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充分发挥革命图书的重大作用
——小靳庄大队图书室越办越好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大队的图书已由原来的红书箱、图书角,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图书室。现在,这里已拥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以及各类书刊近五千册,比初办时增加了八倍多。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这些革命图书发挥了重大作用。干部和社员都说:“咱们的小图书室,真是越办越红火啦!”
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
小靳庄政治夜校建立后,广大干部和群众,既学政治又学文化,迫切要求看到更多的革命图书。当时,虽然大队里有一些图书,但缺乏专人保管。群众中的一些图书,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为了满足干部和社员群众学理论、学文化的要求,党支部提出要开办图书室。可是,有些人对开办图书室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说:“看几本书管啥事,还能把粮食搞上去?”有的说:“多一码事,不如少一码事。现在革命和生产就够忙的啦!”
为了提高支委会“一班人”对办好农村图书室重要性的认识,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教导,回顾过去图书阵地上的阶级斗争情况,举出有的人由于看宣扬封、资、修的坏书受到毒害的事实。大家又摆出了许多读革命书,做革命人的动人事迹,以及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群众中所起的巨大教育作用和感染力量。
大家一边摆,一边议,逐渐弄清楚了看书唱戏不是小事。看啥想啥,唱啥学啥。只注意埋头抓生产,忽视抓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是不对的。必须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认识到,办好图书室,是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党支部便带领社员群众,结合批判那些宣扬孔孟之道,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坏书和坏戏,运用典型事例宣传读革命书,看革命戏的好处,帮助大家提高识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图书室。
努力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
图书室开办以来,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开展了图书宣传服务活动,给群众学理论、学文化,阅读革命文艺作品,研究科学种田,提供了方便条件,充分发挥了革命图书的作用。
小靳庄图书室首先做到紧跟形势,积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图书管理员为了配合做好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工作,积极收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主席著作和有关图书。根据研究儒法斗争史的需要,图书管理员主动为理论小组的同志们及时提供了《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中国哲学史简编》、《法家著作选注》等图书和有关资料。大队妇代会主任周克周准备给政治夜校学员讲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碰到了困难。图书管理员王玉华主动找出有关评价秦始皇的图书资料,及时送给了周克周,使她顺利地准备好讲课提纲。
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图书室的同志主动把《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推荐给理论骨干学习,以便他们更好地做好辅导工作。此外,图书室的同志还积极配合干部、群众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在政治夜校里开辟了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专栏,及时地将有关理论问题的报刊文摘,名词解释,参考书目,以及社员群众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刊登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图书室开办以来,他们开展了送书上门、带书下地、讲书、评书、广播宣传、刊出学习专栏等活动。大队的图书管理员和生产队图书宣传员,经常利用晚上空隙时间,走东家,串西家,把革命图书送到经常不能出门的老人和家务重的妇女社员手中,并且把不识字的老人组织起来,给他们读,给他们讲。有一次,图书管理员给九位老人读革命故事书,使他们受到很大教育。老人们高兴地说:“讲书、评书就是好,听了开心窍。”
图书室的同志把关心青少年,教育新的一代,当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来抓。城里的知识青年一到这个村,图书管理员就给他们送去《志在农村》、《征途》等革命图书,帮助他们树立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从天津来的知识青年张秀珍,觉得当农民没出息,一度不安心农业生产。她有一次担粪,看到来小靳庄参观的天津客人,觉得不好意思,连头都不敢抬。这件事引起了图书管理员的注意。为了配合党、团组织做好她的政治思想工作,图书管理员主动向小张介绍《扎根农村干革命》等革命书刊。小张在看书学习中,批判了“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等反动谬论,坚定了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思想,进步很快。
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图书室还帮助村里的小学校建立了图书活动站。孩子们在这里读革命书,学英雄的好思想,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自动组成宣传服务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热心帮助革命烈属、军属、五保户和老饲养员挑水、做饭、扫院子、喂牲口。
