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伊通是怎么变为先进的?
一九七一年春天,吉林省伊通县委成员,怀着改变伊通面貌的强烈愿望,到大寨和昔阳县参观学习。他们看到那里的贫下中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精神,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们回去以后,认真学习和宣传大寨的经验,下定决心:“高举红旗狠抓纲,学习大寨赶小乡
(吉林学大寨先进典型);艰苦奋斗三五载,誓把伊通变昔阳。”在这种革命形势下,一些原来不安心在伊通工作的同志,也迅速转变了思想,表示“要在伊通干,定叫伊通变”,他们满怀激情地说:昔阳办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要办到!
四年过去了,伊通真的变了!涝洼塘得到治理,荒山坡改变容颜。革命推动了生产,取得了可喜的物质成果: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过《纲要》,一九七四年过“黄河”,粮豆总产由一九七三年的四亿多斤猛增到六亿多斤,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二点二倍。向国家交售粮食两亿四千多万斤,超过征购任务一倍半,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平年的总产量。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向国家交售粮食六百五十多斤。
抓领导班子,抓阶级斗争
伊通的变化,经过了曲折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伊通县是个半山区,“东西黄土岗,南北都是山,中间涝洼塘,难过旱涝关”,自然条件较差,社会情况比较复杂,阶级斗争比较尖锐,长期以来是省里的一个比较后进的县,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亩产也没闯过二百斤。不少干部错误地认为,群众难办,伊通难变。他们不愿意在伊通干下去。
是真的难办么?难在什么地方?过去,这个县在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滋长,使得农业学大寨运动很难开展。当时,县委忽视了农村中两条道路斗争的现实,以为一小撮阶级敌人被打倒了,县委的主要任务就是抓生产了。他们不注意抓阶级斗争,想的抓的都是生产。群众批评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是:“两眼一睁,忙到三更。抓了几年,产量没增。”他们工作虽然辛辛苦苦,因为没抓住主要矛盾,伊通面貌改变不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县委开始注意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但是一般号召多,具体领导少。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基层情况若明若暗,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因此,学大寨仍然迈不开大步。到底该怎么办?县委第一书记李会英带着这个问题,到全县最落后的马安公社东风大队蹲点调查。他住在老贫农家里,白天同群众一起劳动,晚间和贫下中农促膝谈心。老贫农说:“我们这地方,地主富农兴妖作怪,有些人身在集体心在外,整天琢磨来钱道,好地打不出好粮来。”经过深入调查,李会英看到阶级敌人利用小生产的习惯势力,煽动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而这个问题,又和大队领导班子的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分不开。于是,他帮助大队党支部放手发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狠批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使这个大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东风大队这个老大难单位问题的解决,使县委认清了问题所在:凡是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的地方,都和阶级敌人的破坏分不开;都和那里的干部的政治觉悟高低有关系。过去为什么认识不清呢?主要是县委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认识不深,头脑里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未肃清。过去虽然也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并没有把它当作根本大事来抓,更没有经常抓反复抓,而是抓抓停停,时紧时松。由此可见,完全不是什么“群众难办,伊通难变”,主要是县委领导的方向不明、路线不正。
他们联系实际,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注意研究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县委认识提高了,思想明确了,决心从领导班子抓起,在全县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全县从县、社两级机关抽出大批干部,分期分批地对二十二个公社、二百二十八个大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思想和组织整顿。对敢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抵制不正之风的社队干部,县委予以支持,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对抓阶级斗争不力或者与资本主义自发活动划不清界限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对个别干部的工作做了必要调整。
几年来,伊通县从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入手,发动群众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这样,就煞住了一些社队过去难以制止的滥伐树木、外出搞副业单干等资本主义自发活动。全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革命形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一个以治涝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在全县展开,打破了多少年来“猫冬”的旧习惯。
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
毛主席教导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伊通县委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中,始终把教育农民当作一项重大的任务来抓。伊通县委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我们的农业早就由个体经济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但是,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是不肯轻易退走的,残存的小生产的私有心理和传统习惯仍在起着作用。因此,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必须狠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不断引导农民破除私有观念,进一步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这就需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伊通县委的这个认识,是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过去,靠近长春市郊的发展公社农林大队,有的生产队没有摆正农副业的关系,用较多的力量开鞭炮铺,影响了农业生产。公社干部到这里就事论事地批评过,也用行政的办法制止过。由于没有从思想上帮助队干部真正认识错误,有些生产队白天不干晚间干,有的甚至把鞭炮铺搬到偏僻的山根底下,偷着继续干。
