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小靳庄喜唱丰收歌
六月骄阳红似火,
层层麦浪翻金波。
军民破浪喜开镰,
田间共唱丰收歌。
天津市宝坻县林亭口公社小靳庄大队的小麦已经黄熟了,社员们正在挥镰收割。今年,这里的小麦,无论是低洼地的还是沙土地的,都获得丰收,收成超过以往任何一年。野营训练到小靳庄的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炮兵某部的干部和战士,也投入了这里抢收小麦的战斗。他们一到麦地里,就惊喜地问道:“怎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贫下中农说:原来这里都是低洼碱滩,十年九涝。单干时,庄稼长得象头发,一亩地一年只能收粮食七八十斤,互助组时期也不过收一二百斤。这几年,办政治夜校,学理论,批林批孔,社员们鼓起了干劲,挖泥垫地,排水治碱,做到了遇涝能排,遇旱能浇,庄稼长得一年比一年好。他们说着,情不自禁地用诗歌来描绘这种变化:
昔日大洼不长草,
秋天一片水汪汪;
今日碱滩变粮仓,
粮食亩产过“长江”。
革命战士被小靳庄社员们的英雄事迹和无产阶级的激情所感动,歇工时同社员们一道唱歌咏诗。一曲曲革命样板戏的唱段在田间荡漾,一首首歌颂小靳庄新人新事和小麦丰收的诗歌即兴而发。报话班的战士们在地头作了两首题为《向前看》的《十六字令》,他们朗诵道:
看,
手握银镰学路线。
老贫农,
热心传经验。
看,
广阔天地春无限。
学人民,
斗志更增添。
领着大伙挥镰收割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廷合,已经年过半百。他一口气割了大半截子,直起腰来深深地喘一喘气,指着挥汗如雨的社员们,跟解放军战士说:“地变,产量变,先得人的思想变。”
提起变,近几年来小靳庄年年在变。可是,今年人们的思想又有新的飞跃。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社员们不仅进一步分清了那是正确路线,那是错误路线,而且能上升到理论上认识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因而更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早在去年秋天,小靳庄的干部和社员乘批林批孔的东风,适时抢种了冬小麦,每亩施底肥一万多斤。去冬今春,无雪少雨,小麦快要返青时,就发生旱象。那阵子,这里正在栽大蒜,有人怕误了栽蒜季节,减少现金收入,把心都操到栽蒜上了,对小麦返青期田间管理抓得不紧。党支部领着大伙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的教导,明确了是重点抓蒜还是重点抓粮,这是在种植问题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党支部带领干部和社员学理论,抓路线,摆出小靳庄两条路线斗争的种种表现,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决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党支部合理安排劳动力,重点抓好小麦管理,同时也想尽办法完成了大蒜种植计划。
“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今年小靳庄小麦管理任务重,劳动力少。干部和社员把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提高到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大干快上,坚持早出工,晚收工,争分夺秒抢时间。每当下工时,姑娘们催大嫂们先回家做饭,她们多干一会儿;大嫂们说:“家里有婆婆,我们要为集体多出一把力。”过去,施小麦返青肥是大把撒在地里,今年他们精心开沟施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小麦返青以后,普遍锄划了三、四次,适时浇了四、五遍水。大队一位负责同志说:“三分种,七分管。由于抓革命、促生产,小麦管理得好,三类苗变成了一类苗,才获得今天的丰收。”在打麦场上干活的社员,望着小山似的金灿灿的麦堆,回忆学理论夺丰收的战斗历程,即兴作诗朗诵:
毛主席指示闪金光,
革命理论指航向。
艰苦奋斗学大寨,
金黄麦粒堆满仓。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小靳庄今年获得小麦丰收,是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硕成果。而小麦丰收,也进一步激励着人们的战斗意志和革命豪情,推动他们以更快的步伐向前进。
在小靳庄党支部召开的“三夏”动员大会上,大队党支部负责人激动地说:我们大队今年小麦丰收是对林彪、孔老二污蔑我们农民是“小人”,“不懂科学,只知妻子儿女,油盐酱醋柴”等反动谬论的有力回击。我们在今年的夏收战斗中,一定要精收细打,多打粮食,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全体社员热烈响应党支部的号召。民兵、共青团员们发出誓言:“我们胸怀朝阳,不怕酷热活忙,誓做革命闯将,胜利在‘三夏’战场”。大嫂们表示:“红心化作冲天劲,誓为革命多贡献,妇女参战夺丰收,坚决顶起‘半边天’”。老大娘们也表示:“当好革命‘后勤兵’,‘三夏’战斗献力量,不能添斤也添两,一颗红心向着党”。
六月十五日,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小靳庄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收割小麦。他们同支援麦收的解放军干部和战士团结战斗在麦田里。红小兵们也组织起来,拣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在打麦场上,脱粒机昼夜轰响。
麦地里安装了广播喇叭。每天下午,小靳庄广播站播送着充满革命豪情的诗歌。解放军战士朗诵道:
野营来到小靳庄,
学不完的新事一桩桩。
上层建筑飘红旗,
思想领域打胜仗。
