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英国共产主义联盟(马列)刊物《阶级斗争》载文指出
华主席领导除“四害” 中国人民喜洋洋
外国朋友和华侨热烈欢迎和赞扬大型彩色影片《东方红》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电英国共产主义联盟(马列)全国委员会出版的月刊《阶级斗争》最近一期刊载文章,欢呼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欢呼中国人民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文章说:“中国有了新领袖,就是华国锋主席。在这个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人、农民热烈欢呼他担任这一职务”。
文章说:“在击败了无耻的‘四人帮’阴谋以后,中国人民喜气洋洋。‘四人帮’企图从工农手里攫取国家政权,但是中国共产党对他们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
文章说:“现在,华主席和党正在领导人民对‘四人帮’进行群众性的批判。”华主席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掌握毛主席在这里提出的基本政策。
文章指出,“过去,‘四人帮’反对党中央的决议,破坏毛主席和党为实现这种政策所作的努力。他们歪曲毛主席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政治挂帅’的教导和‘抓革命,促生产’的原则。”
文章说:“‘四人帮’歪曲党的路线,他们口头上非常革命——常常攻击‘修正主义’。实际上,正是他们修正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制造混乱,威胁人民,攻击努力工作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每个人。他们是真正的修正主义者。他们企图控制党和国家,骑在人民的头上”。
文章表示相信,通过对“四人帮”进行的群众性的批判,中国必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讯 中国驻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比利时大使馆最近分别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大型彩色影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受到外国朋友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于二月七日、十一日和十四日为肯尼亚各界知名人士、外交使团以及在肯尼亚的华侨放映了影片《东方红》。看完电影后,一些外国朋友赞扬说,这部影片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世界人民也很有教育意义。它通过美好的中国音乐和舞蹈,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求得解放而进行的艰巨、长期的斗争和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指出,这部影片是一部革命的影片。任何主持正义的人们看了这部影片都会受到真正的鼓舞。“四人帮”仇恨和扼杀这部影片的事实本身,只能说明他们自己就是反动派。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周伯萍二月十五日举行电影晚会,招待阿尔及利亚各界朋友观看了这部影片。许多观众指出,这部优秀影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经历的革命战斗历程。一位阿尔及利亚朋友说:“这部影片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阿尔及利亚朋友还赞扬这部影片的政治和艺术成就,对于“四人帮”竟敢扼杀这部卓越的影片表示愤慨。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春节期间为华侨放映了这部影片。华侨们热烈赞扬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欢呼祖国人民在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一位老华侨说:“这部影片生动地证明了没有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华侨们愤怒地谴责“四人帮”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们为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以及祖国当前的大好形势而欢欣鼓舞。许多华侨还表示怀念遭受苦难的台湾同胞,渴望他们早日获得解放,回到祖国怀抱。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二月十六日为旅居坦桑尼亚的华侨放映了这部影片。观看影片的华侨代表发表讲话说,海外侨胞对于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感到非常高兴。粉碎“四人帮”是祖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海外侨胞的伟大胜利。海外侨胞坚决拥护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并且完全相信,在华主席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祖国定将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二月十九日为华侨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了这部影片。侨胞们热烈赞扬《东方红》是一部歌颂中国革命历史和毛主席革命路线伟大胜利的好影片,愤怒谴责“四人帮”对这部政治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好影片横加压制。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二月十五日在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为华侨放映了这部影片。在放映过程中,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如遵义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等,激起了一阵阵掌声。


第5版()
专栏:

在劳动党领导下以顽强的意志战胜自然灾害
朝鲜去年农业喜获丰收
各地农业劳动者正为争取今年丰收继续努力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电 在欣欣向荣的朝鲜锦绣国土上,一九七六年农业又获丰收。去年,朝鲜遇到低温、干旱、暴雨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但是,朝鲜人民在劳动党的领导下,以顽强的意志,采取各种措施,战胜了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达到了八百万吨,畜牧、水果和蚕茧等也取得了好收成。
朝鲜劳动党十分重视发展农业。近年来,劳动党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农业大会或全国农业积极分子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朝鲜劳动党派遣许多由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三大革命小组奔赴农村,协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运动的开展。小组对促进农村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及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朝鲜报刊常常刊载三大革命小组和小组成员的经验和事迹。
一九七五年年底开始在朝鲜全国各地开展的“争取三大革命红旗运动”对农业生产也起着推动作用。各地农村通过这个运动,普遍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推动了技术革新和科学种田,加速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普及文化和农业技术知识。
朝鲜各地认真执行金日成主席提出的坚持“工业对农业的帮助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援”的原则,这对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朝鲜工业部门积极地为农村提供汽车、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以及化肥、农药等支农物资。农业机械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经常下乡帮助合作农场维修农业机械和农具。朝鲜劳动党发动城市各单位和居民开展积肥运动,并规定了具体指标,要求按期完成,送往农村。去年,劳动党还采取了压缩城市人口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措施。此外还动员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复员军人以及大、中学毕业生前往农村工作或参加短期劳动,从而增强了农业第一线的力量。
去年,春寒和干旱严重妨碍了春播、夏种的进行和农作物的生长。在劳动党中央领导下,朝鲜农业劳动者大力开展了防寒、抗旱斗争。为了防寒,各地农村坚持普及玉米营养钵、水稻冷床育苗。秧苗移栽后,各地又以多施肥、燃篝火等方法保温、驱寒。为了防旱,东北部一些农村临时把水田改种旱田作物。西南部水稻产区尽力节约用水。有些地方回收和充分使用废水。同时,各地还积极开辟水源,力争充分灌溉农田。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各地农村取得了防寒、抗旱斗争的胜利,夺取了又一次丰收。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更大发展,去年十月,朝鲜劳动党在五届十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造自然的五点方针:建设旱田灌溉体系、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修筑梯田、治山治水、开垦海涂。在改造自然的五点方针鼓舞下,各地去冬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到去年年底的二个月中,各地农村已经修筑了二千六百多町步(一町步约合十五市亩)梯田,开垦了一万四千六百多町步的新耕地,平整了一万零二百多町步的土地,并完成了一批农田水利设施。现在,朝鲜农村呈现一片繁荣、兴旺景象。各地农业劳动者继续贯彻改造自然的五点方针,为争取今年农业丰收而努力。(附图片)
朝鲜黄海南道安岳郡五局合作农场场员在堆积粮食的广场上跳起民族舞蹈,欢庆农业丰收。
新华社记者 摄


