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山东邹西会战区正确处理几个方面关系的经验
编者按:入冬以来,全国农村广大干部、社员响应华主席的号召,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许多地方为了争取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还打破县、社、队的界限,按地区、按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行大兵团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发扬协作风格和执行政策等方面的关系,把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山东邹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可供各地参考。
踏进山东省济宁地区邹西农田基本建设会战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千军万马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壮丽图景:
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野岭,如今层层水平梯田,片片人造平原;昔日水旱为害的平原涝洼,如今树木成行地成方,沟沟相通渠成网;昔日水缺如油的丘陵坡地,如今条条渠道绕山转,池池清水映蓝天。
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会战第三年度的战线全面拉开了:二十多万民工正向着连片治理,提高标准,全面配套的目标进军。治山改土战场紧张施工,凫山两侧的层层梯田接近连片;水利大军的施工重点转到了山丘、贫水区。三万多水利健儿引水上山,湖水东调一项工程,可扩大水浇地十二万亩;白马河两岸的平原涝洼,向着百万亩的大地园林化的目标阔步前进。喜看会战进展顺利,仗越打越主动,干部群众情绪越战越高。指挥部的负责同志高兴地告诉我们:这是两年多来在施工指挥中坚持两点论,注意正确处理几个方面关系的结果。
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邹西,是指济宁地区邹县、滕县、微山、曲阜、兖州和济宁六个县的结合部,包括二十二个公社,一千个大队,九十二万人口,一百四十四万亩耕地,大约接近于济宁地区两个县那么大,是这个地区农业生产上的后进片。解放以来,济宁地区粮食生产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三,而邹西却只增长百分之一点四。这片地方统属于白马河流域,从水系上讲,它是一个整体。因此,要根治邹西,就必须以水系为范围,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过去二十多年来,这里搞的一些治水改土工程,多数是社、队自办的,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对整个流域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有些工程效果不显著,有些工程在这里兴了利,在那里却成了弊,不得不返工,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挫伤了群众大干快上的积极性。邹西这一片每年仍有近五十万亩土地遭受水旱灾害。群众批评说:“今年挖,明年填,搭了工夫花了钱,面貌还是没大变”。
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中共济宁地委看到了农业大干快上刻不容缓的新形势,对于群众彻底改变山河面貌的强烈愿望感受得更深刻了。他们下决心打破县、社、队的界限,以邹西为会战区,实行白马河全流域范围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洪、沙、碱综合治理。在会战区总的规划指导下,县、社、队重新修订自己原来的规划,形成整个流域一盘棋,做到治山造田与蓄水引水配套,改洼与疏通排水系统配套,挖河排洪与灌溉、通航配套。为了实现这一设想,济宁地委成立了邹西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他们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在会战区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大破小农经济思想,大树局部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的观念,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境界。微山县鲁桥、马坡、两城三个公社,沿白马河兴修了一些水利设施。现在,白马河的下游需要加宽加深,沿河水利设施和林木必须拆移。微山县沿河的干部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着想,立即拆掉影响工程的一些生产桥、排灌站、涵洞和树木,没有让河堤上的一棵树、一间房影响施工。治河工地到处洋溢着互助协作精神和团结治水的战斗气氛。白马河的主河槽挖完之后,济宁地区从资金和物料上给这三个公社以支持,帮助他们迅速扩建、新建了排灌站四座及其它附属设施,栽了大批树木,当年扩大水浇地六千多亩,新增高产稳产田三千多亩,粮食总产比一九七五年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四。看到全战区农业丰收、本地粮食也增了产,他们高兴地说:“不怕大干,就怕白干,象这样干法,当时虽然损失点东西,可是心里痛快,干着顺劲”。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领导和群众想到了一起,干到了一块,整个邹西大地出现了干社会主义大农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动人景象。
正确处理协作和政策的关系