战天斗地面貌变,
粮食一跃过“长江”。
我心红似火催战马,
誓保江山万年长。小靳庄社员和诗道:
解放军来到咱们村,
男女老少齐欢腾。
宣传马列讲理论,
问寒问暖心贴心。
个个都是赵勇刚,
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激情化作冲天劲,
丰收粮食献给党。
劳动休息时,军民围坐在地头树荫下,进行联欢。小靳庄社员为亲人解放军演唱革命样板戏,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解放军指战员也为社员演唱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表演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军民之间充满了鱼水深情。
丰收的喜悦,战斗的豪情,把小靳庄所有的社员群众都吸引到麦田里来了。女社员李树风,原名李树凤。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她为了破旧俗立新风,改名李树风。她身患多种疾病,长年在家养病。开镰割麦后,她在家怎么也呆不住了,自动走到麦地要给队上干点活。社员们劝她回去休息,她怎么也不肯回家。她说:“这么好的麦子,看看我也痛快。我也要为夏收添一分力量啊!”
七十多岁的女社员侯德玲,平时在家干些家务活和带小孙子。麦收开始后,她抱着小孙子一清早就下麦地拾麦穗,堆麦捆。另一位老年女社员陈振荣给割麦大军送绿豆汤,还给队里拾麦穗。
为集体着想,给他人方便,在小靳庄蔚成风气。一天,第二生产队社员割麦子回家很晚,地里的麦捆没有来得及堆起来。这天晚上,天色阴暗,好象要下雨。吃过晚饭后,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王艳云怕下雨麦子受损失,就叫了三十多个社员,夜间摸黑到麦田里堆麦捆,硬是把三十多亩的麦捆堆了起来。
目前,小靳庄的麦子已经割完了,小麦平均亩产量在去年四百一十八斤的基础上增长五成以上。干部和社员们正在把晒干扬净的麦子运往粮站,交公粮、卖余粮,为国家多作贡献。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昔日盐碱洼,今日麦浪翻。通过批林批孔,小靳庄大队社员大鼓革命干劲,挖泥垫地,排水治碱,把盐碱洼改造成为不怕旱涝的良田。这是社员冒着酷暑抢收小麦。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努力做继续革命的战士
谭厚德担任湖南攸县槚山公社党委书记后,经常警惕自己,掌权不搞特权。他的姐姐准备建房子,要买木料,找他给批个条子。他说:“你建房需要木材,要由社队统筹解决,我不能随便批条子。”他母亲便责怪厚德说:“你掌一个公社的权,姐姐找你帮点忙,还这样难,你就一点也不能通融?”他耐心地解释说:“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决不能用来谋求私利!”
谭厚德对子女要求严格。他自觉地教子务农,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的大儿子继宗读完了初中就回农村劳动了。有人建议给他儿子到工厂找个工作。老谭回答说:“当工人和当农民都是建设社会主义,书记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务农?要是都瞧不起农民,都想离开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交给谁建设!”
谭厚德体弱、多病。但他保持了充沛的革命精神,顽强地和群众在一起战斗。有一次,他阑尾炎发作进了医院,病刚好就回到队里下地劳动。群众关心地说:“老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累坏了可不行呀!”他却乐呵呵地回答:“革命本钱就要用在革命事业上!”
双抢战斗打响了,老谭参加了队里的打稻小组,一次打稻组碰上了大片滂泥田。有的人要求提高工分。老谭教育大家说:“革命战士在战场上,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消灭敌人;我们为革命种田也得有这种精神。”他一边说,一边跳进齐大腿深的滂泥田里干开了。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也一齐干了起来。
老谭平日十分警惕那种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几年来,他下乡坚持在社员家吃饭,社员吃啥他吃啥,不搞特殊。有时供销社给他留下一点缺少的商品,他从不接受,并教育职工多为贫下中农着想。老谭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的人学习,生活上向低标准的人看齐,以艰苦奋斗为荣。他穿的鞋是爱人做的土布鞋;他的棉衣已穿了八年,补了又补,仍然舍不得丢掉。
老谭对其他干部和群众,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一九七二年,老谭在大仓大队蹲点时,了解到油铺生产队贫农社员李冬林是个聋哑人,生活比较困难。他就同队里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起,帮助李冬林盖了一幢新屋。每年过春节,老谭总是争着留守工作岗位,让别的同志回家休假。他当公社书记六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节日的。最近,谭厚德正在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决心不断提高反修防修的自觉性,努力做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进战士。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隆回县茅坳公社大托大队瑶族女社员,在劳动休息时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贫下中农学理论