靠山公社九龙大队第一生产队有的社员,对集体生产不关心,热衷于搞自留地和到集市上小买小卖。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批评过这种资本主义倾向,效果不大。县委书记隋汉林等先后在这里蹲点,帮助大队党支部学习毛主席著作,针对当前社员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一个一个地讨论解决。比如对“怎样看待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问题,就引导社员既看到这是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允许的,又看到利用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搞资本主义自发活动是错误的。这样,通过学习、讨论,群众认识提高了,就较好地解决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队对资本主义倾向的批判,形成了舆论,社员们为革命种田的精神大大发扬。
农林大队和九龙大队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效果,引起县委领导同志的深思。他们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从领导思想上找原因,逐步认识到过去为什么没有深入细致地抓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还是由于那种“生产任务不抓不得了,政治工作不抓没啥了不得”的思想在作怪,不能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没有摆正政治和经济、革命和生产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县委对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还缺乏认识,看不到旧思想、旧习惯仍在束缚着一部分干部和社员的头脑,使他们分不清是非,看不准方向。
伊通县委总结了经验教训,在全县积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教育,引导干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认识农村还存在着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帮助他们学会抓阶级斗争,做政治思想工作,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对一些社员群众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主要是采取学习讨论、说服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办法,积极引导他们提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县委对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更自觉了。他们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小靳庄的经验,各生产队都办起政治夜校,建立起一支农民理论队伍,贫下中农登台宣讲儒法斗争史,学唱革命样板戏,开展了文艺、体育活动。全县广大贫下中农意气风发,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全县出现了人变、地变、产量变的新局面。
最近,县委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回顾走过的道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重要性。他们更加自觉地深入基层,和干部群众一起,同学习,同批判,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总结经验,教育干部群众,决心为进一步改变伊通山河的面貌而奋斗。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新疆吐鲁番县五星公社红星大队第三生产队贫下中农,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用现实的阶级斗争事例,说明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树立勤俭节约新风尚,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
 新华社记者 摄


第3版()
专栏:

坚持劳动拒腐蚀 脱离劳动会变质
平顺县川底大队干部自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郭玉恩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川底大队的党员、干部,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反修防修的大事。他们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决心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川底大队是山西农业战线的一个老先进单位。从一九五一年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郭玉恩同志就带领大队的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教育大家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群众大干社会主义,把川底建设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平均亩产从一百多斤提高到一千一百斤。川底大队变了,但干部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没有变。
川底大队的干部说得好:“坚持劳动拒腐蚀,脱离劳动会变质。”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一个根本措施。因此,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十多年如一日。一九七四年,党支部九个委员中,除年过六旬的党支部书记郭玉恩因为有病,全年实出勤二百八十五天外,其余的八个支委实出勤都在三百天以上。
川底大队的干部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滥用职权。一次,供销社来了价格便宜的布,许多社员都买了,却不见一个干部来买。售货员以为干部工作忙没时间买,就特意留下一部分,晚上,告诉了大队副主任郭计好。郭计好婉言谢绝了,并让他们把这些布卖给了军属和困难户。川底大队的干部在生活享受上靠后,但在搞革命、作贡献上却处处带头。社员群众说:“俺们村的干部办的事,俺们放心,说的话,俺们相信。”
群众相信干部,干部依靠群众。党支部还发动群众对干部进行帮助和监督。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也把帮助干部,作为反修防修的大事来对待。一次,一个大队干部坐拖拉机去为队里送公粮,回来的路上,他捎带为自己家拉回一些盖房用的石片。有的社员批评这是占公家便宜。这个干部听后觉得群众提得对,立刻找会计补交了运费。
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广大贫下中农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好人好事举不胜举。热爱集体光荣,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光荣;损公利己可耻,不劳而获可耻,在这里已经成为风尚。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粮油并茂贡献多
