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金日成主席视察平壤市仓田人民小学
  就贯彻和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电 据《劳动新闻》报道,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九月一日视察了平壤市千里马仓田人民小学。
当金日成主席到达时,受到这所学校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
金日成主席在参观仓田小学时,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询问了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并就全面贯彻和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金日成主席的视察和现场教导使仓田小学全体师生受到巨大鼓舞。他们决心在新的学年里以更好的教学成绩来回答伟大领袖的亲切关怀。


第6版()
专栏:

  罗共中央举行农业工作会议
  齐奥塞斯库总书记讲话号召做好农业工作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五年九月一日电 据罗马尼亚通讯社报道,罗共中央九月一日举行农业工作会议,讨论了为组织和搞好秋季农业工作所应采取的措施。
罗共总书记尼·齐奥塞斯库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他指出,必须采取措施,做好整个农业生产的组织工作,及时和精细地进行收割并使收下的粮食归仓,全部实现向国家储备提供农产品的计划。
齐奥塞斯库同志指出,在努力搞好秋季农业生产的同时,必须开展深入、扎实的政治工作,以动员党、工会、青年组织、社员和全体农民的力量。他说,党的机关、党的组织和人民委员会应当坚决地动员农村一切公民,包括领导干部和乡里的其他人员参加农业劳动,以便使他们为秋季农业生产的良好进行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6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发表文章揭露
  苏美两霸在北欧地区的争夺日益加剧
  丹共联盟(马列)集会谴责苏修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电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八月三十一日发表文章,揭露苏美两霸在北欧地区的争夺正日益加剧。
文章说,所谓的“欧洲安全”会议签署的声明墨迹未干,这些天苏联的侦察机就侵犯了挪威领空,而他们的潜艇则驶进了瑞典沿海水域。苏联驻荷兰使馆的一名外交官员由于进行间谍活动而被要求出境。与此同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还公然向最近为捍卫民族利益而采取正当措施、把经济区从五十浬扩大到二百浬的冰岛施加压力和进行讹诈。
文章说,美帝国主义者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在欧洲北翼为了进行政治和军事扩张、控制北海、波罗的海等海路和石油、渔业资源不断进行侵略活动。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为了同美帝国主义者进行称霸世界的争夺,还增加了在东欧的军队和装备,不断地增加在地中海、北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舰队。
文章指出,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争夺的加剧,必将导致包括北欧在内的欧洲所有地区的紧张局势的加剧。
文章指出,生活本身使欧洲人民相信,用赫尔辛基“文件”这样的空文是不能确保和捍卫他们的自由和民族独立的,也不能确保真正的稳定与和平,只有坚决反对两个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及其侵略计划和阴谋、提高警惕、不断地加强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和捍卫自由、民族独立、真正的稳定与和平。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电 哥本哈根消息:在勃列日涅夫集团悍然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七周年之际,丹麦共产主义联盟(马克思列宁主义)举行集会,会上通过一项决议,谴责苏联这一帝国主义行径。
决议说:“七年前,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华沙条约集团的军队在苏联的指挥下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因此,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自决权受到了践踏。”决议指出:“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苏联新的资产阶级国际政策的表现。”
决议说,丹麦共产主义联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集会谴责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它呼吁加强对苏联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的斗争,特别是反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追求世界霸权。


第6版()
专栏:

  锡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通过决议
  强烈谴责印度总理实行法西斯镇压
新华社科伦坡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电 锡兰共产党总书记桑穆加塔桑八月十九日签署的新闻公报说,锡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八月十八日通过一项决议,强烈谴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为了维持她摇摇欲坠的政权所采取的法西斯措施。
这项决议说:“英迪拉·甘地用以进行这种政治镇压的理由,不仅承认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破产,而且是印度内部阶级冲突日益尖锐的反映,而印度阶级冲突日益尖锐的状况,是资本主义世界无法摆脱的、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
决议说,必须指出,甚至在目前的镇压阶段到来之前,印度的监狱里就关满了三万五千多名政治犯。“有必要采取目前的镇压行动,是因为人民群众公开反抗政府企图把经济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
决议说:“必须指出,印度国内支持英迪拉·甘地的唯一政党是现代修正主义者的丹吉集团;支持她的唯一国家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证明了现代修正主义是反动派的支柱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论点的正确性。”
决议说:“我们向苦难的印度人民致意,并向他们表示声援。同时,我们深信,印度人民最终将战胜英迪拉·甘地及其集团所推行的继续奴役人民的一切法西斯措施。”


第6版()
专栏:

  孟加拉总统对巴基斯坦遭受水灾表示慰问
新华社拉瓦尔品第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电 据巴基斯坦报纸援引孟加拉电台报道,孟加拉总统孔达卡尔·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最近打电报给巴基斯坦总统法兹尔·伊拉希·乔德里,对巴基斯坦信德省遭受水灾表示关切和慰问。
与此同时,孟加拉红十字会主席西迪克在给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主席的一份电报中表示愿意派出一个医疗队到巴基斯坦受灾地区工作。巴基斯坦拉合尔出版的《平等报》九月一日发表社论,欢迎孟加拉总统的关切和孟加拉红十字会的提议。社论说,孟加拉国建议派出医疗队到巴基斯坦协助救灾工作,表明孟加拉现政府要和巴基斯坦建立兄弟般的关系。社论继续说:“巴基斯坦人民和政府对孟加拉穆斯林怀有友好的感情,希望他们在各方面都取得进展。”


第6版()
专栏:

  美国全国航空公司服务员罢工
  加拿大许多行业职工接连举行罢工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全国航空公司的一千二百名机上服务员九月一日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这是这家航空公司服务人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罢工。
早在十九个月之前,这家航空公司的机上服务员就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却遭到资方的拖延和拒绝。八月三十一日晚,劳资谈判破裂,服务员就举行了罢工。
机上服务员的罢工迫使美国全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全部停飞。据报道,这家美国第八大航空公司在九月一日不得不取消三百六十次班机。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五年九月一日电 加拿大各行各业职工最近接连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或要求改善工作条件。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从七月十六日开始罢工的一万三千名纸浆、造纸和木材加工工人仍在坚持斗争,现在又有一万五千名林业工人参加了罢工的行列。在这个省,森林工业的收入占全省收入的一半,而目前这一工业部门大部分已经停产。此外,这个省的一千八百名保险公司雇员从五月中旬就开始罢工;四千多名面包工人和切肉工人也已经坚持罢工一个多星期,使得大温哥华地区的一百二十五家由顾客自行取货的商场不得不停止营业。
在安大略省,福尔肯布里奇镍矿公司的三千四百名矿工正在罢工。同时,这个省温索尔市加拿大盐业公司的工人从四月二十八日起就一直坚持罢工斗争,目前全省自行取货商场已出现食盐缺货现象。
在魁北克省,普拉特和惠特尼飞机制造厂工人坚持了二十个月的罢工在八月二十六日刚刚结束,德哈维兰飞机工厂一千八百名工人的罢工又宣告开始。蒙特利尔戴维造船厂的一千五百多名工人也在罢工,要求安全的工作条件;这次罢工是由于一个工人摔死而开始的。塞特福特石棉公司的三千五百名雇员从三月十八日起就开始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蒙特利尔的三千四百名公共汽车司机、地下铁道工人和服务人员,也从八月二十日起坚持罢工十一天。
由于工人坚持罢工,蒙特利尔加拿大拉法奇水泥公司设在安大略、新不伦瑞克、阿尔伯塔、魁北克、诺瓦斯科夏和萨斯喀彻温六个省的十一家水泥厂都不得不关上门。


第6版()
专栏: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庆祝独立十三周年
  威廉斯总理号召加强团结对付经济危机影响
新华社乔治敦一九七五年九月一日电 西班牙港消息:八月三十一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民热烈庆祝独立十三周年。
这天,首都西班牙港的政府和公共建筑物上悬挂着国旗和彩旗,城市装饰得一片节日气氛。九月一日,在首都举行了武装部队的阅兵。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埃里克·威廉斯在独立日前夕向全国发表讲话。
他强调保卫和充分利用国家的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他号召全国和加勒比地区加强团结,共同对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恶劣影响。
他还表示,将采取措施促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工业多样化,并且使国家能够生产基本产品,以便代替进口,和增加对加勒比地区的出口。


