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柬埔寨人民大兴水利争取新丰收
各地水利建设工地一片热气腾腾景象,一些水利工程陆续完成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讯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柬埔寨各地人民继续大搞水利建设,夺取今年雨季更大丰收。
今年以来,柬埔寨各地农业合作社继续大兴水利,整修农田。各地的水利建设工地上,出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陆续完成。菩萨省近一万人团结战斗,从今年一月到四月沿五号公路修成了一条宽八米、深三米,长达六十三公里的干渠。这条干渠可以灌溉九万多公顷农田,并成为这一地区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线。磅湛省德邦克门县人民为了迎接四月十七日全国解放一周年,两万多名农民和干部、战士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在七号公路沿线的比村到干丹芝伦乡一带完成了受益农田面积达一万一千五百多公顷的一项水利灌溉工程。
各地农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大批小型水利工程,为争取今年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波萝勉省磅略白县的坚德乡、波雷卓乡、戈克咋乡等地合作社,在去冬今春的旱季里修筑了三百米到一千二百米长的水渠十五条。这个省的波萝勉县筑堤坝一百六十四座,总长近五十公里,同时还挖了总长为六十八公里的几十条水渠和池塘六十多个。这两个县已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改变了过去“种田靠天”的落后面貌。
茶胶省巴迪县人民去年在收割完雨季水稻之后,立即投入水利建设。目前,这个县已修筑堤长六百到两千四百米,堤高一米半到六米的水利工程三十二处,挖掘小渠二十六条,总长度达三十五公里。
(附图片)
柬埔寨妇女在盐田进行生产。 新华社记者摄


第5版()
专栏:

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表声讨书
谴责南朝鲜朴正熙集团卖国反人民的罪行
《劳动新闻》谴责朴正熙集团使南北对话陷入僵局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五月十六日发表声讨书,揭露和谴责南朝鲜朴正熙集团卖国、反人民的罪行。
声讨书说:“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六日,美帝国主义者为了维持在南朝鲜处于瓦解状态的殖民地统治,唆使朴正熙傀儡集团发动反动的‘军事政变’,走上了实行军事法西斯统治的道路。”
声讨书指出:“朴正熙傀儡集团是和平统一的凶恶敌人,是策划分裂永久化和制造‘两个朝鲜’的可恶的民族分裂主义者。”
声讨书说:“朴正熙傀儡集团的分裂主义面目,在一九七三年八月公布的以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为核心的所谓‘六·二三特别声明’中,已暴露无遗。”
声讨书说:“由于朴正熙傀儡集团的分裂声明,在统一的前进道路上设下了新的严重障碍,使南北对话陷入僵持状态。”
声讨书说,南朝鲜人民不顾残酷的镇压,为粉碎朴正熙集团的独裁统治和争取实现朝鲜的自主和平统一,不断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国正义斗争。
声讨书号召南朝鲜人民团结起来,“为推翻朴正熙傀儡集团的军事法西斯独裁,使南朝鲜社会民主化,抵制和挫败他们的战争挑衅活动,提前实现国家的自主和平统一事业,继续顽强地战斗下去”。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五日电 朝鲜《劳动新闻》五月十五日发表评论员文章,谴责朴正熙集团使南北对话陷于僵局。
文章说,南朝鲜伪外务部长官五月十三日发表了关于南北对话问题的“声明”,再次发出什么“恢复对话”、举行“谋求代替停战协定方案的当事者会议”等叫嚷,是为了把南北对话陷入僵局的责任转嫁给别人。
文章说:“由于朴正熙傀儡集团把对话作为挡箭牌,露骨地进行分裂活动等卑劣的背信行径,使联合声明的协议事项不能实现,使对话陷入了僵持状态。”
文章说:“我们曾主张在美帝侵略军撤出南朝鲜的条件下,把军事停战协定换成和平协定。”“如果朴正熙集团有恢复被中断的对话的愿望,有统一的愿望,那就必须停止依靠外来势力,停止炮制‘两个朝鲜’和进行反共战争活动,停止对人民的镇压,就必须重新确认南北联合声明的原则,必须响应我们提出的关于为改善和发展南北关系而采取的切实措施的现实建议”。


第5版()
专栏:

朝鲜政务院副总理洪元吉逝世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电 据朝鲜《劳动新闻》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政务院五月十六日发布了关于洪元吉同志逝世的讣告。
讣告说:“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代表、中央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洪元吉同志,因长期患病,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十六日二十三时五十分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讣告说:洪元吉同志在金日成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建设新祖国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他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军需生产的斗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遵循金日成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为发展机械工业和冶金工业、为加强国家的经济威力而忘我斗争。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政务院决定为洪元吉同志举行国葬,并组成了由金日成主席和金一、崔庸健、金东奎、康良煜、朴成哲、崔贤、吴振宇同志等参加的国家治丧委员会。


第5版()
专栏:

巴勒斯坦群众集会决心解放家园
萨达特总统强调必须恢复巴勒斯坦人民权利
新华社巴格达一九七六年五月十六日电 巴勒斯坦群众五月十四日在巴格达举行集会,重申他们决心继续进行解放家园的斗争。
巴勒斯坦革命政治委员会的代表阿布·加尼姆在会上发言,欢呼在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人民抵抗运动日益高涨。他说:“这表明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的坚定性和他们把武装斗争作为争取解放的唯一途径的决心。”
巴勒斯坦工人总联合会伊拉克分会的代表阿卜杜勒·卡里姆在发言中,强调加强巴勒斯坦革命队伍内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呼吁加速进行解放所有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的武装斗争。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五日电 埃及总统萨达特五月十五日在给埃及人民议会举行的一次特别会议的信中说,埃及将继续运用其所有力量,来解放所有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他指出,“这是我们最大的国家职责和阿拉伯职责,也是埃及和阿拉伯人民的意志。”
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赛义德·马雷在会上宣读了这封信。
萨达特总统在信中谈到埃及的经济建设问题时说,“在今后几年内,在我们人民的努力以及兄弟、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必须努力苦干去克服困难。”
他说,埃及人民在一九七三年(中东)十月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埃及人民的意志、阿拉伯民族在面临危险时所采取的一致立场和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协调一致的结果。


第5版()
专栏:

冈比亚总统贾瓦拉接见我农技组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十四日讯 班珠尔消息:冈比亚总统贾瓦拉在各省视察期间,五月十二日接见了在冈比亚萨普工作的中国农业技术组,同农技组成员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并且询问了水稻种植的情况。


第5版()
专栏:

科列加副主席接见我交通部代表团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六年五月十四日电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斯·科列加五月十四日接见了以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为团长的中国交通部代表团。
参加接见的有阿尔巴尼亚交通部长卢·巴巴梅托和外交部副部长雷·马利列。接见时,中国驻阿大使刘振华在座。接见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据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五日电 由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率领的中国交通部代表团结束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友好访问,五月十五日乘飞机离开地拉那回国。
代表团离开之前,阿尔巴尼亚交通部部长卢·巴巴梅托和刘振华大使分别为代表团举行了招待会。


第5版()
专栏:

我政府贸易代表团结束访罗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五日电 由外贸部副部长陈洁率领的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结束了对罗马尼亚的友好访问,十五日离开布加勒斯特回国。
到机场送行的有罗马尼亚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部副部长扬·斯托扬以及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李庭荃等。
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出席了中罗贸易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同以扬·斯托扬副部长为首的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举行了会谈。会谈是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对会谈结果表示满意。
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罗共布拉索夫县委第一书记维·特罗芬在布拉索夫接见中国代表团。罗化学工业部部长米·弗洛雷斯库同中国代表团举行友好会见。罗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部副部长扬·斯托扬和李庭荃大使分别为代表团举行宴会。


