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知难而进——记小黑麦专家鲍文奎
小黑麦专家鲍文奎,为革命搞科研二十多年,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和科技人员、工人合作,终于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这种作物在高寒山区种植,一般比当地种植的小麦、黑麦、燕麦增产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以上;面粉品质也高于普通小麦。
“攀登科学高峰,要敢于知难而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者、全国著名的小黑麦专家鲍文奎在科学实验中的深切体会。
鲍文奎今年六十二岁。现在是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级研究员,水稻、小黑麦多倍体育种负责人。解放初期,他从国外回到祖国后,就开始从事小黑麦的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险阻,和科技人员、工人合作,终于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目前,这种作物在我国云贵高原和西北高寒山区种植面积已达十三万亩。大面积种植结果表明,它既具有黑麦的小穗多、抗病、耐瘠薄的特点,又具有小麦的小花多、品质好的特点,增产潜力较大。在高寒山区种植这种麦类作物,一般比当地种植的小麦、黑麦、燕麦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它的面粉品质高于普通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性能好,可以做馒头、面条、面包等食品,秸秆可作乳牛饲料。
小黑麦在自然界里原来并不存在,它是采用多倍体育种这一新方法,由小麦和黑麦两个不同属的作物杂交,经细胞染色体加倍而育成的一个新物种。国外研究小黑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比六倍体小黑麦要好得多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中间,遇到重重困难而退了下来。用人工能否培育出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呢?鲍文奎想,完成这个研究课题,无疑是要遇到很多困难的,但它对人民是有益的,有益就要干!我们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外国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到;外国没有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他下了决心,认真参阅外国的一些学者研究八倍体小黑麦的材料,分析他们没有培育成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密切结合我国禾谷作物育种的实际,制订了培育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方案。鲍文奎和育种组的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在看起来象是非常平凡的琐碎的但却是连续性非常强、必须严谨从事的工作中,一丝不苟,不畏艰难,坚持攀登不息。
小麦和黑麦虽然都是麦类,但二者是不同的物种,杂交困难。小麦品种很多,能同黑麦杂交的很少,能杂交的不理想,理想的又不能杂交。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使理想的小麦品种具有可杂交性,就得先在小麦之间进行杂交,育出理想的能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为此,鲍文奎和科技人员、工人先后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小麦与黑麦可杂交性遗传的鉴别试验。每年五月,是小麦、黑麦的盛花时节,鲍文奎带领科技人员、工人在田间仔细观察、记载,选择亲本,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用了二十九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反复多次杂交,可喜地测定出三个春小麦品种容易接受黑麦的雄性花粉。这些易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他们称之为“桥梁”品种。鲍文奎把不易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先同小麦“桥梁”品种杂交,然后利用它们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再同黑麦杂交。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的杂种,经过人工加倍它的细胞染色体数,就变成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始品系。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他们先后制造出了近五千个小黑麦的原始品系。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人工培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品系,综合了普通小麦和黑麦的优点,表现出穗大、粒大、粒多、茎秆粗壮、抗病力强等特性。但它们的结实率往往不能达到正常的程度,而且种子也皱缩不饱满。这是国际上没有解决的难题。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呢?鲍文奎迎着困难上。