图书室还根据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需要,主动提供图书资料,坚持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几年来,图书室的同志积极配合政治夜校技术课的教学,逐步添购了农业科技图书几百册,并主动把图书选送给最需要的社员。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图书管理员算给我们找到老师了!”去年麦子快熟的时候,发现了粘虫。这时,图书室积极配合,推荐介绍有关防治病虫害的图书资料。大队的社员搞水利建设,住在远处的洼里,图书室就办到工地上,配合工地政治夜校,展出各种革命图书,供大家阅读。
切实加强对图书工作的领导
小靳庄大队党支部认为,要办好图书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办图书室的方向,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服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作山说:“我们要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绝不能丢下思想文化阵地不管。”大队党支部把开展革命图书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经常检查。党支部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图书室,了解群众看书学习的情况,对图书室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具体的帮助。同时,确定党支部宣传委员分管这项工作,团支部具体负责抓好。
办好农村图书室,必须发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小靳庄大队党支部向群众广泛宣传办图书室的意义,发动社员群众开展“交一本,看百本”活动,在短短的几天里,广大社员群众就献出图书二百四十多册。干部、党团员还将上级发的有关学习材料,集中到图书室。大队也从公益金中抽出一定资金为社员们添购新书。没有书架,图书管理员就找来装货用的硬纸箱装书。最近,他们又利用边角废料,制作了简易书架。
为了办好图书室,大队党支部从社员群众中挑选了一些思想好,热心服务,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女青年,分别担任大队图书管理员和生产队图书宣传员。她们经常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图书管理员缺乏经验,大队党支部就请市、县图书馆的同志来帮助她们学习图书管理知识,制定图书保管、借阅等必要的制度。图书管理员还注意合理安排图书室开放的时间,处理好图书室活动与政治夜校等各项活动的关系,不断改进管理工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切实抓好图书工作
郑文
开办图书室,是小靳庄十件新事之一。它之所以新,就在于他们重视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图书室这个思想文化阵地,并且利用这个阵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在思想文化阵地上,阶级敌人往往利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欢看书学习的特点,通过暗地流传坏书、坏画和讲坏故事等卑鄙手段,用封、资、修黑货和孔孟之道腐蚀群众,毒害青少年,妄图达到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一个特点。如果不战胜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抗,如果无产阶级不去牢固占领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图书馆(室)这些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巩固。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工农群众追求知识的热情是巨大的,想受教育和建立图书馆的愿望是强烈的,这是真正的‘人民的’愿望。”积极办好革命图书馆(室),是广大工农兵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迫切要求,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和街道,在可能的条件下,都应该充分发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和勤俭节约的原则,建立自己的图书馆和图书室。各级党委应加强对图书工作的领导,不但要把它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确定专人负责,还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使图书馆(室)发挥巨大的革命作用。


第3版()
专栏:

部分地方剧团采取革命化措施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
轻装简骑 上山下乡 为工农兵演出
对于用革命文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作出了贡献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全国不少地方剧团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上山下乡演出,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他们根据农村流动演出和社队分散的特点,在队伍的组织形式和演出的舞台装置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做到轻装简骑,努力为工农兵服务。他们的这些革命化措施,对于用革命文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来,湖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不少县剧团,常年累月地活跃在基层。他们立足本县,面向农村,积极为社员群众演出,取得了很大成绩。
河北省围场县文工团是一个五十多人的新建剧团,成立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先后学演了《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全剧和《海港》等三个革命样板戏的选场、选段,并编演了三百二十多个中、小型文艺节目和大型话剧《烈马河畔》;在本县四十三个公社二百一十五个大队演出了八百多场,观众达八十多万人次,行程二万二千多里,受到广大工农兵的热情欢迎。
