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世界屋脊的北京医疗队
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北京医务部门于一九七一年五月向西藏阿里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四年多来,医疗队员们满怀革命豪情,在雪海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执行、捍卫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凯歌。
雪海高原只等闲
阿里地区位于祖国的最西南方,平均海拔五千米左右,被称为世界屋脊。北京医疗队从平原来到气候恶劣、氧气稀少的阿里地区,经历着不平凡的锻炼和考验。到狮泉河不久,急性高山反应的症状还没有消除,他们就奔赴四面八方。孔雀河畔、喜马拉雅山麓、冈底斯山下、边防哨所,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果把他们骑马、步行送医送药上门的路程加起来,远远超过万里。
幅员辽阔的阿里高原,到处传颂着医疗队的佳话。第三批医疗队于一九七三年六月上山,急性高山反应严重的同志占半数以上,经治疗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他们就争着去基层工作。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教师宋崇顺,高山反应最严重,出院不久,就上五、六千米的高山采集中草药。尽管有时头痛、呕吐,但他坚持与普兰县医务工作者一道,在悬崖峭壁、深谷河川上采集中草药一百一十多种。第四批医疗队在翻越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六千多米的界山大坂时,汽车轮子陷到泥坑里,严重的缺氧使全体队员剧烈头痛,心慌气短,但大家无所畏惧。年已五十的骨科医生陈正光和作过胃切除手术的胸科副主任方荣宝,与大家一起捡石垫车,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终于使汽车继续前进了。
胸有朝阳意志坚
北京医疗队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边疆军民服务,坚持送医送药上门。
一九七二年春节,整个高原埋没在茫茫大雪中,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度。一批解放军指战员,因为工作急需,乘车到阿里。车在界山大坂上出了故障,困在六千米的高山上,又冻又饿,不少同志晕倒了,手脚冻坏了。军分区火速组织抢救组奔赴现场。第二批医疗队员争先恐后参加抢救组,与当地医务人员协同作战。高寒缺氧使医疗队员心发慌,呼吸困难,动一动就张口喘气。但他们看见解放军同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受感动,以顽强的毅力参加抢救,打针送药,包扎搬运,输氧输液,使所有同志的病伤得到及时治疗。
第四批医疗队普兰小组的同志们深刻认识到:是坐在县城等病人,还是走出去找病人,这也是一个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他们坚持送医送药上门,那里最艰苦,那里最需要,他们就到那里去。巴嘎、禾尔两个牧区,距离县城很远,骑马来回要走几天,不少疑难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医疗队就和县医院人员一道,先后四次深入这两个地区巡回医疗,跑遍三十多个牧业点,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顺利地做了近三十例手术,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一九七四年八月,巴嘎区冈底斯山下的牧业点流感流行,医疗队的同志们在五千多米高的羊肠小道上骑马十多个小时,几次遭到大雨、冰雹的袭击。他们胸有朝阳意志坚,战胜种种困难,赶到了牧业点,使几个病重的贫下中牧得到治疗,并很快恢复了健康。
藏族同胞情谊深
广大藏族同胞对来自毛主席身边的北京医疗队十分欢迎。他们见到医疗队员,就象见到自己的亲人,紧紧拉着手,问寒问暖,并请到帐篷里,敬上一杯青稞酒,打上浓浓的酥油茶。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骑马把医疗队员送出十里外的山口,在分别时按照藏族的传统礼节,拉住队员的手触触自己的前额。第四批医疗队普兰小组的一位同志,一天夜晚突然昏迷抽风,几个藏族同胞守在床边,通宵达旦协助抢救。直到那个队员脱离危险,他们才放心地离开。藏族同胞的这种深情厚谊,使医疗队员深受感动。他们决心为改变阿里地区缺医少药的面貌,做出更大的贡献。
藏族同胞对医疗队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不少重危病人病愈后,情不自禁地高呼:“毛主席万岁!”许多贫下中牧再三嘱咐医疗队回北京后,代他们向毛主席问好。
医疗队员谱新篇
四年来,医疗队积极为阿里地区培养藏族赤脚医生。现在,阿里地区的七个县已初步建成卫生防疫网。大批赤脚医生,朝气蓬勃地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作用。医疗队细心地向赤脚医生传授医疗技术。一九七五年元旦,普兰县雪深一尺。医疗队考虑到:雪大,病人行走有困难,更需要把医药送上门;雪大,环境艰苦,正是锻炼自己和锻炼赤脚医生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带着赤脚医生踏雪翻山,走村串户,在实践中向赤脚医生传授医疗技术知识,培养良好的医疗作风。
医疗队打破城市大医院的一些旧框框,从病人的需要出发,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第四批医疗队员方荣宝是搞胸外科的。能否在高原缺氧、缺血源的情况下,进行开胸手术?他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决心打开阿里高原开胸手术的“禁区”。在当地党委领导下,他依靠藏汉族医护人员,群策群力,自做沙袋、胸带等手术用的器械。手术前,对手术包、手术室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并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制定常规和急救措施。由于准备充分,终于先后顺利地为一位五十八岁的老大娘和一个十四岁的儿童作了右肺下叶切除和开胸手术。医疗队员陈正光在普兰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治愈了二十余例骨折病人,疗程短,效果好。
