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西德人士一再敲响警钟
西方必须加强防务对付苏联军事威胁
美国在战略武器谈判中让步只能助长苏联的野心
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西德一些人士最近写文章或发表讲话,批评美国在战略武器谈判中对苏联作出让步,并且强调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必须加强自己的常规武装力量才能对付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
西德著名军事记者沃尔夫拉姆·冯·雷文十一月二十八日在西德《世界报》上撰文指出:“苏联在军事物资的投资从一九六四财政年度的四百二十亿美元增加到一九七八财政年度的七百五十亿美元;在同一期间内,它用于军备研究和发展方面的费用从九十亿美元增加到二百二十亿美元”。冯·雷文认为,由于这种变化,尽管美国目前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还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在技术方面落在苏联的后面。
冯·雷文在文章中写道,“苏联的那些威胁着欧洲而不是美洲的导弹和飞机正在间接地影响着谈判”。经验证明,“美国在与苏联谈判方面所作出的让步还从来没有使苏联作出过同样的让步。而往往使苏联的欲望变得更大了”。他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国对美苏之间的谈判不能再“沉默不语”,而必须有发言权,必须以“必要的明确性”来阐明它们自身的利益;欧洲人必须使美国人明白,“他们同苏联人的双边谈判已经超过了限度”。
西德联邦国防军总监哈拉尔德·武斯特不久前在法兰克福作报告时对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感到不安。他指出,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多年来的优势今天几乎没有了,在签订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以来,苏联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和美国处于旗鼓相当的地位。
武斯特认为,北大西洋集团的地面部队同华沙条约组织相比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此外,华沙条约组织空军的“进攻性”明显地加强了。在海军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苏联的意图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活动,并且把海军作为强权政治的手段”。
面对苏联集团日益增长的严重军事威胁,武斯特将军在讲话中赞成加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常规武装力量。他强调坚持“前沿防御”战略,反对在敌人进攻的时候放弃西德三分之一领土的错误主张。


第6版()
专栏:

北约组织和澳新加美四国分别举行演习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动部队七千人最近结束了在英国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举行的为期十一天代号为“阿玛快车”的军事演习。
参加这次军事演习的有比利时、英国、西德、意大利和美国的部队。他们进行了部署、威慑和作战等项目的演习。演习的目的是训练对来自华沙条约国家的任何威胁作出迅速反应的部队。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据澳大利亚国防部宣布,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从十一月二十八日开始,在新西兰北部沿海联合举行海、空军事演习。演习预定进行到十二月九日。
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对苏联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张军事力量感到不安。为了加强防务能力,澳大利亚曾分别同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举行过多次不同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


第6版()
专栏:

苏联驻西使馆是个间谍窝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讯 据法新社报道,苏联驻西班牙大使馆已成为苏联特务情报机构克格勃和总参谋部情报部在西欧进行间谍活动的主要中心之一。
法新社援引西班牙《改革十六》杂志所刊登的材料说,在苏联驻西班牙大使馆内,克格勃修建了装甲房屋,苏联间谍从这些房屋里对西班牙军队、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一切通讯系统暗中进行监视。这家杂志还说,在苏联大使馆、渔业公司、苏联—西班牙公司和国际旅行社工作的百分之六十的人员都属于克格勃和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的人员。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自我安慰
美国有一个名叫阿斯托的众议员,据说还是一个军事专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断言苏联的扩军活动并不那样“引人注目”。他的理由是:一、苏联的扩军速度还没有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纳粹德国,二、苏联加紧扩军并不是要同西方进行对抗。这种绥靖主义论调是十分可笑的。难道苏联要象当年希特勒那样把每年的军事开支成倍地增加才构成引人注目的威胁吗?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至于认定苏联的这股祸水就是不会向西流,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证明,这位所谓军事专家既不懂军事也不懂历史。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谎话大全》
苏联出席联大的代表洋洋得意地吹嘘说,如果把苏联最近二十年提出的那些裁军建议搜集在一起,“它们可以编成厚厚的几大本”。他这样说并没有撒谎。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真的象戈培尔所说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吗?假若真的把苏联提出的裁军建议编辑成册,只能冠以这样的书名:《谎话大全》或者《骗术汇编》。


