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翻身农奴学大寨 澎波农场面貌新
西藏澎波农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勤俭办场的方针,近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为主,农、牧、林、副综合经营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向国家提供了多种农副产品,在西藏地区,日益发挥着示范作用。
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全农场累计生产粮食六千五百多万斤,上交国家商品粮二千九百多万斤,上交利润二百万元,为市场提供了肉类六十余万斤;并繁育、推广冬小麦良种一千多万斤、种畜五百多头(只);为地方培训拖拉机手和兽医人员一百五十多名。
国营农场要不要学大寨?
澎波农场地处拉萨以北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很差,是一九五九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吸收当地藏族翻身农奴和奴隶建立起来的。过去,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生产发展很慢,粮食亩产长期徘徊在一百二十斤上下,亏损局面一直扭转不过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农场职工反复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一九七○年,农场党委又发动群众讨论了“国营农场要不要学大寨?怎样学大寨?”他们总结了巴亚作业组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并用这一事实有力地批判了“国营农场学大寨是倒退”和“世界屋脊是高寒山区,条件差,困难多,农业生产没前途”等错误论调。巴亚作业组只有三十个劳力,六百多块铺满砂卵石的薄地,七零八落地挂在山坡上,天晴土冒烟,下雨地成沟,产量很低。但是,巴亚组的翻身农奴和奴隶,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有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号召,他们热烈响应,积极开荒劈石、修渠造田。当时,阶级敌人妄图阻挠他们学大寨,胡说什么“山是神安排,神土神水动不得”。巴亚组的成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牢记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用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史,狠批了这种封建农奴主的“神权论”,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他们凭着自己的两只手,艰苦奋斗,修水库,垒地堰,垫地造田,建成了六百亩旱涝保收田,把分散的二百多块地改造成三块台田。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比学大寨前的一九六四年提高了两倍多。巴亚组学大寨的经验,使全场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国营农场也必须以大寨为榜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
场党委还组织广大职工联系实际,用回忆对比等方法,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场蓬勃开展起来。
是两眼向上,还是自力更生?
要在农奴制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是两眼向上、两手向外,单纯依赖国家投资,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大手大脚,不计成本,还是因地制宜、勤俭办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从建场以来就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
建场第一年,刚从苦难深渊中解放出来的农奴和奴隶们,就开始了改土造地的战斗。没有拖拉机,他们就用破旧的藏犁开垦荒地;没有汽车,就用双手和背筐弄走地里的石块。艰苦的劳动,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年,上交国家商品粮九十万斤,盈利五千八百多元。可是不久,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农场的个别领导干部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搞起了“奖金挂帅”、“物质刺激”那一套黑货;后来又请来了三个所谓“专家”,向国家要了几十万元的投资,闭门造车,制订了一个“根治澎波河的规划”。结果,搞了一年,就把国家的投资花完了。用二十七万个工筑起的堤坝,一次洪水就冲垮了。
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全场职工认识到,要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九七一年以来,他们采取专业队伍和群众运动相结合,长远建设和当年受益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大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经过连续四年的艰苦奋斗,使可灌溉面积达到八万亩,还扩大耕地面积三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四万五千亩,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靠天打粮”的落后面貌。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一,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
为了切实执行毛主席关于“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的教导,场党委成员采取蹲点包片的办法,总结推广了七队木英作业组“三张牛皮闹革命”和四队“一个犁头四种用”的典型经验。木英作业组水源奇缺,乱石遍地。近几年,他们坚持勤俭办场的方针,克服缺乏农业机械的困难,硬是靠锹、镐、锄、犁,开出了四百多亩耕地。他们除了向队里要了三张牛皮做马套绳外,其余生产用具都是自己动手解决的。四队职工发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精神,把用坏了的犁头,自己动手回炉锻打。一个犁尖要回炉三次,四种用场:犁尖坏了打锄头,锄头坏了打马掌,马掌坏了打钉子,做到物尽其用。现在,“三张牛皮闹革命”和“一个犁头四种用”的勤俭精神,已在全场蔚然成风。几年来,广大职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旧利废,自制了大批小型生产工具,满足了生产的需要。拖拉机检修做到大修不出农场,中修不出分队,小修不出班组。机耕队的同志还开展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节约一分钱、一滴油、一颗螺丝钉”的活动,想方设法收集漏油,减少机车耗油量。一九七四年,每亩地的机耕成本比上年降低百分之二十五。
近四年多来,澎波农场还认真实行了“精兵简政”。全场行政管理人员已压缩到占职工总人数的百分之五。拥有一万多亩土地的生产队,只有三、四个干部,而且一般都不脱产。
