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革命没有到站的时候
——百灵庙镇武装部长孟克达来坚持继续革命的事迹
“他是草原上一匹奔腾不息的骏马!”
“他是反修前哨的一名永不下岗的哨兵!”
在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草原上,各族人民用不同的语言,传颂着一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战士的动人事迹。
他,就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的武装部长、共产党员孟克达来同志。
人离战马 心不下鞍
孟克达来原是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名骑兵战士。在解放战争中,他身跨战马,转战东北和华北战场,艰苦奋斗,英勇杀敌,为人民立下了战功。一九五四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二十年来,他牢记毛主席关于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伟大教导,不论工作岗位怎样变换,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么一种革命精神。
一九六二年八月,党派孟克达来到牧区新宝力格公社担任武装部长。接到通知,他扬鞭策马,日驱一百五十里,当天赶到了新宝力格。一到新岗位,他立刻深入到蒙古包,向广大贫下中牧热情宣传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遵照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指示,建立了适应牧区特点的“草原轻骑”,并且带领民兵们刻苦掌握飞跨堑壕、翻越障碍、乘马射击等杀敌本领。
从一九六五年孟克达来调到百灵庙镇担任武装部长以来,他一直住在武装部的办公室里。床头上一支半自动步枪,一支手枪,一个手榴弹袋和一个干粮袋,经常整理得好好的。有时因为需要吃掉了几把炒米,也很快补齐。他说:“百灵庙镇是祖国北部的一个门户,战备的弦一丝一毫也松不得。我们手中有枪,背上有粮,敌人胆敢侵犯,就可以随时奔赴战场。”
每逢节假日,当一家家亲人欢乐团聚的时候,他总是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同执勤民兵一起巡逻、站岗。他说:“在我们欢度节假日的时候,要严防敌人乘机捣乱。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孟克达来担任了镇革委会副主任,工作担子重了,可是他从没有放松抓战备、抓民兵工作。修筑战备工事他干在先,军民联防演习他冲在前。他和民兵一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土。同志们担心他拖垮身体,劝他说:“老孟,骏马还有歇蹄的时候,火车还有到站的时候,你身体不好,也该休息休息啦!”他哈哈大笑说:“马可以歇蹄,火车可以到站,革命可是没有到站的时候!”孟克达来就是这样,为在边疆筑起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而忘我战斗。
反修防修 冲锋在前
革命征途上,有刀枪剑戟的厮杀,也有不拿枪的战斗。孟克达来牢记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导,经常勉励自己:“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要紧握手中枪,守好北大门;还必须和全国人民一道,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孟克达来带领广大民兵大破四旧,猛烈冲刷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他拿着半导体喇叭,深入大街小巷,宣传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群众一起揭露和批判党内一小撮走资派,批判修正主义,带领民兵维护社会治安。他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虚心接受群众的教育,始终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前列。
孟克达来热情支持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他说,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就是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他积极帮助街道妇女办起“五·七”工厂,热情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百灵庙镇上有十多个社会青年,孟克达来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鼓励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学习,这些青年积极报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上海民兵走向社会参加阶级斗争的经验在报上发表以后,孟克达来读了一遍又一遍,并立即组织民兵学习。他说:“上海经验是按照毛主席革命路线建设民兵的重要途径,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措施,百灵庙也要这样做!”当他发现有的同志担心民兵参加社会阶级斗争会影响生产,就找这些同志谈心,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帮助他们提高对民兵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过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统一了认识,一支支民兵小分队在百灵庙镇出现了。民兵和群众一起,镇压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团结教育青少年,维护社会治安。群众反映:“巡逻民兵的红袖章闪到那里,那里群众就眉开眼笑,敌人就胆颤心惊!”
