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
敢于革新创造的尖兵
——记湖南郴县青工谢泽润制成“郴建木工安全平刨床”的事迹
湘江东岸的一个年轻人,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用了四年的工余时间,办成一件“分外”大事——攻克了木工平刨床容易伤人这个难题,驯服了“铁老虎”。国家建委把他这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创造,取名为“郴建木工安全平刨床”。
这个“驯虎手”,就是湖南郴县建筑公司的电工、共产党员谢泽润。
木工平刨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木料加工机具。它的式样很多,但都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刀刃露于工作台,操作时稍一不慎,手指就有被刨伤、削断的危险,所以木工管它叫“铁老虎”。
一九七○年十二月,谢泽润在领导和工人们的热情支持下,决心进行一场驯“虎”的战斗。
有人提醒他:从外国进口的一些木工平刨床,也没有安全装置。过去国内这方面的“专家”、“权威”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你这个普通工人能拿出更高明的办法?
这种观点对吗?谢泽润,这个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向修正主义路线冲锋陷阵的闯将,郴县建筑公司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班子的成员,平日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一番。他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才是中国人民的志气。如果外国没有的,我们也不敢有,这岂不是“爬行主义”、“洋奴哲学”?青年人要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不能被“名人”、“权威”所吓倒。如果认为他们搞不成的东西,我们普通工人也注定搞不成,这不是迷信“权威”,不敢创新吗?
有的同志关照他:我们公司只你一个电工,分内的事就够你忙了,哪里还有时间干分外事?
谢泽润认为,时间是争取来的。同样三个五个年头,如果是奋发图强,争分夺秒,可以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反之,分内的事也不一定做得好。白天,谢泽润在几处工地安装电机,检修设备,来往奔忙;晚上,他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研究平刨床安全装置的资料。在机修工人的配合下,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搞了个刹车式的安全装置。
经过试验,失败了,一时议论纷纷:硬要蛮干,结果怎么样?
谢泽润的态度是:如果“虎”一叫,就闻声而逃,那不是人驯服了“虎”,倒是“虎”吓坏了人。一上阵就驯服了“虎”,那还叫什么“铁老虎”?
灯下,谢泽润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安全与不安全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个“一定的条件”是什么呢?他与木工师傅反复讨论,仔细琢磨:平刨床在正常生产时,人的双手按在木料上,没有直接触到刀轴,这时是安全的;如果手误入刀轴,安全便转化为不安全。由此看来,防止手与刀轴接触就是“一定的条件”,就是改造平刨床的主攻方向。
怎样才能保证操作时手碰不到刀轴呢?谢泽润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思索这个问题。一个寒冬的早晨,谢泽润骑着自行车奔向工地,忽然裤脚被链条绞住了,原来是链罩掉了。谢泽润心里一亮:自行车没有链罩,链条就容易挂裤脚;有了链罩,行车就安全多了。事物隔行不隔理。如果在平刨床的刀轴上也安上那样一层护罩,不就可以防止手触刀轴了吗?可是木料宽窄不一,护罩不能做成一整块呀!谢泽润反复琢磨:能不能把护罩做成一条一条的,象人的手指那样,需要弯几个就弯几个。他把这个想法跟木工们一说,大家都说满好,就是要有个东西来指挥它的动作。谢泽润想:人的手指靠大脑指挥,平刨床的护罩能不能用电子控制呢?他根据自己学到的一些电子知识,搞了一个用电子控制平刨床外罩的简单装置。缺乏零件,他就把自己的收音机拆开来选用零件。试验有点门路了,他就搞了个设计方案。公司革委会大力支持这个方案,立即组织机电班加工制作。经过半年多的试验,于一九七二年秋试制成功了电子控制外罩安全装置。
外罩确实能防止手从木料两侧碰到刀轴,受到木工们的热烈赞扬。大家同时指出:在木料快刨完或发生断料时,手还有接触刀轴的可能,仍有不安全之处。谢泽润没有辜负木工们的鼓励和期望,又用了一年的工余时间,在外罩与刀轴之间,成功地加上一层内罩,完全解决了安全问题,彻底驯服了“铁老虎”。
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提高了谢泽润继续革命的觉悟。有人反映:电子管控制箱体积大,还容易受木材干湿、大小和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操作起来不大方便。青年木工小段建议:“电子管控制部分,能不能改成象半导体收音机那样又小又方便呢?”谢泽润越听越有启发。他看到科技资料上介绍过晶体管脉冲电路的优点,便想采用新元件、新结构,来个彻底革命。可是,谢泽润仅有初中文化程度,搞脉冲电路,困难是不少的。他下决心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他除了向有这种知识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同志请教外,还订阅了《无线电知识》、《中国科学》等科技杂志,先后买了一百多本专业书籍,刻苦钻研脉冲电路的原理,常常学到深更半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谢泽润弄懂了脉冲电路的原理,设计出第一张脉冲电路图。一九七四年“五·一”前夕,终于试制出我国第一台晶体管控制双层罩片安全平刨床。
今年六月下旬,国家建委组织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代表,到郴县建筑公司参观学习。谢泽润给大家作了操作表演。只见他轻轻按了一下电纽,平刨床刀轴就飞转起来。接着,他把一块满是锯齿痕纹的木板,从平台上推向刀轴,当木板触到滚筒开关时,象手指般的条形外罩随着木板的宽度把不刨木料的刨口部分遮掩起来,护盖刀轴的内罩同时打开,让木料进行刨削。当木板刨完后,内罩尾随木板把刨口全部封闭,内罩锁住,外罩返回。不到一分钟,木板刨得光光溜溜。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青年是我们的希望
公冶平
读了《敢于革新创造的尖兵》的通讯,令人鼓舞。谢泽润这个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勇敢地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青年,在科学技术上,同样是一个不迷信洋人,不迷信资产阶级“权威”,敢于革新,敢于创造的尖兵。
