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专栏:
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
洪新
当前,文艺战线的形势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一派大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是:革命样板戏空前普及,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工农兵英雄形象占领了各种文化艺术的阵地,体现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但是,在这大好形势下,必须看到文艺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还是很尖锐、复杂的。而且也要看到文艺的发展同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还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对文艺的需要。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抓好革命文艺创作。
为了巩固和发展文艺革命的成果,继续深入搞好文艺革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要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同时,还要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革命样板戏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典范,它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革命样板戏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诞生的,在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广革命样板戏的经验问题上,也是有斗争的。阶级敌人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攻击革命样板戏。在革命队伍内部,也有少数人由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作祟,不能正确对待文艺革命和革命样板戏;对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来说,也还有个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主要学什么呢?有的同志仅仅注意学习某些艺术手法,或者具体的舞台调度。当然,革命样板戏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但是,我们一定抓住根本,主要是学习革命样板戏如何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坚持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经验。在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上,我们要学习革命样板戏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选择重大题材,深刻表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革命样板戏不仅选材严,而且开掘深,注意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思想深度方面下功夫,因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学习革命样板戏坚持毛主席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经验。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做到了革命理想与斗争实践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有血有肉,高大丰满,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感染力。我们还要学习革命样板戏贯彻执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经验。如果不抓住革命样板戏的基本经验,而仅仅着眼于一些细端末节,表面现象,那就不可能把革命样板戏的经验真正学到手。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如何学的问题。一种方法是着眼于形式,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另一种是抓住根本,把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与自己具体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与创结合起来。我们赞成后一种方法。我们要以革命样板戏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的创作。比如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就塑造得很成功,因为作者把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与所描写的少年儿童英雄特定人物结合起来,用得很好,有所创造。如果让潘冬子简单地模仿杨子荣的语言动作,生搬硬套李玉和的某些表现手法,必然不能奏效。再如地方戏曲的革命,也不应模仿京剧的曲调,硬搬京剧的板式,而应该象革命样板戏那样,认真分析本剧种的精华与糟粕,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做到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又充分发挥本剧种的艺术特色。
“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是毛主席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长期深入工农兵,认真改造世界观,进一步学习革命样板戏,把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第3版()
专栏: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辩证关系
——学习革命样板戏札记
王为
哪个阶级的理想人物占领舞台,这是关系着谁专谁的政的大问题。革命样板戏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了舞台,实现了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所以一切反对文艺革命,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人,总是极力贬低、否定革命样板戏,否定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普遍意义。这是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文艺领域的反映。革命样板戏是文艺革命的丰硕成果,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对文艺创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怎样才能塑造出高大丰满、个性鲜明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革命样板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突出英雄形象的特定性格,必须充分地准确地揭示英雄人物战斗生活的特定环境。