第5版()
专栏:

民族工业凋敝 通货恶性膨胀 人民生活悲惨
南朝鲜经济陷于严重困境
据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七年二月十八日电 汉城消息:在朴正熙集团的反动统治下,南朝鲜经济陷于日益严重的困境。
朴正熙集团长期来依靠外资度日。去年,朴正熙集团又引进外国资本三十一亿一千八百六十万美元,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三十,这是朴正熙一九五九年上台以来引进外资最多的一年。据朴正熙集团的经济企划院公布的材料,自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六年十月,朴正熙集团共引进外国资本一百零五亿四千万美元。朴正熙集团引进巨额外资的后果是,外国资本渗入了南朝鲜经济各个方面,控制了南朝鲜的经济命脉,南朝鲜劳动人民惨遭外国垄断资本家残酷剥削和掠夺。每年外国资本在南朝鲜掠夺的超额利润高达四至五亿美元之多。
朴正熙集团在大量引进外国投资的同时,大力扶植官僚买办资本,从而排斥和打击了民族工业,使南朝鲜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据报道,一九七六年南朝鲜百分之七十四的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百分之五十五的企业由于缺乏原材料而停工、减产或倒闭。今年,那些勉强能维持生产的中小企业又遇到了更大的困难。丝绸纺织业首当其冲。据南朝鲜公布的材料说,汉城六十二家丝绸纺织中小企业已有三十家面临破产,其余三十二家的开工率已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以下,南朝鲜各道的丝绸纺织业同汉城差不多。
在民族工业日益凋敝的同时,南朝鲜通货恶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一九七六年南朝鲜通货量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点二。一九七六年头十个月,南朝鲜食品价格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九。到年底,又有九十三种商品提了价,其中最高的提了百分之六十六。今年二月初,煤炭价格又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四,严重地影响劳动人民的生活。
朴正熙集团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幅度提高税收。一九七六年税收额高达一万八千○八十九亿元(南朝鲜伪币,下同)。今年又准备征收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三亿一千万元。与此同时,朴正熙集团为了赚取更多外汇,还以“出口人力”为名,惨无人道地把流落街头的失业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变相地卖到外国作苦力,把青年妇女以“护士”、“养女”名义变相地卖给外国资本家,使这些劳动人民倍受蹂躏。
由于大批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农业凋敝,南朝鲜失业的劳动者队伍不断扩大。
据报道,去年第一季度城市失业人口达六十七万五千人,比一九七五年又增加了十四万多人。
朴正熙集团的倒行逆施,更加激起了南朝鲜人民的反抗。