第6版()
专栏:联合国通讯

“裁军”的吹鼓手 扩军的急先锋
同往年一样,苏联代表团在本届联大会议上又提出了一系列“裁军”建议和主张。一位苏联代表在一次发言中曾经自鸣得意地说:如果把苏联最近二十年提的那些裁军建议搜集在一起,“它们可以编成厚厚的几大本”。应该说,这并不言过其实。
的确是这样。远的不说,仅从一九七○年举行的第二十五届联大算起,苏联提出的这类“紧急而重要”的议题就有九项,它单独或串连别的国家一起提出的各种“裁军”提案达二十多项。既然如此热心裁军,苏联的军备该裁的差不多了吧?至少是有所裁减吧?事实恰恰相反。一位亚洲国家代表在参加本届联大裁军辩论后颇有感慨地说,他发现“那些鼓吹裁军最卖力的国家,也正是扩军最起劲的国家。”
在联合国,可以看到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发表的有关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统计材料。这些材料表明: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的十几年中,苏联的军事开支扶摇直上,它的武装部队人数已增加到四百多万人,为美国的两倍,发展常规武器的速度和规模早已超过美国。在这段期间内,它的战略武器更是猛增了四倍多,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已经在数量上赶上美国,而在一九七二年至今的这几年内,又增加了大约百分之二十,共达二千五百多件;同时在质量方面也正在全力赶超美国,大搞所谓“第四代”、“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及机动洲际导弹等新式战略核武器。
一位阿拉伯国家的代表说:“迄今为止,超级大国的各种裁军表演只不过是耗费时间,因为这些裁军谈判成协议丝毫也没有制止它们进行规模巨大的军备扩张。”一位西欧国家的代表说:“我们欧洲人还没有看到表明苏联打算把它的高调门的裁军口号付诸行动的任何迹象;相反,人们倒是看到这个超级大国一直在迅速扩张它的核军备。”
苏联代表的裁军高调不仅同苏联政府的扩军备战的行动对不上号,就在联合国的会议厅里,有时也难免露出马脚。苏联代表团对待拉美无核区问题的态度就是一例。自从拉丁美洲国家一九六七年通过《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第二号附加议定书的九年来,包括中国、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先后签署了这个议定书,对拉丁美洲国家关于建立拉美无核区的合理要求表示尊重并作出了相应的保证,唯独苏联拒绝签署。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当联大第一委员会再次就一项与此有关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时,电动记录牌上又一次显示了苏联表示弃权的黄色灯光信号。一位拉美国家的代表气愤地说:“我们拉丁美洲国家不能指望苏联代表团按照国际义务行事,这是一个说话从来不兑现的超级大国。”
在讨论印度洋和平区问题时,苏联的态度更加暴露。明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扩军备战,争夺基地、海洋,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在第一委员会十一月十八日表决印度洋特委会提出的一项决议草案时,苏联代表对这个决议草案谴责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派驻军事力量和进行军事争夺矢口抵赖,说什么:“在这方面,我们要说,对于印度洋的军事紧张局势,苏联当然不负任何责任”,“苏联在印度洋没有、也无意建立任何军事基地”。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的把戏。人们清楚地记得,就在这位苏联代表信誓旦旦地大谈苏联“无意”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基地之前三个星期,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共和国公开揭露了苏联企图以高价租借甘岛。
苏联提出的厚厚几大本“裁军”建议毕竟掩盖不了它加紧军备竞赛、到处扩张的大量事实。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九月二十七日在联大全体会议上说:“在战后时期,军备竞赛一直在盘旋上升,然而这不是我们造成的。这一竞赛是别人强加于世界的。苏联在各个阶段都建议——并且还配合了具体行动——制止这种危险的竞赛”!
葛罗米柯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撒谎的本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新华社记者