为了尽快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他们进行肥料、播种期、温度、光照、微量元素、生长刺激素等方面的多次试验,但是仍然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后来,他们经过探索,在制造的大量小黑麦原始品系中,选择其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比较好的作亲本,进行品系间杂交。每年六月下旬,小黑麦收获时,鲍文奎组织技术员和工人集体观察、鉴定、评议,留优去劣。这样,一年年一代代严格选种,初步解决了八倍体小黑麦结实率低和种子不饱满的问题,达到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平。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等粮食产量较低的高寒山区广泛试种。鲍文奎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坚持把试验地的育种工作同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多点试种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和巩固这一科研成果。根据他们的建议,今年农林部按自然区划分,全国分别成立了乌蒙、秦岭、凉山、大巴山、伏牛山、六盘山、燕山等七个小黑麦科研协作组,从而把小黑麦的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现在,小黑麦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还存在着秆高易倒伏、晚熟等缺点。根据生产上的需要,鲍文奎和小黑麦课题组的同志一起,正在改进小黑麦,在培育矮秆、抗寒、抗病、早熟的小黑麦新品种上下功夫。同时,在多倍体水稻的研究工作中,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这是鲍文奎(中)与科技人员一起制定小黑麦育种计划。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打开热带植物宝库——老植物学家蔡希陶和他的战友艰苦创业记
老植物学家蔡希陶和他的战友们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安家落户,艰苦创业,终于打开了这座富饶的热带植物宝库。
在大跃进的年代,共产党员蔡希陶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新型植物园,去开拓热带植物资源应用研究的新领域。他带着一批年轻人,离开大城市的研究所,来到了西双版纳小勐仑三面环水的葫芦岛上。
那时,他们面前是黑压压的原始密林,阳光透不进,飞鸟穿不过;遍地是毒蛇,野兽不避人。白天,蔡希陶他们挥起傣家人支援的长?刀,伐木砍草,拓荒开苗圃;晚上,趁月色,燃篝火,制土砖,盖草房。他们饮江水,背粮食,种菜、养猪,自力更生创造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在这艰苦扎根的日子里,有人叫苦、有人动摇了。蔡希陶回想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情景,浑身是力量。他鼓励战友们要披荆斩棘创新路。蔡希陶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五年时间,就建成了热带植物园。他们辟地一千多亩,引种来自我国热区和亚非拉的珍贵植物一千多种。
竹篱茅舍刚安家,苏修撕毁了“兄弟合作”的幌子,接着刘少奇大刮“下马”风。蔡希陶他们顶住了妖风。大家说,国家暂时困难,工业要原料,人民要战胜困难,这就是我们的计划,就是我们的科研题目。很快,他们就拿出了第一批科研成果。他们研究芭蕉代粮,推广荒地种植芭蕉,平均亩产蕉果八千斤,提取淀粉一千六百斤,足够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粮。蔡希陶他们认真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研究油瓜攀援枝的无根变有根的转化。经过多次试验,攀援枝栽插终于成功了,“油料大王——油瓜”在南方六省、自治区推广开来。航空、航海工业需要的轻木、蕉麻也引种成功了。当我国大打石油翻身仗的时候,他们为采油工业引种成功了胍胶豆——油井水基压裂试验的重要原料。用它配制的水基压裂液,在胜利油田进行压裂试验,使一口报废的老油井恢复了青春,另一个低产油井增产五成以上。
然而,硕果累累的植物园,却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污蔑为“黑典型”,埋头苦干的蔡希陶被扣上“白专”的帽子,“靠边站”了。当时,植物园的科研人员正在寻找“南药”中居首位的血竭。大家奔走万里,采得许多植物,就是分析不出血竭的成份。蔡希陶想,不干社会主义,难道做寄生虫!他要求参加研究“南药”的战斗。有人说:你还没有恢复工作。蔡希陶坚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他和科研人员查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翻阅国外有关资料。蔡希陶不相信中国不产血竭。他说血竭是龙血树分泌的一种树脂,只要找到龙血树,就找到了血竭。他带着大伙,来到几百里外一个山岩下,在昔日留下他足迹的地方,在古木丛莽之中,他们发现的不是一棵,而是一大片龙血树。他们寻幼苗,采标本,搬回两百多株苗木和三棵大树,采得几十斤树脂。经过化验,果然是上等血竭。
十多年来,蔡希陶和他的战友坚持科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植物园已扩大到两千多亩,成为开展大规模的植物资源学的应用研究基地。他们把原来仅限于观察描述热带森林景观的“植物群落学”,提高、发展成为一门新科学——“人工多层植物群落学”,获得了一百二十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二十多项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为我国有色金属选矿、化学和印染工业找到了一批植物原料,为农业、轻工业引种驯化了几十种珍贵的木本油料、粮食、饮料、香料和水果植物。