山东省安丘县京剧团,长期坚持上山下乡,积极普及革命样板戏,被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为“俺们的庄户剧团”。几年来,他们学习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等六个革命样板戏,每年下乡演出六、七个月,徒步行程近万里,在全县二十五个公社五百五十个点演出了七百四十八场戏,观众达三百多万人次,全县平均每人能看三场多戏。
在湖北省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剧团:这个省的巴东县文工团,长年活跃在川鄂交界的大巴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全团四十四人有四十二个背篓,自背行李、服装、灯光、道具,每人平均负重五十斤,群众称赞他们是“背篓剧团”。这个剧团每天行程几十里,到达演出点后,当晚演出。他们每到一地,还要自己搭台,并坚持两天演出,一天劳动,两年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千七百八十个劳动日。贫下中农称赞他们说:上台能演戏,下田能劳动,既是演员,又是社员,走的是红军路,演的是样板戏。湖北省麻城县东路花鼓剧团每人一条扁担,自挑行装、布景、灯光、道具,送戏上山,被群众称为“扁担剧团”。湖北省光化县豫剧团自己动手,改制八辆板车,行军时可以运行李道具,演出时可以作舞台,被群众誉为“板车剧团”。这些剧团坚持上山下乡,热情为群众演出革命样板戏等文艺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不少县剧团为了满足社员群众的要求,根据农村社队居住分散的特点,将剧团“化整为零”,培养演职员“一专多能”。安徽省涡阳县梆剧团有演职员六十八人,共划为三个演出小分队:其中两个梆剧队,各三十人;一个曲艺队,八人。由于实行“化整为零”的方针,一九七四年,全团在城乡演出了四百零八场,其中深入农村演出二百九十四场。这个剧团分队后,既要演小戏,又要演大戏,这样就要求每个演职员必须达到“一专多能”和“一员多用”。通过演出实践的锻炼,现在剧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成为又会演戏,又会搞美术、灯光和伴奏的“多面手”。江苏省吴江县锡剧团六十多人,分成两个演出队下乡后,仅在四十八天内就演出了八十四场,观众人数超过以前八个月的数目。过去不少青年学员只能当配角,锻炼机会少。分队下乡后,青年学员迅速成长,人人都成了“多面手”。干部、社员称赞他们说:“队伍小,决心大,送戏上门,服务周到。”
为了适应上山下乡和流动演出的需要,既要增加演出场次又要保证演出质量,近几年来不少县剧团对舞台装置、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进行了改革,并有所发明创造。河南省鄢陵县文工团集中全团演职员的智慧,创造了“活动舞台”。这个舞台是由八辆特制的架子车组成,台口宽三丈一,深二丈,演出活动区为六十平方米,另外还有幻灯景区,演员化妆区、乐队伴奏区。舞台顶篷由原来的固定结构改为可以随意升降的活动结构;灯光设施,增加了面灯、侧灯、顶灯,还改进了吊软景、幕条的装置,使舞台整齐美观,不但可以演出一般中、小型剧目,而且可以演出革命样板戏全剧。这个县文工团还经过多次设计,反复改进,把死景框改制成能够拆卸折叠的活景框,布景的骨架是由一百二十多根长短不等的方木棍组成,演出时用各种型号的螺丝和铁角随时对成几个戏需要的各种景框,一木变多用,一框变多景,实行死活景结合,软硬景结合,虚实景结合。他们还制成了折叠桌、椅、床、三级跳等大型道具。改革后的布景道具,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适于下乡。湖南省桃源县汉剧团则把布画景改成幻灯景,实行“三小”:“小幕布,小景灯,小景片”。“小景片”还采用活动软片,一景多用。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证了演出质量。
(据新华社)(附图片)
河南省鄢陵县豫剧团组织小分队到田间地头为社员演唱,群众夸他们:真是咱贫下中农的剧团!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革命故事员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焦庄公社的故事员,大讲革命故事,坚持用社会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受到了社员群众的称赞。
故事员周慧霞,是焦庄大队第三团支部委员。她为了把一个革命故事说好,利用空隙时间设计动作,琢磨表情,练得挺带劲。有人说:“一个闺女家,成天比比划划学说书,象个啥样呀!”这话传到慧霞母亲耳朵里,心里很不痛快。慧霞便去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明讲好革命故事的重要意义。母亲很快转变过来,支持女儿当故事员了。
一天,几个故事员利用集中训练的机会,在池上供销社门口的台阶上,就讲起故事来。周连祥先讲了《复辟狂的教育经》。不大一会儿,这里就围了很多人。周慧霞又同另一个故事员合讲了革命故事《痛说革命家史》。这些革命故事,深受群众的欢迎,大家说,希望以后多开这样的故事会。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山西省临汾县乔李公社乔李大队开展流动图书借阅活动。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小话剧的来历
沈阳市陈相公社丰收大队小话剧《两穗苞米》刚演完,社员们都赞扬说:这剧演得好!
小话剧为啥这样受人欢迎呢?原来剧本是丰收大队第五生产队副队长朱慧国写的,内容是他家的事,演员是他和他的爱人金素香。
去冬一天中午,朱慧国下工回家,走进院里,见金素香正收拾着刚分到家的苞米秸。他发现苞米秸上夹带一些苞米,就到屋里拿出个小竹筐,和爱人一起拣起苞米来。两人仔细翻了一阵,共找出五斤多。老朱挎起小竹筐就往队里送,金素香一把拉住他说:“不要送队里,把它喂咱家的猪吧!”老朱对她说:“旧社会,我们一家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压榨,吃不饱、穿不暖。现在,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了,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光顾个人不顾集体呀。”金素香说:“这么一点点苞米,不送还集体也算不了啥。”朱慧国就找出了《共产党宣言》,同她一起学习。老朱说:“集体的东西我们留下,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我们要与私有观念彻底决裂,一个心眼奔社会主义。”金素香觉得老朱说得很对,于是两人一起把苞米送到了生产队。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朱慧国把送苞米这件事编写成剧本。夫妻俩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排练。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练熟了台词和基本动作。
小话剧《两穗苞米》演出了。社员群众看后很受教育,都向他们学习,把自己拣的秸棵中夹带的苞米送到了生产队,总共有四百多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