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奥地利革命工人联合会(马列)中央机关报指出
欧洲和中东是苏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焦点
丹麦报纸揭露苏联加强海上军事部署威胁北欧安全
新华社维也纳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奥地利革命工人联合会(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央机关报《争取人民政权》最近一期发表文章,揭露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日益加紧同美帝争夺欧洲。
文章说,“俄国和美国之间这一场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地位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但是,中东和欧洲成了(这场斗争的)焦点。因为特别是欧洲,由于它的工业潜力而使得它在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处于关键地位。”
文章强调说,“为了攫取西欧,俄国社会帝国主义者使用了一切有效的手段,既使用胡萝卜,也使用大棒。他们一方面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不断提高他们驻欧洲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以经济为诱饵企图引诱西欧国家上钩,以便更方便地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
文章最后表示将支持一切有助于欧洲联合和加强欧洲抗击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力量的行动。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电  丹麦《菲英郊区报》六月二十六日刊登丹麦通讯社记者写的一篇关于苏联在北欧海域上的军事威胁的报道,指出:“人们担心丹麦和挪威正在受到俄国海上势力的包围。”
报道说,北欧海域已成为苏联最重要的(军事)部署地区之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个高级军官认为,北欧国家正在受到苏联舰队势力的包围。报道指出,苏联在北欧地区建立了两支大规模的舰队。北方舰队驻扎在紧挨着挪威边境的科拉半岛。另一支舰队在波罗的海。苏联并拥有大规模的海军陆战队,配备有先进的登陆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人士认为,在战争情况下,苏联将进攻丹麦和挪威的领土,以防止该地区被用作阻碍苏联舰队出入科拉半岛和波罗的海的活动。


第6版()
专栏:

法国外长在国民议会发表讲话
加强防务保卫西欧对付一切侵略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法国外交部长让·索瓦尼亚格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外交政策讲话。
在谈到东西方关系时,索瓦尼亚格说,“缓和和防务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在军事方面某些事态的发展引起的不安,所以要同时加强我们自己的独立的努力和作为有完全权利的成员参加大西洋联盟,来保证我们的安全。”
索瓦尼亚格说,“法国的防务政策一方面完全符合依靠我们核国家的地位和保持对使用我们的力量作出决定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完全符合同我们的盟国进行完全合作的保证,以保卫西欧对付一切侵略。”
法国外长对近东和地中海局势表示不安。他说,“近东和地中海是令人担心的严重问题”,“从去年夏季以来,东地中海的局势构成了严重不安的一个根源。”
在谈到欧洲建设时,索瓦尼亚格强调指出,欧洲建设是迫切需要的。他说,在加强内部一致的同时,应该坚持共同体对外的一致性。他强调,法国政府在执行欧洲政策时,“将继续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逐渐建成一个我们想建立的欧洲人的欧洲。”
索瓦尼亚格主张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他说:“法国政府认为,欧洲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和统一的欧洲。”“我们希望我们的美国朋友们会认识到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合作的价值。”
索瓦尼亚格还谈到了法国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他说,“第三世界国家要求在它们的自然资源中提取更多的份额的政治愿望,明显地提出了在现实和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的问题。”


第6版()
专栏:

比利时舆论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不满
新华社布鲁塞尔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电 比利时舆论对苏联在最近比利时首相莱奥·廷德曼斯访问苏联期间表现出来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示不满。
比利时电视台六月二十六日播送了廷德曼斯首相在莫斯科对这家电视台的谈话。廷德曼斯在谈话中指出:“在你同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会晤时,这是十分清楚的,重要的是力量的因素,在国际生活中和在政治上力量的因素。”他还说:“人们在这里看到,小国在国家间的事务中不受到重视。”
《自由比利时报》最近连续就这件事发表评论。这家报纸六月二十六日刊登的一篇报道说:廷德曼斯首相和范埃尔斯兰德外交大臣是“作为一个小国的代表受到(莫斯科)接待的”。会谈“在冷淡的气氛中开始”,在会谈中,苏联方面甚至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它说,这次政治会谈“丝毫不象是有礼貌的交换意见,而是常常变成激烈的争吵。”报道说,对苏联的这种态度,“人们很难掩饰正当的激怒情绪”。
这家报纸在六月二十七日的另一篇报道中又说,“克里姆林宫冒犯比利时政府首脑,……人们甚至可以认为,它犯了一个错误。不过,它决心这样做不是偶然的。克里姆林宫对共同市场的偏见仍是根深蒂固的,正如(苏联)党报对英国公民投票所发表的感情冲动的社论所再次表明的那样。”