目前,著名的广西油茶主要产地——白色县集合大队,群山披绿,油茶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全大队干部和社员正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精心管好油茶林,力争今年油茶丰收。
集合大队生产油茶有悠久的历史。方圆二十多华里内,成片的油茶林有三千三百多亩。茶油产量占百色县产量的三分之一。
油茶是我国特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一身是宝。茶油既是重要的食用油,又是人造奶油、凡士林、机器润滑油和机件防锈油等工业原料。茶壳可以制碱、栲胶、糠醛和活性炭。茶饼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茶花是良好的蜜源。茶木坚实、耐腐,可作农具用材。油茶一次种植,百年收获,盛产期可达四十五年。
解放前广大茶农一无地,二无山,租山种油茶,受尽了地主、恶霸的盘剥和压榨,油茶生产很难发展。解放后,这里的壮族、瑶族茶农翻身作了主人,为革命种油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后,他们依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薅草清山,整枝抚育,留优去劣,恢复了老残林,又造了大片新茶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这里的油茶生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油茶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将近一倍。二十年来,这里调出了三百五十多万斤茶果,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集合大队的油茶生产能够迅速发展,是不断斗争的结果。过去,有的人以为“油茶是靠露水长大结果的,抓不抓都行,抓好粮食生产就行了”。也有人说什么“油茶是摇钱树,要想有钱花,只有抓茶山”。大队党支部经常对社员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大家明白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根据社会主义农业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只有认真执行,才能做到粮油并茂,向国家多作贡献。他们积极把水稻老品种改成良种,一季改为双季,双季稻面积比一九六五年扩大了一倍。同时,他们积极垦复、抚育茶林。还大搞林粮间作,在幼茶林里种了玉米、木薯等作物。就这样,这个大队连年夺得了粮油丰收。一九七四年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交售给国家茶果十九万二千多斤。生产不断发展,公共积累逐年增多,社员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队已有柴油机、发电机、碾米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十多台,兴建发电站两座。昔日点松明、桐籽的壮、瑶族农民,今天用上了电灯。全大队家家住上了新房,户户安上了广播喇叭,社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多种经营好 农业更兴旺
河北香河县五百户公社前马坊大队,大部分是沙荒地,过去,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大队党支部领导广大贫下中农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制订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实现大地园田化,沙土地上夺高产的规划。从一九六八年开始,经过四个冬春的艰苦奋斗,搬走了全村十二个沙坨子,在沙荒地上造林二百五十亩,植树三十二万多棵,栽紫穗槐七万多墩,营造的园林网达二十八华里。现在,营造的林带已基本上锁住了风沙,用材林已能使用,经济林也见成果。一九七四年仅果树一项收入达三千多元。他们利用自种的桑、槐、柳、荆条,搞编织副业,不仅满足了队里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每年还向国家提供价值一万五千多元的产品。他们还用桑叶养蚕,并试验成功用蚕粪喂鱼喂猪。现在,这个大队养鱼五十万尾;存栏猪有一千多头,平均每户养猪三点七头。
几年来,前马坊大队用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收入,先后购买了农机设备一百一十台,打机井四十眼,建小型扬水站一座。生产条件的改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六十斤,到一九七二年就增加到六百斤,一九七四年一跃过了“长江”,成为香河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现在,大队党支部积极带领干部和社员,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促进多种经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海雁渔业大队春汛丰收
广东电白县博贺镇海雁渔业大队贫下中渔,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抓革命,促渔业生产,春汛获得大丰收。今年第一季度超产鱼货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担,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十八。
通过学理论,海雁大队干部更懂得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反修防修,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意义,参加劳动更加积极。春汛期间,党支部的主要领导成员都随船出海参加捕鱼作业,调动了贫下中渔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战天斗海,抢风头,追风尾,争分夺秒多打鱼。灯光第一联队在三月中旬捕获鱼货二千四百多担。晚上返港时,碰到六、七级狂风,渔船不能靠近码头。为了争取快装、快卸、再出海,他们通宵达旦奋战,终于把船靠近码头,使第二天一早能起卸鱼货,及时出海生产。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来信

注意保护和发展芦苇生产编辑同志:
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许多地方利用荒湖、洼地、河滩等闲散土地种植芦苇,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造纸原料,而且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今年,我们农场芦苇生长茂盛,一派丰收景象。四分场台渡大队过去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种的芦苇人砍畜踏,丰产不能丰收。今年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发动群众订出了保护芦苇的措施,组成专门小组加强管理,使芦苇长得很好。
有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发展芦苇生产;或者只种不管,收获很少;有的甚至随意毁掉芦苇,改种其他作物。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芦苇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是发展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闲散土地种植芦苇。已种有芦苇的地方要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发展芦苇生产与其他作物的关系问题,努力夺取丰收,支援国家建设。
湖北当阳县草埠湖农场 黄昌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