以粮为纲各业兴旺
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全面发展,还是单一经营?农场在经营管理上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过去,由于农场党委某些成员的思想有片面性,一度出现过单一经营农业的偏向。结果,农业发展也很缓慢。后来,他们进一步学习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各业,做到农副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澎波地区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长期以来,粮食作物主要是春青稞和豌豆,产量极低。建场后曾多次试种冬小麦,都没有成功。阶级敌人趁机挑拨,胡说什么“从来没见过西藏冬天种麦子”、“汉人想吃白面才叫我们这样干”。有保守思想的人也断言:“象澎波这样的高寒山区,种冬小麦很难成功。”澎波农场广大职工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坚持科学实验,针对澎波地区冬季较长、风多雪少、蒸发量大等情况,采取合理冬灌,适时滚压等方法,解决了越冬死苗问题。一九六六年试种四十五亩冬小麦成功,平均亩产六百七十一斤。他们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在高寒山区种植冬小麦的经验。从一九七一年大面积种植冬小麦以来,连续四年平均亩产都在四百斤以上,小面积高产地块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多斤。一九七四年,全场冬小麦播种面积已扩大到四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几年来,他们还狠抓了各类牲畜的饲养管理和品种改良等工作。全场现有各类牲畜六万五千多头(只),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百分之八十。酥油、肉类、皮毛等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植树造林一百三十多万株,正逐步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他们还办起了小电站、小糖厂、石灰窑、小煤窑、农机修配厂,以及粮食加工、副食品加工等,工业、副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二。这些,对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市场供应,改善职工生活,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学习澎波农场的好经验
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有较多的优越条件。不少农场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勤俭办场,很有成绩。可是,也有人说什么“农场难办,亏损难免”。显然,这种论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要论客观条件,西藏的条件总不能算好吧!可是澎波农场为什么能办得好,而有些条件好的农场却落后了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澎波农场的经验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国营农场要不要学大寨?这个问题提得好。澎波农场的实践说明:国营农场也必须以大寨为榜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有了好条件,就能正确地利用起来;缺乏条件,可以创造出条件来。我们要象澎波农场那样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一个很大的革命干劲。
我们还要看到,全民所有制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方面,目前比重很小。因此,办好国营农场,对于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各地国营农场职工认真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把国营农场办好,充分发挥它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进程中的模范作用。


第2版()
专栏: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西藏穷结县委藏、汉族干部带领广大翻身农奴大干快上,狠抓农田基本建设,重新安排山河。这是县委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在商定今年到一九八○年农牧业发展规划。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按照大寨精神办茶场
浙江省绍兴县东方红国营茶场,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四年与一九六五年相比:茶叶亩产增长一倍多,质量显著提高,外销茶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粮食亩产增加四成,总产值增加两倍多。十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茶叶二万五千多担,商品粮九十万斤,肉猪四千多头,上缴利润一百零二万元。
十年来,这个茶场经历了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种斗争集中表现在:
一、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还是就生产抓生产?开始有人认为,茶场主要是搞茶,首先要把茶抓上去,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场党支部认为,这个场的职工三分之二以上是城镇下乡知识青年,要办好社会主义国营茶场,必须做好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当时,阶级敌人正利用青年们缺乏阶级斗争经验的弱点,散布什么“农场工资低,没出息”的谬论,使得有些青年职工不安心工作。场党支部组织青年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狠批刘少奇、林彪宣扬的“读书做官”、“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广大青年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积极为革命种茶、种田,对改变茶场面貌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二、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还是“单一经营”?办场初期,有人存在着“一手难抓两条鱼”的思想,以为只要搞好茶叶,有了钱,就可买粮;搞多种经营,发展粮食生产是自讨苦吃。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茶场一度重茶轻粮;以后,又有人认为“茶叶不好当饭吃”,又重粮轻茶,影响了茶叶的发展。他们接受了这两方面的教训,认真学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认识到茶场有一定数量的水田,有条件生产粮食,应该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他们正确处理了茶、粮、畜之间的关系,以粮保茶,以茶促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九七四年,全场平均每个职工生产茶叶十五担、粮食两千斤,饲养生猪四头半。
