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他在做一九八○年的工作
——记云南省保山汽车运输总站优秀驾驶员甘登矩的先进事迹
云南省保山汽车运输总站五十四岁的共产党员、优秀驾驶员甘登矩,从一九五七年初担任汽车驾驶员到现在,开车十八年来,年年月月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安全行车九十四万公里。他从一九六九年春天到一九七四年夏天,用五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十年的运输任务,为国家节省了三十八吨多汽油。现在,他已经踏上了一九八○年的征程,做着一九八○年的工作。人们称赞甘登矩是运输战线上的优秀驾驶员,是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今年春节,正当边城保山各族人民喜气洋洋地欢度节日时,甘登矩却开着汽车奔驰在山高、坡陡、弯急、路滑的高原公路上。
甘登矩受边疆人民的嘱托,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回来后又忙于传达四届人大的精神,一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家里。家人盼他在家过个节,站党委的领导和同志们也对他说:“你一年出勤三百几十天,很少在家过个节假日,这次就留下过个节吧!”可是,四届人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宏伟计划鼓舞着他,他决心以争分夺秒、多装快运的实际行动来迎接这个光荣的战斗任务。他谢绝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除夕晚饭后,便驾驶着他那辆“老解放”,运载着满满一车农用物资和群众生活用品,向着碧罗雪山上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奔驰前进。
当驱车行至二百九十三公里时,迎面的山岩垮下了小山包似的巨石。甘登矩停车走下驾驶室,在车灯照射下,观察前面的路况:右面是顽石高悬的绝壁,左面笔直的悬岩下,是汹涌奔腾的怒江激流,一块足有几十吨重的巨石堵住了公路。这时,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绝壁上的顽石还有继续下落的危险,而车又前进不得。甘登矩耳边回响着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决心发扬这种精神,排除险阻,继续前进!
天刚蒙蒙亮,甘登矩便跨过拦路石,翻过大山梁,帮助道班工人运来炸药、钢钎和十字镐。他们炸开巨石,排除塌方,一直干到下午四点多钟,终于疏通了公路,把汽车开到贡山。当地的傈僳族社员腊早门热情地迎上前来说:“在这雪雕都躲进窝里的大雪天,你还把汽车开进山里来,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司机啊!”
有一次,甘登矩身体不大舒服。刚好总站接到急需从昆明运回大批汽油的任务。他听到这个消息,坚决要求投入这场战斗。车队党支部书记发现他身体不适,再三劝他好好休息一下。甘登矩执意不肯,说:“咱们汽车没有汽油,就等于人身上没有血液一样。眼下运输任务这样紧,我怎么能休息呢?”说完,他就开着汽车出发了。
汽车在泥泞滑陷、路弯坡斜的公路上奔驰。驾驶室里,甘登矩紧握着方向盘,凹陷的眼睛充满了血丝。坚持就是胜利。甘登矩吃了几片药,又加足马力迎风疾驶,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
多少年来,甘登矩就是这样披星戴月,日日夜夜地奔驰在滇西高原的万山丛中。从一九六九年以来,他每年出勤三百三十多天。在家里,他很少度过节假日;征途上,他很少能睡一个通宵觉。他以汽车驾驶室为家,废寝忘食地为革命奔忙: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停了车躺在驾驶室里歇一会儿。人们都说:“甘师傅真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啊!”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甘登矩同志以如此饱满的热情,忘我地战斗在千里运输线上?用他自己的话说:
“是毛泽东思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文化大革命使我经受了锻炼。开汽车必须掌好手中方向盘,干革命必须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甘登矩每天开车不管路多远,夜多深,都要挤出时间学习。有时白天忙于赶路,到了夜深人静时,沿途食宿站的同志入睡了,他还要打开驾驶室里的照明灯,一字一句地学习。甘登矩只读过两年书,文化低,有的字不认识,有的词句难理解,他就向别的同志虚心请教。有时在路上学习,无人可问,就把生字、难点记下来,回到站里再问其他同志,直到学懂弄通为止。
批林批孔运动中,甘登矩联系自己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愤怒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甘登矩十多岁就开始给资本家当“车夫”,风里来,雨里去,挨冻受饿,累死累活,好容易才盼到解放,翻身当了主人。他越想,对孔老二、林彪越憎恨,对社会主义越热爱。在全站召开的批林批孔大会上,他第一个登上讲台,怀着极大的无产阶级义愤说:“林彪要搞倒退,我们就要加足马力大踏步前进;林彪要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大干社会主义!”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以后,甘登矩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明确地提出了我国还存在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再一次告诫全党警惕出修正主义。只有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弄清楚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他学习列宁关于“我们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上建设的,我们要同劳动者身上也有的、经常拖无产阶级后腿的一切弱点和缺陷进行斗争”的教导,认识到要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要彻底地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抵制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从各方面向无产阶级进行的包围、侵袭和腐蚀。
