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文艺革命新成果
——记国庆文艺汇演中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的演出
溪源
当前,文艺战线的形势一派大好,文艺革命正在生机勃勃地继续向前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各地戏曲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学习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结合本剧种的艺术特点,用于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实践中去,使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工农兵的热烈欢迎。近两年来,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中,演出移植样板戏的地方戏就有四十八个剧种。从古老的昆剧、川剧(高腔)、秦腔、高甲戏等,到近代兴起的种类繁多的地方小戏;从汉族的地方戏到少数民族的剧种,都有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全剧或选场的演出,这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丰硕成果,是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
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是普及和宣传革命样板戏的重要措施,它巩固和发展了文艺革命的重大成果,是“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革命样板戏中塑造的光采照人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通过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形式的移植演出,使之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同时,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戏的改革。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艺术经验十分丰富。除京剧外的多达三、四百种的地方戏,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是人民群众文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地方戏曲的舞台上,也和旧京剧一样,表现的大多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内容。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是在表现这种旧的政治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要使它们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服务,就必须象京剧革命那样,非得来一个革命的改造不可。学习和移植革命样板戏,就是这个革命的改造的重要途径。
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刷新了地方戏曲的舞台面貌。革命样板戏中塑造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经过移植的再创造,成了地方戏舞台上的主人,这一巨大的变化,把在旧地方戏舞台上长期以来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了过来,恢复了历史的真面目。这一政治内容上的根本改变,必然促使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上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地方戏在移植革命样板戏中,无论从音乐唱腔到表演、导演;从舞台美术到服装、化妆等各种艺术手段,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使这一旧的文艺形式,经过改造,变得能够适合表现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新的内容的需要。
移植革命样板戏,以本剧种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典型,表现英雄人物丰富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对于年青的地方小戏来说是有着不少困难的。它们原有的表演、武打等都还不能胜任样板戏的要求,特别是音乐唱腔,原来都比较简单,板式也不够丰富。但就是这些地方小戏,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艺术表现力大大地增强了,音乐唱腔也大大地丰富起来了。如淮海戏,是一个只有三、四十年历史的小戏,它的音乐唱腔比较简单,常用的曲调也只有几个由民歌、小调发展的曲牌。但是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这个剧种的艺术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国庆文艺汇演中演出的《龙江颂》(选场),受到首都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和赞赏,它那独具特色而又优美动听的唱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方小戏音乐唱腔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慢板,许多剧种在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时,按照革命样板戏中表现英雄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要求,都为主要英雄人物设计了带有慢板的核心唱段,虽然有的剧种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保持剧种特点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都为增强本剧种唱腔的表现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淮海戏《龙江颂》中江水英的核心唱段
“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开始的慢板,以原剧种较有特色的、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十里好风光”这一中速的抒情曲牌为基础,在充分保持其特有音调的情况下,以伸长和扩充的方法,发展了原来的曲调,使之成为一个旋律曲折动听、表现力较强的慢板,比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音乐形象和剧种特色都比较鲜明。其他如扬剧《红色娘子军》(选场),平弦剧《智取威虎山》(选场)等年青的地方剧种,也都在艺术表现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虽然积累了较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在艺术形式上却往往日趋僵化和程式化,有的剧种则近于死亡,它的改革任务就更加繁重。这次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出的昆剧移植革命样板戏《平原作战》(选场),使这一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生,焕发出革命的青春。尽管这个戏在保持昆曲特色方面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但剧团的同志们,为了表达革命的政治内容,对原昆曲的曲牌大胆地加以改造和发展,打破昆曲套曲的固定格式,吸收了板腔体的结构方法,增添了唱腔的过门。在演唱上,吸收了和昆曲相近的京剧的润腔方法。一扫昆曲过去那种沉闷拖沓、陈腐缠绵的情调,使它的面貌为之一新。它的唱、念、做等各方面都比较干净、洗练,又有一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一切,较好地塑造了赵勇刚、张大娘、小英等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此外,山东梆子《龙江颂》(选场)和江西赣剧《杜鹃山》(选场)等,它们的演出,对这些古老剧种的改革,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芗剧,它是发源于福建,形成于台湾,后流传于这两个省的一个历史较久的剧种,深受台湾省和福建省等地区劳动人民的喜爱,也是在台湾省很有影响的一个剧种