在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北京医疗队的队员们,个个激情满怀,在广阔的阿里高原,与广大藏汉族同胞、边疆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度过了许许多多的日日夜夜,踏遍了阿里高原的山山水水,把毛主席、党中央的温暖送到了广大贫下中牧的心坎上,为卫生战线谱写了新篇章。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为贫下中农服务中改造世界观
——记活跃在皖南山区的上海医疗队
在皖南歙县的崇山峻岭中,一队队朝气蓬勃的医务工作者,身背药箱,肩挑医疗器械,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上门,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他们就是第二批赴安徽的上海巡回医疗队。
上海医疗队来到山区农村以后,大医院那种分工过细的条条框框被打破了,人人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医生和护士、医疗队员和赤脚医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出现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同志关系。特别是一些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克服了高人一等的思想,放下架子,既当医生,又当护士,并虚心向护士、当地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学习。一次,内科主治医师罗邦尧给一个心脏病人看心电图,青年心电图技术员陈菊芳对他的诊断提出了不同意见。开始,他觉得自己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而这位技术员参加工作时间很短,对她的意见表示怀疑。后来,他学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识到这种不虚心向青年医务人员学习的态度,正是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反映。于是,他同小陈一起,对这张心电图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肯定了小陈的正确意见。从此,罗邦尧遇到疑难病例,经常找青年医务人员商量。又一次,医疗队员朱忠义医师给一个病人开了处方,要病人到大队合作医疗室取药。赤脚医生看到处方上全是西药,药价比较高,认为草药“水蜈蚣”疗效同样很好,而且当地很多,便说服那个病人改服了中药。这使朱忠义认识到,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考虑如何为贫下中农治好病,还要考虑如何减轻贫下中农的负担,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第二天,他特地登门向这位赤脚医生学习中草药知识。此后,医疗队员们常常请赤脚医生上课,学习采集和使用中草药的知识。现在,医疗队的一些同志已能识别和使用几十种中草药。
有些护士,原来受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是侍候人的事,低人一等。通过下农村巡回医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棉溪公社贫农女社员胡香珠手术后引起肠瘘,久治未愈,胃肠分泌物和大便从右侧腹壁的瘘口淌出,腐蚀皮肤,使她痛苦不堪。经医疗队会诊后,急需手术治疗。但因皮肤溃烂,不能马上开刀,必须经过精心护理,防止分泌物和大便继续侵蚀皮肤,让瘘口周围的皮肤长好。医疗队的石莲娣、许美华等九位护士,主动挑起这一重担。她们三人一组,一天三班,不怕脏,不怕累,连续七天七夜精心护理,终于控制了皮肤溃烂,为病人作手术创造了条件。医疗队总结这次手术经验时,一个过去受等级观念影响较深的外科老医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手术成功,护士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任何革命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光荣的。”
为了早日解除山区病人的痛苦,上海医疗队想尽了办法。驻深渡点的医疗队员在巡回医疗中,发现有些慢性病人需要住院开刀,就一个个地上门打招呼,请他们到深渡医院去做手术。但是,事隔多天,有些病人没有去,是啥原因呢?经过调查,原来这些病人不是因为年老体弱,走不动路,就是家里无人照料。医疗队员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手术送上门。一个星期天,六位医生和护士放弃休息,组成手术小组,挑起五、六十斤重的医疗器械,翻山越岭,来到棉溪公社的安梅大队和洪济大队。他们在临时布置的简陋的手术室里,成功地为四个病人作了股疝修补、内痔结扎、左肩皮下肿瘤和左腿内侧纤维瘤切除手术。医疗队上门做手术的消息轰动了山村,贫下中农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高呼:“毛主席万岁!”在驻深渡点的医疗队员的带动下,驻其他点的医疗队员也走出医院,挑起医疗器械,送手术上门。短短的三个多月,医疗队就上门为七十九个病人做了手术。
上海医疗队不仅积极为群众防病治病,而且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做好对当地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的传、帮、带工作,为建立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年来,他们为当地开办了内、外、儿、妇、病理、五官、放射、麻醉、检验、中医外科十个专科进修班,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赤脚医生复训班。