第5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新沙皇的“拉平论”
——苏修掠夺、剥削和控制“经互会”成员国的又一花招
最近以来,苏联报刊不断鼓吹说,把“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拉平”是“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总目标”。勃列日涅夫在不久前收场的苏修二十五大上也声称,苏联与其它“经互会”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因素越来越多,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拉平”。
新沙皇宣扬的把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拉平”的观点,是布哈林臭名昭著的“均衡论”的翻版,和赫鲁晓夫的“对对表”的谬论如出一辙。勃列日涅夫集团的“拉平论”,在理论上承袭和发挥了他们的修正主义前辈的论点,在行动上更为露骨而凶残。所谓“拉平”就是要把“经互会”成员国中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的设备、资金、劳力以及它们和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主权、资源等“拉”过来。总之,是要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掠夺、剥削和控制。
苏联报刊宣称:“拉平”的“办法是加速落后地区和部门的工业化”。众所周知,苏联尽管是一个社会帝国主义的超级大国,但有不少工业部门和相当广阔地区(例如西伯利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经互会”东欧成员国。因此,近年来,苏联在“拉平”名义下,迫使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东欧国家源源不断地把劳动力、物资、资金送入苏联境内,替苏联修建大型联合企业,开发资源,建立和扩大原料、燃料基地,以加速苏联落后地区和部门的工业化。
例如一九七二年,苏联迫使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和波兰等国签订一项“共同投资”的协定,以便在苏联西伯利亚建设乌斯特伊利姆斯克纸浆联合企业。
这些国家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期间,必须向苏联提供三亿多卢布的资金、机器设备和其它材料。一九七三年,苏联又要东欧国家在苏联南乌拉尔建设基耶姆巴耶夫斯克石棉联合企业。东欧国家在企业建设期间,必须向苏联提供价值一亿卢布的建筑机械、各种设备、材料和消费品。目前正在修建的奥伦堡天然气管道是苏联迫使东欧成员国在苏联境内搞的一项最大工程。据苏联报刊报道,这条长达二千七百五十公里的管道要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五国分段包干,每个国家要承担五百至六百公里的管道和三至五座压气站的修建任务。这项工程的完成,需要东欧五国派出二万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并投放大量资金。苏联还要东欧国家在苏联爱沙尼亚金吉谢普修建磷矿,在卡拉塔乌修建黄磷矿等等。
苏联报刊承认,这类项目共达三十余项,绝大多数都在苏联境内。
若干年来,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苏联境内搞基建项目,对这些国家进行残酷的盘剥,给这些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连苏联报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苏联《劳动报》一九七五年九月的一篇文章说:“预计今年就要拨出五亿多卢布的投资用于在苏联境内共同建设的一体化项目,这笔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将靠经互会有关成员国专用投资贷款来构成。”
苏联计委主席供认:“完全依靠一些经互会成员国建筑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苏联境内兴建一系列项目,在对外经济联系的实践中是第一次。”昔日老牌的帝国主义,往往通过直接投资在别国建工厂,开矿山以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和剥削其劳动力。如今,新沙皇除了袭用这套办法外,还在“拉平”、“国际分工”、“一体化”的幌子下,迫使它的“盟国”出入,出钱,提供设备,在苏联境内为它开发资源,兴建工厂。这不但显示社会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虚弱本质,也说明它比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更贪婪,更狡猾。
与此同时,苏联报刊还制造舆论说,一般国家,尤其是小国,要独立发展一些新的工业部门既“不必要”,也“不可能”,而“发展民族经济最合适的道路就是巩固和完善国际经济和科技合作”,“扩大和加深国际分工”。这番议论的中心意思是:不准小国“独立发展”工业,必须依赖苏联的“合作”和“分工”。就在这种借口下,新沙皇把蒙古的经济完全置于它的掌握之中。据苏联驻蒙古大使馆经济参赞在今年一月一日的一篇文章承认:苏联有十四个部同蒙古相应的部“建立了直接联系”,“大多数部门向蒙古派出了全权代表”,这些“全权代表”参与“制定年度计划”,“派遣苏联专家”,“管理生产”,“制定措施”。蒙古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如电力、采煤等都掌握在苏联“全权代表”和“专家”手中。在蒙古的进口中,从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拖拉机、农牧业机械、燃料占百分之百,人民日用品占百分之七十。苏联在蒙古投资开矿,完全是按照苏联的需要来安排的,不仅绝大部分产品归苏联所有,而且企业的“总经理”也由莫斯科委派。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苏联决不是把自己的经济向“落后地区”和“落后工业”“拉平”,而只是在“拉平”幌子下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加强掠夺与控制而已!
苏联这种损人利己的所谓“拉平”,不断激起了“经互会”其它成员国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在这些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的经历中痛苦地体验到,苏联领导集团每一次打出“一体化”、“分工”、“合作”、“拉平”之类的招牌,就意味着要从他们身上剥一层皮,刮一层油。然而,剥削愈多,掠夺愈凶,控制愈严,就只能更加擦亮“经互会”其它成员国人民的眼睛,激发他们对新沙皇更强烈的义愤与反抗。


第5版()
专栏:

苏修利用“共同投资”加重波兰经济负担
波兰被迫出人出钱出设备为苏修开采燃料和原料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五日讯 苏联打着“经济一体化”的幌子,迫使波兰出人、出钱、出设备,到苏联去“共同投资”开采燃料和原料,大大加重了波兰的经济负担。
波兰参加这种“共同投资”的工程有:奥伦堡输气管,波洛茨克输油管,基耶姆巴耶夫斯克石棉联合企业,乌斯特伊利姆斯克纸浆联合企业,诺沃林斯克电机设备制造厂,开发钾盐矿以及开采铁矿石和生产某些铁合金的工程等等。据波兰《国际问题》杂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号的文章说:“一九七六至一九九○年,波兰为此而提供的贷款总数达十亿卢布左右。这笔贷款还包括外汇。”不仅如此,据波兰政府一位负责人说,在波兰国内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投资”用于扩建和发展为“经互会一体化”服务的生产能力。这不仅增加了波兰的财政负担,而且使本已捉襟见肘的人力和基建物资更趋紧张。
今年以来,波兰由于人力紧张,一再要求各企业挖掘潜力,压缩招工数目,上半年不准再搞新的基建项目。波兰《政治》周刊说:“几乎没有一个工地不为人员、设备、材料的困难而叫苦。”波兰一位副部长今年二月在《经济生活》上写文章说,“共同投资”“是和加重支付差额的负担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由于波兰以贷款形式提供机器设备和其它货物所引起的。”去年年底,波兰政府一位负责人在一次报告中也说:“我们将显著地扩大出口”,以便向“一体化措施提供资金”。
众所周知,波兰外贸近年来一直是入超。特别是在波兰与西方的贸易中赤字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波兰拿出大笔资金去填补在苏联“共同投资”这个无底洞,更加加重了波兰的经济负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