象谢泽润这样的青年,在我国何止千万!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锻炼,我们的青年一代,象高山上的幼松,正沐浴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伸枝挺干,茁壮成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进入了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挑起了革命和生产的重担;一批批革命青年,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心明眼亮,立场坚定,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修正主义斗,同资本主义斗,同各种错误倾向斗,成了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战士。
我们党和国家出现这样生气勃勃、大有希望的新一代,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标志。许多老干部出以无产阶级公心,怀着那种“喜看英雄后辈出,从此不虑鬓发斑”的欣慰心情,满腔热情地关怀、培养年轻一代。但也有少数人瞧不起“儿童团”,甚至讽刺和非难青年干部。他们不是热情地关怀和帮助青年干部成长,而是象鲁迅在小说《风波》里描述的九斤老太那样,总是觉得一代不如一代。这也并不奇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虽然摧毁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但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还远没有停止,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长江滚滚,浪浪相连。老一代革命家所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总是要由青年一代继承下去。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也是为了“使前辈人不脱离群众,使青年人得到锻炼”,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使无产阶级事业永葆革命青春。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人朝气蓬勃,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闯。他们抓住真理,所向披靡。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大发明家,开始大多是年轻人、“小人物”。鲁迅先生说得好: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工人谢泽润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大批青年闯将,不正是这样的么?
诚然,青年是有弱点的,主要是经验不足,但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在斗争的实践中,经验是可以丰富起来的。因为经验不足,青年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但谁在前进的过程中没有摔过几跤?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经历过革命战争和长期斗争锻炼的老干部,应该用党的光荣传统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启发和帮助青年一代,满腔热情地支持和爱护他们,使他们更快地成长。青年干部也应该虚心向老干部学习,用老干部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干部、青年干部互相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藁城县化肥厂大搞技术革新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河北省藁城县化肥厂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使化肥生产能力由年产三千吨达到了四千五百吨以上。到八月十九日,这个厂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全年合成氨的生产任务。
藁城县化肥厂设备比较落后。去年,这个厂的职工,在厂党总支的领导下,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使合成氨的年产量达到三千五百吨,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十六。这时,有的职工认为再要增产就得向上级要资金、要设备、要人力。针对这些思想,今春,厂党总支组织全厂职工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大讲多快好省地增产化肥,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全厂职工大干社会主义,迅速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新热潮。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一张不平凡的地质图
——记青海省地质战士为祖国勘探宝藏的事迹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斗志昂扬地掀起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时候,我们访问了为开发祖国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青海省地质局。
一张百万分之一的地质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号称“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脉,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长江黄河发源地的巴颜喀拉山区,巍峨的祁连山和河湟盆地的复杂地质构造跃然纸上;千万年来长眠地下的数百个矿种也用各种独特的代表符号缀上了地质图。
这张地质图,是青海地质战士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和现代化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地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绘出的一张不平凡的地质图。
毛主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旧中国,青海省的地质工作就是一张白纸。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青海的地质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青海高原的近万名地质战士,热烈响应毛主席“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向沉睡万年的亘古高原宣战了。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为国家提交了两千多份地质报告,普查了一千四百多个矿产点,探明了钾、池盐、铁、铜、石棉、自然硫等六十多种矿产的储量。过去几千年来办不到的事情,今天经过英雄的地质战士们的努力,很快就实现了。