华祖德是个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妇产科医师,被分配在深渡区医院工作。当地卫生部门派洽河公社卫生院的青年医务人员胡志强跟他学习。华祖德为了帮助小胡尽快地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每次手术前,耐心地对着图谱给小胡讲解手术的分解动作,讲清每一步的要领。经过几次手术示范,他把小胡推到第一线,自己给小胡当助手,让小胡大胆实践。手术后,他又让小胡写手术记录,帮助小胡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提高。经过华祖德七个多月的传、帮、带,胡志强已经掌握了上环、结扎、人工流产、子宫全切除等多项妇产科技术,并能单独进行手术操作。
“把技术全部献给山区人民”,已经成为上海医疗队每个队员的自觉行动。为了及时治好阶级兄弟的病,使他们重返抓革命、促生产的第一线,医疗队员们常常吃大苦,耐大劳,有时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表现了良好的医疗作风。贫下中农称赞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贫下中农为了向医疗队表示自己的心意,常常送些茶叶、板栗、橘子等土特产给他们,但每次都被婉言谢绝。唐里公社富坑大队贫农社员姚观祥,得了败血症,已不省人事。医疗队经过七天七夜抢救,使姚观祥转危为安。姚观祥十分感激,送给医疗队一大包茶叶,并一再说明是自己生产的,不是花钱买的。医疗队的同志恳切地对姚观祥说:“为贫下中农治病,是我们应做的事情。贫下中农对医疗队的这种情意,我们永远记在心里,但是茶叶绝对不能收,这是党的纪律。”
一年来,医疗队员没有接受过私人一件礼物。这里山区木材、竹子很多,医疗队员没有通过熟人关系买过一件竹木家具。有些病人找医疗队看病时,不按病情需要,提出一些不正当的要求,如开贵重、稀少药品,或开休假和转院治疗证明等,医疗队都坚持按原则办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西藏妇幼保健事业贡献力量
辽宁省赴藏医疗队队员 顾知方
我是辽宁省的一个妇产科医生,一九七三年八月来到祖国的西南边疆——西藏。近两年来,在为藏族姐妹防病治病中,我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为西藏的妇幼保健事业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当我听到我院有赴藏任务时,一度考虑了自己去不去的问题。我长期在沈阳工作,生活条件较好,西藏是世界屋脊,高寒缺氧,环境艰苦。而国家规定赴藏医疗队员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我已是年过五十的人了,组织上会照顾的。但是一想起我一家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想起是党和毛主席教育和培养了我,使我成为一个人民的医生,思想斗争很激烈。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去与不去,虽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比较年老的知识分子能不能继续革命的大问题。我毅然地下定决心,到艰苦的环境去工作和锻炼自己。正因为年龄较大,更不应该失去为藏族姐妹服务,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这个好机会。经过再三申请,组织上批准了我的要求。
初到西藏时,高山反应比较严重,出现心跳气喘、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当地的领导同志亲自来看望我,医疗队的领导要我休息治疗。这更增添了我战胜高山反应的勇气。
医疗分队来到索县。这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区与区之间要骑马走上两三天,不会骑马就到不了基层。于是,我第一步锻炼心脏功能,第二步学习骑马。我想,有了这两个条件,我就可以到更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工作。因此,一有机会我就跟同志们一起去爬山。但就在这以后不久,我又生病了。正在我卧床休息的时候,亚龙沟附近一个贫牧的女儿发生第四胎难产,已经两天没有生下来。有人要家属把产妇抬来。我想,如果产妇在路上发生危险,怎么办?于是,我立即和县医院的医生一起赶到产妇家,使产妇安全分娩了。产妇的爱人高兴地感谢毛主席派去的医疗队挽救了母婴的生命。在回院的途中,我忘记了自己有病,觉得自己为党作了一点工作,为藏族姐妹出了一点力,内心无限愉快。
一九七三年的一天,我和学员卓嘎去东风公社普查妇科疾病。贫牧女儿普慈临娩难产,早期破水,胎位不正,子宫下段压痛十分明显,随时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可能。我立即把产妇接到医院,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为她做了剖腹产手术,大人、孩子得救了。产妇的爱人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党中央派来的门巴(医生)救了我的爱人和孩子!”
我深深体会到,这不仅是抢救一两个人的生命问题,这是医务人员用她的具体行动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加强民族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
为了尽快改变西藏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在索县、巴青县两县县委的支持下,我们于去年五月初举办了第一期接生员训练班,每区各派一名贫下中牧的女青年来学习一个月。有的学员是文盲,有的只自学了一点藏文,教学有不少困难。但她们出身好,劳动积极,肯学习,我们就耐心培养,既教给她们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又教给她们医疗卫生知识。使她们初步懂得了一些科学接生知识和难产的急救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她们分批地带到县医院,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我决心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再帮助公社培训一批接生员,为西藏的妇幼保健事业贡献力量。(附图片)
在祖国西北边疆美丽富饶的巩乃斯草原上,活跃着一支解放军医疗队,他们已为当地培训赤脚医生七十多人。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