文艺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现实中的英雄人物总是生活战斗在一定的具体的环境之中,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具体环境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斗争对象,不同的力量对比以及不同的战斗目的,决定着不同的战斗方式。列宁教导我们:“不详细考察某个运动在它的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环境,要想对一定的斗争手段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等于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脚点。”
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仅取决于他“做什么”,而且取决于“怎么做”。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战斗方式都不是作者随意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因此,能否揭示出特定人物战斗的特定环境,能否写出环境和人物的典型性,便成为能否塑造好英雄人物的一个关键。革命样板戏正是从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除了对剧中的时代背景作高度的典型概括以外,总是精心地描绘英雄人物生活战斗的具体环境,揭示出环境的特殊性,从而达到突出特定性格的目的。
《平原作战》就是一个范例。首先从矛盾冲突的双方,从阶级关系、敌我力量的对比上看,赵勇刚作战的对象是一个鬼子的大队,加上不少的伪军和特务。龟田又是一个凶狠残暴、奸诈狡猾的家伙。龟田的特务队长就是当年杀害赵勇刚他爹的汉奸、地头蛇孙守财。而赵永刚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游击队,敌众我寡。赵勇刚作战的地点是敌后,是平原。这敌后又不是一般的敌后,而是敌后的敌后,也就是敌人严守固防的县城一带,是敌人进山增援的基地和通往山区的咽喉要道,岗楼林立,封锁严密;这平原也不是一般的平原,而是靠近铁路的平原,既没有高山峻岭作屏障,又没有湖泊港汊可以利用。赵勇刚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拴住龟田,不让敌人进山增援,确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由于有千百万抗日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作后盾,由于正义和真理在赵勇刚方面,这就注定了龟田必败、赵勇刚必胜的结局。这一特定环境的设计,为展示赵勇刚的特定性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要在这样的平原上对付这样的敌人,就必须有一套特殊的打法。敌众我寡的形势,决定了赵勇刚不能和敌人两军对垒,强打硬拚,而只能是坚持高度机动、高度灵活的游击战。地道就是在这样艰苦斗争环境里给敌人逼出来的。赵勇刚根据毛主席的游击战的思想,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客观许可的条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风波浪里把路开”。他发动群众挖地道,在青纱帐里打游击,发挥游击战的灵活性、进攻性和奇袭性的特点,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着斗争的主动权,显示了赵勇刚驾驭战争的革命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的英雄本色。大智大勇——这个无产阶级英雄共有的素质,在赵勇刚这个游击队的指挥员身上,表现得很富有革命的传奇色彩。赵勇刚在同龟田的斗争中,总是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出奇制胜,革命群众称他们“神八路”。赵勇刚之所以“神”,就神在他有党的指引,毛泽东思想的武装,革命群众的支持,“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特别是赵勇刚“智取炮楼”、“袭扰县城”和“爆炸军火”三次化装奇袭,更加突出了赵勇刚的性格特征。这三次化装奇袭,决不是作者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特定环境中英雄人物的必然行动。所以,虽奇特而合理。这三次斗争,由于战斗环境不同,战斗任务不同,战斗对象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姿、动人心魄的场面。同是无产阶级的“大智大勇”,表现在李玉和身上就表现为不同的个性特色。李玉和既是铁路扳道工人,又是地下共产党员,具体的战斗任务是转送“密电码”、保卫“密电码”,具体的战斗对象是老奸巨猾的日寇鸠山,他与李玉和又有“一面之交”的特殊经历。这一特定的环境决定了李玉和的特定斗争方式,显示出李玉和的智、勇特色。试想,如果没有日寇粥棚搜查的场景,也就没有李玉和饭盒藏“密”,然后安全转移的老练从容的行动。没有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特定场景,也就无从表现李玉和的虚以周旋,探其虚实,“从容对敌”之智和“巍然如山”之勇。当鸠山得意地拉出了叛徒王连举这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时,形势变了,斗争的客观条件变了,李玉和也就拍案而起,奋臂怒斥了。由“虚以周旋”到怒目相斥,斗争形式虽然不同,却始终贯穿着一个“斗”字。无产阶级的大智大勇在李玉和身上具体表现为:坐牢时“不怕牢底来坐穿”,受刑时“不怕浑身筋骨断”,牺牲时“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表现为宁死不屈的崇高的革命气节。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环境的揭示,也就不可能塑造出李玉和这一特定性格。
特定环境与特定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对人物有制约的作用,人物对环境又有能动的作用。毛主席教导我们:“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毛主席又说:“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因此,文艺创作要准确地描写特定的环境,把所塑造的人物的活动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人物才真实可信。同时还必须充分地表现英雄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英雄人物的崇高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在为改造客观环境,建立理想的新世界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中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革命样板戏总是千方百计地突出英雄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满腔热情地歌颂英雄人物为改造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例如《杜鹃山》中的主要英雄人物柯湘,她受党的委托,从井冈山到杜鹃山来找雷队长,目的就是要把雷刚领导的这支农民自发武装改造为无产阶级的军队,把杜鹃山变成井冈山那样的革命根据地。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条件是极其困难的。剧本正是把柯湘置于“惊涛骇浪”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示其“中流砥柱”的英雄本色的。在敌人的刑场上,她畅谈革命斥贼党,将革命的火种播向这万里山乡。在错误的潮流面前她不怕“孤立”,不顾雷刚的误解和一时尚未觉悟的农军战士的反对,坚持党的路线,破掉了农军的“老章程”,使这支经过三次挫折,几乎解体的农民自发武装获得了新生。柯湘有胆有识,既看穿了毒蛇胆的诡计,又识破了温其久的假面。在那胜败存亡的关头,她从容镇定,依靠群众依靠党,深入虎穴救亲人,力挽狂澜挫匪军,充分展现了柯湘的崇高的精神世界的各个侧面,使这一英雄典型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突出英雄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是不顾客观条件,让英雄人物为其所不可为之事。不然的话,英雄人物的行动就失去了客观根据,就不真实,也就没有说服力。譬如《平原作战》,如果硬让赵勇刚不等大部队到来、不要民兵的配合,就凭这支小游击队去歼灭龟田的大队人马,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提高英雄人物,反而会降低、歪曲赵勇刚的英雄形象,因为这样做是违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是与客观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艺术辩证法与生活辩证法是统一的,特定环境对人物的制约作用与人物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只有在准确地描绘人物的战斗环境,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
