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根深叶茂 精益求精
——谈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的舞蹈艺术
洪毅达
光彩照人
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通过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根据地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救护解放军伤员的动人故事,运用舞蹈艺术手段,以及音乐和舞台美术等等,塑造了贫农妇女英嫂和解放军排长方铁军的英雄形象。
英嫂是革命根据地贫农妇女的一个典型形象。她与革命同呼吸共命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勤劳质朴,沉着干练。舞剧根据她的性格特征,根据这种性格在特定情景中的具体表现,为她创造了新鲜活泼的舞蹈语汇,运用各种舞蹈动作和造型,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光彩。
英嫂的崇高品质,集中表现在救护伤员的典型事件之中。她上山挖野菜的时候,不意中发现解放军伤员,立即自觉地进行抢救。伤员伤重干渴,情况危急。舞剧用急速的“跑圆场”、连续的大跳、旋风般的“掖腿转”等等,表现了她四处找不到水的焦急神情。特别是那骤然倾身向前、对伤员强烈同情的“探海”动作,以及尔后一再举起空水壶表达急切心情的舞姿,使人感到她忧心如焚。在百般为难之中,她突然想起用自己的乳汁解救伤员,舞蹈顿时变成舒展平和的格调,显出她心中豁然开朗。这一急一缓的对比,使她的无产阶级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舞剧第二场作为英嫂的专场戏,精心设计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一系列多种形式的舞蹈,充分表现了她鲜明的爱憎和沉着、机智、坚强不屈的英雄性格。其中最先的一段多层次的独舞,细致地刻画了她为伤员细熬鸡汤的情节,这是构成英嫂舞蹈形象的重要一环。这段独舞,开始用优美的脚尖慢板,描写她哄孩子睡觉。柔和、宁静的舞步,以及漫不经心地拍打孩子的手和不时张望的眼神,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耐心、冷静的性格和焦急不安的心情。她哄睡了孩子,立即去捉鸡。这时舞蹈转入轻捷的快板;随着小钹的轻快节奏,灵活进退的舞步,显示了她机灵敏捷的气质。她熬上鸡汤,舞蹈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气氛;吸取胶州秧歌的身段、动作和芭蕾舞的脚尖、旋转等技巧而创作的独特新颖的舞蹈,伴以鲁南民歌风味的激情歌唱,载歌载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对子弟兵的似海深情:“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得解放,重返前方。”此时舞蹈越来越高昂开朗,在一阵欢悦的“平转”之后,结束在一个深情远望的造型上。
三人舞是描写英嫂为保护伤员同敌人展开搏斗的舞蹈。这里以“抡旋子”等强烈的技巧动作,描写她被敌人摔倒又跃起,坚决反抗。她被打得遍体鳞伤,舞剧又以“凌空越”等奔放的舞姿和怒视匪徒的挺拔造型,表现了她的坚强无畏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最后,当她被击中头部,即将昏倒时,她还顺手抓起菜刀,高高举起,威慑匪徒,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凛然正气和硬骨头精神。
英嫂的形象,在第四场矛盾的高潮中被推上了更加光辉的地步。舞剧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群众场面。敌人对英嫂和群众的威逼又遭失败之后,又施出毒计,竟然以杀害英嫂孩子的生命来威胁。为了同志的安全,为了革命的胜利,她甘愿承担最大的牺牲。群众为她焦急、悲愤,她却挥拳起舞,鼓励他们继续斗争。敌人丧心病狂,下令摔死孩子。但是英嫂拢一拢头发,声色不动,意志更坚。在这样的英雄人民面前,敌人的任何企图都不能得逞。
舞剧中的另一个英雄人物方铁军,是解放军基层干部的典型。他英武果敢,顽强乐观,热爱人民群众,勇于自我牺牲。他的舞蹈语汇,具有奔放有力、勇往直前的特征。他完成阻击任务之后,不顾伤重体乏,顽强地追赶部队。舞剧在这里为他设计了难度很大的独腿舞,用表现艰难行进的单腿“搓步”、跌倒又奋力站起的“绞柱”,以及刚健的单腿“跳转”等等,组成鲜明的舞蹈语汇,突出表现了他英勇坚毅的性格。直到他昏迷仆倒的时候,舞剧还用一个单腿立起、身姿向前的“迎风展翅”造型,进一步展示了他永不停止前进的精神风貌。
第三场,利用他在隐蔽处锻炼身体的特定情景,为他设计了一大段独舞,集中抒发了他的革命豪情,着意勾画了他英勇顽强和关心群众这两个主要侧面。当他艰难地活动了几下就不得不坐下来揉摩伤腿的时候,小鸟的飞鸣逗起他满腔的革命激情,于是他展开双臂,纵身跃起,怀着早日重返前线的强烈愿望,忍着伤痛,舞棍练枪,顽强锻炼。富有传统特色的“棍花”,威武豪迈的“变身跳”、“旁腿空转”等等,以热烈遒劲的线条,描绘出他的热情和英勇。接着舞剧又以深挚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挖野菜的情节,表现他尽一切可能帮助群众的好思想。
方铁军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最突出地体现在他舍己救群众的英雄行为上。正当匪徒要摔死孩子的千钧一发之际,他突然出现在面前,脚蹬山岩,只手擎天,有如拔地而起的一株劲松。这一尊威武的雕像,是方铁军英雄形象最典型的写照。他从敌人手中夺过孩子之后,一步一步迈下石阶,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向敌人。随后,舞台上呈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热烈场面:英嫂率领群众,象层层巨浪,奔腾向前,保护方铁军;方铁军一再挺身而出,宁愿牺牲自己,不让群众受害。由于军民团结战斗,在部队和武工队的及时支援下,取得了聚歼还乡团的胜利。
根深叶茂