(当地叫歌仔戏)。芗剧移植革命样板戏《龙江颂》(选场)的演出和广播,以当地人民所熟悉的语言和富有特色的音乐唱腔,来表现样板戏的革命内容,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它向仍在蒋帮统治下的台湾人民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对促使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的剧种,在移植革命样板戏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继维吾尔歌剧移植《红灯记》获得很大的成功以后,藏剧移植的《红灯记》也在首都国庆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和广大工农兵观众见面了。它那富有革命激情的演出,使许多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声称赞这是文艺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是西藏广大翻身农奴文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藏剧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但过去掌握在反动统治阶级手中,演的是国王、贵族、喇嘛和仙女等故事内容,虽然它那粗犷、高亢的唱腔深深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但它整个艺术形式却仍处在较原始落后的状态。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藏族广大文艺战士,为了搞好藏剧革命,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满腔热情地移植演出了《红灯记》的全剧,它既保持了藏剧音乐的独特风格,又吸收了当地其他民间艺术中一些好的因素,从而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同时也学习和运用了革命样板戏的唱、念、做、打以及乐队伴奏等各方面的艺术手法,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艺园中一朵耀眼的新花。
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绝不是仅仅移植几个剧目的问题,而是文艺革命继续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是文艺革命的新成果。既然是一场革命,就不会没有斗争。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里既有阶级敌人的攻击破坏,也有来自我们队伍内部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搞好文艺革命的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革命化。要移植革命样板戏,要改革地方戏,就必须狠抓文艺队伍的改造,文艺工作者要在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实践中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几年来,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地方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无产阶级的戏曲文艺队伍,这对我国戏曲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肯定成绩,克服缺点,把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做得更好,进一步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在戏曲舞台出现更多更好的新剧目而努力奋斗!
第4版()
专栏:
教育革命的一曲凯歌
——话剧《宣战》观后
北京师范学院 师钟
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宣战》,是反映教育革命题材的一出比较成功的戏。全剧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描写了红梅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初创时期的战斗历程,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
为了反映共大向旧教育制度宣战的激烈斗争,剧本设置了两组矛盾:以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田峰为代表,同某部副部长陈舟等所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矛盾;田峰同副校长潘文禹等头脑中旧教育思想、传统观念的矛盾。两条路线的搏斗同两种思想的交锋交织在一起,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走什么样的办学道路以及依靠什么人办学这几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上。
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根本分歧,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在红梅坪共大,田峰和陈舟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培养目标。田峰坚持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陈舟则积极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剧中的火妹子和程思扬,就是这两种不同办学路线的鲜明体现。
程思扬,本是个贫农子弟,进了旧农大,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完全辜负了贫下中农的培养和希望。他“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对贫下中农改造红壤的规划大泼冷水,却一心追名逐利,研究什么“月球土壤”学。程思扬的父亲程老倌子曾痛心地发问:“他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原先可不是这样的呀!”是的,程思扬的变化,责任不全在他个人身上,关键在培养他的学校所执行的路线。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一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专了我们的政,“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老红军田峰同志正是看到了这样严重的事实,才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创办共大,创办一所“无产阶级自己的大学”。
共大培养的新一代火妹子确实和程思扬不同了。她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自觉地同修正主义路线作斗争。在江源大队,田峰带领她和同学们一起识破了地富分子破坏人民公社的阴谋诡计;在教育领域的路线斗争中,她敢打敢冲,毅然把陈舟炮制的修正主义“教学计划”,当众宣布为毒草;她学习刻苦,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她和贫下中农一起,在国内外资产阶级学者权威视为无法改造的红壤中,成功地培养出了水稻良种。尽管火妹子和程思扬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还不丰满,但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我们却已经清楚地看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罪恶,看到教育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看到共大这个新生事物所代表的方向是多么正确。
要不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什么样的办学道路,这是以田峰为代表的共大师生跟陈舟等人激烈斗争的另一个内容。共大师生继承了抗大传统,艰苦创业,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他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组织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他们坚持教学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拜贫下中农为师,实行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他们走的是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陈舟等人却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千方百计引诱学生走“三脱离”的道路。他们强行贯彻“以课堂为中心”的修正主义教学计划,不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不让学生和贫下中农接触,诬蔑共大是“四不象”,是“挖泥巴大学”,公然把共大排斥于大学行列之外。最后,他们竟利用窃踞的权力,采用断绝供粮,强令下马等卑劣手段,妄图把共大扼杀在摇篮之中。《宣战》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充分地揭示了这场斗争的尖锐性和艰巨性。同时,以高昂的笔调描写了以田峰为代表的共大革命师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坚持革命,坚持前进,决不后退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显示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顽强生命力。