英明领袖华主席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六十七岁的蔡希陶干劲倍增。前不久,他不顾身体多病,同科研人员一起到滇西进行植物考察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他们在怒江两岸找到了一种生长速度可与团花比美、材质胜过团花的树种——“顶果木”。这种速生优良树的种子,已经播种在西双版纳富饶的土地上。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一次别开生面的临床病理讨论会
深秋的南国,依然暑气未消。然而,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的一个课室里,却更加显得热气腾腾。两百多个座位的课室,挤着坐了三百多人。一次临床病理讨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讨论会由陈国桢教授主持。他是学院“临床病理讨论会”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这次,他们选了一个常见病,但又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病例作为讨论题。这位病人来自农村,发热多月,肝脾明显肿大,同时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死亡,死后曾作尸体解剖。讨论会前,印发了病人的病历摘要,让大家根据这个病人临床表现、体检和实验检查资料等记载,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讨论其鉴别诊断,作出最后诊断。
讨论会上,头一个发言的是附属第二医院一位内科主治医生。他为了准备发言稿,详尽分析了这个病人的病史记载,查阅了国内外许多文献资料,参考了几百个类似病例的记录,旁征博引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本病例的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应从这些器官和淋巴结的疾病来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是考虑恶性网状细胞病和恶性淋巴瘤,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他的发言详尽、细致,得到了一位副教授的赞同。这位副教授以严密的逻辑对病例进行了层层分析,逐个排除他认为似是而非的诊断,从理论上讲得也比较透彻。同时还提出了不能将肝结核除外的新见解,给大家启发很大。发言一个接一个。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医生曾庆华提出了新的论据和结论,使整个课室顿时活跃起来。曾医生认为,首先应从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考虑,不要被肝脾肿大等个别现象所迷惑,而应从整个机体全面考虑。他根据病人有肺罗音、扁桃体化脓、声嘶等症状,认为对整个病情来说,可用粟粒性播散性结核来解释。病历记载血沉率正常,似乎反对这个诊断。但他说,许多文献资料表明,这种病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病例血沉率是正常的。这一事实证明,血沉率正常并不能否定这个病例是粟粒性播散性结核的可能。接着发言的附属肿瘤医院的一位医生也提到同曾庆华医生同样的见解。
准确的诊断结论是什么呢?最后由病理教研组的一位老师介绍了这个病例病理解剖的情况,发现这个病人患的主要是播散性结核病,有广泛的、多器官的粟粒性结核病,死于毒血症。讨论会上还放映了有关这个病例的肺、肝、脾、胃四个玻片检验的幻灯,展示了病人的一些大体标本,从临床实践和病理理论的结合上正确地回答了这次讨论会的题目。
最后,由陈国桢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说,筹备这次临床病理讨论会,可费了周折。这些年来,在“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下,基础理论教学的一整套都被搞乱了,临床的严格制度被破坏了,连比较完整的病历记载也难找到。尸体解剖也大大减少了。他说,这次临床病理讨论会上,一些同志诊断有片面性和过分依靠实验检查的结果,除了有各自主观上的原因外,病例记载的不够完整、详尽也有很大关系,给正确地得出诊断结论造成了一定困难。他要求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提高基础理论和医疗质量,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清除“四人帮”的流毒,把医学教育革命真正地搞好。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汽车维修实行“双定”办法好
汽车维修实行“双定”办法,即定点修理和配件定点供应,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完好率。这是汽车维修工作上的一项很有意义的重要改革。这种“双定”办法已在广东省的许多县、市中普遍实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的拥有量在逐年增多。除了专业的汽车运输公司和一些大型的工矿企业外,大量企业、机关特别是农村用的汽车,一般都没有固定修理的地方。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先后试行汽车定点修理和配件定点供应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汽车维修实行“双定”办法,就是给没有修理能力的用户的汽车,就地就近组织专门的修理厂,负责修理。同时,由汽车配件公司对这些修理厂供应配件,保证这些修理厂能够完成所担负的汽车修理任务。
汽车维修实行“双定”办法较好的广东省,在全省一百零七个县、市中,已有九十五个县、市组织了“双定”的汽车修理厂,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的汽车保养修理网点,基本上做到了汽车大修不出县,开始改变了过去许多汽车失保失修的状况,使汽车完好率普遍提高。


