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希腊《人民之路》周刊载文指出
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新华社雅典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希腊《人民之路》周刊最近一期发表文章指出,毛主席“根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原则,对当今世界的阶级斗争作了估量,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从而捍卫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
文章指出,中国《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精辟地阐述了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今天世界上发生的阶级斗争”。
文章说,《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在对三个世界作了深刻、全面的分析之后,“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霸权主义,揭露并谴责两个超级大国准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从而指出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文章说:“《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对那些打着所谓‘纯粹’革命的招牌的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这些人歪曲和诽谤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贯应用的方法,即不要全面出击,而应缩小打击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共同的斗争。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强有力的武器,一件加强反对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人类最大的敌人的斗争以及揭露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个最危险的敌人的真面目的强有力的武器。”
文章最后说:“《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为希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反对我们人民和国家的两个最大的敌人——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指明了道路。这篇文章帮助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团结谁以及我们必须通过斗争反对谁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已由希腊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并在希腊发行。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工农业生产取得优异成绩
铁托总统举行国庆招待会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南斯拉夫在国庆节前夕,经济战线上捷报频传,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秋季作物获得空前丰收,一些新建的工程项目陆续竣工并交付使用。
南斯拉夫联邦统计局不久前宣布,今年头十个月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点三,大大超过了原定增长百分之六的计划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幅度普遍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黑山共和国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一,马其顿共和国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二,科索沃自治省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增长百分之十一。
据此间报纸报道,南斯拉夫一些重要的工矿企业今年在生产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著名的科鲁巴拉露天煤矿十月份生产褐煤一百零四万吨,创造了月产量突破一百万吨的新纪录。铁门水电站到十月十六日为止已经发电四十八亿二千万度,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了今年的生产计划。巴伊纳·巴什塔水电站也在十月底提前完成了发电十五亿度的全年计划。
继小麦获得良好收成后,南斯拉夫今年的玉米、甜菜和葵花籽等秋季作物又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联邦统计局十月初估计,玉米总产量可达九百五十万吨,平均每公顷收获四十一公担,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超过了一九七五年的最高纪录。今年甜菜的收获量约五百三十八万吨,比总产量最高的一九七六年增产百分之十四。葵花籽可以收获四十五万吨,比总产量最高的一九七三年增产百分之四。
南斯拉夫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多瑙—蒂萨—多瑙河水利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工程——蒂萨河大坝最近已经竣工。这个大坝建成后可以调节蒂萨河水位,即使在旱季也能为两岸的农田保证足够的灌溉用水,对发展伏伊伏丁那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近来,南斯拉夫各地纷纷传来了一些新建重要工厂相继投产的喜讯,其中包括里耶卡市的炼油厂,普拉诺沃市和斯科普里市的化工厂等。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布·铁托十一月二十六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共和国成立三十二周年。
出席宴会的有: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副主席斯·多罗尼斯基,议会议长基·格利戈罗夫,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韦·久拉诺维奇,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执行委员会书记斯·多兰茨等党政领导人。
各国驻南斯拉夫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第5版()
专栏:

伊朗宫廷大臣胡韦达举行茶会
欢迎邓颖超副委员长
新华社德黑兰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伊朗宫廷大臣阿巴斯·胡韦达,十一月二十七日下午在德黑兰官邸举行茶会,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邓颖超。