第5版()
专栏:苏丹通讯

并肩战斗在深山老林
——记中国地质工作队在苏丹英格萨纳山区
苏丹青尼罗省东南部的英格萨纳山,方圆约二千平方公里。这里峰峦起伏,怪石嶙峋,山坡上到处都是杂草和丛林。但在这一片荒莽的地区,却埋藏着丰富的铬铁矿。一九七四年,根据中国—苏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一支中国地质工作队来到这里,和苏丹地质工作者一起,走进深山普查勘探铬铁矿。他们并肩战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作出了显著成绩,并在共同战斗中结下了团结战斗的深厚情谊。
战 斗 情 谊 分 外 亲
直接参与地质队工作的英格萨纳人,和中国地质工作者密切合作,在铬铁矿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努力学、刻苦练,很快掌握了技术,一支英格萨纳族的技术工人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和中国地质工作者并肩转战在英格萨纳山的群峰之上。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吃苦耐劳,善于爬山走路。他们不仅自己找矿,还利用和当地群众的密切联系,四出宣传,动员群众报矿。
在工作中,中国、苏丹两国地质学家之间,也经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过去,由于雨季遍地泥泞,交通困难,在英格萨纳山区的地质工作不得不停止。但在这次铬铁矿的普查勘探工作中,两国地质工作者为了争取时间一致同意打破常规,雨季施工。食品从山下运不进来,他们就提前囤粮,并在山上开荒种菜。一九七四年第一年种菜,就生产了二十多个品种的一万三千余斤蔬菜。自给有余,还送给附近群众吃。现在两国地质工作者已在山上并肩战斗了三个雨季。喜看胜利成果,战斗情谊,分外亲密。
用钻机钻探时,需向钻孔中灌入一种含高岭土的粘土泥浆,用以冷却钻头,保护孔壁。过去,这种粘土全靠进口,费用很贵,而且不能及时保证工程需要。中国地质工作队就千方百计在当地找到了这种粘土。经过加工处理,完全可以在钻探时使用。在苏丹地质学家热情支持下,现在,英格萨纳山地质钻探工作所用的泥浆,全都是山上粘土加工制成的。工地负责人马赫迪在向苏丹地质局的工作报告中满怀豪情地写道:“我们第一次在钻探工作中使用了苏丹自己的粘土。”
“从心底里喜欢你们”
英格萨纳山区的行政机关设在一个叫做巴乌的村子里。中国地质工作队初到山区时,营地尚未建立。巴乌村人民委员会就让出自己的办公室,巴乌小学也腾出一些教室给中国地质工作队当临时住地。山区缺水,当时苏丹政府正在巴乌附近的一个山沟里修建水库,但尚未建成,队上自己的运水汽车也未运到。巴乌水库工地每天派水车到几十公里以外去为中国地质工作人员运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山沟里找矿,有时迷路,当地人民总是主动热情地担任向导。山区的土壤大都是黑色粘土,雨后又粘又软,溜滑难走。每当中国地质工作队的汽车陷在泥里时,总有苏丹朋友前来帮助推车挖泥。一次,一辆北京吉普陷在泥里了,怎么也推不出来。正着急,来了几位英格萨纳人,帮助把汽车从泥里抬了出来,并且一直把中国朋友送到石子路面时才告辞离去。又有一次,地质队两名队员从巴乌去达马津。雨后路滑,半路汽车陷在泥里。附近的阿加迪国营农场职员知道后,派来了两台拖拉机,把汽车拖了出来。巴乌村人民委员会主席穆赫德·萨阿德对中国地质工作队队长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对苏丹人民的真诚友谊,英格萨纳人从心底里喜欢你们。”同样,中国地质工作队的人员,时刻记着毛主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教导,也把英格萨纳山区的人民当做亲兄弟看待。苏丹工人的住房被大雨冲毁了,他们冒雨去帮助搬迁、抢修,当地老乡房屋失火了,他们奋不顾身地去救火。队上有两名中国医生,原是专为队员看病的,他们主动为当地群众治病。后来,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简直成了山区的一个小小医疗队。两年多来,他们共救治当地病人约两万人次。因为山区缺水,每逢苏丹节庆,中国地质工作队就想到了当地老乡的需要,总是利用自己的运水汽车,装满巴乌水库的清水,挨村挨户送水。
永远友好的象征
中国地质工作队为格巴尼特村人找水的事,也在当地人民中广泛传诵。
由于过去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英格萨纳山区人民生活的贫困。缺水是山区最突出的问题。格巴尼特村是一个有几千人口的大村,但全村唯一的“水源”就是一条干河床底一个洞里的渗水。每天,村民成群结队,赶着牲口到这里排队等水。在旱季,妇女们要翻山越岭到一、二十公里以外去找水。因为没有水,有的甚至全家迁移。一九七四年五月,中国地质工作队的一个分队来到这里工作。队员们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关切,决心为当地人民找到新的水源,并且在苏丹“五二五”革命五周年前打出水井,增添节日的喜庆。经过仔细调查,他们在一条干河沟的旁边确定了井位。
山区岩石坚硬。中国地质工作者们,冒着烈日下五十多度的高温,紧握烫手的钢钎,挥锤奋战。中国人打井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村,村民们闻讯赶来支援。在抢修最紧张的几天里,许多当地村民主动参加义务劳动。苏丹工人萨瓦格和司机阿巴斯等,每天和中国地质工作者一起工作到半夜十二点以后,第二天一早又照常上班工作。经过中国人和苏丹人五天的共同战斗,制止了一度出现的塌方危险,一口深四点六米的水井胜利建成。这口井每小时涌水五吨,水质清凉洁净,完全可以满足全村人民的生活用水需要。新井建成,全村欢腾,一致同意把水井命名为“友谊井”。五月二十三日为“友谊井”建成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英格萨纳山铬铁矿普查勘探工程苏丹方面负责人马赫迪在大会上说:“友谊井是中国、苏丹两国人民永远友好的象征。”巴乌水库工程师说:“友谊井为我们今后利用山区地下水提供了新的经验。”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