实行全流域的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在会战中需要举办大量跨队、跨社、跨县的工程。同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会战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物料都是群众和队、社、县、地区自筹的。这样,在会战中就遇到了社员个人和集体之间、队与队、社与社、县与县之间受益大小和负担多少的矛盾。会战开始,不少群众有顾虑,怕干部不认真执行政策,损害了个人和本单位的利益;有些干部也怕犯一平二调的错误,不敢放手大干。邹西会战指挥部回顾了过去农田基本建设中执行政策上的经验教训,在会战区既提倡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相互协作支援,又强调认真执行政策,要求干部既敢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又要严肃认真地落实人民公社现行经济政策,实行等价交换,以工换工。这样,就把提高群众觉悟和保护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邹西会战区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落实党的政策:(一)社员投的款、献的料,由国家和集体分期照数偿还。(二)队、社、县之间,一般根据受益大小决定负担多少,使受益和负担的比例做到大体平衡。许多干部指出,这个平衡只能是相对的,在执行中要反对斤斤计较,绝对平均,否则,跨单位工程就办不成了。(三)兄弟单位之间在协作中负担和受益的差额,多数由上一级党组织负责在组织施工中予以平衡。在会战中难以拉平的差额,则在国家举办的大型工程投工中找补平衡。一九七六年春开挖白马河,为了突击完成这一牵动全局的骨干工程,地区抽调了不属于白马河流域的汶上县五千名民工。汶上县的这项负担,以后地区在安排国家大型工程投工中减少他们的任务,而由邹西会战区各县合理分摊。(四)受益时间先后,一般在三年会战周期内平衡。这样,三年下来,会战区绝大多数社队都能受益。群众高兴地说:“不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三年轮一遍,大家都合算。”(五)在会战中遇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指挥部正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处理解决。这样做的结果,群众满意,干部敢干。
政策的威力充分地表现在湖水东调工程上。这是一个横跨四个山丘地公社的大型引水工程,原来不在今年的计划之中。为了解决山区缺水的困难,今年年初这个工程在邹县上马了。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资金物料不足的困难。指挥部采取积极态度,发动群众解决资金、物料不足的困难。事实证明,这样做是符合群众的愿望的。仅石墙、高庄、峄山三个公社,群众就投资四万四千多元,石料四万五千方,木材二万七千根。这些资金已经作为社员的储蓄处理,用国家按规定批发的水利经费逐年偿还。石料和木材都由生产队、生产大队分期分批偿还。为了解决工程的急需,有些社员自动拆了未完屋基献石料,现在,集体不仅还了料,有的已用补偿的物料帮助把房屋盖好。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协作,争挑重担,湖水东调工程进度很快。提水八点五秒立米、扬程十四米的双庆总站,从动工到出水仅用了五个月零十一天时间。通过三级提水,四个多流量的南四湖水已由海拔三十一米引到海拔七十六米的洪山口,扩大灌溉面积六万亩。
正确处理长远和当前的关系
邹西会战指挥部吸取了过去长期作战不见成果,导致干部群众情绪低落的教训,正确地处理长远建设与当年生产的关系,以长远建设保当年生产,用当年生产促长远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群众每战必胜的信心。
邹西会战区为了在大搞会战的同时发展当年农业生产,在劳力的安排上,力求统筹兼顾,做到既能够胜利地完成会战任务,又使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充足的劳力。会战开始,有的单位怕会战影响当年生产,不敢按计划投入劳力,结果工程进度缓慢。有的单位则是工程铺开得过多,致使农业第一线劳力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合理安排,邹西会战区做到了会战、生产两不误。大干农田基本建设的冬春季节,会战前线一般要上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劳力,上人最多的初冬,要出动全部劳力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农业生产战线必须保留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劳力,兼顾麦田管理、养猪积肥和多种经营。农忙季节,则只保留县、社两级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二、三万人,保证百分之九十多的劳力参加当时的农业生产。
邹西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是平原涝洼,百分之二十是山区丘陵。会战区地、县、社三级指挥部,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攻好“难点”工程,作为治理同类地形样板的办法,努力做到打一仗成一片,不断提高干部群众会战必胜的信心。洪山口和庄里洼两个战场工程艰巨,是指挥部治理山区丘陵和平原涝洼的两个点。在这两个“难点”上,力量强大,领导集中,工程进度快,标准要求高,成了同类地区的样板。地处丘陵地带的峄山公社党委,参观了洪山口,解放了思想,鼓舞了斗志,找到了办法,带领治山大军,两年迈出两大步。第一年投工二十四万个,大战碎石遍地的巩庄山,整出了一千五百亩平展展的梯田。第二年,五千名大军开进杂草丛生的苗庄岭,建成了三千亩地平埂直的山上人造小平原。广大干部群众看到治山山变,治河河改,信心越来越足,干劲越来越大。许多
“过去队里想干不能干,社里想干不敢干,县里想干不好干”的工程,纷纷上马。
为了尽快发挥工程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邹西会战区以全面安排,分期实施,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为指导思想,在工程的安排上,先搞潜力大的,开支小的,用工少的,受益大的。努力做到冬季有工程,春季出耕地,夏天长庄稼,秋季见收成。一九七五年冬季对白马河两岸涝洼地进行成片治理。邹县太平公社原来要吃国家的统销粮,这个冬季集中改造了涝洼地,粮食连年增产。去年全社向国家贡献粮食六百五十万斤,今年贡献七百万斤。对于一些大型工程,邹西会战区根据农业生产的急需,采取修建临时工程的办法,促进当前生产。今年春夏这里干旱严重,邹县高庄、石墙两公社的干部群众,在湖水东调工程的引河已经通水,但提水站渠系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组织力量开挖临时干渠修建临时提水站,引水上山,浇地三万亩,保住了今年的小麦收成。
