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丹麦《工人报》谴责苏联霸道行径
苏联张牙舞爪对北欧是个威胁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电 哥本哈根消息:丹麦共产主义工人党报纸《工人报》最近一期发表社论指出,“苏联在北欧的行为富有侵略性,对北欧是一个威胁。”
社论说,苏联“企图支配北欧国家的外交政策,这种事情过去屡见不鲜,然而苏联的企图竟然如此明目张胆,这还是第一次”。
社论指出,欧洲是苏美两霸的争夺中心,北欧处于它们的射击线上。近几年来,苏联大大增加了对北欧的兴趣,它“以摩尔曼斯克基地为起点的大规模侵略性的舰队演习已司空见惯。苏联的军备对北欧是一个威胁,并且也是准备用于进攻北欧的”。
社论揭露说:“苏联对挪威的兴趣最大,挪威斯瓦巴德群岛的主权受到侵犯。苏联企图建立一种惯例,以使苏联和挪威在斯瓦巴德享有平等的权利,苏联甚至恬不知耻地提出对该群岛实行共同管理的建议。”
社论说:“在挪威和苏联关于渔业和在北冰洋中的领海界限划分谈判中,苏联对挪威提出了八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要求。当挪威不屈服于苏联的支配的时候,苏联便开始在有争议的海域进行导弹演习。”
社论说,在瑞典与苏联关于波罗的海的划界谈判中,苏联象在斯瓦巴德群岛周围的做法一样霸道。
社论最后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赫尔辛基对北欧国家首相们的强硬谈话只不过是再一次表现出苏联的行为愈来愈张牙舞爪和富有侵略性。”


第6版()
专栏:

日本一老人为收复北方领土奔走
住谷省三长跑一千六百公里到处进行宣传鼓动
据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在日本人民要求收复北方领土的运动中,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住谷省三,在北海道和本州长跑一千六百公里,沿途宣传收复北方领土的意义,受到人们的赞扬。
从今年六月一日到二十五日,住谷省三胸前挂着写有“要求归还北方领土”的标语布,在北海道跑了八百公里,总共经过了二十二个市、镇、村。
住谷的行动,受到了沿途人民的热烈支持。今年六月六日,当住谷从北海道钏路出发时,有四十多名市民陪伴着住谷一起长跑。这些市民胸前挂着的标语布上写着“还我北方领土!”“千岛是我们的故乡”等字样。
住谷老人在北海道坚持长跑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为了宣传要求归还北方领土而同他一起长跑,也有人向他打招呼,对他的行动表示赞赏。
从十月十一日到三十一日,住谷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又从本州最北端的青森沿日本海南下,经过秋田、山形、新潟、群马等县,一直跑到他的家乡——埼玉县。全程八百公里。
住谷的长跑受到各地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住谷的家乡——埼玉县上尾市的市长友光恒和住谷一起事先同各地方政府联系。所以,住谷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和许多职员的欢迎。
住谷在长跑过程中,不断向别人宣传:“北方四岛本来就是日本的领土,一定要苏联归还。”他说:“苏联说什么领土问题已经解决完毕,我们决不同意,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作丝毫让步。我们的要求是正义的。”


第6版()
专栏:

杜尔总统强调非洲团结
呼吁非洲国家之间填平鸿沟扑灭战火
新华社科纳克里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电 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十二月十九日在科纳克里举行的庆祝几内亚足球队荣获恩克鲁玛杯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非洲团结,并高呼“非洲统一组织万岁!”
杜尔总统说,“在非洲足球联合会范围内存在着一些紧张地区”。他指出,在非洲国家之间,“哪里有战火,就应该扑灭它;哪里有鸿沟,就应该填平它。”
杜尔总统呼吁彼此间存在着紧张局势的一些非洲国家的青年们,为恢复这些国家间的兄弟友谊和战斗团结而作出贡献。
他特别呼吁几内亚、象牙海岸和塞内加尔的青年们立即行动起来,为重建他们的国家间的友谊桥梁而努力。
杜尔总统的讲话一再被几万名到会群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所打断。
十二月十八日,几内亚足球队在科纳克里举行的第十三届非洲足球冠军队锦标赛中,第三次赢得了恩克鲁玛杯。


第6版()
专栏:

科威特内政和国防大臣发表谈话
不允许外国干涉海湾地区事务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据科威特《火炬报》十二月二十一日报道,科威特内政和国防大臣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利姆·萨巴赫最近在对约旦《言论报》记者发表谈话时强调:“保卫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是海湾人民和国家的职责。我们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海湾地区的事务。”
萨阿德大臣说:“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海湾各国正在继续进行合作和协作。”
在谈到科威特的武装部队时,萨阿德说:“我们十分关心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的武装部队”。他说,科威特一直在加强自己的海军,并已经开始兴建一个海军基地。他还说,科威特的武装部队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应当肩负起保卫国家和民族的职责。


第6版()
专栏:

苏联又向太平洋水域发射火箭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十二月二十日在太平洋水域进行了一次运载火箭发射试验。
路透社说,苏联的这次试验是在离日本东部约二千海里的水域进行的。塔斯社十二月十七日在一篇声明中要求使用太平洋海上和空中航线的各国的船只和航空器在苏联试验火箭的时间内,“不得进入该水域及其上空”。
今年以来,苏联多次向太平洋水域发射火箭,严重影响了那里的交通和捕鱼作业。为此,日本曾向苏联提出抗议,并要求苏联停止在太平洋进行火箭试验。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美要搞“全面核禁试”怀什么鬼胎?
苏美两国围绕“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问题,谈谈停停,拖了十几年,一直谈不拢。最近,双方忽然热乎起来,都宣布要在近期内搞出个结果来。
勃列日涅夫十一月二日说,“我们想推动关于核问题的谈判,使之圆满结束”,要使核试验“不仅不在大气层、不在宇宙空间、不在水下进行,而且也不在地下进行”。美国参加核谈判的代表沃恩克十二月十三日说,禁试谈判的进展“比我预料的要迅速”。
苏美两家想搞成一个所谓全面核禁试条约,目的是什么?谈了十几年谈不拢,现在忽然乐观起来,又是怎么回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
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三年,苏美两国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都进行了大量核试验,苏联大约一百二十次,美国大约一百三十六次。那个时期,它们的确是各不相让,不惜功本,不顾各国人民的反对,把发展核武器当作压倒对方,建立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
经过这一系列核试验,到了一九六三年八月苏美合搞了一个“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标志着它们两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已经试验够了,在它们进入其他领域的核竞赛的时候,需要搞这么个“部分禁试条约”来禁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以巩固它们两家的核垄断。
在这以后,苏美核竞赛转入了地下核试验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已进行地下核试验三百一十多次,苏联进行了二百九十多次。通过这些试验,它们都进一步掌握了大量发展核武器的重要资料,但是这种你追我赶的竞赛并没有使它们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占压倒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一九七五年提出一项“全面禁试条约草案”。接着,美国总统卡特在今年初也宣称“我愿意为了一项全面禁试条约采取迅速和积极的行动”。显然,地下核试验对苏美来说也进行得差不多了,它们在进入下一轮新的核竞赛的同时,又要设法禁止其他国家搞地下核试验了。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掌握了核技术,不买美苏的帐,不承认它们的核垄断,不接受它们的核讹诈,使得这两个超级大国有些紧张。
在这方面,苏联的意图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九七五年它提出的“全面禁试条约草案”就明文规定,必须所有核国家都参加后,这个条约才能生效。今年十一月十二日,《真理报》评论员茹科夫讲得尤其露骨,他强调说,苏联是否长期停止地下核爆炸,“要看那些现在没有参加这些谈判的国家如何动作”。这个先决条件当然是针对那些坚持发展核武器以进行自卫的中小国家的。
由此可见,苏美两家想搞成这个“全面禁试”条约,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利用它来互相约束,以免一方压倒另一方;二是用它来约束其他国家,以便凌驾他人之上,进行讹诈、扩张。因此,它们围绕这个问题,时而对骂,指责对方不肯让步,时而散布乐观空气,表示协议有望。
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条约即使搞成,它的命运也不会比一九六三年的部分禁试条约更好。它既限制不了别人,更不会约束苏美自己。勃列日涅夫已经一再强调停止地下核试验只能是“一定时期”。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说:“对于我们的安全所绝对需要的一切系统,我们都要有核弹头,把为一种系统设计的现有弹头使用到另一种武器上去,不需要进行核试验,始终是可能的”。
这就说明,条约还没有谈成,一方已经在考虑什么时候恢复地下核爆炸,另一方已经在设计如何绕过这个条约,照样加紧武装自己。正如一九六三年的部分禁试条约那样,条约签订以后,苏美分别把自己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有的达十多倍。在那一轮核竞赛中,苏联占了便宜,从原来的核劣势赶成了个平局。这次所谓全面核禁试条约即使谈成,也不过将是另一轮核竞赛的新起点,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利用这个条约,在新的一轮核竞赛中,占便宜的究竟是美国,还是又是苏联,这倒是一个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
至于苏美提出的要禁止中、小国家发展核武器的霸道主张更愚弄不了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


第6版()
专栏:

各国人民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扎伊尔军民反击苏联雇佣军入侵,蒙博托总统亲临沙巴前线指挥战斗。
索马里人民在废除索苏“友好条约”后,手持“古巴佬和俄国佬滚回去”的标语牌参加群众集会。
在苏联侵捷九周年之际,瑞典群众举着“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滚出去”等标语牌游行示威。
一九七七年五月七日,苏丹人民在苏联驻苏丹大使馆门前示威,向苏联外交人员递交抗议书。
苏联渔船侵入阿根廷二百海里水域,被阿根廷海军拘捕。被阿根廷当局没收的冻鱼和制成的鱼粉正从苏联渔船里吊上码头。
英国群众举着“打倒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等标语牌举行游行示威,反对苏联的扩张和军事威胁。
日本渔民在苏联驻日使馆前示威游行,强烈谴责苏联在渔业中的霸权主义。
(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