一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甘登矩行车到了永平坡顶,忽然听到路旁有人喊:“师傅,请停停车”。随后,几个陌生人走近驾驶室,急切地要求说:“老师傅,帮忙带一点木材到坡脚。拉到后,你要鹅给鹅,要鸡给鸡,一定不会亏待你的。”老甘知道他们是偷砍和倒卖国家木材的人,气愤地说:“革命的工人,决不受资产阶级的腐蚀引诱;社会主义的汽车,决不拉资本主义的私货!”说完,就把汽车开走了。有一次,甘登矩出车后回到家里,听说他的大儿子要求从工作比较艰苦的地质队调回总站学开汽车。他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工作变动,而是资产阶级利用旧的习惯势力来影响和腐蚀无产阶级的斗争。于是,他组织全家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狠批了修正主义和孔孟之道,使他大儿子提高了觉悟,决心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继续搞好地质勘探工作。
甘登矩,时刻牢记党的重托。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公而忘私,把整个身心都扑在革命事业上。多年来,他在繁忙的运输生产中,从未发生过损货差货的事故。他为国家运送了成千上万吨物资,却没有为自己捎带过一根柴、一块煤;他为革命开车行驶了千万里,却没有为个人私事开车一公里。他说:“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工作;工人阶级,就要多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寥寥数语,人们看到了甘登矩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这是甘登矩(左)在行车途中主动帮助别人修车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始终保持着饱满的革命热情
——记安徽巢湖水泥厂矿山车间电铲工曹文良
共产党员曹文良,是安徽省巢湖水泥厂矿山车间的电铲工。二十五年来,他哪里艰苦哪里上,担子越重越爱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群众说:“曹文良是块好钢,放到哪里都顶用。”他自己说:“只要党需要,工作需要,我就干。”
一次,马家山的竖井被块石阻塞了通道,闸门放不下石料,石灰石运不出来,眼看就要影响水泥生产。曹文良心急如火,他和同志们采取了许多办法,都没有奏效。后来,他和一个爆破工商议,决定用爆破的方法。曹文良主动承担了爆破任务。他明知块石拥架的上方有数千吨石料,只要塌下一块,就有生命危险;可是,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夹着炸药包从闸门跃身爬上十多米的高处,放好了炸药包,点燃了导火线,抽身出了闸门,只听轰的一声,块石炸开了,阻塞的竖井畅通了。
老曹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在茨苔山矿电铲班,他带领大家精心维护好电铲,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得到全厂的好评。后来,曹文良从茨苔山矿调到马家山矿,又是在他的带动下,把马家山矿的电铲维修一新。在马家山矿新采区会战中,曹文良一马当先;在茨苔山矿大会战中,他又是踊跃参加。曹文良干起活来从不计较工作时间。一次,他上白班,开电铲,装石料,干了整整八个小时,该下班休息了,可是,他又跟下一班的同志一道挥动电铲,把石头弄成一堆一堆的,从下午三点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钟。老曹接连干十几个小时的事是经常的,从不叫苦叫累,同志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
曹文良常说:“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革命工作没有份内份外。”一次,马家山矿二号电铲小轮脱出履带,按常规得找维修组修理。老曹仔细地察看了脱出的小轮,找了一个同志帮忙,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修好了。平时,他宁肯自己多干活,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渣没有了,他自己扒,石块挡住了通道,他自己搬。打风钻、撬石块,人手不足,他主动去帮忙。
曹文良处处以党员必须做到的五条严格要求自己。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从来不拿公家的一针一线。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克己奉公,不谋私利的高贵品质。他的大孩子是刚进厂不久的青年工人。老曹经常给孩子讲苦难的家史,用新旧社会对比,启发他的阶级觉悟,要他努力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好好地为党工作。一次,小曹拣来几只废旧的小铁轮做举重盘,锻炼身体。曹文良看到后批评说:“国家的东西,即使是废的,也不能往家拿。”立即叫小曹送了回去。还有一次,一个工人和小曹拿回几块小木板,说做一个小桌子。曹文良说:“没有桌子我们可以买,怎么能拿公家的材料做呢?”接着,曹文良又对那位工人说:“拿国家几块木板,不是小事,是关系到把青年人往那条路上引的大问题,可万万轻视不得。”那位工人和小曹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一道把木板送了回去。
平时,老曹遇到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决不轻易放过。有人拿了公家的旧道木回家当柴烧,老曹就立即制止说,“那是公家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乱拿。”但是,也有人说:“老曹真爱管闲事,早晚要吃亏的。”老曹说,这不是管闲事,占公家便宜就是资产阶级损公利己思想的反映。最近,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更进一步体会到,一个革命者,不懂得革命道理,不知道为什么而干,思想上糊里糊涂的,就会走上邪路。他决心学好革命理论,做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坚强战士。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扎根高原干革命 养好铁路为人民