两年来,邹西会战区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农田基本建设的攻坚战,也胜利地打了一场农业生产的翻身仗。会战两年完成了过去二十年农田基本建设土石方工程量的总和。通过治理涝洼地、改造盐碱地、建造山区水平梯田、深翻平整和扩大灌溉面积等,共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四十三万亩。生产条件的改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一九七五年相比,全会战区一百一十万亩粮田,去年平均亩产增长了一百三十多斤。社员的收入,比一九七五年平均增长了百分之九点八,口粮增长了百分之四点八。今年上半年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全年粮食收成预计仍可相当于去年。会战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不仅使集体经济和社员的家底较前厚实,增强了大兵团作战的物质实力,而且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会战成果,鼓舞了继续搞好会战的劲头。可以预计,今冬明春的会战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壮志凌云
——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
初冬的一天,阳光灿烂。在北京友谊宾馆的学术报告厅里,鬓发斑白的华罗庚教授正在作应用数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今年六十七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他的学术报告,吸引着满厅的听众;他攀登数学理论研究高峰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佩。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代数、函数论等学科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一九四一年,他就写出了名著《堆垒素数论》。他为德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写了解析数论。他花了四年的时间,为研究数论的同学,写了一本长达六十万言的《数论导引》。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曾于一九五七年一月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和他的学生陈景润、王元等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他和王元应用代数数论的工具,提出了数值积分的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国外称为华—王方法,并称赞为精美的代数数论方法,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他在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数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对“优选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写出了《优选学》一书,同时,还进行了物理模型中的数学方法的研究。最近,华罗庚同志和他的学生在代数数论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外数学学报上曾这样地称道:“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以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近十多年来,他还从事于把数学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去的工作,正象他自己所说:“由于毛泽东思想照进了我思想深处,我这个过去只知在书斋里钻研自己所喜爱、所擅长的数学问题的人,走上了运用数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大道。”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事数学研究半个世纪的华罗庚教授,正是经历了刻苦自学,从一个小县城里的小杂货店的学徒,逐步登上数学理论研究高峰的。
一九二四年,刚满十四岁的华罗庚,在家乡江苏金坛县立初中毕业,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在这里,他只读了一年,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法交付饭费,回到家乡的小杂货店里当学徒。他一有空隙就用心读书,买不起书,就借来抄录。他下决心努力钻研数学这门学问,不分寒暑,每天坚持自学,养成了刻苦读书的好习惯。一九二九年十九岁时,他便开始在上海一种科学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不幸的是,就在二十岁那年,他得了一场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他的左腿残废了。家里人都很难过,不知他往后怎样生活。但他没有被病残吓倒,继续以顽强的自学精神,象着了迷似地整天整天坐在桌前,不知疲倦地钻研数学。人们都说他太书呆子气了,叫他“罗呆子”。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数学理论的钻研上。他的早期论文,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熊教授发现了这个有卓越数学理论水平的论文作者原来是一个小店的学徒,一个初中毕业生,越发珍惜这样的人才。一九三二年,熊庆来教授函邀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因为他没有高深学历,只能当个助理员,在数学系做杂务工作。
在清华大学工作数年,华罗庚有机会阅读更多的数学书籍,旁听许多教授的课。他学习和积累了更丰富的数学知识。他开始进修外文,一九三四年后,已能用外文写数学方面的论文,在中外数学杂志上发表。因此,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已成为世界数学论坛上知名的数学家。由于他在数学上的优异成绩,他进清华大学才一年半,就由助理员升为助教。一九三六年,清华大学推荐他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的两年中,他写了十几篇论文,对当时数学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贡献。一九三八年,他从英国回国,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数学系教授。