胡韦达大臣热情接待邓颖超副委员长,同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出席茶会的有随同邓副委员长访问的外交部副部长何英、西亚北非司代司长周觉、礼宾司副司长高建中等。
伊朗王宫典礼长马莱克沙赫·扎法尔和夫人出席了茶会。
中国驻伊朗大使焦若愚也出席了茶会。
二十七日上午,邓颖超副委员长及其随行人员在伊朗王宫典礼长马莱克沙赫·扎法尔和夫人以及焦若愚大使的陪同下参观了伊朗考古博物馆。
这个著名的伊朗考古博物馆珍藏着萨珊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古物。在这里,邓颖超副委员长及其一行受到伊朗考古中心总主任费罗兹·贝格扎德的热烈欢迎。
中国客人们通过参观增进了对伊朗历代艺术的了解,并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展出的伊朗沙法维朝阿巴斯大帝的一批中国瓷器。(附图片)
邓颖超副委员长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乘专机到达德黑兰时,法蒂玛公主、阿穆泽加尔首相和夫人等到机场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日本地震科学工作者举行学术报告会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日本地震科学工作者约四百人从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京都大学举行一次秋季学术报告会。
这次报告会是由日本地震学会主办的。到会的大学教授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百六十多人分别在会上就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测以及地震、海啸史料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报告,交流了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关于地震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日本各界人士的重视。
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讲师田中丰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今年五月十六日清晨二时三十三分从设置在兵库县生野矿区的一个观测站测出了一次震级为一点一级的微震,并在震前十分钟发现了征兆,从而得出了“即使微震,也有地壳变化的前兆现象”的结论。田中讲师在谈到这一成果时说:“微震的频度高,能够取得更多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把它应用于预测大地震,是有可能进行更精确的地震预测的。”东京大学副教授沟上惠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对和歌山市附近地区的五百次有感地震和数千次微震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一九六八年三月三十日在这一地区发生的震级为四点八级的地震。今年又预测了八月七日在这一地区发生的另一次震级为四点七级的地震。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力武常次在关于地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的报告中说,在发生地震之前,一些动物的异常现象,从科学上来看应该得到重视,这些情况可以弥补地球物理学的不足。
今年五月访问过中国的日本东北大学教授铃木次郎和东京大学助教胁田实十一月二十二日在会上分别做了报告,介绍了中国地震科学的发展情况,热情赞扬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群测群防地震的各项活动。会上还放映了中国彩色影片《群测群防地震》,受到了日本地震科学工作者的欢迎。


第5版()
专栏:

我驻布隆迪大使离任回国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讯 布琼布拉消息: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陈枫十一月二十七日离任回国。
陈枫大使离开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时,布隆迪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马萨博·博纳文图尔到机场送行。


第5版()
专栏:伊朗通讯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许博远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建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国。勤劳智慧的波斯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波斯地处欧亚交通的要道,大量文物古迹都反映着它同古代东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些,强烈地吸引着各国的考古学家。
十月十四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率领的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五人,飞越云海苍茫的帕米尔高原,到达伊朗。三个星期的访问是太短暂了,然而它给中国考古学家们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忘怀的。
中国考古代表团在伊朗考古中心总主任贝格扎德博士周详安排下,参观了伊朗大量古代文化遗迹,其中,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的古代宫殿遗址是久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那是大流士一世等阿契美尼德王朝若干代帝王的宫殿。在曾经访问过中国的阿契美尼德研究所所长沙赫巴齐博士的陪同下,中国代表团在那里欣赏了规模宏大的古代石结构建筑的遗迹和大型石刻艺术。
站在遗址前,仰望这个建筑群的遗迹,但见许多石柱和断壁巍然屹立。当年的背倚山峦、面对平野的宫殿,是用坚石造成的,总面积达十四万平方米,在公元前四世纪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焚毁。这个阿契美尼德王朝全盛时期的辉煌建筑,集西亚、北非地区各国劳动人民艺术创造之大成。
我们自宫殿区平台前踏着一百一十级石阶而上,穿过一个平台,进入宫殿残留的宏伟的门厅,看到门道的两壁有两幅巨型的有翼兽身人面浮雕石像。沙赫巴齐博士说,这两壁雕像不仅大小、形象一模一样,就连每一条纹路都是对称的,每一壁石刻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是对面一壁的形象的反映。走进宫中院落,在觐见厅的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又见到狮子斗牛的浮雕两幅。沙赫巴齐博士说,雕像的内容是“光明与黑暗之搏斗”,狮子象征着光明、力量和权威,牛因有月牙形的角,代表黑暗。当年最为壮观的觐见厅的中殿原有三十六根石柱,三面门廊各有十二柱,现在有的仅存础石了,有几根却还傲然挺立着。它们高约二十米,顶端有重达数吨的石雕兽。由此往东,我们还看到发掘出来的两个百柱大殿的遗迹。可以想见,整个建筑群在当年是何等雄伟!