——记都匀铁路分局京寨养路工区保证铁路十八年安全行车的事迹
在祖国西南的黔桂铁路线上,有一段弯曲陡斜的盘山道,人们形容这里是“一里十个坡,弯道山洞多,铁路盘山绕,火车云中过。”负责养护这段铁路的是都匀铁路分局京寨养路工区。这个工区的工人们扎根高原,艰苦奋斗,精心地养护铁路,做到了十八年安全行车无事故,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黔桂铁路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修建时,质量就很差;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反动派溃退时,又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下,不久全线就修复通车。一九五六年,京寨工区成立,贫农出身的养路工长王清芝,带领四名工人,胸怀建设高原的革命豪情,从原来条件很好的平原地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担负起养护这段铁路的艰巨任务。这里山下急流奔腾,山腰狂风怒号,山头白云笼罩,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开始,这里还没有车站,大家就在铁路山坡下一个古木参天、野兽成群的山沟里安起家来。从工区上道养路,要爬悬崖,走峭壁。冬天大雪覆盖道路,晚上交班的巡道工无法回宿舍,就在铁路旁露宿。这段铁路盘山穿洞,坡高弯多,山洪经常冲垮路基,风化石经常砸坏钢轨、道床,危及行车安全。面对这种情况,王清芝想,要使火车不出轨,首先要人的思想不出轨。他带领大家白天养路,晚上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毛主席著作,使工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工人们说:“党派我们到这里来,我们就要象铁路上的道钉扎在枕木上一样,扎根高原干革命,养好铁路为人民。”王清芝以身作则,做出了榜样。他十八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工区有些工人由于工作的需要,被提拔到段和分局的领导岗位上,而他一直担任着京寨工区的工长,发挥着一颗螺丝钉的作用。现在这个工区有布依、侗、壮、汉各族工人二十名,是一个胸怀革命,扎根高原的战斗集体。
京寨工区养护的八公里线路中,有二十一个急转弯道,三座隧道,两座桥梁,一处盘山道,线路两侧尽是高山深谷,人们称这段线路是“险关”。险要的地势和多变的高原气候,给养路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水害和危石,是行车安全的大敌。怎么办?按职责要求,养路工只要对铁路负责起日常养护就行了,治山治水可以等待上级另派人来搞。可是,京寨工区的工人们却说:“社会主义是用双手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安排铁路两旁的山山水水。侗族工人梁丽文走遍了线路两侧四十多座大小山头,对高山峭壁上危石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标出了七十多处危石符号。接着,工人们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坚持日常维修的同时,开展了排危石、治山洪的战斗。几年来,他们先后排除了危石一百多处,共两千多立方,基本上消除了威胁行车安全的隐患。危石治好后,工人们又动手制服水害。这里的山洪往往侵袭铁路,造成线路坍方,路基松软,道床下沉。经过几年奋战,他们在铁路两旁,共夯填了七个溶洞,修筑了四处挡水墙和三处堵水坝,开凿了二千多米排洪沟,根除了水害。
在排危石、治水害取得胜利以后,他们立即又开展了提高线路质量的战斗。在日常维修中,大家发扬大庆工人“三老”“四严”的作风,处处高标准,严要求,精心养路,一丝不苟。技术标准规定:在直线上两股钢轨顶面的水平误差不得超过四毫米。但京寨工区的工人们却给自己规定不得超过三毫米。一九七四年十月的一天,工人们完成了当天的维修任务后,已到下班时间了,班长在复查线路质量时,发现一处水平低了四毫米,比工区自己规定的标准差了一毫米。班长把这事告诉了大家。工人们说:“对待人民的事业就要高度负责,一毫米误差也不能放过。”大家一齐动手,起道的起道,扒石碴的扒石碴,捣固的捣固,终于使线路质量达到工区自己规定的标准才收工回家。
京寨工区的隧道、桥梁、道口看守工和线路巡道工,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工人。为了保证列车的畅通无阻,他们长年累月坚持站岗放哨和巡逻。十八年来先后避免了四十多次重大事故和上千次一般的行车事故,被人们誉为“高原铁道红哨兵”。
巡道工陶天胜,日日夜夜巡逻在高原铁道线上,他对每根钢轨,每个零件,总是查了又查,敲了又敲,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小毛病。一次,陶天胜巡逻到一座隧道时,发现一颗道钉松动了,就用锤子把它敲紧。一锤下去,他听到钢轨有点异音,凭自己多年巡道的经验,他断定钢轨有了裂纹。于是,他马上趴在钢轨上,将钢轨上下左右仔细检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裂纹。但他不放心,又用石头刮去钢轨上的铁锈,细心检查,终于发现钢轨底部有一道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裂纹。他一面设置停车信号,一面通知工区及时更换了这根钢轨,防止了可能发生的行车事故。
在京寨工区阳公关的隧道旁,不论是大雪纷飞的严冬,还是暴雨倾盆的盛夏,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工人手持信号旗,日夜看守着隧道。他就是隧道看守工唐宜龙。一天夜晚,狂风四起,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在酣睡的唐宜龙被雷声惊醒,他想到列车的安全,便一骨碌爬起来披上衣服,奔向隧道。他看见两棵被狂风吹倒的大树的枝叶堵住了隧道排水沟的出水口,片刻间积水淹没了钢轨。这时,一列货车正从山脚下开了过来。唐宜龙当机立断,抡起随身带的砍刀,砍断大树,把它们搬离开出水口,使积水流入山谷,保证了列车安全通过。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在“鞍钢宪法”的指引下,鞍钢广大工人,以国家主人翁的气概,为管理好社会主义企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