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农业学大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1版()
专栏:

上海市郊区大办农业机械化成绩显著
他们的经验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大搞群众运动,在国家和城市工业部门的支持下,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力量
据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七日电 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上海市郊区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大搞群众运动,在国家和城市工业部门的支持下,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办农业机械化,大大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
现在,上海市郊区展现了一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壮丽图景:在大片大片平坦整齐的方格化农田上,电力网四通八达,排灌站星罗棋布,机耕路上拖拉机在奔驰,河流、渠道纵横交错。整个郊区的机电排灌和机械耕作面积已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七和百分之八十八左右。在植保、脱粒、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郊区小化肥产量,一九七四年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两倍。在这个基础上,上海市郊区人民正在向水田地区主要作物从种到收的机械化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机动插秧机已定型并成批生产;今年晚稻机插面积占插秧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四点五;收割机在去年“三秋”大忙季节发挥了威力;今年一开春,新型的拔秧机和耘耥机又开始了多点试验;开沟犁、盖麦机和代替人工罱泥的吸泥船、泥浆泵等也普遍进行推广。这些新式农机具的出现,受到广大社员热烈欢迎。
现代化农业机械代替了手工操作,大大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使广大社员能够腾出手来,向改革耕作制度和发展多种经营等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就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一九七四年上海市全郊区一年三熟制的粮田面积,已经从一九六五年占粮田总面积的不到百分之二猛增到近百分之九十。粮食平均亩产量以每年四十八斤的幅度递增,去年已达到一千四百四十三斤。全郊区林、牧、副、渔业的产值九年间增加了约一倍,社队工业产值增加了十二倍。目前,上海市全郊区一百九十八个人民公社已经拥有大小工业企业四千七百四十九个,平均每个公社有二十多个,开始走上了以农为主、兼办工业的道路。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社队工业的发展,人民公社三级经济的比重起了很大变化。一九七四年,公社、生产大队两级的收入已占三级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七点七,其中固定资产占百分之四十九点三,积累占百分之六十四点九。各社、队运用集体经济的雄厚力量,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更大规模地兴修农田基本建设,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上海郊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面貌的迅速变化,对改造小生产的旧传统和旧习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机械化的大生产必然引起劳动组合的变化。过去是“有把铁鎝能种地,快点慢点由自己”;现在不同了,出动一台插秧机,就要一个驾驶员,两个装秧手,三个人通力协作才能插好秧。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性,促进了社员之间的互助团结。在机械面前,劳动力强弱的差别和男女劳动力的差别也大大缩小,为社员们实现“各尽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社队工业的兴办,也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农业机械化是继农业集体化之后又一场伟大的革命。上海市郊区在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依靠什么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上,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大肆推行“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修正主义黑货,扼杀了农机具研究试制的群众运动,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激发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对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还有一些人思想没有跳出旧框框。他们说:“地少人多不用机械化”、“精耕细作不能机械化”。同时,有的县社工业也没肃清“利润挂帅”的流毒,只想搞加工赚钱,不愿意搞农机具修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上海市委和市革委会从一九六九年下半年起,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在报纸上广泛发动群众讨论“如何办好县社工业”的问题。通过讨论,提高了各级领导对“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认识。他们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从端正县社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着手,大造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的舆论。接着,在上海市第四次党代会的决议中,提出了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不断发动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在市委和市革委会的大力引导下,才出现了全党动手大办农业机械化的大好局面。
上海市委在领导群众大办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地把解决水田地区插秧、拔秧、耘耥、收割等“四弯腰”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由于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受到广大社员的热烈拥护,于是,一个大搞农机科学研究的群众运动很快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来自贫下中农的能工巧匠到处涌现,显示出了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上海I型”机动插秧机,是在南汇县的能工巧匠研究的基础上,汲取了上海、宝山、川沙等县多种型号插秧机的特点,在一九七三年定型的。为了加快农机具研制工作的步伐,上海市委和市革委会在群众创造发明的基础上,在主要农机具研究试制的关键时刻,组织全市范围的科研、制造、使用部门三结合和工人、干部、科研人员三结合,分项进行“会战攻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组织这样的“会战攻关”,既是巩固发展群众运动成果的有效方法,又是工业支援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对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