孟克达来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长年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装,把部队发的针线包带在身边,经常缝缝补补。他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哪怕花一分钱也要先和会计商量。有人说:“一个镇革委会副主任,批个条子会计就得办。”孟克达来说:“我们当干部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不能搞特殊化。”
“只要不倒架,就要拚命干”
一九六八年,孟克达来得了骨化性肌炎症,一只胳膊不能伸展,身上带了钢腰子。他还是照样坚守工作岗位。他想:一定要战胜疾病,决不让它挡住自己前进的步伐。剧烈的疼痛,常常使他脸上冒着大颗的汗珠,但他从来不吭一声。后来,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领导上和同志们坚决要他到北京住院治疗。经过再三劝说,孟克达来才动身来到北京。在招待所里,他结识了部队的一位老同志。他们一起回忆在战争岁月里紧张而又艰苦的斗争生活,使孟克达来十分振奋。孟克达来想起在旧社会牧主皮鞭下度过的苦难童年,想起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想到一九六四年来北京观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情景,想到今天毛主席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着反修防修的伟大斗争,他觉得在医院里再也呆不下去了。一天清早,他悄悄地搭上火车,奔回边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一九七○年八月,百灵庙的战备施工正进入紧张阶段,孟克达来和群众一起,成天一身汗、一身泥,干得热火朝天。一天下起大雨,他检查施工来到镇西头的工地,见雨水正哗哗地灌进施工作业面。孟克达来一面招呼人们打坝堵水,一面跳进没膝的泥水中,迅速地用面盆向外舀水。大家知道他是个带着钢腰子、一只胳膊病残的人,争着要替换他,他笑呵呵地说:“只要不倒架,就要拚命干。干这点活我散不了架。”他在水中奋战两小时,终于保住了作业面。
孟克达来在日记中写道:“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一九七四年五月一日,孟克达来率领民兵进行步枪实弹射击训练,接着又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汉族民兵徐志宏,由于第一次投实弹,心情有些紧张。他接过手榴弹,站定后猛地向前一扔,不料却掉在他的右后侧五米的地方。手榴弹冒着白烟,山脚下是三十多个民兵,眼前是惊呆了的徐志宏。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孟克达来大喊一声:“危险!”用左手将徐志宏猛然一推,一个箭步窜过去,准备拣起手榴弹摔向远处。不料,在他弯腰拣手榴弹的刹那间,轰地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在场的民兵脱险了,孟克达来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和内蒙古军区决定给孟克达来同志追记一等功,并发出了开展向孟克达来同志学习的通知。一个学习孟克达来同志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的热潮,正在内蒙古草原蓬勃开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河北宣化风动机械厂民兵,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充分发挥民兵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中的战斗作用。图为他们在一起畅谈学习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一件不平常的婚事
丁玉芹是河北省东光县秦村公社秦三村大队的女民兵。一九七○年十月,她和本村的解放军战士陈忠江恋爱,两人商定,等忠江休假时结婚。不料,一九七一年四月,忠江在驾驶汽车执行任务时摔伤了。
消息传到了秦三村。忠江的大哥从医院探望忠江回来,告诉玉芹:
“忠江伤势很重,他让我带个口信给你,劝你另找对象,别等他了。”
玉芹知道忠江是在拉运物资时,为抢救国家财产而摔伤的。她给忠江写了一封信:“你为革命负了伤,是光荣的。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你的伤一定能够治好。请安心治疗,不要考虑那么多。”
不久,玉芹接到了忠江的回信。忠江恳切地说:“玉芹同志,你知道我负了重伤,特意写信安慰我,这种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使我深受感动。但是你还不了解我的伤情,我现在下肢已经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我不愿意连累你。所以我还是劝你另找对象吧!”
丁玉芹想:我是一个共青团员,一举一动都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那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如今忠江为抢救国家财产残废了,我怎么能只顾自己,把他抛弃呢?她回忆起忠江在村里担任民兵排长的时候,工作、学习、劳动,样样带头,经常为群众做好事。一九六九年,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珍宝岛,他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要求保卫祖国。他入伍后,重担抢先挑,危险冲在前,曾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和嘉奖。这次因公负伤残废,但他身残志不残,仍想着革命,想着他人。这样的好青年,值得我学习,我也有责任照管他。玉芹坚持要和忠江结婚。
玉芹的决定,引起了家庭的一场风波,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母亲坚决支持,并说服了不同意的亲属。最后大家都支持玉芹和忠江结婚。玉芹立即给忠江写了信:“忠江,你的伤情我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感情是建立在无产阶级思想基础上的。今后,希望你不要再为此事多想了,好好养伤,争取将来还能为祖国作些贡献。你家的一切困难由我承担,请你放心。”
玉芹坚决要和忠江结婚的事,轰动了秦三村。大队干部和广大群众坚决支持。阶级敌人在暗地里吹冷风,说这件事办不到。玉芹以实际行动回击了阶级敌人的诬蔑。一九七四年一月,她毅然来到邢台市革命军人疗养院,找陈忠江结婚来了。
疗养院的领导和群众得知玉芹要和忠江结婚,大家都为他们忙忙碌碌地筹办喜事。在结婚典礼上,院首长激动地说:“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会有丁玉芹、陈忠江同志这样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呀!”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时刻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