“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遵循这一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就要深入生活,正确地深刻地反映实际生活。沂蒙山区是个老解放区,至今还传颂着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拥军爱民的动人事迹。《沂蒙颂》舞剧剧组同志们深入沂蒙山区,反复研究来自群众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主题和情节,创造舞蹈语汇,塑造人物。因此,它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它的舞蹈语汇富有生活气息和独创性。整个舞剧使我们感到是一株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土壤的鲜花。
在舞蹈创作方面,坚持从生活出发,对于肃清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人民斗争生活的某些内容能不能在舞剧中表现?怎样表现?随着革命舞剧创作的发展,这些问题也就进一步提到了我们面前。《沂蒙颂》根据特定人物和内容的需要,成功地表现了哄孩子、捉鸡等等一些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这在舞剧创作中是一个创造。这个创造进一步表明:人民生活是革命文艺创作的源泉,它也会不断地把新问题提到文艺创作面前。我们应当发扬革命的创造精神,反对任何停止的观点,不断地向反映人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根据实际斗争生活提炼舞蹈语汇,这是舞蹈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沂蒙颂》塑造的英雄形象之所以那样传神,那样有性格,不概念化,不雷同,其原因之一,就是坚持根据特定的生活内容去提炼和创造舞蹈语汇。很显然,如果没有对实际生活的认真观察、体验、分析和提炼,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那段独特的“捉鸡舞”,逼真地展现了撒米诱鸡、追鸡、捕鸡等过程,通过活生生的、有说服力的艺术形象,使人真切地体察到这位贫农女儿对子弟兵深挚的热忱和能干的身手。请看,当她瞅住机会,准备下手去捉的时候,先是一个“鹤立式”“捻转”:一条腿向后提起,张开双臂,身体随着在脚下活动的“鸡”缓缓转动;接着,一个快速的“踏步蹲”,扑将下去,把“鸡”捉住。当然,这种舞蹈,并不是实际生活动作的机械搬用或简单模拟,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典型性和规范性,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同自然主义和机械唯物论划清了界限。
根据实际生活创造舞蹈语汇,并不是拒绝利用已有的艺术形式。事实证明,只有实行从生活出发的原则,才能在创作中正确对待传统,处理好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因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只能“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沂蒙颂》的舞蹈语汇,正是在对实际生活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古的、洋的、民间的舞蹈中许多有用的成分进行创造的。例如在表现英嫂用脚擦去地上的血迹时,吸收了古典芭蕾舞的脚尖“画圈”动作。这个动作由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而得到了改造,根本改变了它原来矫揉造作和空洞无物的格调,成了新形式的组成部分。再如方铁军的“锻炼舞”,同样批判地吸收了京剧的武功、把子和芭蕾舞的跳、转等技巧。特别是舞剧对山东地区民间舞蹈素材的运用,对于表现特定人物和特定生活内容,增强舞蹈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沂蒙颂》创作经验再次证明,只有认真向人民生活学习,又坚持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作指导,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塑造好工农兵英雄形象。
精雕细刻
《沂蒙颂》是一出中型舞剧,篇幅不大,情节也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入微,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集中又丰满,既简练又深厚,细致精美,玲珑剔透。
《沂蒙颂》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紧紧把握最能揭示英雄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典型情节,并对之深掘细刻而形成的。它在情节的选择和提炼上,尽量剔除枝蔓,力求干净利落;它在对必要情节的描绘上,又不惜笔墨,细针密线,力求精深透彻。它很好地体现了取与舍、疏与密、详与略的艺术辩证法,为我们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广度与深度的辩证关系,塑造好英雄形象,提供了新经验。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沂蒙颂》利用它善于从可视的行动去表现人物的特点,根据特定的情节内容,从英雄人物行动中选择最能显示其思想光彩的部分加以深掘细刻,突出地表现其性格的主要方面。例如乳汁救亲人一场戏中英嫂的一大段多层次的独舞,主要是通过她的一系列行动,深入地揭示了她对子弟兵的热爱。其中“擦血迹”一节,运用富有变化的舞姿,细致生动地表现了她时而用脚擦、时而用土掩的情景。从这种急速而细心的行动中,体现了她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对敌人高度的革命警惕性。