上海市郊区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修理任务,面广量大,绝不是一些大工厂所能全部担负起来的。一九七○年上海市委发动市区工业部门清查仓库挖潜力,为郊区一百九十八个公社各提供了“四床一机”(车床两台,刨床、钻床各一台,电焊机一架),为二千八百多个生产大队各提供了“三大件”(砂轮机、台虎钳、手摇钻),由社、队自筹资金购买,创办起县、社、大队三级农机修造网。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过去“没有农机想农机,有了农机愁修理”的状况,不仅改变了任何农机配件都伸手向上要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培训出大批的操作和维修人员。现在,上海市郊区需要的农业机械,除了拖拉机、机动喷雾机等几个大型品种外,其余的依靠县、社、队工业的力量就能把生产任务承担起来。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农机,采取全郊区协作,关键部件定点生产的办法,也能由县社工厂分别装配。插秧机就是在大搞协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一九七一年试制时年产不到一千台,去年就提高到五千三百台。为了巩固发展郊区三级农机修造网,各社队还因地制宜地办了一些为生活、为大工业和为出口服务的工业,以盈补亏,并为社队积累资金,从而也使农机的购买基本上做到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仅据川沙县统计,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六月,这个县的全县农业机械化投资共二千五百零五万元,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点五是人民公社自筹的,其余的百分之十一是贷款,百分之一点五是国家支援。


第1版()
专栏:

祖卢总书记率代表团离京前往石家庄访问
李先念等和首都群众数千人前往机场欢送 乌兰夫陪同前往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七日讯 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总书记亚历山大·格雷·祖卢和夫人,以及由祖卢总书记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陪同,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石家庄访问。
前往机场欢送赞比亚贵宾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外经部部长方毅,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道义,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水电部副部长杜星垣,有关方面负责人林佳楣、朱传贤、晏家华和首都群众数千人。
在飘扬着中赞两国国旗的首都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乐队奏赞中两国国歌。祖卢总书记由李先念副总理陪同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当赞比亚贵宾同欢送群众告别时,青少年们跳起欢乐的舞蹈,人们高呼口号,祝贺中赞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新发展。
赞比亚驻中国大使马西耶同机前往石家庄访问。
陪同贵宾前往石家庄访问的还有外交部司长何功楷、副司长高建中。
正在北京访问的赞比亚教育部长弗瓦尼昂加·穆利基塔,赞比亚驻中国大使马西耶的夫人和大使馆的外交官员,以及非洲国家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到机场送行。(附图片)
由祖卢总书记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由乌兰夫副委员长陪同,九月十七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石家庄访问。
李先念副总理等和首都群众数千人前往机场欢送赞比亚贵宾。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积极引导翻身农奴走社会主义道路
西藏穷结县委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干部群众
中共西藏自治区穷结县委,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住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坚持对农村干部和社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连续抓了四年,全县面貌改观,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西藏高原上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教育农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穷结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平均海拔三千七百多米,是西藏山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的县。全县有二十一个公社,六十九个生产队,一万二千人,二万七千克(一克相当于一市亩)耕地。解放前,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这里“处处乱石滩,年年有灾荒。”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好年景粮食克产也不过一百四五十斤。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产量年年上升,一九六五年克产达到三百多斤。可是,以后七年却一直徘徊不前。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穷结县的农业生产为什么徘徊不前?如何打破这种局面?一九七一年底至一九七二年上半年,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领一批干部,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解剖了全县办社最早的翻身公社和马步公社。这两个公社都是一九六六年办起来的老社,生产条件差不多。但是,翻身公社由于没有认真学大寨,放松了抓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一直上不去。而马步公社由于学大寨学根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经常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办社六年,每年粮食平均克产四百斤以上,年年过《纲要》,充分发挥了老社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比不知道,一比恍然大悟。县委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全县农村经过民主改革和人民公社化,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必须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继续革命不停步。他们决心象大寨那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继续解决农村社队的方向道路问题。