第6版()
专栏:伦敦通讯

历史的教训
“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这是一名西欧国家的青年在参观伦敦帝国军事博物馆时,看到二次大战前的许多档案材料后的留言。
伦敦帝国军事博物馆是英国大型的博物馆之一,主要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文物资料。
博物馆有一间文件陈列室,虽然面积不大,但展出的文件和陈列的方法却很引人注目。其中一份历史文件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当时担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和法西斯德国头子希特勒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英德宣言》。博物馆在介绍当时签署这个宣言的说明文字中,表达了对绥靖主义的谴责。它写了这样的过程: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英国首相张伯伦同意法西斯德国从十月一日起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承担义务说服捷总统接受会议的决定。希特勒所作的“让步”,只是同意建立一个国际委员会对该地区的有关争议问题进行监督。九月三十日,张伯伦与希特勒会晤时声明:“如果我们发表一项声明,表明我们之间的协议,将对我们两国以及全世界有利;良好的英德关系必将导致欧洲更大程度的稳定。”张伯伦的声明构成了《英德宣言》的基础,希特勒以“明显的热情”签署了《英德宣言》。张伯伦回到伦敦时,手里挥舞着《英德宣言》走下飞机。在首相府前,他向人们讲话说:“我相信,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展出的说明文字接着指出,后来担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痛斥《英德宣言》是“完完全全的失败”。而实际上,慕尼黑协定墨渍未干,“不到一年的时间,英德开战了”。就在《英德宣言》左侧,陈列着另一份文件,是希特勒一九三四年九月在德国纽伦堡的讲话。在这个讲话里,希特勒声嘶力竭地叫喊:“毫无疑问,德国今天的生活方式,在今后几千年里都将是确定不移的”。这就充分暴露了希特勒的狂妄野心。
在另一间陈列室里,展出的图片显示一九四○年希特勒发动闪电战和不列颠空战的情景,以及英、法联军狼狈溃退敦刻尔克,尸横遍地的状况。在展览大厅的前廊里,展出了当时英国的招贴画,画上写着醒目的口号:“希特勒不会预先警告我们”,“英国是烧不光的”,“生产自己的粮食”,“不要糟踏一颗粮食”。当时这些招贴画曾经起了动员群众提高警惕,加强信心,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的作用。
据博物馆的《手册》介绍,有关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兴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等文物资料,尚在整理中。目前展出有关二次大战的文物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从已展出的少数文物,已经足够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轮廓:绥靖主义者鼓励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希特勒侵略者虽然猖狂一时,到头来终于落个可耻的下场。这难道不是历史的教训?
从慕尼黑协定到现在,还不到四十年。历史固然不会照原样重演,可是却常常出现惊人相似之处。
当年,张伯伦和希特勒之流搞了个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今天,西方也有些人在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幻想苟安,有人还想把苏联这股祸水东引。可是勃列日涅夫之流的野心比当年的希特勒还要贪婪,扩军备战的规模比希特勒要大得多。希特勒指望通过战争重新瓜分世界,而勃列日涅夫之流则企图独霸世界。当年希特勒德国发动战争时,拥有一百五十二个陆军师,三千六百辆坦克,二千七百架飞机,而今日新沙皇已经控制了二百多个陆军师,五万多辆坦克,九千多架飞机,三百多艘潜艇。当年的绥靖政策未能挡住希特勒的战争步伐,今日的绥靖主义者又怎能填满苏联新沙皇称霸世界的欲壑呢?当年,希特勒法西斯分子的铁蹄几乎践踏了整个欧洲,却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现在,苏联霸权主义者耀武扬威,张牙舞爪,其实只能吓唬那些神经脆弱的人,他们的下场也绝不会比希特勒更好一点。
本报记者 许庆美


第6版()
专栏:

希腊组成新政府
新华社雅典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希腊新政府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宣誓就职。
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再次任政府总理。前议长康斯坦丁·帕帕康斯坦丁努任副总理。新政府的其他主要成员为:计划和协调部长乔治·拉利斯,外交部长帕纳约蒂斯·帕帕利古拉斯。国防部长由埃万耶洛斯·阿维罗夫—托西扎留任。
在新政府组成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政府发言人宣布,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其他政策不变。


第6版()
专栏:

美国十月份外贸逆差创最高纪录
官方经济学家预计今年总额将达三百亿美元
据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讯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商务部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布,美国今年十月份的对外贸易又出现三十一亿美元的巨额逆差,这是美国历史上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一个月,也是连续第十七个月出现逆差。
据报道,由于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码头装卸工人罢工的影响,美国十月份出口和进口额都低于九月份。美国十月份出口额为九十二亿美元,比九月份出口额减少了百分之十五点八,成为去年三月份以来出口额最少的一个月。十月份的进口额为一百二十三亿美元,也比九月份少。
今年头十个月美国外贸逆差额已达二百二十四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五十九亿美元外贸逆差的三点八倍。美联社指出,今年将是美国对外贸易情况最坏的一年。美国政府经济学家预计,美国今年外贸逆差将达二百七十到三百亿美元。
美国官方说,美国外贸形势急剧恶化,主要原因是美国对日本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和进口石油不断增加。据报道,今年头九个月,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已达六十亿零八百万美元,比去年全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额还多近百分之五十。预计美国今年进口石油费用将达四百五十亿美元,相当于一九七二年美国进口石油费用的九点五倍。美国政府经济学家说,贸易逆差使国内就业减少和生产下降,但是,只要这个国家依靠大量进口石油,出现外贸逆差就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商务部在公布了十月份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消息以后,美元汇价在西方外汇市场上再次暴跌,美元同瑞士法郎和西德马克的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在东京的外汇市场上,美元同日元的汇价也继续下跌。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危险的生意
编者按:当前,西方某些人热中于对苏联搞经济上的绥靖主义,他们鼓吹东西方经济相互依靠就不会打仗的论点,幻想用“经济合作”“套住”苏联,用贸易、提供技术和贷款的办法安抚苏联,这正好适应了苏联扩军备战的需要。英国《苏联问题分析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对东西方贸易危险的估计》的文章,举出若干具体事例说明,西方向苏联提供大量技术设备必然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无异是给西方那些搞绥靖主义而不能对“长远利益作出最好的判断”的人浇了一瓢冷水。
由于法国把早先保密的设备卖给了苏联,与协和式飞机相匹敌的苏联图—144飞机终于能在十一月投入客运之用。
根据法国航空工业的正式年度报告,法国综合技术设备公司已把一种复杂的油料测定设备的许可证卖给了莫斯科。如果没有这项十分必要的技术,一九七三年曾在巴黎航空展览会时坠毁而摔死十三人的图—144飞机现在就不会准备好投入客运,而只会继续蒙受耻辱,苏联宣传机构也不敢提它。
虽然法国政府的官员说,盟国不反对这笔交易,但西方许多国家感到,进行带有军事含义的技术转让的交易,是不明智的。在同莫斯科签订有利可图的合同的事情上,实业家们并不总是能对自己国家的长远利益作出最好的判断。
苏联外贸部长尼古拉·帕托利切夫今年六月在华盛顿由美苏贸易和经济委员会为他举行的一次午宴上挥舞拳头,谴责美国政策,大声嚷道:“我们不需要你们的贸易——没有它我们照样能生活下去。”
但是,苏联这位外贸部长没有说,苏联可以不需要西方技术,而只是说,如果美国坚决把贸易和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莫斯科可以从别处买。当然,美国实业家们是不愿把市场丢给外国竞争对手的,有些人把西德看成是值得仿效的榜样。
西德是苏联主要的资本主义贸易伙伴,一九七○年以来贸易总额增加了五倍,去年以三十亿卢布达到最高水平。苏联主要从西德进口技术(一九七一至一九七六年共达三十五亿卢布)。
从西方的观点来看问题是,虽然这种贸易明显对双方都有好处,但似乎苏联得益最大,这就会对西方的生活方式造成一年比一年更大的威胁。据苏联外贸刊物(《对外贸易》杂志一九七七年一月第一期)说,对机器和工厂的全部投资的差不多百分之十五被用于进口设备,这些设备的百分之四十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
这表明对西方设备的依赖达到百分之六之多,这个比例足以说明,苏联工厂里设置的最先进的技术革新设备是来自非共产党国家。凡是经互会中有哪个国家能够生产的设备,苏联一律不拿硬通货再从西方去买。
在苏联,最优秀的人材和最好的原料资源都掌握在军事部门手里,而这个严格保密的军事部门却极少允许把技术或其它东西转让或回送给民用工业。毫无疑问,输入西方技术和知识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尽管不可能精确计算它的对苏联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结论难免是这样的:在苏联社会真正有所改善以前,在莫斯科看来不再那么致力于摧毁西方民主机构以前,帮助加强苏联的经济和以这种经济为后盾的扩军,似乎是会起反作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