当时,西南联大环境比较艰苦。他住在昆明城外二十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全家住的是两间小厢楼,吃饭、住宿、读书、研究都在一处。晚上点的是一盏菜油灯。楼下的院子里是马槽、猪圈。物价天天上涨,华罗庚教授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养活一家人。但他依然不知疲倦地从事数学研究工作,从艰难深邃的数学钻研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他白天教课,夜晚埋头在书桌前写书,经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黎明即起。屋子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演算纸。有时为了求证一个数学中的问题,他深夜从床上爬起来,顺手把身边报纸四周的空白写满了数学公式,进行演算和论证。他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是这时写出来的。他并且把研究扩展到数学的其他领域。可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他的著作得不到在国内出版的机会,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后,这部著作才在我国正式出版。解放前,他应邀到苏联和美国讲学。一九五○年春天,他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抛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终身聘约,回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不仅自己一直努力搞科研,而且辛勤地指导着一批青年进行数学研究工作;不仅对高等数学理论研究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还热情关心中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专门为中学生深入浅出地写了《杨辉三角》、《数学归纳法》等书。
华罗庚教授曾多次亲聆毛主席语重心长的教导。解放初期,毛主席对他说:你也是苦出身,要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一些好学生啊!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在谈到卑贱者最聪明时,特别提到华罗庚教授是个初中毕业生。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毛主席亲笔复信给华罗庚说: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毛主席又亲笔复信给华罗庚说: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华罗庚同志细心发现和培养有前途的科学研究人才,花费了不少精力。最近从助理研究员提升为研究员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华罗庚发现、培养的人才之一。他常说,我们老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培养青年要象教游泳一样,不能光站在岸上,要跳下水去一起游。
近十几年来,他人老志不老,身残志不残。他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先后写了《统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他和他的学生,冲破重重困难,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跑了二十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工厂、车间和工地,开展范围广泛的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广大工农群众的实践,“统筹法”和“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好方法,在基本上不增加人力、设备、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对生产组织统筹安排,通过选择较优的工艺,就可达到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工程进度,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效果。它为我国数学理论联系实际闯出了一条新路,为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于象华罗庚这样一个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的老科学家,万恶的“四人帮”当然不会放过,对他百般刁难,打击陷害。他们扣压他写的推广“优选法”体会的文章,不让拍摄和放映“优选法”的科教影片。后来,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准,才使得一部宣传科学方法的影片在一九七三年国庆节上映。叛徒江青在一九七四年法家著作注释会上,公开点了华罗庚同志的名,造谣诬蔑,乱扣帽子。华罗庚同志坚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一九七五年十月,他在哈尔滨患了急性心肌梗塞病时,仍念念不忘毛主席的教导,在病床上写信给毛主席,汇报自己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支持。
在谈到粉碎“四人帮”以来科技战线的大好形势时,华教授欢欣鼓舞,指着自己的双肩说:“我要让自己的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他决心不辜负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教导,不辜负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关怀,把自己的晚年全部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本报记者(附图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左二)同他的学生在一起,探讨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