但是,斗争的复杂还在于“在我们的学校里有许多由旧社会培养出来的教师,这就造成了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红梅坪共大副校长潘文禹,原是旧农大的教务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一个带着几千年来的旧传统、旧习惯的精神枷锁,而想走新路的人。”他积极地拥护共大的事业,一心一意想把共大办好。可是,由于几千年来的旧教育模式图根深蒂固地印在心中,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共大应该怎样办。他常常想把学校办得“正规”一点,却没有想到,这正好迎合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田峰的热情关怀和教育下,最后,他转变了。在陈舟等人穷凶极恶地勒令撤消共大时,他坚决地站到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方面来。潘文禹的转变证明,一切真正愿意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认真改造世界观,勇于同头脑里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才能为教育革命做出贡献。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建立一支工农兵、革命科技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无产阶级教师队伍,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工农兵上讲台,参预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对于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保证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及促进原有教师队伍的改造,有着重大意义。话剧《宣战》,热情赞颂了工农兵教师这一教育革命中的新生事物。剧中无论是红梅坪公社党委副书记周大妈,还是贫农教师江有根,在创建共大的过程中,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同阶级敌人斗,同革命队伍中的错误思想斗,为办好社会主义农业大学,发挥了很大作用。《宣战》以雄辩的事实说明,贫下中农不但有“资格”登讲台,而且也只有工农兵参加学校教学、管理,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
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原有教师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搞好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宣战》对这一点是有所体现的。田峰对潘文禹、迟芳等知识分子,团结他们,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并且注意引导他们在与工农结合的过程中,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风浪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但是,从全剧来看,刻画他们因旧观念的束缚和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而产生的动摇、矛盾比较突出,而对他们在教育革命中应起的作用则表现得不够。此外,对于共大学员始终不脱离实践这一点写得比较充分,而在反映他们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却写得不够,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学校历来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激烈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这种争夺,今后还将继续下去。我们要向共大学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教育革命,为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而奋斗!(附图片)
田峰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向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宣战,办好无产阶级自己的新型大学。 江西省话剧团供稿
第4版()
专栏:
看京剧《红色少年》有感
成志伟
福建省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红色少年》,描写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夕,发生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的一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形象地说明“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从而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这个戏告诉我们,教育战线历来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按什么路线办学,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哪个阶级的接班人,是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红色少年》所写的大山庄小学的张校长,就是一个执行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大搞智育第一,追求升学率,反对学生参加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的典型。少先队员红缨在党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团结广大革命师生,与张校长所执行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更加朝气蓬勃地成长起来了。红缨与张校长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侧面。这场斗争形象地告诉我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广大革命群众已认识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反动本质及其严重危害性,再也不能容忍这条路线继续统治我们的学校了。随着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也全面展开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在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教育革命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教育战线上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还是很激烈的。文艺创作应该满腔热情地反映和歌颂这场深刻的革命,但如何准确地表现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红色少年》在这方面表现得还不够清楚。另外,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两条线扭结得也不够紧。
反映少年儿童斗争生活的京剧,还不多见。反映少年儿童斗争生活的文艺作品,只有少年儿童特点,才能塑造好少年儿童的英雄形象。《红色少年》从剧本创作、音乐、舞蹈到导演都比较注意了儿童特点。红缨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先队员,她的同学也和她年龄相仿。因此,这个戏在描写红缨和她的同学时,注意到少年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使人们感到真实可信。例如,红缨在放羊时天真地与羊儿讲话;小玲说长大了要当校长,让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放羊,再也不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压制,这都使人感到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们在课余游戏笑闹,正是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表现之一,在戏中也有所反映,增加了生活气息。在舞台演出时,扮演少年儿童的演员多数演得较好,在化装、表情、动作和说话上也努力做到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分和年龄。尤其在舞蹈设计上,很富有儿童特色。象序幕中少先队员们植树造林的舞蹈,第四场红缨与小战友在暴风雨中圈羊的舞蹈,以及红缨等与地主分子展开搏斗的武打,都注意做到既发挥了京剧舞蹈和武打的优点,又具有儿童特色,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新一代敢于斗争、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劳动、乐观开朗的崭新精神面貌,富有艺术感染力。