在这里,人们热情地传颂着区测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征服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动人事迹。
那是一九六九年四月,由四十多人组成的一支精悍的区测队伍,乘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强劲东风,向可可西里进军了。他们的使命,是要完成青海省百万分之一地质图上最后一块空白点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美丽的仙女”的意思,她不知沉睡了多少万年。这里,雪峰林立,沼泽湖泊星罗棋布。为了探明地下的宝藏,第三分队的同志们斗志昂扬地向可可西里盆地中心进军。他们首先碰到的是可可西里山的阻挡。由于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山坡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碎石,形成石流,攀登十分困难。稍一不慎,就会连人带石滑下来。在困难面前,他们想着毛主席的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家无所畏惧,一鼓作气,战胜了石流,翻越了海拔四五千米的可可西里山。
在可可西里整个区测工作中,区测战士们翻越了一道又一道遍是石流的山梁,跨过了一条又一条沼泽河流,绕过了一个又一个咸水湖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但他们从不叫苦,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战斗热情,夜以继日地进行工作。经过一场场艰苦的斗争,获取了一个个可喜的成果。
去年冬天,我们来到祁连山地区。正在这里艰苦奋战的青海地质二队的工人们,喜悦地告诉我们,在短短的四年中,他们找到了全国罕见的一条大矿带,为建立一个具有相当远景的稀有金属矿山打下了基础。可是,就在这个问题上,十几年来经历过好多次反复斗争。过去,曾经有人五次上过祁连山,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于是,某些外国专家和“权威”就断言道:“祁连无一宝,桃树不结桃,母鸡不下蛋,再干也是瞎胡闹”,宣判了祁连山矿区的死刑。
一九七○年秋天,青海省地质局把勘探这种矿床的任务交给地质二队。队领导组织干部和工人进行选点讨论:究竟把工作区放在哪里?许多同志大胆提出
“六上祁连!”少数干部却总是顾虑重重,担心再失败了怎么办?广大工人、干部坚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满怀信心地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有骨气的。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勘探这种矿床的路子来。
大家统一了认识,组织了一支由工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勘探队伍,第六次向祁连地区进军,展开了一场探“争气矿”的战斗。
一年多过去了,打了二十多个钻孔,只有一个孔见矿。大家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们在分队指导员库芳禹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从一孔见矿的偶然性中,探讨存矿的必然性,从而得到深刻的启示。他们放开眼界,扩大了工作范围,重新布了钻孔,勘探结果,又有两个孔见了矿。就这样,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对这个地区的矿体认识越来越清楚,工作越做越出色。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大胆打破过去勘探这种矿床的老框框,采取先按走向了解矿体的规模,然后再按倾向了解矿体产状的办法进行勘探。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队打的钻孔中有将近一半的孔见到了优质矿,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储量勘探任务。
在绘青海地质图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人们不会忘记“高原地质三英雄”中的耿雪生、张坚二位烈士是怎样壮烈牺牲的。
一九六八年六月六日下午,夕阳染红了阿尼玛卿山区积雪的公路。一批地质人员带着几箱地质资料,乘一辆解放牌汽车,急如星火地赶向某矿区,参加勘探一种有色金属矿的会战。
连日来风雪交加,河水猛涨。当汽车渡河时,被汹涌的河水冲下一米多远,卡在河心的一块巨石上。车上的人和国家的宝贵资料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这时,地质三队的共产党员、五○一钻机指导员耿雪生和共产党员、发电工贾凤歧,迅速安排好车上的同志,带着共青团员张坚,跳进河里,游到对岸,准备到矿区弄来拖拉机,以拖出汽车,解救危难。
他们三人趟河沟,冒雨雪,过绝壁,翻山口,朝矿区赶去。又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咆哮着,夹带着冰块向下冲去。他们不顾冻饿疲乏,手拉着手,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再一次趟水过河。皮袄、棉衣被雨水、河水浸透了,冻成了冰甲,走路迈步很费劲。他们干脆脱掉外衣,只穿单衣,顶着寒风在雪地里前进。
寒冷象万根钢针刺着他们的肌肤,手脚麻木了,嘴唇冻僵了。耿雪生以极大的毅力,艰难地向前迈着,三寸,两寸,一寸……手脚完全不由自主了。这时,他断断续续地对贾凤歧说:“老贾,我恐怕不能坚持走到底了,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为了尽快把信送到,你先走吧!”张坚扶着耿雪生,也要贾凤歧先走。
六月七日凌晨,贾凤歧终于走到离矿区后勤部帐房几十米远的地方。他突然一阵晕眩,倒在地上。“我不能就这样倒下去,拚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前进!前进!”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驱使他支起身子,双手插进积雪里,努力地向前爬着……
消息送到了。河里的汽车被拖上了岸,车上的战友得救了,国家的资料保住了。可是,耿雪生、张坚两位同志,却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现在,青海省的这支英雄的高原地质队伍,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正继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描绘着更新更美的画图!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北京无线电一厂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坚持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HMT—200型混合模拟电子计算机。
新华社记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