善于刻画细节,这是《沂蒙颂》舞蹈创作的特色之一。“擦血迹”是如此,其他一些舞蹈也是如此。例如英嫂和春兰等人的“挖野菜舞”中,象摔泥、捋泥这样一些细小的动作,也都用优美的手势一一刻画出来。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提炼而成的舞蹈艺术的优美动作,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沂蒙颂》虽然重视细节的运用,但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在剧情发展的重要环节上,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成段的舞蹈,特别是主要英雄人物的独舞。同时,舞剧还为两个主要英雄人物分别安排了抒情专场,发挥舞蹈手段的抒情特长,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抒发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从而把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我们看到,这个舞剧的每一段舞蹈,无论是独舞还是集体舞,都经过反复加工、锤炼,努力把充实的内容、精美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结合起来,以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沂蒙颂》的可喜成就,标志着无产阶级舞剧艺术创作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正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显示着舞剧革命方兴未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附图片)
上图:英嫂急中生智,决意用乳汁救伤员。她为自己想出了救亲人的办法而喜悦地举起水壶。
下图:“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英嫂深夜为伤员细熬鸡汤。


第3版()
专栏:

军民团结永向前
北京市玉渊潭公社贫下中农文艺评论组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看完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真理。
《沂蒙颂》里有不少为大家所称道的动人情节,如“乳汁救伤员”、“深夜熬鸡汤”等等,很好地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的主题,确实很感人。还有几处“挖野菜”的细节,也使人难忘。如第一场,英嫂和春兰等几位贫农妇女手挽竹篮到山坳里,找野菜、挖野菜,一棵棵地摔泥、捋泥,然后放进竹篮。细腻优美的舞蹈姿势刻画出劳动妇女们辛勤挖菜的情景,很引人深思。挖野菜当粮食,既表达了当时沂蒙山区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派抢掠压榨下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显示了他们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第三场,身受重伤的解放军排长方铁军,拄着拐棍从隐蔽的山洞里出来顽强地进行锻炼的时候,忽然发现地上有野菜,他眼睛一亮,立即忍着伤痛,艰难地用棍子把野菜一棵棵挖出来,放在背包里,准备送给老乡。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不论在任何困难的环境里,心里总惦念着人民,总是尽一切可能为人民服务。
英嫂自己吃野菜,却把老母鸡杀了给亲人解放军伤员吃;解放军伤员方排长在伤势严重且被敌人四面追捕的险恶环境里,还时刻不忘为人民群众做好事。这都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解放战争期间,有无数象英嫂和方排长这样的群众和解放军,他们舍己为人,舍生忘死,一心为的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九四八年冬天解放军来到我们这里的情景。他们是深夜进村的,老乡们正在睡梦中。他们怕打扰群众,就悄悄在露天地里宿营了。当时正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怎能在屋外睡觉呢?乡亲们终于发现了他们,个个心如火烧,纷纷跑出来把他们拉进屋,有的烧水,有的做饭,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给战士吃。乡亲们拉着亲人解放军的手,兴奋得热泪直流:“毛主席的队伍来啦!可盼来啦”!那些日子里,战火弥漫,炮声隆隆,全村热气腾腾,到处是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一次战斗中,一位战士负了伤,掉了队。时已黄昏,乡亲们一见,立即把他抬到家里,包扎治疗,送饭送汤,随后立即拆下门板当担架,连夜把伤员送到十几里外的部队医院驻地。当部队要离村时,全村男女老小都来送别,千叮咛、万嘱咐,送了一程又一程,真正“军民情谊重如山”。大家充满对子弟兵的热爱和信任,期望他们奔赴不断迅速向前推进着的前线,早日解放全中国,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果然,这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把红旗插遍了除台湾之外的整个祖国大地。
当前,正在学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时候,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深深感到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军民团结一致向前进,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可靠保证之一。我们身在农村,放眼全国,一定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