第4版()
专栏:

我国育种研究又有新突破
玉米利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成功
我国花粉单倍体育种研究工作又有新的突破。继烟草、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之后,玉米也利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成功,并在广西收获了第一穗种子。
这一研究成果,是广西玉米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取得的。
广西玉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学习大庆、大寨精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前几年与北京郊区贫下中农共同试验的基础上,去年四月开始又在广西玉米研究所,利用三十多个材料,接种四千多管,诱导出一千多个细胞团,分化出二百多株绿苗,移栽成活五十多株。经过精心护理,这些植株开出了雌雄花穗。有的植株已在今年四月自交授粉,六月一日收获了第一穗宝贵的花粉植株玉米种子。


第4版()
专栏:

我国第一台鼻咽摄影仪研制成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梁赐芳,是一位革新医疗器械的能手。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鼻咽摄影仪,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观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仪器。
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这台鼻咽摄影仪的性能良好。它几乎能把整个鼻咽部的情况都拍摄出来,而且癌变初期的细小变化在彩色照片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第4版()
专栏:

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制成
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同沈阳部队某部协作,研制成功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葡萄球菌类毒素。这种新药,对于应用抗菌素治疗不愈的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效果尤为显著。在五百六十多例临床实验中,有效率为百分之八十三点八。其中疖肿、多发性疖肿和外伤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百分之八十三点二和九十三点九;毛囊炎的有效率为百分之七十二点八。


第4版()
专栏:

河南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结硕果
河南省农村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结出了丰硕成果。
这个省的一百二十多个县、市已经普遍建起农科所,大部分公社建立了农技站、良种站等科研组织,许多大队、生产队成立了科研站或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这些科研组织共种实验田三百二十多万亩,参加科学实验的农民技术骨干达一百一十多万人。
根据各地生产的需要,这些科研组织先后选育、推广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一批新品种,现在全省主要农作物已基本上实现良种化。各地还普遍开展了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试验;沙荒盐碱地区进行了改土治沙和改造盐碱地的科研和实践,使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沙荒盐碱滩变成了良田。许多县、社、队开展了生物防治虫害工作,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以国家体委副主任于步血为团长的中国政府友好代表团应邀前往索马里参加摩加迪沙体育场落成典礼,十一月十日乘飞机离开北京。
国家体委第一副主任徐寅生,外经部副部长李克,国家建委副主任彭敏,国家体委负责人李青川,索马里驻中国大使卡欣,前往机场送行。八日,卡欣大使为代表团访问索马里举行了招待会。
 中联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区棠亮十日晚设宴欢迎由瑞典红色青年主席罗尼·舒勒尔率领的瑞典红色青年代表团。代表团是十日上午乘飞机抵京的。
 以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赵光礼为团长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应巴西政府邀请,十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巴西参观圣保罗出口商品展览会。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平,巴西驻华使馆参赞加瓦尔根第等,到机场送行。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青年男女排球队结束了对我国的访问,十一月十日乘火车离开南宁回国。
九日晚,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主任乔晓光、副主任刘重桂会见了越南青年男女排球队团长黎伯回、副团长范文亮,并观看了越南青年男女排球队同广西男女排球队的友谊比赛。越南驻南宁总领事泰皇也观看了比赛。
 以菊地庄次郎为团长的日本邮船公司访华代表团,十一月九日离开北京回国。代表团是十一月二日到达北京的,先后在北京、西安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在北京与我有关方面进行了业务会谈。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外贸部副部长王润生,分别会见了他们。
 以流静为团长、刘庆齐为副团长的中国武术团于八日离京赴几内亚、贝宁、几内亚比绍和喀麦隆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