三、是守业,还是创业?过去有人认为,茶场人少劳力紧,三分之二的职工又是缺乏生产经验的城镇下乡知识青年,旧摊子守得牢已经不错了。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九七二年冬,全场职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放炮开山,砌石筑坎,在溪滩上造起了五十多亩“大寨田”,当年种上了茶苗。一九七三年冬,又开垦了二百多亩山坡、荒地,种上了茶树。
四、是勤俭办场,还是大手大脚浪费国家资财?有人曾经认为,国营企业,尤其是盈余单位,多花一点钱没啥了不起。针对这种思想,场党支部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的指示,不断克服“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和伸手向上、贪大求洋的错误思想和作风,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广大职工提出“分秒必争,寸土必种,颗粮必夺,分钱必省”的战斗口号,大力挖掘增产潜力,大搞修旧利废,节约代用,勤俭办场,生产成本逐年降低。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 勤俭办场
湖北南漳县清河农场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狠批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勤俭办场,不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他们对于山林、水利、耕牛、农具、肥料等,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他们做到了“五坚持”,即:农田基本建设,坚持自力更生;增施肥料,坚持以农家肥为主;添置农具,坚持自修自制为主;推广良种,坚持自繁、自育、自选、自用的方针;植物保护,坚持以防为主。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促进了生产。一九七四年,这个农场实现了粮、棉上《纲要》,盈利二十八万元。生产费用占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九,比一九七三年下降百分之四。
他们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农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发展了养猪、养羊、养蚕、养鱼和茶山、果园;办起了粮棉油加工、副食加工、烧砖瓦和糖厂等工业、副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优质肥料,扩大了生产资金。
在发展场办工业、副业过程中,有一个时期,由于方向不正,管理不善,大部分单位亏损。通过批林整风、批林批孔,粮棉油加工厂干部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对原有设备进行了革新,每年可多加工大米十万斤,皮棉三万斤。他们还制造了打糠机,把过去废弃的谷壳加工成糠,每年为发展养猪提供九十万斤饲料。他们还改进了剥短绒机,一年为国家提供短绒棉十万斤。一九七四年,场办工业、副业全部转亏为盈。
场、队干部带头节约,已形成风气。自建场以来,他们没有修建楼、堂、馆、所。总场、分场办公用的桌凳、家具,大部分是初办农场时县直机关拨给的,有的是利用边角废料自己动手做的。三分场十五队女会计刘正翠,认真执行勤俭办场方针,不乱花一分钱,十五年如一日。她用的一把算盘,算珠杆磨断了三次,换了三次。没有办公桌,她就利用饭桌。队里几次决定给她买一张办公桌,都被她拒绝了。她说:“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要把每分钱用到急处。没有办公桌,也一样干革命工作。”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坚持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天津市杨柳青农场的各级干部,认真学大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促进了革命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杨柳青农场的场部和大队的管理干部不到八十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五点七。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场部机关干部平均每人每年劳动八十一天,生产大队干部平均劳动一百九十三天,生产队的干部都不脱产。
在场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广大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高涨,生产发展很快。一九七四年全场粮食平均亩产九百八十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二以上;蔬菜平均亩产一万四千多斤,总产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一;每头奶牛平均年产奶持续超过一万斤。这个农场自一九五三年建场以来,为国家积累了资金六百多万元。
过去,有的干部强调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家从本场个别干部由于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走上蜕化变质道路的教训中,懂得了“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劳动会变修”的道理。批林批孔中,通过批判林彪和孔孟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反动谬论,干部参加劳动的自觉性逐步提高。最近,他们学习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关系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反修防修的大事。全场重新制定了蹲点劳动的制度,使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更加经常化。
通过到基层蹲点劳动,干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都比过去及时了。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在旱田一队蹲点,及时总结了这个队的老工人对知识青年进行传、帮、带的经验,推动了全场对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从工人提拔为生产科副科长的杨子昆,每天都带着工具下地,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全年劳动一百五十天。职工群众说: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宁夏国营渠口农场党委书记孙立志(右)和农场职工一起战斗在农田建设第一线。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