中国考古代表团在伊朗访问的日子里,不少伊朗朋友在谈到中伊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都谈到阿萨西王朝(中国史籍称之为“安息”)第一次派使节随汉使访问中国的史实。据中国史书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晚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副使曾到安息,受到安息国王的隆重接待,国王令二万骑行数千里迎客于东界,随后遣使来中国,并赠以大鸟卵,还派来魔术师。这是两国交往的开始。其后,横贯伊朗全境的“丝绸之路”开辟了,经过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上交通也发展起来了。两国之间进行了历史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在德黑兰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中国代表团高兴地发现了这种交流在伊朗艺术上的影响。展品中有一枚公元十二世纪的铜镜,上绘有云彩,中央有钮,颇具中国铜镜的特色。伊朗朋友说,在古尔甘地方还发现过两枚仿制的中国汉朝铜镜。陪同访问的达内什普尔女士曾学习过中国艺术,她在一幅公元十六世纪的伊朗工笔画前停了下来,招呼中国客人说:“看,这多象中国画呀!”这幅画上面画的是一个老人在树下休息,树上有鸟,风格酷似中国传统绘画,反映出两国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密切联系。
一天,中国代表团访问雷伊古城遗址后,在当地考古队的宿营地休息,帐篷旁边有一棵大桑树。伊朗考古队的一位朋友说,伊朗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的方法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据夏鼐团长考证,在古代,丝绸是中国输往波斯的主要商品。萨珊朝的时候,波斯丝绸业发展很快并有创新,大批地生产自己的织锦,并输往中国。这种别具一格的织锦引起了中国织工的兴趣,他们按照萨珊式的图案和织法,仿制了“波斯锦”。
中国代表团还参观了伊朗历史最久的伊朗考古博物馆。这里有一个展览室专门陈列中国的瓷器,其中元代景德镇造的大型青花瓷器珍品多达四十余件。有些瓷器上刻有伊朗沙法维朝阿巴斯大帝的题记。最近,伊朗考古工作者又在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发掘出大量中国瓷器。曾在霍尔木兹发掘场地工作过的达内什普尔女士说,这些瓷器埋藏很浅,揭开表土,俯拾即是。她拿出随身带着的一些碎瓷片给我们看,上面有“万福攸同”、“大明年造”等汉字。伊朗著名考古学家、德黑兰大学文学院院长内加赫班博士在一次谈话中风趣地说:“在波斯语里,瓷器叫做‘秦尼’,意思是‘中国的’。现在,不管是那个国家产的瓷器,我们都叫它‘中国的’。”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伊朗的文化也早已传入中国,并有着广泛的影响。伊朗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图书专家兴致勃勃地对来访的中国客人谈起古代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他拿出一本十四世纪一位外国旅行家写的游记来,上面写道:杭州的知府“让他儿子陪同我游览”,“游船上有奏乐的和唱歌的。所唱的有中国歌、阿拉伯歌、波斯歌”,“主人赞美波斯歌,每次唱波斯歌时,总要让歌者重复几遍”。这位伊朗朋友非常兴奋地说:“在六百年前,中国就流行过波斯歌曲,这是多么不平常的事情啊!”
这确是不平常的,但有着历史渊源。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唐代以来,波斯人的足迹遍及中国的中原和沿海各地,甚至有到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的。他们把波斯文化带到了中国。
十月三十一日,夏鼐团长在伊朗第六届考古年会上作了《近年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文物》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在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沿线和南部沿海发现的许多波斯银币、金银器和波斯锦。报告还介绍了在西安出土的一位波斯妇女的石刻墓志,是汉文和婆罗钵文合璧的。据这块墓志记载,这位妇女的汉文姓氏叫“马氏”,她的丈夫叫“苏谅”,是唐朝军队的波斯籍武官。
夏鼐团长的报告受到伊朗考古界的热烈欢迎和重视。在德黑兰报纸报道这一消息后,连一些不做考古工作的伊朗朋友也向中国代表团索取这份报告和有关图片。伊朗艺术和文化大臣迈赫达德·帕赫勒博德对中国代表团说:“自古以来,我们两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今天,我们希望发展这种历史悠久的联系。”
十一月四日晚,中国考古代表团成员乘飞机回国。他们透过机窗俯瞰万家灯火的德黑兰市,伊朗朋友们赞颂两国悠久的文化联系的话犹在耳边萦回。如今,联系过中国和伊朗的古代“丝绸之路”,正焕发着新的光彩,变成一条友好交往的新通衢了。
(新华社)(附图片)
这是中国考古代表团团长夏鼐在波斯波利斯的大流士宫殿遗址同伊朗阿契美尼德研究所所长沙赫巴齐博士一起观看这个遗址的平面图。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