”,这就奇怪了。苏联究竟承认不承认芬兰是个主权国家呢?芬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加强自己独立的防务,用自己的力量保卫领土的不受侵犯,这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今天,对于芬兰和其他北欧国家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别处,而正是来自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苏联在紧靠挪威和芬兰的科拉半岛屯驻重兵,苏联庞大的北方舰队集中在整个北欧海域,并且频繁地举行以北欧国家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在这种情况下,苏修硬要芬兰同苏联去“磋商”“保卫”芬兰的独立与安全,这岂不是要芬兰与虎谋皮?正如芬兰报纸所指出:如果这样做把芬兰一步一步地捆在同苏联的军事联盟上,那就“最终只能导致占领芬兰”。原来,苏修新沙皇所要求的“睦邻关系”,就是它谋求对邻国的军事统治,这正是事情的本质。
《睦邻关系三十年》一书还攻击了芬兰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克斯·雅各布松的观点。雅各布松认为,芬兰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芬兰的中立地位。这个论点竟然也冒犯了苏修老爷们,因而被他们大加指责。雅各布松在反驳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苏联,有人不想承认芬兰是个中立国家,而是设法利用一种条约式的锁链,把芬兰和苏联拴在一起”。事实正是这样。苏芬条约明确地写着:“芬兰致力于不陷入大国间的利益冲突”。可是,苏修新沙皇却不许可芬兰维护中立,硬说这一条约具有军事合作协定的性质,苏联有权对芬兰“自动”提供“军事援助”。这样,就把芬兰的独立和中立地位给完全勾销了。
由此,人们不禁想起了希特勒对中立国的愚弄。当年希特勒用突然袭击占领中立国丹麦和挪威时,竟然说占领的“目的是以武力维护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中立”。在他用同样手段占领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前夕,也是一面侈谈尊重中立,一面对他的党徒说:“必须以闪电的速度……用武装力量占领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无需考虑中立声明”。中立在希特勒手里,简直成了可以任意揉捏的面团。现在,新沙皇正对着希特勒的幽灵顶礼膜拜。芬兰报纸尖锐地指出:“为什么芬兰的中立地位不再使苏联满意?为什么苏联急于要把芬兰变成它的军事、政治同盟,以致不惜歪曲芬苏条约?”这是因为苏联“处心积虑地准备侵略”,力图剥夺芬兰保卫自己领土一旦遭到可能的攻击时进行自卫的权利。
芬兰地处波罗的海东岸,沿海有良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直是老沙皇的侵略对象。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沙皇俄国曾两次侵占芬兰,把芬兰沦为沙俄殖民地。恩格斯在揭露老沙皇对芬兰的侵略时指出:“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别国领土的赤裸裸的强力的掠夺,是明白的抢劫”。(《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4页)。
如今的苏修叛徒集团完全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对芬兰推行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不久前,苏联驻芬兰大使竟然明目张胆地向芬兰提出联合举行苏联和芬兰国庆典礼的建议。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眼里,芬兰简直已经成为它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了。芬兰报刊说得好,苏联所标榜的“睦邻关系的典范”,实际上是“一个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对一个弱小国家实行不讲理的政策的一个典型”。
弱小国家不可侮。芬兰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而进行的斗争,是压制不了的。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苏联的渗透威胁着拉美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拉丁美洲的地理战略潜力的重要性增加了,它并且成为世界冲突的敏感点和爆炸性地区之一。
由于苏联的渗透对西方最强点——美国和欧洲——形成了包围圈和切断其生命攸关的战略性的、政治和经济的海上航线,使西方受到威胁。这些海上航线,就是绕过好望角和经过南大西洋的那些航线。问题是十分紧迫的。现在,认为欧洲和美国的安全可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略中最初和传统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空间之外遭到破坏的意见占了上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海军司令艾萨克·基德海军上将特别强调苏联全球性海军力量增长造成的危险,苏联全球性海军力量“能够在远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地方破坏国际贸易或施加压力,并可能被用来对付生命攸关的石油和贸易航线”。
安哥拉的事件表明,苏联的这种危险变得更加明显。好望角石油运输线是从中东开出的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超级油船使用的,这些油船驶往欧洲、美国、巴西和拉美其它国家,特别是大西洋沿岸国家。因此,正在研究在爆发大战时,可以保卫这些贸易航线的计划。可以预料,如果这些石油航线中断,或者至少产生混乱和受到阻碍的话,那末西方、欧洲、北美和南美主要地区的经济和进行战争努力的能力就会瘫痪。由于这个原因,建立保卫南大西洋的公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紧迫的事。不准备放弃保卫民族利益的国家决不会同意这样的想法:把保卫经济和政治安全的权利和义务全都委托给别人,即使是那些传统的盟国。
然而,我们不能想象出一种解决办法——这种解决办法排除所有关心保卫它们生命攸关的海上航线的国家的参加。
摘自一九七七年一月二十五日巴西 《圣保罗州报》
社论《保卫海上航线》编后
苏修在全世界的海洋扩张,不仅严重威胁着欧洲、非洲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各国,而且危及南大西洋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安全。保卫海上运输线对拉美国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拉美国家正在发出要求建立南大西洋联盟的呼声。巴西《圣保罗州报》的这篇社论道出了拉美国家的担忧和愿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