第6版()
专栏:伦敦通讯

  难以解脱的经济困境
在英国,每天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或者同英国人交谈,随时都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许多有关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报道和悲观的论调。人们用“十分糟糕”,“非常严重”,“深刻的灾难”,“阴暗的日子”等字眼来形容当前经济的困境。一些当权人物哀叹:英国正面临着“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九七三年第四季度,英国开始陷入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情况之严重为战后以来所少见。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业生产下降和通货膨胀急剧恶化同时并发。据最近发表的数字,目前英国工业生产已经倒退到了五年前的水平。同一九七三年第三季度的“最高点”比较,今年第二季度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共下降百分之十。英国钢铁生产跌到了二十四年来的最低点。英国《泰晤士报》说:“衰退已经不象去年那样,只限于一两个工业部门,差不多每个制造业部门在过去几个月中生产都不断下降。”由于生产下降和定货减少,目前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企业程度不同地开工不足。与此同时,物价飞涨,七月份的通货膨胀年率达百分之二十六点三,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大批解雇工人,使失业人数迅猛增加。据官方宣布,八月份英国全国失业人数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多人,为三十五年以来的最高峰,另外仅在制造业中就有二十五万人被迫缩短工时。工业不景气造成企业大量倒闭。今年上半年,破产和倒闭清算的企业有三千六百八十三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英国经济情况的恶化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萎缩,使英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国际支付逆差不断增加,英镑地位极度虚弱,最近以来汇价接连暴跌。英国报纸普遍指出,当前英国的经济情况比去年年初“每周三日工作”的时候还要坏得多。
今年,通货膨胀在英国继续严重发展,物价腾贵犹如脱缰之马。一家官方刊物说:“在半个多世纪中,英国还从来没有物价上涨得这样快”。英国报纸创造了一个叫作“超超级通货膨胀”的字眼来形容其严重的程度。今年的物价几乎是全面上涨,特别是对劳动人民生活有关的必需品,上涨得更为厉害。七月份,整个通货膨胀上升率为百分之二十六点三,而食品价格就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九。电费在过去两年中已加价一倍,目前又要涨价百分之六。煤气将从十月一日起上涨百分之十。火车、公共汽车票前不久刚刚涨价,从九月和十一月开始又要先后加价百分之十五和百分之二十五。邮费、电话、电报费即将进行今年内第三次加价。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大削弱了英镑的购买力。据英国报纸报道:如拿一九三五年来比较,现在一英镑只值当时十四个便士(一英镑为一百便士);同五年前相比,英镑购买力几乎下跌了一半。
通货膨胀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英国大多数家庭的生活。人们看着不断上涨的物价频频摇头叹息:“生活是越来越艰难了”。英国《每日邮报》说:“由于通货膨胀空前的高涨,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勒紧我们的腰带。”现在报纸上大量地刊载着所谓“同通货膨胀作斗争的生活艺术”。这种“生活艺术”说来说去就是如何压缩开支,降低生活水平。对于贫苦的劳动人民,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悲惨。他们大部分是低薪收入者、失业工人或退休的老人。据不久前英国报纸发表的,由一个叫“儿童贫穷行动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说:目前英国有将近七十万父母为了他们孩子免于饥饿,而被迫牺牲自己的食物。“这些父母约每两星期有一次在晚上不吃晚饭饿着肚子上床,以便让孩子们能够吃饱。”在这些家庭里,大部分购买低廉的食品充饥,“他们通常吃的比一般维持健康所需的营养水平低”。肉,对最穷困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在伦敦,有个失业工人的妻子到肉铺买了一些
“喂狗的骨头”,然后拿回家把肉剔出来给孩子吃。但是,即使如此,这些穷苦孩子营养不良的情况也并不能因此有所改善。孩子们由于营养不良不少人得了病。
严重的失业是今天英国的又一个问题。现在在英国几乎一致认为,目前一百二十五万人的失业决不是尽头,人们估计到圣诞节和明年年初,失业人数会达到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人。最近《每日电讯报》报道:“许多公司目前以空前比率解雇工人,这种情况是过去十七年,可能是一九三○年以来所未有的”。财政大臣希利也承认,政府对于失业增长目前“不可能采取什么措施去阻止的了”。严重的失业对十多万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寻找工作的青年打击更为严重。许多今年年初离开学校的人至今没有找到职业。报纸上刊载有关失业工人处境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有些报纸说:由于一些失业工人平时没有什么积蓄,一失业就“陷入他可能永远还不起的债务了”。英国《每日镜报》报道了利物浦一个失业建筑工人的情况。这位工人六个月来,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起来,喝了一杯茶就出去找工作,结果是失望着回来。他不仅生活无着,只得靠救济度日,而且由于付不起房租,随时会被撵出住屋。因此,“他时时笼罩在恐怖的混乱之中”。
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困难,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当权人物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他们采取所谓“紧缩政策”,以压低个人消费。今年四月工党政府发表的预算就规定大幅度增加税收,削减公共开支和补贴,其结果当然是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就宣扬通货膨胀是因为工资膨胀,工资增加的太多,因此要遏制通货膨胀就必须限制工资。七月十一日英国工党政府公布了一份名叫反通货膨胀的“白皮书”,正式宣布从今年八月一日起的十二个月内实行限制增加工资不得超过百分之十的政策。但是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白皮书”却笼统表示要进行“控制”,而无任何具体措施。工党政府这些措施一出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一些工会负责人说:在通货膨胀以年率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却要工人工资不能超过百分之十,这是对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攻。有的人愤懑地说:看看,一些大公司利润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为什么他们不讲利润膨胀,限制利润呢?
当前,英国的企业界和经济学家都在对经济前景作种种预测。最近英国工业联合会向近两千家企业进行征询后发表了一份“工业趋向调查”报告,表明绝大多数企业认为英国经济恢复的前景十分暗淡。英国首相威尔逊最近的电视讲话也说:“明年将是严酷的一年。所有的收入都将要受到限制,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将毫无改进,而且很多人还会下降”。瞻望未来,无怪乎有人发出这样的悲叹:英国将要面临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冬天。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