一九七二年上半年,县委抓了两个公社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当年就在全县十一个公社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回忆对比等方法,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
穷结县委认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尽管错综复杂,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往往突出地表现为是学大寨还是不学大寨甚至反对学大寨上。因此,县委把推广大寨的经验,同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紧紧结合起来;对学大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教育的办法去解决。许多社队对照大寨经验找差距,不断端正办社方向,革命热气腾腾,生产蒸蒸日上。
教育农民首先是教育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穷结县委从实践中认识到,农业学大寨,根本在路线,关键在领导。要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必须有好的带头人,必须建设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化的领导班子。
县委在对广大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不断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县委对基层干部的情况作了分析,认为全县现在的社队两级干部,大部分是民主改革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培养出来的,他们出身于农奴和奴隶,苦大仇深,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在他们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而目前阶级斗争的特点是,阶级敌人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搞破坏活动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更多的是针对我们干部的小私有心理,进行拉拢腐蚀,拖他们下水,逐步篡夺领导权。因此,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使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显得十分重要。穷结公社解放前是这个县的宗政府和大寺庙所在地,社会基础复杂。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办人民公社过程中,阶级敌人不断利用烟、酒、酥油茶、金钱、女人等拉拢腐蚀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干部丧失阶级立场,为阶级敌人说话办事,给革命和生产造成损失。针对这个问题,公社党支部就加强对社队领导班子进行阶级教育。许多干部纷纷查思想、挖根源,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
县委在抓基层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时,也加强了组织建设。他们通过整党建党,按照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条件,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充实社队领导班子。
县委从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中,也看到了搞好县委自身革命化建设的重要,不断采取措施,端正县委“一班人”的思想政治路线。近几年来,县委坚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县委领导成员经常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和社员同吃、同劳动、同学习,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县委机关在基层社队常年蹲点的干部,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通过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抓社会主义教育,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指导全县工作。县委还实行开门整风,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继续革命觉悟,端正思想政治路线。然后,他们又下到基层,谈切身体会,帮助社队领导班子把路线搞正确。他们采用这种办法,既抓了基层,也促进了县委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充分发挥县委的战斗指挥部作用。艰苦奋斗改天换地
一九七一年以来,县委认真学习《人民日报》关于《农业学大寨》的社论,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批判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世界观,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和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树立了改变穷结山河面貌的雄心壮志。广大群众大破“天命”、“神权”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向大自然进军,掀起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新高潮。
穷果公社是全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个突出代表。这个公社地少人多,吃粮长期靠国家供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扩大耕地面积,公社决定到土质较好的拉莫沟开荒。可是一提起拉莫沟,有些人就摇头,他们听传说沟里有个“拉莫神王”,山水土石归他管,谁进沟放牧或砍柴,神王就要降灾,阶级敌人也乘机造谣破坏。党支部组织干部和群众,联系新旧社会和办社前后的不同变化,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批判唯心史观,大破“天命”、“神权”观念,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们决心和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决裂,向荒山野岭要粮,掀起了学大寨的热潮。一九七一年冬天,党支部带领七十名绝大部分是女社员的队伍,高举红旗开进拉莫沟。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修筑两条盘山水渠,垦荒二百克。新垦出的土地第一年粮食克产二百四十斤,一九七三年上了《纲要》,一九七四年克产上升到四百七十八斤。
县委总结推广了穷果公社的经验。每年冬春,全县六千个劳动力中有四千五百多个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大干苦干,全县在山坡上修梯田一千一百克,在河滩建成园田一千九百克,改造低产田七千克。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一万三千多克,初步改变了生产条件。
滴滴汗水换来了丰收的硕果。一九七三年,穷结县全县粮食平均克产上《纲要》,出现了一批高产稳产社队。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平均克产四百八十八斤。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