人民解放军某部后勤处副处长叶保国,总是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中。平时,他坚持每天和战士一起出操,坚持打水扫地;野营训练时,他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站岗值班。同志们说:“你年纪这么大,比不得我们青年人,有些事情,你指点一下就行了。”他说:“指手划脚惯了,普通一兵的本色就会变。别看一点一滴的小事,它却能去掉我身上的官气。”
不久以前,叶保国的家属随军了,侄儿要求把家里的三间房子留给他住。按照过去的习惯,叔叔把房子留给侄儿住,谁也不会说什么。但叶保国不这样想。晚上,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到解放前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长工的苦难生活,想到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幸福日子,想到党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事事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应只顾个人的私利,只为自己的亲属打算。现在,家乡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人换思想地换貌,粮食连年增产,生产队急需装储备粮的仓库。把房子交给生产队做仓库,不是更好吗?他想到这里,便叫起侄儿,同侄儿一起忆苦思甜,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告诉了侄儿。侄儿见叔叔讲得条条在理,高兴地说:“那你就把房子交给生产队吧。”第二天,叶保国就把房子交给了生产队。
以后,由于工作需要,叶保国从后勤处调到木工房做负责人。那是到处堆着木头的地方。他睡的床是从机关里带来的两只板凳架起来的木板。木工师傅说:“给你做一副床架吧。”他说:
“凡是不合法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做。”他坐的椅子又破又旧,木工师傅说:“这里木材方便,就做一把新的吧。”他说:“这不是共产党员的作风。”他的家属向他要一块洗衣板,他一口答应了。一次,他到城里开会,休息时,他上街到处转,一起去的同志问他买什么,他说买洗衣板。那位同志说:“老叶呀,你住在木材堆里,还缺块小小的洗衣板吗?”叶保国说:“木材是不少,可那是国家的财产,我一点也不能占用。”最后他终于在街上买到了一块洗衣板。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和群众战斗在一起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修防变。”这是北京部队某部副团长白宝珠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的一条体会。
有段时间,白宝珠在部队农场当场长。农场有小汽车和公用的自行车。白宝珠的家离农场二十多里路,他节假日回家,从不让用小汽车接送,也不骑公家的自行车。有一次,白宝珠的弟弟从外地来京,想到农场去看望他。场里的同志对他说:“你弟弟要来农场,用场部的小汽车去接一下吧。”白宝珠谢绝了同志们的关心,他说:“汽车是上级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的。我们不能用公车办私事。”
白宝珠把参加劳动看成是联系群众,改造世界观,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必修课。一年到头,他除了开会、学习外,每天都和战士在一起劳动。有一次,他和战士们一起插秧,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冒雨和战士们一起战斗。由于过度疲劳,他的胃病又犯了,胃痛一阵比一阵厉害。疼得实在受不住了,他就喝点十滴水压一压,继续干。后来被战士们发现了,硬把他从田里拉了出来。但他在田埂上蹲了一会,又到秧田里和战士们一块干起来。在他的带动下,终于不误农时地完成了插秧任务。
白宝珠常说:“我们当了干部,心里要时刻想着群众。”他常想到战士是自己的阶级兄弟,决不能对战士摆官架子。他坚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有段时间,炊事班有的同志因为团结不好,影响了工作。他了解情况后,便系上围裙,到伙房和炊事员一起烧火做饭,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搞好革命团结的教导,提高了战士们的觉悟,加强了革命团结,使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当普通一兵
武汉部队某部某连连长杨生明,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随时随地和战士打成一片。他经常说:“我们无产阶级军队的指挥员,决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否则,思想上就会和战士们隔一堵墙,生活上就会搞特殊化。要想带好兵,首先要打掉身上的官气,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
一次,后勤部门按人数分给这个连一百三十多斤梨。通讯员小毛见连长连日指挥施工,累瘦了,饭量也减少了,就给他多称了两斤,想让连长开开胃口。下工后,杨生明见自己的一份梨比战士的多,便拿了梨去找司务长,问明情况后,立即把多称的两斤退了回去。小毛想不通,说:“连长成天为连队操心,多称两斤梨是应该的,何必抠得这么死?”杨生明拍着小毛的肩膀说:“连长和战士的职务不同,但都是一起干革命的同志。如果对我这也照顾,那也照顾,不就会使我脱离群众吗?两斤梨事小,但它是关系到保持和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的大问题啊!”
杨生明当干部已经七年了,但如今盖的仍旧是入伍时发的那床已经洗白了的军被;一双解放鞋,补了又补,原来的鞋帮子都找不到了。今年初,这个连从偏僻的山沟来到武汉市执行任务。有人对杨生明说:“现在环境变了,你还用当战士时的这套行头,别人会笑话。”他回答说:“我不怕资产阶级笑话,就怕丢了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就怕思想上和战士们分了家。”他把铺盖从小单间搬到二排住的大房间,和战士们睡在一起。他经常给大伙讲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讲当前阶级斗争的特点,勉励大家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打退不拿枪的敌人的进攻。
杨生明总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无论是训练,还是搞军农生产,战士们身上有多少汗水,他身上就有多少汗水;战士们腿上有多少泥,他腿上就有多少泥。去年八月,正当水稻开镰时节,杨生明觉得腰部痛得厉害。一检查,是椎间盘肥大,需要住院治疗。但杨生明把住院介绍信往口袋里一塞,悄悄地跑回了连队。第二天,晨星未落,杨生明就带领同志们去抢收水稻。干了一会儿,疼得他满头汗水直淌。战士们抢走了他的镰刀。可是一转眼,他在别处找了把镰刀又干起来了。晚上收工后,卫生员要给杨生明打针,可是到处找不见。最后,发现他在打谷场上跟夜班。卫生员心疼地说:“你这样带病干,要累坏的,快回去休息!”杨生明说:“当干部的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以身作则,多吃点苦,少休息一会儿,是应该的。”在他的带动下,全连同志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提前四天完成了抢收水稻任务。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