当前,文艺战线的形势一派大好,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让我们进一步学习革命样板戏的丰富经验,为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而努力。
第3版()
专栏:
从小常宝充哑人谈起
吴战垒
小常宝为何女扮男装充哑人?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这是阶级压迫的结果嘛。的确,座山雕匪帮害得常宝一家家破人亡,他们父女俩躲进深山,相依为命,“爹怕我陷入魔掌,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常宝的乔装充哑,反映了被压迫人民苦难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说明解放军追剿队进山剿匪完全符合群众的迫切要求。
然而,常宝的乔装充哑,在《深山问苦》这场戏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场戏,就杨子荣与常猎户父女的关系来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它与全剧一样,矛盾的对立面是座山雕,然而座山雕并没有出场;土匪野狼嗥的骚扰,也仅仅通过常猎户父女的对话虚写了一笔。杨子荣在这场戏的任务,是通过深山问苦,从群众中侦察到敌情的线索。可是,深受土匪迫害的常猎户,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眼前这位“不速之客”存有一种戒心。这就给杨子荣的侦察任务带来困难,具体的戏剧矛盾就由此产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常宝的乔装充哑,不仅起了深化戏剧主题思想的作用,而且在艺术上起到了强化戏剧冲突,形成奇峰突起的重要作用。剧本对这一点作了针线细密的交代:杨子荣曾经在雪地里救过常宝。因此他一见常宝,就说:“小兄弟,你爹认不出我了。那天不是我送你回家的吗?”他称常宝为“小兄弟”,是认常宝为男孩。后来又关切地问常宝:“你好点了吧?”常宝欲语,常猎户急忙把她拉在身后,抢过话头,掩饰地说:“他是哑巴。”这是一段很有“戏”的戏,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观众。
杨子荣觉察到常猎户对自己的怀疑后,就坦率地交代了自己的身分,开门见山地亮出了任务:“打土匪!”从“打土匪”自然地引出座山雕来,引起常猎户的无限愤慨。到这里,我们以为接下去一定是常猎户的悲愤控诉了。然而刚刚开了一个头的常猎户却激愤无言地坐下来,拔起斧头,紧紧地攥在手里。——这一无言的动作,传神地刻画了常猎户此时此刻的心理。杨子荣看出他翻腾的心潮,又深情地说了一句:“老常,说吧!”出人意外的是常猎户竟冒出了这么一句:“八年了,别提它了!”——“满腹伤心事,不忍对人言”;这位苦难深重的猎人是不忍回首伤心的往事啊!这个猝然而来的沉默很有内容和深度,它孕蓄着一种强烈的“爆发”,并成为这种“爆发”的先导。正在这时,忽听得蓦地一声凄楚的喊声“爹!”小常宝扑向常猎户的怀中——“哑巴”说话了!常猎户为之一惊,观众也为之一惊:“爆发”终于不期然地来临了。于是,这场戏就奇峰突起般地进入了高潮。
在这里,一个是不忍说,一个却忍不住要说;真所谓“棒叩于此而声发于彼”,两两相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随着常宝这一声,喷礴而出的是积蓄了八年的苦水,是一腔渴望复仇的怒火!“哑巴”说话和“还我女儿装”的行动,在这里所产生的强烈效果,完全符合她的年龄、遭遇和性格。她的血泪控诉无异一篇声讨座山雕的檄文,激动着杨子荣和无数观众的心弦。而这又都是杨子荣启发教育的结果,戏的落脚点依然是塑造杨子荣这个英雄形象。这样的安排,既是从生活出发的,又显出为深化主题精心构思的艺术匠心。
第3版()
专栏:
在斗争中前进
河南省鄢陵县豫剧团几年来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满腔热情地移植、普及革命样板戏,巩固和发展了文艺革命的成果。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移植、演出革命样板戏同样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刚开始移植《红灯记》时,有人便向他们泼冷水:“县剧团条件差,不能演样板戏。”并用种种借口,进行阻挠。在这股压力面前,全团同志重温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回顾文艺领域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认识到,革命样板戏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胜利,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之一。支持还是反对演革命样板戏,不仅关系到旧豫剧的改革,而且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文艺革命成果的大问题。大家一致表示,不管困难有多大,坚决要移植好革命样板戏。经过全团同志的艰苦努力,终于移植成功了。
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歪风,文艺战线上也出现了攻击样板戏的逆流。有人曾公开向剧团提出:“样板戏演一阵子就行了,再演有谁看?”
针对这种错误论调,剧团党支部组织全体演职员进行认真的讨论。贫下中农热爱样板戏的动人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大家眼前:一个隆冬的晚上,许多观众冒着大雪在露天观看《红灯记》,个个都成了雪人,一直到戏完,谁也不肯离开。又有一次,剧团在某地演完了三个样板戏,正准备转移,贫下中农纷纷围拢来,要求再演一遍。他们说:“样板戏对俺教育太大了,咋看也看不够。”试问,文化大革命前那些乌七八糟的坏戏,演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啥这些人不说没人看,现在样板戏才演了几年,这些人就要停演呢?这说明文艺领域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有些人反对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实质上是为了否定文艺革命,否定文化大革命。大家纷纷表示:“要和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对着干!他们越是反对革命样板戏,我们越是要加紧移植、演出革命样板戏。”
几年来,鄢陵县豫剧团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牢记党的基本路线,为了巩固和发展文艺革命成果,积极移植和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豫剧的改革,促进了演职员的思想革命化,而且为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配合基本路线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西横县文艺队,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图为文艺队在水利工地上为民兵们演出革命样板戏。
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