杨队长换对联
江苏省仪征县刘集公社新华大队林业生产队长杨志来,去年年底新砌了几间瓦房。他不请客不办酒,只写了一副大红对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劳动门第春常在”,下联是“勤俭人家庆有余”,横批是:“勤劳守本分”。他自己以为这副对联不错,宣传的是劳动、勤俭。
今年,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杨志来和大家学习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有人说这副对联不对头,他也觉得有问题,但是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
一天晚上,在政治夜校里,老杨和理论辅导员小李一起,讨论了对联的问题。老杨说:“过去,我总以为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地劳动,就会过上好日子。比如,我这新房就是靠劳动收入盖起来的。我贴那副对联,就是表达这个意思。可是,为什么马克思批判拉萨尔的所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呢?”
小李引导他回忆解放前的情况:“老杨!你想想,解放前你劳动不劳动?那时你生活过得怎么样?”
提起旧社会,老杨有着满肚子的苦水。他沉痛地说:“那时候,我们一家十口人,租种地主几亩破岗田,父母成年累月地劳动,我从小就帮着拉犁耕地;可是越劳动越穷,全家住的三间破茅棚越住越破,一家大小忍饥挨冻……”
“现在呢?”
老杨擦了一下眼睛说:“现在我们一家四代二十口人,共有十六间房子,不愁穿不愁吃,同过去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什么现在和过去同样劳动,情况却大不一样?为什么一个苦来一个甜?”
老杨沉思了一会说:“那时候我们没田没地。”
“对呀!”小李说:“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在旧社会,贫下中农没有或者很少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所以,只能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解放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土地属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我们贫下中农为革命劳动,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呀!”小李接着说:“拉萨尔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避而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实际是维护地主资本家利益的欺人之谈,我们可要弄清楚!”
经过小李的启发,老杨终于想通了。他说:“我对劳动的看法,真是错了,对联横批上那句‘勤劳守本分’的话,更是错误。这不是叫人只顾劳动,不看路线,只守自己小家业,而忘掉了继续革命,看不到共产主义的远景吗?”
在政治夜校里,杨队长讲了自己的体会,使大家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提高了,大家又讨论出一副新对联,连夜贴在他的大门上。上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好”,下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永记牢”,横批是“永远干革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种桑养蚕 多作贡献
广东化州县广大干部和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种桑养蚕。今年以来,全县已种下蚕桑八千八百多亩,比去年扩大了二千五百多亩,收茧二十五万八千多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一点五倍。
化州县是广东省养蚕传统产区。过去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种桑养蚕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去冬今春以来,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分别深入蚕区,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广大干部、社员的路线斗争觉悟和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那务公社的干部、社员开荒造地,改造河滩,充分利用“五边地”种桑养蚕。全社第一季度就种蚕桑一千七百多亩,比去年扩大了六百多亩;收获蚕茧四万一千三百多斤。
县委在那务公社召开了种桑养蚕现场会,推广这个公社的先进经验,促进了全县种桑养蚕业的发展。


第3版()
专栏:

凌云白毫茶春茶丰收
广西凌云白毫茶场,今年白毫茶春茶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茶叶质量显著提高。
凌云白毫茶,生长在海拔一千三百多米高的凌云县那妹山上。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建立了茶场,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不断提高了凌云白毫茶的质量。
今年二月,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茶场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立即进行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多采茶,采好茶,夺得了春茶丰收。


第3版()
专栏:

积极养鸡 踊跃售蛋
河南固始县是著名的良种鸡产地。近几年来,固始县各级党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在大力办好集体副业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员家庭养鸡。全县每年为国家提供肉鸡二十多万只,出售鲜蛋八百万斤左右。目前,全县集体和社员家庭养鸡已达四百一十多万只,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养鸡量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联系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把鲜蛋卖给国家,对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胡族公社贫下中农今年前四个月出售鲜蛋三十一万多斤,平均每户售蛋三十多斤。
今年一至四月份,全县农民交售鲜蛋三百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个县今年春天还向外省一百多个县市,提供了优良种蛋一百八十多万斤,支援外地繁殖良种鸡。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