第6版()
专栏:

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两名为苏联搞情报的间谍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司法部六月二十七日宣布,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两名为苏联搞情报的间谍。
据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的两名间谍,一个叫萨·帕斯卡利安,住在纽约市曼哈顿。他于一九六二年被苏联特务机关吸收为间谍后,于一九七一年夏天被派到美国。另一个叫萨·德德扬,住在马里兰州。联邦调查局指控他们把一份为美国政府撰写的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秘密材料送交给驻联合国的苏联代表团的官员。联邦调查局指出,这两名间谍用来拍摄机密文件的照相机是由苏联代表团的一名官员提供的。这名官员在一九七一年一月至一九七四年五月期间是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三等秘书。


第6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团结报》发表文章
谴责苏修在“经互会”内所鼓吹的“一体化”
苏修打着“共同开发”的招牌加紧掠夺蒙古矿产资源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电 阿尔巴尼亚《团结报》二十八日发表文章,谴责苏修在“经互会”内所鼓吹的“一体化”。文章指出:“所谓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克里姆林宫新沙皇们对东欧各国进一步奴役的过程。”
文章说,为了进一步奴役“经互会”成员国,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在“经互会”内实行不等价交换,并按照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样子,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他们强迫“经互会”其他成员国提供巨额资金在苏联国土上建立企业以及使其他成员国完全依附于苏联的经济结构。
文章说,苏联通过“协调计划”和“合作”等迫使一些国家关闭重要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是苏联不需要的,或者强迫其他的企业同苏联的企业“合作”。
文章最后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为全面控制“经互会”成员国而建立的国际经济托拉斯,是为了使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牟取巨额利润,把它们的经济困难转嫁其他国家。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讯 苏修为进一步控制和掠夺蒙古的矿产资源,正积极筹建一支由“经互会”成员国参加的所谓国际地质勘探队前往蒙古进行地质勘查。这是苏修加紧掠夺蒙古矿产资源的又一步骤。
据塔斯社今年五月二十七日报道,这支所谓的国际地质勘探队计划在一九七六年开始工作,活动地点选择了“北克鲁伦这个有前途的重要矿物原料地区”。报道还说,在“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对蒙古提出的“首要任务”中,“规定研究开发炼焦煤田、铜、钨、钼、锡和其他矿藏的可能性”。“勘探队的活动资金将由各参加国无偿地平均分摊”。
苏修打着“共同开发”的招牌,让勘探队各参加国“平摊”活动资金、设备和人力,而自己则从中捞取最大实惠,这是它耍惯了的老把戏。一九六二年蒙古加入“经互会”以后,苏修就用“共同开发”的名义,要“经互会”的一些成员国参加在蒙古的地质勘查,还把“经互会”地质常设委员会总部设在乌兰巴托。一旦发现了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时,苏修立即露出贪婪的本性,把别人一脚踢开,一家独占。如位于蒙古布尔干省的额尔登丁敖包铜钼矿和位于色楞格省的陶勒盖图金矿,是分别由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的地质工作者在六十年代发现的,而现在早已被苏修攫取。额尔登丁敖包铜钼矿自开工之日起,就明文列入苏蒙“合营”企业,而这个矿的管理总局局长是从莫斯科派来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修出于自己的需要,近年来明显地增加了对蒙古采矿业的投资放债,以便从蒙古搜刮更多的矿产品。按照苏修的规定,蒙古的地质勘探工作量在本五年计划里要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蒙古一九七四年国民经济计划各项主要生产指标普遍低于前一年的情况下,地质勘探的指标却比前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六,矿产品增长百分之三十。
苏修一面拉一伙“兄弟”为它去进行“共同开发”,一面又从被“开发”的“兄弟”那里大量掠取矿产资源,这对于它经常吹嘘的所谓它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关系是“平等和互助的榜样”,不能不是个讽刺。


第6版()
专栏:

究竟对谁有利?
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修背弃“经互会”内部协议,大幅度提高卖给“经互会”成员国的原料和燃料价格,受到一些国家舆论的斥责。克里姆林宫的社会帝国主义老爷们对此恼羞成怒,于是示意塔斯社在四月二十九日发表文章,为苏修这种行径辩解。
塔斯社这篇文章一口咬定“经互会”这次调整价格是“为了坚决保护大家庭的共同利益”,矢口否认苏联提高原料、燃料价格,首先是提高石油价格“是一种自私的行动”。文章说什么,“所谓经互会个别国家从不久前调价中获得单方面好处的臆测是毫无根据的”。“新价格的规定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有利于它们发展经济和活跃它们的对外贸易”等等。
“经互会”这次调价,特别是苏联原料和燃料价格的提高,究竟对谁有利?是对苏联一家有利呢?还是象塔斯社所说的,对“整个大家庭”都有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事实的真相,绝非塔斯社这篇有气无力的辩解所能掩盖得了的。
塔斯社为苏联的原料、燃料涨价辩护的一个最基本的“论据”是:在这次调价中,不仅苏联的原料、燃料,而且苏联从“经互会”其他成员国进口的“机器设备的价格也同时调高”了。文章说:“这一类商品按价值计算占苏联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其他国家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乍一听,这个“论据”似乎颇能唬人。岂不知只要把东欧成员国对苏联的贸易结构作些分析,把原料、燃料和机器设备的涨价幅度加以比较,人们就不难发现:塔斯社振振有词地宣传的这个“论据”,正好是揭露苏修的一个极好材料。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按价值计算,苏联向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这五个“经互会”成员国出口的原料、半成品和燃料,约占苏联向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这些国家向苏联提供的机器设备却占苏联从这些国家进口额的百分之四十。这次调价时,苏修对原料、燃料的提价幅度又大大高于机器设备和农产品的提价幅度,其中,石油平均每吨涨价高达百分之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这一来,就把“经互会”成员国在同苏联的贸易中置于不利的地位。以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为例,匈牙利每年从苏联进口的原料、燃料和半成品,按价值计算,占它从苏联进口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按新价格规定,今年匈牙利从苏联进口的动力燃料和工业原料的平均价格,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二,而匈牙利今年向苏联的出口有一半是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但这些产品平均只提价百分之十五。这样,调价的结果,使今年苏方从苏匈贸易中收益将近三亿七千万卢布,而匈方的收益还不到七千五百万卢布,亏损近三亿卢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匈牙利的国际收支平衡,使它在匈苏贸易中从出超国一下子变成入超国和债务国。保加利亚是“经互会”东欧成员国中一个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它出口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大部分运往苏联;另一方面,它所需要的石油、煤、铁砂等,绝大部分从苏联进口。今年,保加利亚计划从苏联进口九百八十万吨石油,每吨价格提高一倍以上,而保加利亚向苏联出口的农产品的价格只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几。保加利亚从农产品提价部分的所得大约只能抵销苏联石油涨价部分的三分之二。
匈、保两国是这样,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在对苏贸易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譬如,由于苏联原料、燃料价格猛涨,东德在同苏联贸易中今年大约要净损失六亿多卢布。捷克斯洛伐克今年单是从苏联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铁砂三项,就要损失三亿七千多万卢布。奥地利国际经济比较研究所学会今年四月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最近东欧经济集团(经互会)内部的价格上涨”只“对苏联有利”,“因为能源和原料的价格比其它商品上涨得快”。报告说:“这意味着东欧国家用提高其出口商品价格的办法,将只能弥补(从苏联)进口商品涨价的三分之一。”六月二十三日,法新社从维也纳发出的一条报道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法新社说:“从国际收支的观点来看,苏联原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它的东欧伙伴国的不安。”因为,这些“伙伴国”今年将承受苏联原料“价格的大涨所造成的损失”。这家通讯社强调指出:“苏联已允许其伙伴国提高向它出口的货物的价格,但这还不足以使它们的进出口保持平衡。”
事实胜于雄辩。请问苏修老爷们,面对以上事实,你们怎能否认提高卖给“经互会”成员国原料、燃料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是一种自私的行动”呢?什么“新价格的规定有利于整个大家庭”,而不是“单方面”有利于苏联,什么这次调价有利于大家庭所有成员国“活跃它们的对外贸易”,不纯粹是撒谎加诡辩么?
身在苦水中,方知苦中味。匈牙利《观察家》周报今年三月五日在一篇文章中埋怨,苏联提高原料、燃料价格,使匈牙利“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次调价时苏修所鼓吹的“经互会”内“合同价格现实化”的论调,保加利亚《国际关系》杂志驳斥说:“所谓合同价格现实化”,“实际上是要把资本主义市场的不良影响”“直接转嫁”给“经互会”国家,“这是不能接受的”。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指出,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由于原料供应的“外部条件变化”,“面临新的相当艰巨的任务”。东德一位领导人今年二月对《新德意志报》记者发表谈话,也抱怨“进口方面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东德国民经济的负担”。“经互会”这次调价究竟对谁有利?这不是更清楚了么?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对外交往中总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但是,他们却硬要用“共同有利”之类的假话来骗人。这种伪善的表演,实在令人作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